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易门铜矿是我国重要的铜矿基地之一.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303冶金地质勘探队二十多年来为国家探明了许多铜矿资源,同时在找矿勘探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料,对矿床成因先后提出过"岩浆热液"和"沉积变质"等看法.我们在学习兄弟单位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并根据对该铜矿含矿岩层的岩性岩相、硫化物的硫同位素和黄铁中钻镍分布等特征的初步研究,提出该铜矿属火山-沉积-变质成因的看法,并对找矿标志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普朗铜矿的找矿标志与成矿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朗铜矿矿体形态简单,以铜为主,伴生金、硫等多种有益组份.矿体的形成受地层、构造、岩浆岩及物化条件等综合控制.通过对地质、矿床特征、控矿因素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了在该区找矿的构造、蚀变、矿物标志等重要找矿标志,探讨普朗铜矿的成矿规律.  相似文献   

3.
通过遥感地质构造特征解译,结合地质分析,对两会地区火山-沉积变质型铜矿的成矿争件,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进行了研究,将矿床类型细分为火山沉积变质型(拉拉式)、沉积变质型(大箐式,相当于东川式)、火山沉积热液改造型(小青山式)三种亚型,分别提出了各亚型铜矿的遥感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4.
白沙包铜矿赋存于震旦系陡山沱组地层中、下部,为陆源沉积建造型铜矿。文章从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地质背景、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环境条件和成矿作用等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该区存在二个局限沉积盆地赋存含矿地层陡山沱组,且分布面积大,具有较大找矿潜力,并指出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5.
六十年代以来,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我国东部矽卡岩铜矿的找矿工作有很大进展.发现了不少大、中型矿床,积累了丰富的找矿经验.总结与研究该类型矿床的找矿经验,对促进找矿工作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研究的矽卡岩铜矿范围不限于矽卡岩期形成的铜矿,或产于矽卡岩中的铜矿.我们理解的矽卡岩铜矿特点是:矿床与中酸性侵入体有关,产于接触带或其附近,成矿过程中有矽卡岩阶段产物存在;部分矿石交代矽卡岩形成.因此,铜的矿化可以产在矽卡岩中,亦可部分或大部产在围岩中.在矽卡岩铜矿的找矿工作中,如何判别与成矿有关的侵入体是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本文是我们在学习各兄弟单位经验的基础上,并有重点的进行了实地观察和室内工作之后,对  相似文献   

6.
浅析宁芜北段铜矿地质特征、找矿前景与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龙海 《江苏地质》2008,32(4):263-270
在综合分析区域地质背景、铜矿床基本特征、主要控矿因素、找矿标志的前提下,对该区寻找铜矿的前景提出了看法,指出宁芜北段今后寻找铜矿应侧重斑岩型铜矿,提出了皇姑山等地区可作为今后寻找铜矿的重点地段及今后找矿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7.
金属矿床深部找矿中的地质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天竺  薛建玲 《中国地质》2007,34(5):855-869
笔者根据近几年来从事全国重要矿产资源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工作并结合深部找矿的实践,探讨了深部找矿的理论和方法。笔者认为地质研究,物探、化探技术应用,钻掘工程施工是深部找矿三项基本要素。地质研究是基础条件,物探、化探是技术支撑条件,钻掘探矿工程是实现条件,构成基本技术路线。全面论述了地质作用特征研究、矿田构造研究、成矿作用标志研究三项重点内容。成矿作用相关的地质作用特征研究是确定找矿思路的基础工作,包括沉积成矿地质作用、岩浆成矿地质作用、火山成矿地质作用、变质成矿地质作用,以及综合成矿地质作用研究等内容。矿田构造研究提出了沉积构造体系、火山构造体系、侵入构造体系、断裂构造体系、褶皱构造体系、复合构造体系、成矿后构造的划分方案及研究内容,及其在深部找矿中的应用。成矿作用标志研究包括成矿特征标志研究及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标志研究,提出了成矿热液地球化学障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及其在深部找矿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雷良奇 《矿床地质》1998,17(Z4):701-704
结合我国的主要矿例,重点探讨了产于沉积岩系中的热水沉积矿床的成矿背景、产出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等,并提出了该类型矿床的一些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黔东南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及南华纪大塘坡期含锰岩系进行研究,结合研究区内主要矿区外围锰矿岩(矿)石、矿物和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确立区内锰矿床所具备的热水沉积成矿的特征。并通过对该地区含锰岩系和锰矿床的构造、控矿规律以及分布规律分析,总结"大塘坡式"锰矿的找矿标志,确定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0.
威宁铜厂河玄武岩铜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威宁铜厂河铜矿区玄武岩的岩石类型、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玄武岩铜矿的成矿地质背景、控矿因素、产出特征和成矿规律,系统总结了找矿标志.研究认为,本区玄武岩具大陆拉斑玄武岩特征,铜矿属火山同生热液成矿叠加埋藏变质作用改造形成的玄武岩铜矿.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大平山铜矿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围岩蚀变及矿床成因、成矿控矿条件的分析研究,大平山铜矿系"广义"的斑岩型矿床,论述了该矿区外围成矿地质条件,指出了矿区外围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2.
羊拉铜矿是金沙江成矿带内规模最大的铜矿床。文章在大量分析研究前人在该区已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羊拉铜矿区及其南部地区已有地表工程及深部工程成果,从地层、构造、岩浆岩、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及遥感影像特征等方面对羊拉铜矿及其南部通吉格-虽丁-加仁地区铜矿床(点)成矿地质特征进行对比研究,认为羊拉铜矿体往南进行了延伸。同时通过对羊拉铜矿以南地区铜矿床(点)成矿条件、控矿因素和矿化分布特征等进行总结,初步建立了羊拉铜矿以南地区铜矿体成矿模式,并依据成矿模式和地质条件进行了找矿预测,提出了格日-通吉格找矿靶区及虽丁-加仁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陕西秦岭、云南滇东北等地区铅锌矿、金矿的二十多年勘查研究找矿经验的分析,论述了该区金属矿产的控矿条件调查与找矿、热水沉积成矿作用与找矿、矿床成矿模式研究与找矿、区域成矿规律研究与找矿.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在黔西北地区铜矿资源调查中首次发现的峨眉山玄武岩铜矿的地质特征,并对其矿床成因、找矿标志、找矿方向、找矿远景、工作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该区存在沉积型和热液型两种矿化成因类型,并分布在玄武岩的4个不同层位中,成矿物质来源于玄武岩,在玄武岩喷溢的同时,形成火山热液矿化类型,在后期构造作用下,可进一步形成构造热液矿化类型;在火山喷溢间歇期及火山活动期后,由于地表风化剥蚀、水体搬运,在陆地湖盆中形成沉积型铜矿.研究认为沉积型铜矿是该区未来主要的找矿对象.由于铜矿所在区域亦是铂钯金等元素异常区,且沉积型铜矿常常与铁铝质层相伴产出,因此应加强对古陆地沉积相、古地理环境的研究,并注意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5.
刚果卢阿拉巴省隶属于非洲板块克拉通,该区发育了世界著名的加丹加弧形铜成矿带,康隆卡铜矿即产于该成矿带上.在资料系统收集和二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野外勘探工作,系统厘定康隆卡铜矿矿体特征、矿石类型、围岩蚀变特征,分析地层、构造对成矿的控制,结合物探工作,总结铜矿成矿规律.研究表明:1)矿床中矿石矿物以孔雀石、蓝铜矿、黑铜矿等次生氧化矿物为主,矿石结构以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为主,矿石构造主要为多孔构造、角砾状构造、浸染状构造;2)罗安群木瓦夏组层状白云质砂岩(RSF)及蜂窝状硅质白云岩(RSC)为康隆卡铜矿重要的赋矿层位,矿(化)体层控性质显著;3)构造在空间上与成矿显示出密切联系,坎苏祁(Kansuki)断裂、次级断裂及褶皱构造共同控制着含矿层位,为矿质运移、沉淀、叠加提供场所,初步认为康隆卡铜矿为沉积-热液改造型铜钴矿床;4)结合物探工作成果及找矿标志,NE向次级构造所对应的矿致异常深部具有矿(化)体富集、膨大趋势,找矿潜力良好,矿区内民采遗迹、南部矿点均为找矿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6.
董和金 《地球学报》2015,36(2):141-150
本文简要回顾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矿找矿的历史,进而提出新一轮的就矿找矿。相比之下,新一轮就矿找矿具有新的特点。深部找矿实则是一种就矿找矿,地壳连续成矿理论、深部流体(成矿)作用理论、成矿台阶理论都为新一轮就矿找矿提供了理论依据。深部找矿在国内外初显成效,湘中地区亦有很多成功案例。本文从3个方面总结了深部找矿的一些经验标志,即矿种及矿种组合系列标志、花岗岩成矿专属性标志、幔源成因矿床的鉴别标志。此外,辨别成矿流体的深(幔)源标志、加强成矿规律研究、更新观念、引进新技术新方法,都是实际深部找矿工作中需要注意的。  相似文献   

17.
观音山铜矿床是以大营盘组板岩为容矿层的铜矿床,该矿床是本区新发现的铜矿床类型.本文通过对铜矿体、矿石特征、控矿因素等综合分析,总结了其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提出了找矿方向,并圈出大凹子-观音山梁子成远景区及观音山梁子-乱石坡的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8.
刘红涛 《地质与勘探》2018,54(5):902-916
本文从凤太矿集区容矿盆地的地层和沉积建造入手,对本区找矿勘探密切相关的赋矿层位、容矿岩、矿床建构样式和矿化分带等原生控矿要素和矿化空间特征进行了梳理与分析,认为凤太地区铅锌矿应属于盆地热卤水喷流沉积矿床;成矿后区域挤压和盆地反转,导致容矿沉积建造发生褶皱变形与浅变质,也使一些矿体最终定位于褶皱枢纽及附近两翼;但成矿后褶皱变形对原生沉积喷流成矿系统的完整性并无重大改变。鉴于上述认识,建议今后的找矿勘探应减少对成矿后“背斜控矿”现象的过度依赖,而应重视沉积喷流成矿系统原生控矿要素的分析与研究,并借助沉积喷流矿床特有的原生地球化学向量、找矿线索与找矿标志,配合有效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切实将成矿规律和矿床成因认识转化为勘查找矿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王浩楠  陈建平  刘浩 《江苏地质》2023,47(3):297-304
以祁连山北缘西段为研究区,以沉积变质型铁矿为预测矿种,通过铁矿成矿地质规律研究,总结找矿模型,确定找矿标志。基于GIS信息处理技术及其空间分析功能,运用ArcMap、MapGIS平台提取并分析研究区的多源成矿有利地质信息。认为区内沉积变质型铁矿的成矿有利地层为长城系桦树沟组,断裂是主要控矿构造,8 km是断裂的最佳控矿范围,岩体不是研究区内沉积变质型铁矿的主要控矿因素;Zn、Mn、Ba异常可以作为研究区内沉积变质型铁矿的重要找矿标志。运用证据权法,将研究区划分为810个网格单元,提取17个证据因子进行成矿预测,共圈定了14个A级、3个B级成矿远景区,为研究区的找矿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支撑下,运用各种数学地质方法,系统研究了云南省易门铜矿区的各种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与铜矿化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综合信息定量找矿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成矿预测,圈定找矿远景区及找矿有利地段,为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