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周边海洋地缘关系发展态势探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如何营造良好的海洋地缘环境和应对海洋地缘关系中不断演变的冲突和争端,直接关系到一国在海洋地缘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发展。中国是海陆兼备、邻国众多、海洋地缘关系复杂的海洋大国。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全面走向海洋并把中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基于地缘政治理论,分别从黄海、东海、南海和日本海出发,侧重从时空层面探讨研究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地缘关系的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分析其发展态势,最后提出中国周边海洋地缘战略,为我国的海洋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突出的资源禀赋优势致使南高加索三国向来为多个文明交汇和大国博弈的地区,探究中国与其地缘关系的演变对双方的经济与地缘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国际关系学权力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地缘位势模型刻画2000—2020年中国与南高加索三国的地缘关系演变特征。研究发现:①2000—2020年中国在南高加索三国的地缘位势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与“三阶段”演变特征,即2000—2005年为低位稳定阶段,2006—2012年为起步增长阶段,2013—2020年为快速增长阶段。②从2000—2020年地缘位势平均值、增长速度与增长幅度3个方面看均呈现出中国—亚美尼亚>中国—阿塞拜疆>中国—格鲁吉亚的空间特征。截至2020年,中—亚地缘位势最高;从地缘位势时序特征看,中国—亚美尼亚起步水平低,后期快速上升;中国—阿塞拜疆起步水平高,后期波动上升;中国—格鲁吉亚起步水平低,后期均匀上升。③影响双方地缘关系演变的驱动因素分为正向驱动力与负向驱动力。正向驱动力包括地缘区位、地缘经济、地缘文化与地缘外交,其中地缘区位是本底力,地缘经济是主导力,地缘文化是潜在力,地缘外交是根源力。负向驱动力一方面包括南高加索三国内部地缘政治的欠稳定性因素与地缘文化的强分裂性因素,另一方面包括中国对南高加索三国地缘外交的难介入性因素与地缘经济的弱竞争性因素。两类驱动系统的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双方地缘关系的演变。  相似文献   

3.
海洋地缘政治研究进展与中国海洋地缘环境研究探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梳理西方100多a海洋地缘政治的发展脉络,系统总结和归纳其海洋地缘政治发展的4个阶段与特征:自然演进模式下的海洋地缘政治理论形成阶段( 1890s前)、国家空间-权力关系下的理论发展阶段(两次世界大战前后)、海洋地缘政治的现代化阶段(1960s-1990s)、新海洋地缘政治理论阶段(1990s后)。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研究起步较晚且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地缘政治学者在海洋地缘政治领域的探索历程发现:中国海洋地缘政治发展缺乏相关学科理论的支撑和整合,难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手段也较为单一并缺乏建设性的实证研究,这与中国在世界“海洋地缘环境”格局中的现状严重不符。因此,面对批判地缘政治学的“多尺度转向”背景与中国发展的具体国情,提出发展中国“海洋地缘环境”的研究作为响应,并深入探讨“海洋地缘环境”的内涵与研究的空间尺度。最后,对海洋地缘环境近期重点研究方向做出展望:① 深化海洋地缘环境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② 加强不同尺度的海洋地缘环境时空分异格局及其形成机理研究;③ 安全转向背景下的多尺度海洋地缘环境系统脆弱性研究;④ 结合中国实际,加强边境与边界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4.
海洋地缘政治探讨国家政治活动与海洋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并在理论和实践上极大的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本文构建海洋地缘政治思想演化分析框架,探讨人海关系要素构成和国家与海洋互动机制,梳理中西方海洋地缘政治思想演进路径、内容构成和阶段特征。国家意志和需求、国家文化基因、技术变革是驱动国家与海洋关系互动的主要因素,中西方国家在人海关系演化过程中均呈现“以陆涉海,以海养陆”“以陆拓海,以海通陆”“以海制陆,海陆冲突”“陆海统筹”等阶段性特征。现实主义与和合主义、冲突扩张与消极保守、全球视野与华夏中心在中西方海洋地缘政治思想演变中形成鲜明对比。未来中国需把握好批判继承和改造借鉴的辩证关系,形成海洋命运共同体范畴下的海洋地缘思想集合,丰富中国海洋地缘政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在非洲国家间的地缘关系中,通常存在两个行为主体,即国家行为体和族群行为体。非洲地缘关系的发展演变,既有国家地缘战略的影响,又离不开族群问题的作用。非洲国家的地缘政治博弈,常常以族群问题作为干预手段,族际冲突也因此越演越烈。族群问题的恶性发展,会反作用于地缘关系,令地缘关系与族群问题呈现出双向互构的态势。以非洲大湖地区为研究案例,将大湖地区的地缘关系变动情况分为三个时间段,从历史的维度对非洲地缘关系与族群问题的关联性和互动机制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在大湖地区的稳定期、冲突期和重建期,地缘关系格局、地缘政治博弈、地缘战略和地缘经济分别对族群问题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族群问题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大湖地区国家的地缘战略和地缘关系。  相似文献   

6.
地缘城市跨国整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结合21世纪经济发展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整合发展的趋势,文章在有关“地缘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地缘城市”的概念,通过边界、次区域合作和城市整合的界定与分析来探讨地缘城市跨国整合的理论内涵,并对地缘城市跨国整合发展的一般特征、动力机制和基本模式进行理论总结。指出,地缘城市是指地缘区域内在地缘关系中承担一定任务的城市;地缘城市跨国整合是城市整合类型中的一种,主要是指地缘城市跨越国界与对面地缘城市的相互作用和整合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地缘环境解析:理论与方法笔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陆大道等人的号召下,中国地理学界发起了地缘政治研究复兴的第二次尝试。这次复兴有明确的主题:地缘环境研究。通过召开数次地缘环境研究会议和建立地缘环境研究中心,自2010年以来我国地缘环境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为进一步推动地缘环境解析理论与方法研究,特组织此次笔谈。基本结论如下:(1)地缘环境仍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是其构成中至少包含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等;(2)地缘环境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但是由于时间较短,各学科理论如何与地缘环境相结合仍缺乏系统的探索;(3)地缘关系研究将成为当前地缘环境研究的重中之重,各种流空间将具有时空耦合规律;(4)国家并不是地缘环境研究中的唯一地缘体(行为体);(5)加强地缘环境顶层框架设计和数据技术的支撑将促进地缘环境研究;(6)不同的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在地缘环境分析与评价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地缘环境系统模拟、地缘环境空间分异、海洋地缘环境演变等。  相似文献   

8.
中美及中国周边海洋国家地缘政治关系时空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飞  宋雪珂  张琦琦  杨鑫 《地理科学》2021,41(4):598-605
利用全球新闻媒体数据库对中美及中国周边海洋国家的事件关注度和事件影响力进行测算,刻画中美及中国周边海洋国家间地缘政治关系的阶段演变特征,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索不同阶段中美及中国周边海洋国家地缘政治关系的网络特征及热点国家.研究发现:①1991-2018年中美及中国周边海洋国家地缘政治关系演变划分2个阶段:第一阶段(19...  相似文献   

9.
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海洋地缘环境教育融入高中地理课堂对落实课程思政、推进海洋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地理学科性质、高中地理教科书、海洋地缘环境理论三个方面阐述了海洋地缘环境教育融入高中地理课堂的适切性;从海洋地缘环境意识的角度提出了教育教学的维度,梳理了与之相关的课程标准要求和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最后,从注重主题情境式课堂教学、融合课程思政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海洋地缘环境意识等三个方面提出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地缘政治问题是人文地理学新兴的研究热点。但是,已有研究多基于地理环境要素分析国家的地缘环境或定性讨论地缘战略,很少从双边联系角度定量刻画国家间的地缘关系;现有研究的理论基础也比较薄弱。本文基于地缘政治准则理论,运用1971至2017年联合国投票数据和S分值等方法,从中国与其他国家间关系的历史阶段、友好程度和集团归属三个方面定量分析了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友好程度及其地理分布,并针对中美贸易战的背景指出了中国当前的"朋友"和"敌人"。本文进一步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分析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的非政治双边关系及其发展水平对中国地缘政治准则的影响,论证了地理距离、经济、技术等因素对地缘关系的影响。本文的分析结果对于加强政治地理学的量化分析有启发作用,也能够为中国更好地处理国际关系和制定地缘政治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地缘政治问题是人文地理学新兴的研究热点。但是,已有研究多基于地理环境要素分析国家的地缘环境或定性讨论地缘战略,很少从双边联系角度定量刻画国家间的地缘关系;现有研究的理论基础也比较薄弱。本文基于地缘政治准则理论,运用1971至2017年联合国投票数据和S分值等方法,从中国与其他国家间关系的历史阶段、友好程度和集团归属三个方面定量分析了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友好程度及其地理分布,并针对中美贸易战的背景指出了中国当前的“朋友”和“敌人”。本文进一步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分析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的非政治双边关系及其发展水平对中国地缘政治准则的影响,论证了地理距离、经济、技术等因素对地缘关系的影响。本文的分析结果对于加强政治地理学的量化分析有启发作用,也能够为中国更好地处理国际关系和制定地缘政治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亚国家地缘位置与中国地缘战略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亚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缘位置而受到美、俄、中及欧盟等大国的高度重视。中亚是中国的重要邻邦,也是中国周边合作的重点地区,更是中国提升安全与能源保障的重要地缘战略依托。基于人文—经济地理学视角,从中亚国家的特点、中亚国家的地缘位置、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地缘关系,以及地缘合作战略等方面,对中亚国家的地缘位置及其与中国的地缘战略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主要结论为:① 中亚地区自然—人文地理特点的一致性,区域内部发展的差异性,对外部经济的高度依赖性,大国角逐的长期性,以及对中国地缘利益的重要性,是地理学关注和研究中亚地缘问题的主要切入点;② 在全球尺度上,运用柯恩的当代世界地缘政治区划模型,分析中亚与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欧亚大陆辖区”、以美国为代表的“海洋辖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辖区”的地缘关系;在区域尺度上,建立一个“同心圆和扇形分布”相结合的模型,分析中亚与相邻国家或地区的地缘关系;③ 中国在中亚地区有着良好的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利益,中亚国家对中国也有巨大的地缘需求,这是中国与中亚国家相互合作的基础;④ 中国未来应逐步成为中亚地缘政治与文化的“参与者”、地缘经济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合作、互利共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球事件GDELT数据库,分别从整体、多类别、多尺度等方面刻画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缘关系总体特征及其演变过程。主要结论如下:(1)整体来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经了“合作为主、分歧较多”“合作增多、分歧减少”“合作稳定、分歧进一步减少”三个阶段;(2)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缘关系事件呈现出“言语促进事件为主且集中,地缘分割事件多国频发”的特点;(3)国家尺度上的地缘分割事件呈现出先减弱、后增加的趋势,且近年来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地缘促进指数呈下降趋势。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缘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可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新型合作共赢国家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尺度政治视角下的地缘能源安全评价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引入政治地理学的尺度政治、国际关系学的安全理论和能源安全理论,考虑到能源争夺中的尺度转换、地缘环境中的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以及安全的三个属性等因素,重新构建了地缘能源安全评价模型,并基于此模型对1995-2010 年俄罗斯太平洋石油管道建设中的中国地缘石油能源安全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①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在俄罗斯太平洋石油管道建设中的地缘石油安全指数不断攀升,中国在此石油能源尺度政治争夺中越来越处于不利地位,考虑到今后韩国、美国等国家的参与,竞争将更加激烈;② 从地缘关系上看,中日两国能源竞争指数趋于减少,但是两国从俄罗斯进口能源竞争加剧;③ 俄罗斯能源出口战略长期以来一直偏重欧洲,但是已经出现转向的趋势,其能源出口战略指数已显著下降;④ 中国石油消费的比重稳定和中俄之间友好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地缘石油能源安全;⑤ 从地缘结构上来看,中国经济增长带动下的整体综合国力的增强,将会加剧东北亚地区的地缘石油竞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缘环境研究进展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崛起面临的地缘环境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建立和完善地缘环境分析体系,预判预研地缘环境变化态势是学科发展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当前关于中国地缘环境的研究方兴未艾,研究内容多以地缘环境内涵、地缘环境解析、地缘环境驱动机制、地缘环境中的地缘关系和地缘环境研究方法的单项研究为主,而缺乏对地缘环境要素的系统研究,尚未提出一套完整的公认的地缘环境驱动机制,更未搭建完整的地缘环境分析框架。论文认为地缘环境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议题,地理要素通过地缘环境影响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地缘体、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地缘结构组成地缘环境系统,地缘距离和地缘流量是地缘环境的核心变量。为此,未来的地缘环境研究需更加关注地缘结构影响下的地缘关系,加强多维度、多尺度、长周期的地缘环境驱动机制和地缘环境要素相互作用机制探讨,拓展地缘环境研究方法和技术,深化面向“一带一路”的地缘环境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洋经济省际空间差异与海洋经济强省建设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我国的海洋经济在空间分布上是由沿海具有海岸带、海岛与广阔海域的11个省(市、区)组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把海洋资源开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振兴国家经济的重大举措,从而提出了到2010年形成若干个海洋经济强省的规划。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既可为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又能吸纳劳动力缓解我国的就业问题,又为我国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相关条件,使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得到提升和快速发展。在研究中应用分析区域空间差异的定量方法、对各省(市、区)海洋产业以及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等的空间集聚与扩散程度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海洋经济形成的机制与规律,并提出了关于我国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北地区地缘关系演化过程及区域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利莎  王士君  杨冉 《地理科学》2019,39(8):1284-1292
梳理相关文献,深入分析探讨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地缘关系的演化过程,刻画地缘关系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20世纪10~40年代,东北地区地缘关系呈现“半畸形”开放的状态,整个地区长期处于军阀战乱与日本侵略阶段;这一时期,东北地区迎来移民高峰,农业经济、民族工业快速发展,但同时境内日本经济肆意扩张,大量资源与财富被掠夺。新中国成立以来,地缘关系由50、60年代的依赖型转向80年代以后的多元和平发展;受其及政策等其他因素影响,地区内工业由蓬勃发展到缓慢波动前行。如今,东北地区地缘政治关系仍十分复杂,但地缘经济合作前景开阔;未来应大力推动东北亚国家及次区域间安全与经济合作,同时提高东北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及对外开放水平。  相似文献   

18.
韩国海洋资源开发的现状、特征及今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三面临海,海洋资源丰富,通过对韩国海洋资源开发以及主导海洋产业的现状、特征分析,展望海洋世纪初期的海洋开发。文中并提出了韩国在海洋开发中有关的海洋地缘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东欧地区历来是地缘博弈的竞技场和利益争夺的交锋地,地缘政治特征十分显著。在全球地缘战略格局的不断演变中,中东欧地缘环境也随之发生着深刻变化,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结合纵向历史演变和横向力量格局、外部战略环境和内部文化环境,以独特的地缘属性变迁、纷乱的地缘战略博弈和复杂的地缘文化结构为视角,分析中东欧地缘环境的历史演变及其演化规律,以当前地区地缘战略格局为基础,探查影响地区地缘环境的主要因素,剖析大国主导下的地缘关系和文化结构,分析得出域内国家弱小自主性差、大国地区博弈干预影响严重、地缘文化多样差异性显著等地缘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20.
印度尼西亚是东盟人口第一大国和最大的经济体,亦是建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首倡地。2019年,印尼政府正式启动迁都计划,将首都从雅加达迁往东加里曼丹省的北佩纳扬巴塞尔县和库泰卡塔内加拉县。本文尝试运用全球-国家-地方的多尺度地缘政治分析框架,并借鉴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对印尼迁都的背景、动因和影响进行分析,探究印尼迁都对本国、东南亚地区及中国-东盟全面合作的地缘政治影响。研究发现,印尼迁都旨在贯彻“全球海洋支点”和“海洋强国”战略,满足国土空间均衡发展的诉求,缓解雅加达城市建设问题等。同时,迁都也面临着资源环境、资金筹备、社会舆论、法规机制、疫情影响等多方面的阻力与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