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降水与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变化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的T63业务数值模式,通过不同的对流潜热加热的敏感性试验,研宄降水对西太平洋反气旋中、短期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非绝热加热在垂直方向的不均匀将引起加热区附近风场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的改变.而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降水区位置的变化.由此证明,在中短期过程中,降水与副高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用1999年6月一次梅雨锋大暴雨过程高分辨的敏感性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对流活动对大尺度环境的反馈作用,共设计了两个敏感性方案:干绝热过程(干调整)和包含水汽及凝结潜热释放的湿过程(湿调整),两种调整过程包含的不稳定能量不同,对环境场造成的影响也不同。通过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在对流强盛期间,湿调整比干调整更能增强底层辐合和高层辐散;当对流消失后即大气从不稳定调整到稳定状态后,两种调整过程对水平风场的影响基本相同;湿调整比干调整产生的垂直速度更大;湿调整比干调整更能使大气底层温度降低、高层温度升高。干、湿调整过程都是不稳定能量释放过程,当层结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时,强上升运动中心的中下层辐合增加、高层辐散增加,当对称不稳定能量释放时,高层指向冷区一侧的水平风分量增强,底层指向暖区一侧的水平风分量增强。水平风场受对流影响后改变的量值与原有量值相当;不稳定能量释放可影响到对流中心周围5个经纬距以上的范围。  相似文献   

3.
孟加拉湾季风爆发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影响Ⅰ:个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南海季风试验分析场和NCAR向外长波辐射通量(OLR)资料研究了1998年孟加拉湾季风和南海季风爆发期间副热带环流的大尺度和天气尺度特征,探讨了孟加拉湾季风爆发与南海季风爆发之间的物理联系及孟加拉湾季风气旋的对流凝结潜热释放对副热带高压“撤出”南海的影响。结果表明,1998年5月爆发的东亚季风展现出典型的从孟加拉湾地区东传发展到南海地区的过程。随着孟加拉湾季风爆发和对流活动增强、北移,南海北部出现了低层西风和对流活动,领先于副热带高压在南海地区减弱和撤退。结果还显示南海北部地区的对流凝结加热有助于该地区经向温度梯度的反转,在热成风关系的制约下南海上空副热带高压脊面的垂直倾斜由冬季型转向夏季型,季风爆发。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 李麦村、罗哲贤的研究指出,小尺度湿对流与大尺度环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改变付热带高压的东西位置。台风是一个高温高湿的强对流系统,湿对流过程是否也对台风的移动起着作用呢?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台风中心具有沿着对流层500百帕湿舌伸展的方向即最有利湿对流发展的方向位移的特性。本文试图对南海台风的位移规律及其预报问题进行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天气分析和预报实践中,对于新疆夏季降水过程,特别是区域性大降水过程来说,除了重视分析研究位于青藏高原附近的南亚高压外,更要着眼于新疆上游地区的伊朗高压、北非高压等副热带锋带上大尺度环流系统的活动规律和演变特征.这些规律和特征既体现了它们自身的振荡过程,同时又反映了它们与中纬度副热带西风带的相互作用,而上述诸方面恰恰是分析和估计未来副热带环流形势转换或调整极为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匡本贺 《大气科学》1988,12(3):333-336
本文通过对夏季不同时段暴雨个例的数值模拟试验,发现江淮流域初夏暴雨产生的条件主要应考虑大尺度降水作用.而在梅雨期的六月中旬后,除了大尺度降水作用外,还应充分考虑副热带高压外围的积云对流降水作用.计算结果表明:对梅雨期间的江淮暴雨,在细网格模式中加入郭晓岚的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1965),暴雨预报结果有明显改进.  相似文献   

7.
柳艳菊  丁一汇 《气象学报》2005,63(4):443-454
通过对1998年南海季风爆发过程中大尺度风场、温度场、厚度场、地面气压场以及视热源与视水汽汇的演变分析研究了对流活动对大尺度场的作用,结果表明:大尺度环流与中尺度对流活动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正反馈机制。在季风爆发早期,大尺度背景与中尺度对流活动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前者为季风爆发以及中尺度对流活动的发生提供有利的天气和动力条件;季风爆发后期持续的大范围中尺度对流活动反过来会对大尺度环流存在明显的反馈作用。由对流活动强烈发展产生的凝结潜热释放在南海北部造成了显著的大气加热,使对流层中上层出现一明显的加热中心,这导致:(1)南海上空经向温度梯度由高层向低层发生反向,形成北高南低的温度梯度,从而使大尺度环流发生季节性改变;(2)相应南海北部地面气压不断加深,形成宽广的季风槽和明显的减压区,促使副热带高压从南海地区最后撤离;(3)随着中低层低压环流的不断发展,对流系统和降水区进一步加强并向南扩展,有利于南海季风在南海中、南部地区爆发和维持;(4)季风槽的加深使其南侧的季风气流与水汽输送进一步加强,促使季风爆发过程达到盛期。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一个积云对流对大尺度动量场和涡度场的相互协调的参数化数理框架。解决协调的办法是约定:当云被考虑为享有同一大尺度环境场的弧立对流单体对,在涡度收支中小于大尺度动力模型空间分辨率的云的涡度动力作用可以忽略,根据Ooyama积云参数化理论,本文用这种简化方法来得到一对相互协调的大尺度动量方程和涡度方程。我们的研究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夹卷过程以及云与环境之间压力的相互作用方面。  相似文献   

9.
随机分布的小尺度涡旋场对台风路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中用正压原始方程模式和理想初始场研究了随机分布的小尺度涡度场对台风路径的作用.在模式初始场上,有一个理想的副热带高压脊、一个台风和一个随机生成的小尺度涡度场.设计实施两组试验,记为试验A和试验B,积分时间为56 h.每个试验的初始场上各有100个随机分布的小尺度涡.除了小尺度涡的空间位置不同以外,两组试验其余的试验条件全部相同.模式积分的结果指出:小尺度涡不同的空间分布可以引起台风外围水平风速的差异,进而改变台风环境引导流的强度.在24、36和48小时,试验A沿东西方向环境引导流分别为7.8、8.2和8.7 m/s,24-48小时平均值为8.2 m/s,沿南北方向环境引导流分别为0.9、1.8和2.5 m/s,24-48小时平均值为2.1 m/s;试验B沿东西方向分别为8.3、9.5和9.7 m/s,24-48小时平均值为9.5 m/s,沿南北方向分别为2.3、2.3和5.9 m/s,24-48小时平均值为3.4 m/s.环境引导气流强度的小同导致未来台风中心位置的不同.两组不同的初始随机涡度场可以引起48 h以后台风中心相距约120 km.副热带高压与台风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表明:当初始台风位于副热带高压脊与赤道之间时,局域的绝对涡度梯度与台风传播的关系足南若干个不规则的散布点表征的.引进随机涡度场以后,副热带高压脊、台风和小尺度涡旋三者的共同作用使得绝对涡度梯度与台风传播之间的关系复杂化,除了会出现不规则散布点的特征外,还可显示出两者之间的高相关特征.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东北侧一次MCC的环境流场及动力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2,他引:8  
侯建忠  孙伟  杜继稳 《高原气象》2005,24(5):805-810
利用卫星云图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1991年7月28日青藏高原东北侧发生的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和陕西关中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场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台风北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上西伸是该MCC发生发展的重要大尺度条件;MCC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并给出了该类天气预报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