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赵雪梅 《地下水》2011,(6):12-14
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两者是不可分割的,随着运城市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水资源利用量不断增大,废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水资源质量正受到严重威胁,水体污染范围在扩展,水质污染程度有所加重,有些区域或时段的水资源质量已无法利用.主要通过对近年运城市地下水水质研究,分析影响运城市地下水水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赵文敏 《地下水》2006,28(5):38-40
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两者是不可分割的.随着运城市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水资源利用量不断增大,废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水资源质量正受到严重威胁,水体污染范围在扩展,水质污染程度有所加重,有些区域或时段的水资源已无法利用.本文主要通过对1980~2000年运城市地下水水质研究,分析了人为因素对运城市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卢莉莉 《地下水》2007,29(3):39-40,66
运城市位于中国北方干旱半、半湿润地区,水资源较为贫乏.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运城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居于主要地位,全市 2002 年供水量中地下水供水量占 77 %.各种人为因素对运城市水资源的影响主要包括:采煤、采矿对水资源的影响、废污水排放对水资源的影响、超采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地下采矿活动破坏了浅、中、深层地下水原来的补给、迳流与排泄条件,造成地下含水层疏干、地表水系断流、水质污染;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在污染河流的同时入渗污染了地下水;过量开采,形成地下水下降漏斗,引起盐、硝池咸水倒灌,造成含水层污染.  相似文献   

4.
运城市地下水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兴忍 《地下水》2008,30(6):100-101
运城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依靠开采地下水。认真分析了运城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指出由于地下水超采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咸水入侵、地下水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从节约用水、优化布局、防止污染、人工回灌、完善监测等方面提出了应采取的各项保护措施,以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运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强 《地下水》2006,28(5):4-6
本文通过对运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分析,论述了该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提出了运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温树影  张家权 《地下水》2007,29(2):89-91
叙述了辽宁省水资源质量状况中的地表水资源质量状况、地下水资源质量状况、水源地水质状况,辽宁省水环境监测工作状况,针对新时期对水质监测工作的新要求,提出了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运城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海珍 《地下水》2004,26(3):185-186,199
通过对运城市平原区地下水超量开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以及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对地下水的污染状况的分析,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加强沿黄地下水水源地的建设开发,加大节水灌溉设施建设,调整开采层位,对地下水资源合理定价,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等一系列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武建虎 《地下水》2006,28(3):59-60,90
地下水是运城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最主要的供水水源,多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地下水水质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本文通过地下水水质监测和污染调查结果,对全市地下水质量状况和污染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保护治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军民 《地下水》2009,31(2):80-82
从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可利用量两个方面对运城水资源现状进行简介。通过分析超采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河川经流的影响、废污水对水资源影响和采矿对水资源的影响,得出地下水过量开采和废污水的不达标排放是造成运城市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2017,(3)
丁庄水源地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区东南部,是城市主要水源地。通过对该水源地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程度及地下水资源质量变化过程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丁庄水源地地下水环境质量相对较差,区域内主要污染类型为无机污染,未发现有机污染现象,同时区域内存在总硬度、硫酸盐、三氮等污染呈缓慢上升和面状发展趋势。应开展区域性地下水质监测,全面掌握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规律,合理划分地下水源地保护区,控制地下水开采量,为该区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2016,(5)
运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全市总面积为14 233 km~2,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06.591万m~3,然而地下水却遭到长期开采。在保护城市水资源的基础上,根据运城市水文地质条件和开发应用现状划分地下水功能,为运城市未来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陈兴忍 《地下水》2010,32(3):152-153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代替的战略资源,从运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紧缺形势和日趋严重的水环境问题出发,阐述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对运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详细论述基础上,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初始水权分配,建立用水计量控制体系等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六条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依据黄石市历年水资源监测资料,分析市区地下水的污染现状,对地下水污染的类型、来源及污染方式进行探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黄石地下水水量在全市水资源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水质污染具有区域性和持久性,恢复缓慢,针对黄石市地下水污染成因及特点,提出应大力发展SBR的改进工艺实现同时脱氮除磷和自动化操作,严格地下水执法管理,加大宣传力度,为黄石市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治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梁靖  曾少葵 《广东地质》2000,15(1):41-46
茂名市水资源的次生污染源主要为开采油页岩的南、北排土场近2×108m3 的剥土、矿渣和废渣及炼油化工等厂的废渣、废水.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南、北排土场剥土、矿渣和废渣的污水的pH值为2.44~3.19,耗氧量(COD)、总Fe(Fe2+Fe3+)和SO42-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6.23~95.98)、(230.00~548.45)和(1 238.24~2 358.23)mg/L.茂名市水资源污染比较严重,其中地表水重污染占43.75%,潜水一微承压水重污染占60%,承压水重污染占30.77%.水资源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有:加强环境质量管理,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对污水排放大户尽可能采用零排放技术,进一步加强城市器周边地质环境的长期监控工作,切实保护好现有水资源.  相似文献   

15.
靳海萍 《地下水》2005,27(4):234-235
分析了当前运城市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由于地下水的严重开采,导致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由于乡镇企业的突猛发展,使地面水体污染严重.针对上述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综合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王心义  黄丹 《地下水》2009,31(6):33-37
在评述河南省地热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开发利用状况的基础上,依据评价标准对河南省地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基于各地的地热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从开采总量控制、地热井规划布局、开发利用现状分区、资源利用优化配置、资源勘查规划及重点项目规划等五个方面对河南省地热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了科学系统规划,为充分发挥河南省地热水资源的最大效益并避免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资源保障当地居民饮水安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对辽宁本溪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和水资源管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本溪地区采取推行地表水、地下水征费管理制度等策略,可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高效利用地下水资源的总体工作目标。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本溪地区地下水资源现状保持所遇到的阻碍予以总结,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泰安市水环境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泰安市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乡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加,河流湖泊水质恶化,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泰安市地表水体水质状况,地下水质状况及污染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来治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资源质量评价概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全国江河、重要供水水源地、沿海经济开发地区、长江干流近岸水域水资源质量和主要江河典型河段有机污染,主要湖泊(水库)的水资源质量以及北方五省区与海不可流域的地下水资源质量状进行了概述,对水污染危害、水污染事故及污染危害的经济损失估算情况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0.
为查明丹东地区地下水质量与污染现状,提出科学的污染防治区划建议,基于层次分析法原理,选择地下水质量状况、污染现状、天然脆弱性、土地利用状况、地下水资源状况及开采现状为准则层,综合运用模糊评价法、层级阶梯法、DRASTIC法、线性加权函数法和Map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Ⅰ~Ⅲ类水质分布面积占全区面积的91.65%,轻-中度污染水占95.81%,较弱-中等地下水脆弱区域占98.15%,准则层各指标综合评价后全区可划分为重要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自然防护区、一般防护区和重点防护区等4类地下水污染防治保护区.结论:丹东地区总体地下水环境状况良好,但重点防护区内城镇化程度较高,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强,建议地方政府通过定期监测评价水质与水量、改善用水单位取水和排污工艺、合理调配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开发等方式加强防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