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地浸过程中铀迁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室内溶质迁移试验,对地浸过程中铀迁移的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浸过程中溶质铀主要以铀酰、硫酸铀酰为主要存在形式;铀迁移经历了溶解迁移、沉淀、再溶解迁移的多次旋回;浸出铀浓度最大值和浸出速度与浸出距离和浸出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砂岩型铀矿地浸过程中的溶质迁移机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讨论了“溶质迁移、溶质迁移面和特征性溶质迁移面”的概念,以及研究溶质迁移的方法和实例。在对381砂岩型铀矿床进行地浸模拟试验的基础上,应用以上概念和方法,对地浸过程中的溶质迁移过程进行了讨论,探讨了地浸过程的机理和发生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总结了溶浸试验过程中的溶质迁移分带。在以上溶质迁移机理研究的基础上.论证了地浸地质工艺参数。地浸过程中分带的研究清楚地显示了浸铀的发展过程及其在各个时期各个地段铀浸出作用的进展程度。  相似文献   

3.
将铀尾矿库核素迁移问题概括为均质多孔介质中稳定的二维水流条件下的三维溶质迁移问题,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MT3D)采用全隐式差分法对某铀尾矿库放射性核素迁移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值结果与浓度实测值较吻合,揭示了尾矿库放射性核素时空迁移规律。  相似文献   

4.
地球化学模式程序的原理,分类与功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周文斌  史维浚 《铀矿地质》1995,11(4):217-222
地球化学模式是用化学反应式和数学公式来描述地球化学作用的一种概念化的模式,在这种概念化的模式基础上利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语言编制的软件便是地球化学模式程序。按照原理和复杂程度可把地球化学模式程序分为3大类,即质量平衡程序、物质转化程序和溶质迁移程序。地球化学模式程序的主要功能包括计算元素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预测各类地球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物质的溶解与沉淀,溶液的Eh、pH值,计算地球化学作用的反应速度和反应途径等。  相似文献   

5.
煤矸石—水相互作用的溶解动力学及其环境地球化学效应研究党志(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关键词水—岩作用煤矸石地球化学动力学采煤矿区复垦环境效应收稿日期:1997-3-10作者简介:党志男1962年生博士生环境地球化学煤矸石以其量多、...  相似文献   

6.
布尔津盆地西部凹陷铀成矿水文地球化学条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贤春  成海 《铀矿地质》2002,18(3):168-173
根据水成铀矿床理论,本在论述布尔津盆地水动力及水化学特征的基础上,通过资料综合整理,着重分析西部凹陷第三系层间水的铀水迁移分带规律,对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水地球化学条件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地球化学作用的本质在于元素的迁移和化学运动。正是由于元素的迁移,才产生元素的结合和分离,集中和分散,形成各种各样的矿物、岩石和矿床。所以地球化学工作者都把研究元素的迁移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本文在综合前人资料的基础上论述热液作用中铀的迁移条件、迁移形式,沉淀原因和成矿模式,供同志们参考。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铀在热液中的迁移Ⅰ—Ⅰ铀在热液中迁移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地球化学模式及其在铀矿地质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地球化学模式是根据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原理,用化学反应式和数学公式来描述地球化学现象,研究地球化学作用的一种概念化的模式,在这种概念化模式的基础上,利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语言编制的软件便是地球化学模式程序,按照原理和复杂程度又把地球化学模式程序分为三大类,即质量平衡程序,物质转化程序和溶质迁移程序中,文中对各种类型的地球化学模式的基本原理和它们的功能作了介绍。文中列举了应用地球化学模式来研究成矿机  相似文献   

9.
谭凯旋  谢焱石  刘永 《矿物学报》2004,24(4):398-404
从硫化物的氧化、脉石矿物的溶解、氧的扩散、水的流动和溶质质量迁移等过程的耦合作用建立了尾矿-水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模型。对湖南湘西金矿尾矿库的数学模拟表明:早期尾矿-水的相互作用可以引起酸水的产生和重金属的释放及对环境的污染,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前30年,随着时间增加,尾矿孔隙水逐渐中性化,污染元素含量显著降低。脉石矿物的溶解和有机物反应可降低尾矿中氧的扩散和产生酸的中和作用。尾矿库上部孔隙水中各组分含量明显高于尾矿库下部,并在约6m深处存在突变带。尾矿库的水文分带是导致地球化学分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幔源铀成矿作用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正其  李子颖 《地质论评》2007,53(5):608-615
地幔流体及深源铀成矿作用是当前铀矿地学界备受关注的前沿课题。文章扼要阐述了幔源铀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评述了热点铀成矿理论。通过地幔流体参与铀成矿的现实性与地幔含铀性的论证,结合粤北“交点型”铀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地幔中铀含量存在不均一性,在大陆型热点活动(地幔柱)区的岩石圈地幔通常含有较高的铀丰度;提出在热点驱动下,地幔流体(如CO2、F等)能够溶解或萃取地幔岩中的铀并得以浓集形成富铀成矿流体,幔源铀成矿是可能的。对幔源铀成矿作用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地浸过程中铀迁移特征及条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对地浸过程中铀的迁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溶浸液中铀浓度值在达到饱和浓度前,随地浸路径延长而逐渐增大;②铀的存在形式及其含量与水文地球化学条件相关,当1.9<pH<4.4时,为UO2SO4和UO^2 2;当4.4<pH<5.1时,为UO2SO4和(UO2)a(OH)^5 ;②随着水文地球化学条件的变化,铀迁移经历了溶解迁移、水解沉淀、再溶解迁移的多次旋回,即当pH>4.6、Eh<420mV时,溶解状态的铀产生沉淀;当2.0<pH<4.6,420mV<Eh<650mV时,U^6 溶解迁移;当pH<2.0、Eh>650mV时,U^4 溶解迁移;④根据溶浸液中铀浓度和pH、Eh临界值,铀地浸路径可划分出充分浸出带、有效浸出带、铀沉降带和未浸出带,不同特征的浸出带随浸出时间的变化而有序移动。  相似文献   

12.
原地浸出采铀的水岩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原地浸出采铀时,含矿层会发生各种复杂的水岩作用。运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溶浸化学全分析数据发现,除了CO3^2-和HCO3^-之外,其他组分呈正相关,而且有些组分密切正相关,说明它们的浓度变化规律很相似。根据含矿层矿物成分,分析了矿物和溶浸液之间的水岩反应,推出了反应方程式,并探讨了溶浸液中各种组分可能的来源。然后,用矿石静态浸出试验的数据对各种组分的反应速度进行了定量对比。  相似文献   

13.
酸法地浸采铀对铀矿层的地下水环境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当开采结束后将形成酸性地下水污染羽。为恢复含矿含水层的水质,必须采取有效的污染治理措施。自然净化是一种较经济的方法,但是必须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本研究以某退役地浸铀矿采区含矿含水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反应溶质运移模拟方法来研究酸性污染羽在含水层中的自然净化作用。研究中使用PHT3D模型模拟污染羽的运移,模拟反应组分共12种、沉淀溶解矿物共6种,模拟时长为5a。模拟结果表明:酸性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后,形成了由方解石、Al(OH)3(a)和 Fe(OH)3(a)反应所控制的pH缓冲区;随着酸性污染羽的向下游高pH值地下水区域移动,方解石溶解与石膏沉淀反应可使SO42-浓度产生明显下降,其他主要金属离子污染物也有明显的自净作用。  相似文献   

14.
A new method of reduction of core samples of uranium ore to their natural redox state is described. The results of laboratory experiments on agitated and filtration leaching of uranium from ore reduced by sulfide solution are considered in comparison with leaching of oxidized stored ore. The oxidation of ore samples during sampling and storage leads to the overestimation of the rate of uranium leaching from ore by sulfuric acid solutions. The more oxidized a sample, the higher the overestimation of this parameter in comparison with traditional borehole in situ leaching (ISL) with sulfuric acid. As is proved by determination of U and Fe species in reduced samples, the described technique of ore sample preparation for laboratory experiments enables the natural redox state of ore to be approached. The results of laboratory experiments with samples prepared according to the proposed technique are adequate to the real process of ISL with sulfuric acid at the Dalmatovo uranium deposit.  相似文献   

15.
The Shihongtan uranium deposit in northwest China is a sandstone-type deposit suitable for alkaline in-situ leaching exploitation of uranium. Alkaline leaching tends to result in CaCO3 precipitation there by affecting the porosity of the ore-bearing aquifer. CaCO3 deposits can also block pumping and injection holes if the formulation parameters of the leaching solution are not well controlled. However, controlling these parameters to operate the in-situ leaching process is challenging. Our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dissolved uranium concentration in the leaching solution increases as HCO3- concentration increases. Therefore, the most suitable HCO3- concentration to use as leaching solution is defined by the boundary value of the HCO3- concentration that controls CaCO3 dissolution-precipitation. That is, the dissolution and precipitation of calcite is closely related to pH, Ca2+ and HCO3- concentration. The pH and Ca2+ concentration are the main factors limiting HCO3- concentration in the leaching solution. The higher the pH and Ca2+ concentration, the lower the boundary value of HCO3- concentration, and therefore the more unfavorable to in-situ leaching of uranium.  相似文献   

16.
740铀矿石(I号)为易浸的砂砾岩型的铀矿石,为探索对其地浸的可行性,笔者从铀矿石水冶性质的角度,进行了溶浸条件实验和小型模拟场的溶浸试验,取得了一些进展,为进一步溶浸研究提供了一个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322矿田铀矿床原地破碎浸出经济评估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李德平  顾连兴  周青生  李顺初 《铀矿地质》2002,18(4):242-249,201
本文从原地破碎浸出法采矿工艺流程出发,对322铀矿田碎裂蚀变化岗岩型铀矿床(点)的各项成本要素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原地破碎浸出经济模型,引入了铀浸出率和回收率高速系数。利用原地爆破筑堆试验及一系列铀矿柱浸工艺试验获得的原地破碎浸出经济分析参数及经济评价模型对322矿田铀矿床原地破碎浸出进行了经济评估。  相似文献   

18.
原地浸出采铀是一种利用砂岩型矿层对水的渗透性,采用注、抽液孔向含矿岩层注入“溶浸液”和抽取“浸出溶液”而获得铀的先进采矿技术。研究井场下方 “浸出液”分布范围,不仅能掌握矿体的被覆盖程度和矿床开采率,且对于地下水体污染监控具有重要意义。对内蒙古二连盆地某铀矿地浸开采试验基地进行电法勘查,以对铀矿地浸开采过程进行监测试验。具体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SAMT)和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对试验井场进行探测试验。试验区以抽孔为中心布设一个18×18的测网,测网的线距和点距均为10 m。电法探测试验时,对穿过抽、注井的5条纵向和4条横向测线进行了CSAMT观测,并对全区进行中间梯度激发极化测量。经过数据处理和反演得到了中梯装置视极化率平面等值线图及CSAMT二维电阻率模型,并结合研究区域已知资料进行解释,认为电阻率断面上井场区域下方的低阻异常带反映了地浸开采过程“溶浸液”的地下分布状态;视极化率平面等值线图上显示的抽注单元下方的大片低极化率异常,可能是由地下浸出液与岩层组成的离子导电体系“薄膜极化”效应产生的异常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