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地质》2019,46(5):封二-封二
正为贯彻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区调改革创新精神,201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设立"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计划项目,探索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新技术与新方法。2016年在填图试点项目基础上,设立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首席专家为胡健民研究员)。该工程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问题与目标导向,坚持解决重要资源环境和基础地质问题为核心,坚持创新地质填图技术方法,取得许多重要进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针对内蒙古戈壁荒漠区特殊地貌地质填图工作,选择ASTER和SPOT5数据,通过图像融合、影像校正、影像增强等处理方法,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利用遥感解译图像快速准确地获取地层、侵入体和构造的解译标志,通过遥感地质解译结合地面调查进行综合分析和解译,提高了填图的准确性,为特殊地质地貌区地质填图提供技术支持,对于在同类区域开展地质填图工作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矿集区三维地质填图是采用1∶5万的调查尺度,提交地表地质图及具有一定精度的深部地质图,为圈定含矿建造、控矿构造等主要目标地质要素提供基础地质依据.通过在本溪矿集区开展的三维地质填图工作,认为构造填图是三维地质填图的基础,提出"分级分块"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并总结了矿集区三维地质填图方法技术流程.  相似文献   

4.
造山带复理石区海底扇法填图的必要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造山带复理石区的新一轮地质大调查中,要求动用海底扇法填图来解决过去区调工作中有解决的问题。1:25万甘孜县辐区调的实践证明在造山带复理石区填图中海底扇法是一种比层育地层学更可行、更有效、更直观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安全需要更多更完善的地质基础信息,这也对地质填图工作提出了现代化、高精度、多目标等更高要求。如何把我国陆域1∶50000地质填图工作迅速从基岩出露区拓展至调查难度极高的特殊地质地貌区,如:高山峡谷区、岩溶区,森林草原、戈壁荒漠与湖泊沼泽等浅覆盖区,以及平原区、黄土覆盖区等深覆盖区,成为目前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特殊地质地貌区地质填图试点”项目2014年正式启动,2015年以该项目为核心,设  相似文献   

6.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新时期国家目标,区域地质调查必须为我国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和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目前,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已经向覆盖区为主的平原、盆地、草原、荒漠等地区拓展,但现行的地质填图技术方法体系,难以满足现今覆盖区地质填图工作的需要,亟待探索形成新的地质填图技术方法体系,扩大地质调查成果的服务领域.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14年设立了“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项目,探索总结覆盖区区域地质填图技术方法.经过努力,形成了以“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为核心的覆盖区填图技术方法体系.试点项目初步确立了中国东部晚新生代以来构造-沉积演化的基本格架,揭示了晚更新世以来中国中东部沉积过程与生态环境演化及人类文明发展的制约关系.该方法体系的建立,对引领我国区域地质调查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新的填图方法体系明确提出聚焦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地球系统科学为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的理论基础,实行需求驱动、问题导向、目标考核,努力解决调查区重大基础地质问题、重大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调查的技术路线是地表地质调查与多种现代地球探测技术、信息技术等高度融合,并强调预研究与设计阶段的重要性.同时规定不平均使用工作量,取消填图主要实物工作量的量化指标规定;创新成果表达方式,明确地质填图服务多种社会需求,倡导填图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建立区调填图诚信体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大比例尺地质调查(1:50000)向特殊地质地貌区的开展,已有第四纪填图方法已不能满足覆盖区填图的实际需求,地质工作者面临着第四纪大比例尺填图“填什么、如何填”的问题。选取典型覆盖区——河套平原为研究区,以河流沉积理论为指导,通过钻孔揭露方法,建立了全新世以来的河流沉积体系,并以此作为区域地质图骨架,提出了河道亚相、堤坝亚相、泛滥平原亚相的填图单元,应用“逐步逼近原则”确定地质界线,划分出区内三期河道及其相应的沉积体系,解决了覆盖区第四纪地质调查中填图单元稀少,地质图表达单调的问题,为覆盖区第四纪地质调查提供了一套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设立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项目,探索与创新填图思路与组织实施方式、创新填图技术方法,形成适合于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技术方法体系,揭示这些地区资源环境状况及被掩盖着的重大科学问题。近日,2014年启动的第一批填图子项目通过成果评审验收。专家们认为这些试点项目在填图技术方法与成果表达取得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川西造山带复理石区1:5万“海底扇-组图”填图试验成果,介绍了“海底扇-组图”填图中的剖面测制、地质填图、成果编制方法,总结了“海底扇-组图”填图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0.
如何"剥离"盖层,以获取盖层下伏基岩地质(地层、岩浆岩、构造)及矿化信息是开展成矿带浅覆盖区地质填图的重要研究内容.结合区域地质及地球物理场特征,梳理了填图区与基岩地质填图有关问题,在填图区岩石物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1:5万重力、磁力和激电(IP)测量数据处理分析,采用多参数互约束解释技术和钻探验证约束技术"剥离"盖...  相似文献   

11.
天津市滨海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地貌类型不易划分,沉积物粒度较细,遥感解译精度及实地可识别性差,按照传统的地质调查方法开展填图,图面表达效果不佳。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是地形的数字化表达,具有一般地形图无法表达的三维可视化信息,能够真实反映地形地貌特征。在开展天津滨海平原地质填图过程中,通过建立研究区DEM,并结合路线地质调查、槽型浅钻施工、样品测试分析,进行了地貌单元划分,将浅地表沉积物划分为河流、海侵和三角洲3个沉积体系: 河流沉积体系包含边滩(曲流砂坝)、充填河槽(牛轭湖)、决口扇、天然堤、洪泛盆地和湖沼沉积微相; 海侵沉积体系包含海滩脊、越岸扇、高潮坪和残留潟湖沉积微相; 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通过与不同类型遥感解译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知,DEM可充分弥补遥感影像的不足,对浅地表沉积物进行详细的成因类型划分,提升对浅地表地质作用过程的认知程度,较好地指导野外地质填图。将高精度DEM数据应用于第四系覆盖区地质填图,可以大大提高填图精度及效率,为城市生态安全保障、国土空间规划、产业结构布局等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施炜  张宇  秦翔  王天宇  杨谦  赵子贤 《中国地质》2021,48(S2):23-31
宁夏大坝站幅(J48E012016) 1∶50 000地质图是“宁夏1∶50 000红崖子(J48E011016)、大坝站(J48E012016)、青铜峡铝厂(J48E013016)三幅新构造与活动构造区填图试点”子项目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之一,属于“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计划项目。大坝站幅1∶50 000地质图是依据《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 2019—01)编制完成,在资料收集与数据准备、野外地质调查与填图成果过程中,均采用数字区域地质调查系统(DGSS)和MapGIS 6.7系统完成,有效实现了地质填图数值化。依据《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标准》(DD 2006—06)等相关标准,在原始资料数据库基础上,建立了1∶50 000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数据库有地质剖面(1∶2 000) 5条,钻孔6个,地质体156个,地质(界)线334条,产状340个,年代学样品41个,照片321个,素描图61个,河湖岸线与断层681个。数据容量约1.02 GB。本次地质图集中展示了测区新生代沉积、构造、地貌系统,填图工作探索了新构造—活动构造区地质填图思路、技术路线和成果表达方式,为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新构造调查是研究地壳运动规律、地质灾害、环境地质和地壳稳定性评价等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是区域地质填图重点内容之一。内蒙古呼勒斯太苏木图幅1:5万填图试点区,位于阴山—河套盆地结合带,新构造活动频繁,地层结构复杂,构造地貌形态丰富,山前断裂广泛发育,是调查研究新构造运动的理想场所。本研究在前人区调方法理论基础上,针对新生代地层、断裂、构造地貌等不同的新构造填图对象,分别使用遥感解译+野外路线调查+剖面(含钻孔剖面)实测+年代学方法、遥感解译+野外追索调查+综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雷达探测+探槽揭露+三维激光扫描+年代学方法、遥感解译+野外调查实测+年代学等不同的技术方法组合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参照《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等有关技术要求,采用数字填图技术,将填图成果直观、丰富、详细的表达在地质图上,该新构造填图技术方法组合,不仅是对新构造填图方法的有效探索,也为其它地区新一轮大比例尺新构造填图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遥感和GIS的岩溶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难易程度分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洋  潘星呈 《中国岩溶》2018,37(6):910-917
从岩溶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的实际需求出发,采用遥感地质综合解译和GIS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在详细解译区域地质、地貌、环境、水文等要素的基础上,以地层延伸性、地形地势、水系形态、冲沟密度为评价参数,定性地划分了研究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的难易程度。实地调查显示,区域地质填图难易程度分区的成果与研究区的实际地质情况基本一致,可作为岩溶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工作部属的依据,能在保证成果精度的前提下显著提高岩溶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5.
以西南岩溶区特殊的资源和环境特点为导向,利用多源、多时相、多尺度遥感数据,采用遥感信息计算机自动提取和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将遥感技术系统应用于岩溶区1:50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提供系列的基础图件辅助岩溶区区域地质填图,提高了岩溶区1:50000区域地质调查的效率。初步建立了适合西南岩溶区的1:50000区域地质调查遥感技术方法体系,快速准确地解译出了岩溶区特殊的地质、地貌、环境、水文等要素,为特殊地质地貌区地质填图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填图技术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填图的指导思想及主要内容后,提出了适宜于青藏高原牧业环境下的生态环境地质"自然综合体多属性叠加填图法"的新方法.即针对生态环境地质条件复杂区的调查要素,摒弃了以往单一方法,有机地协调气候、土壤、植被、景观与众多的地学要素,避免了不同学科对同一生态环境地质现象单打一的调查现象.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张进  王涛 《地质通报》2021,(1):前插1-前插2
区域地质调查和填图是地质工作的基础,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地质调查和研究程度及水平的重要指标,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地质调查局高度重视基础地质调查与填图方式、方法的改革, 树立"地质填图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的理念, 确定"需求决定工作部署"、"问题决定调查方式"的工作思路, 提升解决制约重大资源环境的基础地质...  相似文献   

18.
晚新生代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的新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希涛  胡道功  吴中海 《地质通报》2009,28(10):1419-1429
在评述中国现有地质填图(主要是中比例尺地质图)的历史、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晚新生代地层的特点,以及笔者长期从事地貌、第四纪地质研究工作与填图实践积累的经验,以青藏高原及其邻区为例,提出了提高中国大比例尺地质图填图水平和加快填图工作进度的几点建议。认为认识晚新生代地层的基本特征是提高地质填图水平的基础;解译地形图和遥感图是确定晚新生代地层成因类型与分布范围的重要手段;要重视相对高度在划分晚新生代地层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填图单位的地层层序系统;强调同位素年龄测定与地层顺序判定之间的辩证关系:皇冠与皇冠上的宝石;加强青藏高原隆升、环境变迁研究与晚新生代地质填图的联系方能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9.
傅树超  卢清地 《地质通报》2010,29(11):1640-1648
近10年来,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对陆相火山岩区填图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试验,特别是对福安市幅等4幅1∶50000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与总结,取得了重要进展,将火山岩区"火山地层-岩相(岩性)"双重填图法发展完善成为"火山构造-岩性岩相-火山地层"三位一体的填图方法。将该填图方法作一简单的总结,以求共同提高新一轮区调填图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西部断陷盆地覆盖区覆盖层与基岩面地质结构及盆山关系是当今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需解决的重点与难点。基于新疆巴里坤山间断陷盆地覆盖区地质填图试点实践,梳理出断陷盆地区地质填图的基本内容和填图目标;强调覆盖区地质调查必须针对需解决的关键地质问题,贯彻地表地质调查-地球物理探测-钻孔验证相结合的基本工作思路;确定出普适性的填图技术路线和围绕填图目标及基本内容的针对性填图方法组合;最后以巴里坤断陷盆地填图为例,从调研目标的确定到物探工作及方法组合优选和钻探布设,系统介绍了巴里坤断陷盆地覆盖区地质填图的方法体系,并最终落实到地质填图成果的体现,成为西部断陷盆地覆盖区地质填图的示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