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II型超新星瞬发爆炸模型的对流不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II型超新星瞬发爆炸模型中的铁星核在坍缩,反弹和激波传播过程中的对流不稳定性,发现在铁星核内区出现中的指状对流,外区出现Schwarzschild对流,而在声速点和中微子俘陷球之间的过渡区出现Ledoux对流,在0.74-0.91M⊙间的区是对流不稳定的活跃区域。  相似文献   

2.
蔡涛 《天文学报》2006,47(2):144-152
依传统的局部混合长理论进行了对流包层模型计算,在黄红巨星和超巨星对流区的顶部出现超声速对流的情况,这与局部对流理论本身是不自恰的.文章详细分析了恒星大气超声速对流的成因,并按照星族Ⅰ恒星的演化轨迹,在赫罗图上给出了出现超声速对流的区域.其结果是。在演化过程中, (1)低质量星基本不出现超声速对流; (2)中等质量星的超声速对流主要出现在3.6相似文献   

3.
万响 《天文学报》2006,47(3):268-274
研究和比较了熊大闰的非局部对流和局部对流太阳包层模型的本征振动频率,观测与理论振动频率之间的差别小于1%.它们分为两个分立的群:对l≥60的模,其观测与理论本征振动频率的差完全分布在一条狭窄的倾斜带状区域之内,这说明理论太阳对流区模型大致反映了太阳在r=(0.70-0.95)R⊙这一区域的真实结构,理论与观测频率误差来自外层区域;对于l<60的模,理论的振动频率要比观测的振动频率小,这意味着在对流不稳定区上部的区域温度偏低.另一方面局部对流包层模型的频率差比非局部对流包层模型的频率差更为弥散,中低频端(v<3000)两者差别不大;而在高频端(v≥3000)局部对流包层模型的频率比非局部的频率要高,这意味着局部对流模型在对流区之下的辐射区的温度比非局部对流模型温度要高,非局部对流模型比局部对流模型更接近观测.  相似文献   

4.
钱善 《天文学报》1994,35(4):362-370
本文分析类星体0917+62在波长6cm和11cm上快速变化(时标1天)的结构函数.讨论在什么条件下,这种快速变化可用星际折射闪烁来解释.结果表明,折射闪烁解释对星际介质和射电源结构提出了相当明确的限制:散射介质应为连续介质,其有效距离应0.4kpc;射电源应包含0.05—0.1mas的致密结构.对快变射电源方向上脉冲星的测量以确定星际介质特性和用VLBI测量快变射电源中的小角径成分,将是检验星际折射闪烁解释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陈鹏飞  胡友秋 《天文学报》1998,39(4):381-391
在无力场中引入反常电阻,数值模拟电阻撕裂模不稳定性引起的均匀重力场中的二维三分量磁重联过程。首先研究了Vc和β0对磁重联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Vc大的情况下,重联率开始很小,但最终出现爆发现象。另外,温度的增加不如Vc小的情况明显;(2)Vc相同而β0不同的情况具有相似的演化特征,但β0越小,动力学过程越刷烈;(3)Vc大且β0也大的情况不能产生爆发现象。还研究了各向同性热传导对磁重联过程及扩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云南丽江高美古天文候选点,1995年12月~1996年11月全夜视宁度观测结果:全年平均r0=16.50cm(FWHM=0.67″),夜平均极大值rmax=22.41cm(0.49″),夜平均极小值rmin=12.95cm(0.85″)。  相似文献   

7.
高美古全夜视宁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云南丽江高美古天文候选点,1995年12月~1996年11月全夜视宁度观测结果,全年平均r0=16.50cm(FWHM=0.67″)夜平均极大值rmax=22.41cm(0.49″夜平均极小值rmin=1295cm(0.85″)。  相似文献   

8.
在北京天文台1.0-2.0GHz射电频谱仪记录到的1994年1月5日爆发图上,首次发现一界面频率位于1240MHz与1340MHz之间的微波II型爆发对,其频漂率为-0.22GHz/s和+0.23GHz/s.由此推出电子加速区位于光球之上3.7×104km的高度,电子加速区及II型爆发形成区的高度范围约为1000公里,而电子束的速度相应为0.102c及0.106c.  相似文献   

9.
丽江高美古天文候选点的视宁度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1995年3月至1996年3月在云南丽江天文候选点的视宁度观测结果。全年每日23h至00h,平均R0为15.75cm(FWHM0.698")。其中最好的整夜平均R0为22.41cm(FWHM0.49")。  相似文献   

10.
位于日冕微波区的微波Ⅲ型爆发界面频率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北京天台1.0-2.0GHz射电频谱仪记录到的1994年1月5日爆发图上,首次发现一界面频率位于1240MHz与1340MHz之间的微波Ⅲ型爆发对,其频率漂率为-0.22GHz/s和+0.23GHz/s由此推出电子加速区位于光球之上,3.7×10^4km的高度,电子加速区及Ⅲ型爆发形成区的高度范围约为1000公里,而电子束的速度相应为0.102c及0.106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