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大陆农地价格区划和农地估价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文章在阐述农地估价意义、农地价格牲航农地估价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大陆开展农地估价的基本思路,并测算30个二级农区耕地自然生产潜力经济当量值,评判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耕地社会环境条件及稀缺程度。依据这两者求算了不同农区耕地潜在经济产量当量值标准修正系数,从而以此为权重。根据全国平均的单位耕地面积种植业收入,分别求算出农区的政策性地价和非政策性地价,两者单价分别为32174.38元/hm^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规模农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梁鑫源  李阳兵 《地理学报》2018,73(9):1630-1646
探讨库区农地利用的转型及其机制,可反映中西部结合带、山区、库区的农村变化和人与环境关系的变化,为典型山区的农业多功能转型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选取三峡库区腹地5个区县为研究区,通过定义“规模农地”相关概念,利用ArcGIS 10.2软件并结合SPSS、地理空间探测器等技术手段对规模农地的变化与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规模农地的转移来源主要由耕地和灌木林地组成,除部分高山反季节蔬菜,规模农地的增长一般发生在低海拔地区,且在坡度30°范围内均有分布;不同类型的规模农地空间变化有所不同,但均与道路和乡镇级行政中心的关系明显。斑块水平上,高程、坡度等自然因素对规模农地的贡献相对较大;乡镇水平上以道路交通、农业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与人文因素驱动力为主;区域水平上,各区县的驱动因子影响力较研究区整体尺度更为显著。规模农地的变化与发展受多种因素驱动,但农业政策始终是各驱动因素的主导,不同水平的行为主体会促使规模农地发展趋向不同的方向,但原则上均受国家农业发展现状与政府政策导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分析江汉平原2000—2004年农地城市流转时空特征,根据农地城市流转的综合变动系数,将江汉平原农地城市流转类型划分为剧变型、缓变型、相对稳定型和稳定型,并研究农地城市流转类型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农地城市流转类型也不同;在相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如果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同,农地城市流转类型也不同;各市、县的产业非农化、就业非农化及农地城市流转耦合系数与农地城市流转综合变动系数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这对判断农地城市流转类型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工业化进程中闽台耕地变化及转用效率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区域对比分析被国际地理学联合会LUCC工作组列为2000—2004年期间的三大研究目标之一,闽台因其区域自然背景及历史文化的相似性和经济发展时序递差性成为区域对比研究的理想对象之一。利用闽台相关统计资料分析显示,台湾经济已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而福建经济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发展阶段。在工业化进程中福建耕地表现出持续下降的变化特点,而台湾耕地是先增后减,总体下降的趋势,但台湾水田变化为持续下降。闽台人均耕地变化速率相当,但每一农业劳动力占有耕地数量差距甚大。从发展过程看,闽台耕地转用的利用效率均得到了迅速提高,但闽台就工业化发展的同一阶段比较,福建耕地转用的利用效率明显低于台湾。最后文章分析了闽台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经济发展政策与土地管理法规对耕地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研究农地整理对农户农地投入意愿的影响,对完善农地整理绩效评价和农地整理政策意义重大。依据湖北省3个县(市、区)的188份农地整理区域农户抽样调查数据,构建Logistic模型进行农地整理对农户农地投入意愿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农户对农地整理的满意度是影响农户流动资本投入意愿和固定资本投入意愿的关键因素,农户对农地整理的满意度越高,其流动资本投入意愿越弱,固定资本投入意愿越强;(2)农地整理的效果在不同土地规模、不同年龄和不同兼业类型农户中有所差异,土地规模大、非老龄、纯农户以及第一类兼业农户的固定资本投入意愿更强。  相似文献   

6.
农地边际化的表现特征及其诊断标准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本文对农地边际化与边际土地的概念与本质、农地边际化在区域土地利用中的表现特征及其诊断标准进行了理论探讨。农地边际化是一种受社会、经济、政治和环境等因素综合驱动作用的过程,一种在现有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结构条件下,农地变得不再具有经济生产能力的过程。在农地边际化过程中,农户会有不同的行为响应,从而导致区域土地利用在“集约度、播种面积、用途转移与土地经营制度”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农地利用的“边际收益指标”、“集约度指标”与“播种面积指标”是诊断农地边际化的三大指标。一般而言,如果该农地利用的“边际收益”为负,且在随后的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了“集约度下降、播种面积缩小,甚至弃耕撂荒”等变化特征,可以初步判断该农地利用出现了边际化现象。但不同类型农地边际化,其诊断标准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农地集约度下降、季节性闲置和常年撂荒是农地边际化现象之一.即使在当前惠农政策背景下,我国中部丘陵山区依然大量存在这种农地边际化现象.经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其原因如下:1.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农业劳动存在较高的机会成本,导致丘陵山区农民非农化现象突出,农地集约利用程度下降;2.丘陵山区农业生态条件较差,农地边际收益较低;3.国家惠农政策的激励作用在丘陵山区存在相对失灵;生态政策与农业政策的不协调,对农业生产存在负外部性,从而加剧了当地的农地边际化.解决丘陵山区农地边际化问题的途径在于农业技术和组织制度的创新,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和特色农业,提高农地的边际效益;国家农业政策要因地制宜,并与生态政策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8.
:在江西红壤山丘典型区2001年三个样本村111个农户的抽样调查资料基础上,建立了区域农地水土保持效果分析的数量经济模型,分析了农业产业政策改革背景下农户行为对农地水土保持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前上饶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地水土流失状况受到农户行为直接影响,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农户受教育水平以及农户土地规模经营的程度等是其影响的主要因素。作者认为,这种状况目前在江西红壤区具有普遍性,因此必须先调整农业政策,增加科技资金投入,保护农业土地利用;其次,优化农户土地长期投入所需要的外部环境,减少长期投资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加大经济刺激力度,增加农户投资获利能力,促进其加大土地长期投入;调整用地结构,优化农业用地组合,发展规模农业,防止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9.
文章先从农地农用价值、农地转用价格和农地社会保障功能3个方面分析了农地所有者在面对政府农地城市流转决策时的主观判断,选取了武汉市周边的农户样本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该区域内大部分农户在面对农地城市流转决策时大多倾向于保有农地。文章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培育农地所有者的市场主体地位,鼓励其参与农地城市流转决策是保障农地所有者利益及今后农地城市流转决策应当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了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益评价模型,测算了2001—2008年中国沿海地区农地非农化的配置效益。结果表明:(1)除海南省外,沿海各省均处于农地过度非农化状态,反映了经济发展对土地非农化的强依赖和农地非农化利用的低效益;(2)沿海各省份的农地非农化均有较大的净收益,即农地非农化的效益远大于农地本身的效益;(3)快速城镇化的需求和农地资源的稀缺性对农地非农化在部门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出了紧迫要求。  相似文献   

11.
范俞茹  刘玉亭 《热带地理》2022,42(8):1335-1348
以广州ZX镇为例,基于2010—2019年农地流转数据,总结农地流转的空间变化特征,并结合镇级特征数据测度镇域10年农地生产效率,对生产效率及农地流转率、农地流转空间集聚度的协调关系进行耦合分析,并提出ZX镇农地流转空间格局优化建议。结果发现:1) ZX镇农地流转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总体格局呈集聚态势且不断增强,阶段性特征明显;聚类空间地域差异性显著,东南部和东北部的流转集聚高值区逐渐形成。2)镇域农地生产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且与农地流转率、农地流转空间集聚度的耦合协调态势由拮抗失调趋于稳定协调,高水平流转率、流转空间高集聚度状态下生产效率的增幅作用凸显。3)结合生产效率模型的优化方案与流转格局的成因分析,提出了生产效率导向下的农地流转空间格局综合优化策略,即以效率产出为导向,增强高值区流转集聚效应,培育特色农业种植,促进农业高端产业升级;扩张一般区流转密度,整合农地资源,借力发展休闲旅游空间;稳固低值区流转规模,探索新型产销模式,拓展非物质供给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台湾“新南向政策”倍受社会关注。基于经贸视角及2001~2015年贸易数据,在分析经济依赖度及国际竞争力基础上,通过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探讨中国大陆在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及其对中国台湾的影响,利用VAR脉冲响应函数对比分析中国台湾与中国大陆、新南向国家的对外贸易对中国台湾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南向国家对中国大陆的经济依赖度远高于其对中国台湾的经济依赖度,中国大陆对其的贸易地位是中国台湾难以替代的;中国台湾对中国大陆的经济依赖度明显高于其对新南向国家的经济依赖度,中国大陆对其的贸易地位是新南向国家难以替代的;中国大陆在贸易网络格局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于提升中国台湾贸易网络地位起着重要促进作用;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的对外贸易对中国台湾经济发展的正向效应明显高于新南向国家。中国台湾当局应秉承“九二共识”,抓住机遇,积极推进“新南向政策”与“一带一路”倡议融合,加强同中国大陆的经贸合作与交流,促进其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内涵探讨--兼论耕地资源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在重新界定耕地内涵的基础上,联系耕地资源所具有的经济、生态和保障社会稳定与粮食安全等功能,从系统角度界定了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并从实践角度阐述了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6个特征。文章还根据劳动价值论的一般原理,从价值属性上明确耕地资源具有劳动产品和劳动客体的两重属性,提出了耕地产品价值个量、耕地资源总价值量及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14.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farmland abandonment: A review and prospects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Since the 1950s, noteworthy farmland abandonment has been occurring in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This global land use phenomenon has fundamentally altered extensive rural landscapes. A review of global farmland abandonment under the headings of “land use change–driving mechanisms–impacts and consequences–policy responses” found the following: (1) Farmland abandonment has occurred primaril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but the extent of abandonment has varied significantly. (2) Changing socio-economic factors were 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s for the farmland abandonment. And land marginalization was the fundamental cause, which was due to the drastic increase of farming opportunity cost, while the direct factor for abandonment was the shrink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s. (3) Whether to abandon, to what extent an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s were finally dependent on integrated effect from the physical conditions, laborer attributes, farming and regional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at the village, household and parcel scales. With the exception of Eastern Europe, farmland abandonment was more likely to occur in mountainous and hilly areas, due to their unfavorable farming conditions. (4) A study of farmland abandonment should focus on its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while which is more positive or more negative are still in dispute. (5) Increasing agricultural subsidies will be conductive to slowing the rate of farmland abandonment, but this is not the only measure that needs to be implemented.Due to China’s rapid urbanization, there is a high probability that the rate of abandonment will increase in the near future. However, very little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this rapid land-use trend in China, and, as a result, there is an inadequ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 mechanisms and consequences of this phenomenon. This paper concludes by suggesting some future direc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China. These directions include monitoring regional and national abandonment dynamics, analyzing trends, assessing the risks and socio-economic effects of farmland abandonment, and informing policy making.  相似文献   

15.
朱会义  吕昌河 《地理研究》2010,29(8):1510-1518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以巩固现有生态退耕成果,是目前和未来中国生态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最早开始退耕试点的延安市为研究区,利用统计资料,分析了延安市近30年耕地变化过程、耕地变化的政策背景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面积逐步减少是延安市1978年以后耕地变化的长期趋势,减少的耕地主要流向果园、林地和草地;政策措施对退耕过程虽具有显著的加速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耕地的长期流向最终决定于各种用途间的比较效益和农户的生产投入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要形成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必须改变退耕土地的比较效益和农户的生产投入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增长的时空跃迁及其趋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方叶林  黄震方  李经龙  王芳 《地理科学》2018,38(10):1616-1623
利用1997~2015年中国省域旅游经济相关数据,综合LISA时空跃迁模型及相关计量分析方法,分析省域旅游经济的时空演化是否会导致趋同现象。研究结果表明:1997~2015年,中国三大地带LISA时间路径相对长度表现出东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西部的空间格局;LISA时间路径弯曲度表现出中部大于西部,西部大于东部的空间格局。省域旅游经济增长δ趋同较为显著,总体上绝对β趋同不显著,但在不同时段上绝对β趋同显著。区域经济、区位交通与市场化程度是影响省域旅游经济条件β趋同的主要因素。旅游经济时空跃迁与俱乐部趋同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东中部地区旅游经济增长的俱乐部趋同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撂荒耕地的提取与分析——以山东省庆云县和无棣县为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失,中国部分地区出现大面积的撂荒现象。利用遥感技术可以间接提取撂荒耕地的规模和数量,对耕地的保护和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以山东省庆云县和无棣县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数据和HJ1A数据,采用CART决策树分类方法,制作了1990-2017年的土地利用图,制定了撂荒地的识别规则,在此基础之上提取了研究区的撂荒地空间分布、持续撂荒时间分布和撂荒地复垦区域。结果显示:1990-2017年基准期影像的CART决策树分类精度高于85%;1992-2017年间,研究区撂荒地面积最大值为5503.86 hm2,最大撂荒率为5.37%,其中1996-1998年撂荒率最高,2006-2017年撂荒地面积的整体趋势逐年降低;1992-2017年间最大持续撂荒时间为15年,大部分耕地持续撂荒时间在4年之内,少数耕地持续撂荒时间超过10年;1993-2017年撂荒耕地复垦面积最大为2022.3 hm2,最小复垦面积约为20 hm2,复垦率最大值为67.44%,年均复垦率为31.83%。研究结果不仅能够为研究区撂荒驱动因素分析提供数据支撑,而且也可以为其他地区的撂荒耕地识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许红梅  郭炎  李志刚  林赛南  李娈琼 《地理科学》2020,40(12):2055-2063
以武汉市蔡甸区为例,结合多源、多时段的村级农地流转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揭示大城市近郊农地流转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流转规模呈跨越式增长,经历快速增长和短期减速增长两个阶段,流转速度受土地政策影响较大;农地流转的空间分布由随机转向集聚,高高集聚区由主干道沿线转移至以农业为主的平原街镇,低低集聚区由不显著到集中于城镇化水平较高的街镇;② 控制自然、区位、社会经济等因素后,发现流转主体、流转用途对农地流转具有显著影响。建议清楚把握农地流转时空演化特征,合理选择流转主体和流转用途,以优化大城市近郊的人地关系,促进城乡统筹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9.
香宝  包玉海  乌兰 《中国沙漠》2000,20(1):75-78
持续农业是当前国际社会农业发展的新趋向,而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是实现持续农业的根本保障。要达到持续农业的目的,必须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必须因地制宜地加强耕地资源的管理。在1992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1996年耕地变更调查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科右前旗耕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土地管理的角度对耕地持续利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农田环境问题与生态保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田生态保育对建立健康的农田生态系统、提高农田综合生产力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1996—2004年土地调查数据和TM影像解译数据,分析河北省耕地资源的动态变化及重要的环境因子信息,阐述河北省农田数量与质量下降、土壤沙化、水土流失、农田污染、干旱缺水等农田环境问题对保障粮食安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探讨河北省农田生态保育对策,即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中低产田改造与培育、农田污染综合防治、优化区域生态环境和强化生态保育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