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北大巴山推覆构造带前缘,北—北东倾斜的城口断裂和南—南西倾斜的高桥断裂形成一背冲式逆冲推覆体系,以两断层为界,其间为一巨型冲起构造。该冲起构造因边界断裂的产状特征、活动强度沿走向的差异,而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其北西段为双向逆冲的"正花状"结构;而南东段为反向逆冲为主的"半花状"结构。同构造低温变质绢云母40Ar-39Ar年龄显示,城口断裂在燕山期(约143.3Ma)存在一次强烈的构造活动,导致北大巴构造带进一步逆冲扩展和强烈隆升。在逆冲-推覆向前扩展过程中,受锋缘外侧阻抗的影响,沿前缘部位形成一系列反向逆冲断层,从而形成巨型冲起构造。  相似文献   

2.
位于西秦岭西段的光盖山-迭山断裂带是由3条近平行的断裂所组成,其中坪定-化马断裂是该断裂带的主断层.坪定-化马断裂以宕昌岷江为界分为东、西两段,西段的新活动性明显强于东段.断裂西段线性特征明显,可见清晰的断层崖,不同期次的洪积扇上均有断层陡坎发育,晚第四纪以来有过明显的活动,最新一次活动的离逝时间约为1kaB.P.左右.通过对断错地貌研究得到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49±0.08 ~1.15±0.28mm/a,左旋滑动速率为0.51±0.13mm/a.而断裂东段由多条斜交或近于平行的断裂所组成,活动性明显减弱,没有发现最新活动的证据.在地貌上多表现为线性沟谷,向东逐渐被褶皱所替代,从基岩断面及相关地貌特征来看断裂活动性质主要表现为逆冲兼具左旋走滑运动.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阿恰构造带断裂构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恰构造带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主要由阿恰断裂和乔来买提断裂组成,构成了塔里木盆地次级构造单元阿瓦提凹陷和巴楚断隆分界线的西北段。通过地震资料解释,将阿恰断裂带分为西段、中段和东段3部分。西段为基底卷入型单断逆冲构造样式,断层倾向巴楚断隆;中段为"Y"字形基底卷入型逆冲构造样式,除倾向巴楚断隆的主冲断层外,还发育倾向相反的反冲断层,开始显现出楔状冲断构造的轮廓;东段为典型的楔状冲断构造,倾向巴楚断隆的主冲断层向上断至中寒武统,其冲断位移量完全被倾向阿瓦提凹陷的反冲断层吸收。同时,在阿恰断裂的西段和中段,断层上盘还发育第四纪正断层,而断裂东段不发育。研究认为阿恰断裂带主要存在两期断裂构造:深部基底卷入型逆冲断裂带和其上叠加的浅部正断层。前者形成于新近纪库车组沉积前,在库车组沉积期间持续活动,并在新近纪晚期定型;后者是本次研究首次发现的,形成于第四纪早中期,且只发育在阿恰断裂带的西段和中段。  相似文献   

4.
朱清波  程万强  周全 《现代地质》2022,36(3):755-769
襄樊—广济断裂带是分隔大别造山带和扬子板块北缘前陆褶皱逆冲带的边界断裂,其几何学、运动学及构造演化特征记录了南北两大不同性质的大地构造单元发生碰撞、拼贴及相互作用的地质过程。在野外调查、构造解析和年代学研究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认为襄樊—广济断裂带东段以深部向南逆冲、浅表向北逆冲的“鳄鱼嘴式”对冲构造为特征,与西段的构造变形样式和次序存在显著差异。中扬子地区东部受控于江南—雪峰造山带和大别造山带南北两大构造体系,深部扬子板块北缘向大别造山带之下俯冲导致造山带自北向南挤出,推覆构造可影响至瑞昌一带,由南向北的浅层逆冲推覆可影响至梅川附近,二者在襄樊—广济断裂带东段的蕲春—武穴—浠水一带对接。襄樊—广济断裂带经历了印支早期同碰撞由北向南的逆冲推覆和深层次的韧性剪切变形(T2末)、燕山早—中期双向对冲构造变形(J1-3)、燕山晚期伸展正断层变形(K1-2)、喜山早期由北向南小规模逆冲变形(E1)阶段。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构造带在构造样式、活动强度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但分段变形的运动学特征与成因仍不够明确,需要开展进一步研究。本文利用二维、三维地震资料,通过精细构造解析、运动学参数统计、活动期次厘定等手段,研究了塔中Ⅰ号构造带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分析其分段变形机制,并讨论了分段控制因素。研究表明:以中古15井与中古21井位置为界,塔中Ⅰ号构造带构造样式、运动学特征主要呈三段的特点,西段主要活动机制是断裂短距离滑动逆冲和地层旋转变形,同一层位的落差/垂直断距(H/h)值最大;中段为断裂沿走向滑动,H/h值约为1;东段为断裂长距离滑动逆冲和强烈褶皱,H/h值介于二者之间。活动机制的差异导致各段构造样式分别为基底卷入逆冲断裂控制的断层传播褶皱、走滑断裂发育的断控坡折、逆冲断裂强烈活动控制的断块褶皱,且活动强度呈现东段最大、西段次之、中段较小的特点。两大造山带分期活动是塔中Ⅰ号构造带分段变形的发育背景,基底结构与先存断裂是造成分段的主控因素,NE向走滑断裂调节塔中Ⅰ号构造带差异逆冲变形,并作为伴生断裂发育。  相似文献   

6.
赵丽君 《地质与勘探》2010,46(1):102-112
克拉通边缘岩浆侵位及其相关的浅层构造变形制约,不仅是深部壳幔相互作用及区域构造应力作用的浅部响应和表现,而且是从克拉通活化发展到造山作用的物质和事件记录之一。通过对燕山东段盘山花岗岩岩体周缘构造变形特征、演化过程的研究,并结合40Ar/39Ar热年代学测试和分析,提出盘山岩体侵位前、侵位时其上覆岩层的构造演化过程:三叠纪末(210-200Ma)盘山岩体侵位前,燕山中东段受南北向挤压作用形成了近东西向的马兰峪复背斜和蓟县逆冲断裂;盘山岩体侵位于先期形成的马兰峪复背斜南翼,并侵蚀了蓟县断裂;蓟县断裂的后期再次活动截切了盘山岩体的周缘向斜。岩体及同缘构造的相互关系表明,华北克拉通北缘地区的中生代早期岩浆形成于强烈的克拉通活化后一个由挤压变形向相对平静期转化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吕明1,2,汤良杰1,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系统的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对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卡拉沙依断裂上、下盘沉积地层厚度的变化及各界面与上、下部地层的接触关系、不整合面的发育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以此来探讨卡拉沙依断裂各时期的活动特征。认为卡拉沙依断裂东、西两段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活动特征。主断裂东段,晚寒武世-奥陶纪,断裂无明显活动;早志留世晚期-早二叠世,断裂开始活动,呈现出逆冲推覆断裂的特征;经中二叠世的平静期,从晚二叠世开始又有一次逆冲推覆活动。而位于主断裂南侧的次级断裂,在晚寒武纪-中志留世,断裂无明显活动;从早中泥盆世开始,次级断裂开始活动,表现为压性断裂特征,逆冲推覆作用持续至早二叠世,经过中二叠世短暂的平静期,在晚二叠世还有一次继承性活动,但活动强度较弱。主断裂西段,奥陶纪时期,断裂开始活动并表现出张性断裂活动特征;经过志留纪-中二叠世的平静期,从晚二叠世开始,断裂西段发生正反转作用,逆冲推覆活动明显。次级断裂西段,在晚寒武世-早中二叠世并无活动,从晚二叠世开始,断裂开始活动,表现为强烈的逆冲推覆作用。  相似文献   

8.
帕米尔弧东段逆冲推覆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是青藏高原碰撞挤压表现最明显的地区之一。通过构造剖面和地震剖面解释,认为帕米尔弧东段逆冲推覆构造具有分带性特点,自南西向北东方向可以划分为逆冲推覆构造的根带、中带、锋带与锋前带,相应地发育叠瓦状逆冲断层、冲断褶皱、断层相关褶皱、单斜构造等不同的构造组合。对逆冲推覆锋带中苏盖特和阿克陶生长背斜、生长地层及形成时序分别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帕米尔弧形逆冲推覆构造以前展式(背驮式)向前陆方向扩展,逆冲推覆始于上新世,并一直持续到早更新世。弧形构造东西两段逆冲推覆运动方式和地层缩短量有很大差异:西段为与挤压方向垂直的逆冲,而东段为斜冲兼顺时针走滑;西段地层缩短量大于东段。  相似文献   

9.
库车坳陷是南天山中段新构造运动异常强烈的地区,内部发育有四排近EW向展布的逆断裂-背斜带,由南天山山前向塔里木方向依次为:山麓逆断裂-背斜带;喀桑托开逆断裂-背斜带;秋里塔格逆断裂-背斜带和亚肯盲逆断裂-背斜带.东秋里塔格背斜属秋里塔格逆断裂-背斜带东段部分,其构造运动尤为强烈.研究表明:东秋里塔格背斜是浅部滑脱面与其南翼逆冲断层共同形成的断层传播-滑脱混生褶皱,背斜南翼的浅层逆冲断层和深层的断坡构造是重要孕震场所.东秋里塔格浅部背斜核部的背冲式断裂和北翼的膝折属于派生的次级构造,断裂的规模、错动量有限.东秋里塔格背斜南翼逆断层最新活动错断Ⅱ级阶地砾石层,其活动年代至少为全新世早期,这次错动在地表留有3~4 km长的古地震破裂形迹,说明断裂具粘滑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10.
敦密断裂带白垩纪两期重要的变形事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了敦密断裂带糜棱岩中黑云母~(40)Ar/~(39)Ar定年结果和大规模走滑-逆冲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其形成时代,以便揭示断裂带两期变形事件的构造属性。黑龙江省密山市花岗质糜棱岩中黑云母~(40)Ar/~(39)Ar加权平均年龄为132.2±1.2Ma,它是敦密断裂带经历伸展事件的冷却年龄,也是东北亚大陆边缘在早白垩世Hauterivian期-Albian期发生强烈区域伸展作用的产物。密山市至辽宁省清原县系列大型走滑-逆冲断层和断层相关褶皱揭示出在晚白垩世晚期-末期发生右旋走滑-逆冲事件,该事件规模大,影响范围广,导致整个断裂带遭受到强烈改造,形成对冲式断裂系统。将研究区走滑-逆冲断裂与山东省郯庐断裂带中段挤压构造对比,认为郯庐断裂带北段和中段在晚白垩世末期都发生了强烈的走滑-逆冲事件,它们具有相同的构造特征和构造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