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近年来,地质勘查工作取得的许多突破性进展多与小岩体岩浆矿床密切相关。因此,小岩体矿床作为主要的勘查研究方向之一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对"两类岩浆小岩体成大矿"(2006)、"小岩体成大矿的范畴及地质属性"(2008),以及"小岩体成矿体系"(2011)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阐明小岩体成矿的内涵;完善了2类岩浆小岩体成矿的主要机制和10种成矿类型(基性-超基性岩深部熔离/结晶-贯入机制与中酸性岩头部气、液、矿质聚集成矿机制);指出了大型岩体成矿与小岩体成矿的本质区别及斑岩成矿与小岩体成矿的关系;总结了小岩体成大矿的优越禀赋(小、广、大、高、浅(潜))。同时,提出了在新一轮岩浆矿床勘查工作中应注意小岩体成大矿的典型特征、找矿方向及重点突破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2.
关于“小岩体为什么有利于成矿”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旗 《甘肃地质》2013,22(4):1-7
2012年在西安召开了一次学术会议,系统地总结了小岩体成大矿的现象和理论。笔者从另一个方面探讨小岩体成矿的理论问题.但是仅涉及与花岗岩有关的小岩体成矿问题,不涉及镁铁和超镁铁质小岩体成矿的问题。关于岩体与成矿的关系,可以从3个层面上去探讨:第一个层面是小岩体成大矿。小岩体成大矿是事实,也是特殊的事实。绝大多数小岩体不成矿,少数小岩体成小矿,个别小岩体成大矿。第二个层面是小岩浆大流体成矿,基本思想是:小岩浆无流体不成矿,小岩浆有小流体成小矿,小岩浆有大流体成大矿。因此,笔者认为成矿的根本在于流体的大小。第三个层面是流体成矿。如果不考虑岩体的因素,只要有大流体即可成大矿。文中指出,从小岩体成大矿,到小岩浆大流体成矿,到流体成矿。表明成矿的本质在流体,无流体不成矿,有流体才可能成矿。流体是成矿的必要条件.温度是成矿的充分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满足了这两个条件才能成矿。  相似文献   

3.
"小岩体成大矿"是汤中立院士针对岩浆硫化物矿床提出的重要概念,已广为国内外学术界认可,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一理论在地质找矿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这一成矿理论体系框架、成矿机理、成矿禀赋条件等还在不断完善和丰富中。近期汤中立院士对小岩体成矿禀赋概括为"小、广、大、高、浅(潜)"的5字特征。本文在学习理解小岩体成矿禀赋条件的基础上,对甘肃省部分小岩体成矿特征进行对比,以期在小岩体成矿理论指导下,部署勘查工作,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中酸性小岩体成大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衍景 《西北地质》2012,(4):128-133
"小岩体成大矿"是对岩浆-流体成矿规律的科学总结,是找矿勘查的重要依据。笔者认为,中酸性小岩体成大矿的原因是在岩浆形成、演化过程中,小岩体比大岩体更容易富集成矿元素,更有利于成矿流体和物质运移,是更有利的成矿物质沉淀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5.
<正>小岩体成大矿是汤中立院士针对岩浆硫化物矿床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岩浆岩成矿理论,并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深化完善,进一步明确了小岩体岩浆矿床及小岩体成大矿的定义和概念。汤院士等人对中国的岩浆硫化物矿床重新进行分类,提出了小岩体成矿体系(汤中立等,2011)。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内外对矿产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就更加迫使我们在找矿方向有大的突破。小岩体成大矿理论对我们寻找某些隐伏  相似文献   

6.
两类岩浆的小岩体成大矿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汤中立  李小虎 《矿床地质》2006,25(Z1):35-38
小岩体岩浆矿床作为中国岩浆硫化物矿床的主要类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小岩体成大矿不仅在镁铁-超镁铁岩中如此,在中酸性岩中亦是如此。作者进一步定义了2类岩浆成大矿的小岩体规模即岩体的最大变化截面积可以大到n(n<10) km2 ,小到0.00n km2,一般在1 km2左右或更小。提出了2类小岩体成大矿的主要机制和九种成矿类型,镁铁-超镁铁岩是深部熔离-贯入成矿机制(3种类型:深熔-复式贯入,深熔-脉冲式贯入,深熔-单式贯入),中酸性岩是头部气、液、矿质聚集成矿机制(6种类型:前锋式小岩体,斑岩小岩体,夕卡岩-斑岩小岩体,复式斑岩小岩体,单式小岩体,复式小岩体)。强调“小岩体成大矿”对新一轮岩浆矿床勘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指出未涉及或未深入涉及的小岩体成大矿的空间还相当广阔,如铀矿、铁矿、金矿等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7.
对河南省不同时期Mo矿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特征进行了归纳,建立了主要类型Mo矿成矿模式,总结了成矿规律;进而通过综合信息数据处理,讨论了不同类型Mo矿预测要素的提取,建立了符合地质概念模型的斑岩-矽卡岩型Mo矿综合信息预测模型。研究表明:占绝对主要地位的早白垩世Mo矿受控于滨西太平洋构造域东秦岭-大别陆内岩浆弧,强烈的岩浆活动造成浅源浅成快速冷侵位的粗粒花岗岩大岩基与控制Mo矿的深源浅成热侵位细粒花岗岩-花岗斑岩-侵入角砾岩小岩体在同一剥蚀平面紧密共生,不仅存在“小岩体成大矿”的规律,而且存在大岩基边缘和旁侧成大矿的规律。相同特征的矿产因所处地质背景的不同而预测要素有所差异,但通常可以根据剩余重力低-ΔT化极正磁异常及其梯度模来拟合岩体与接触带,以Mo主成矿因子得分正异常和Pb-Zn-Ag主成矿因子得分负异常确定斑岩-矽卡岩型Mo(W)矿的成矿范围。通过CSAMT-SIP-裂隙地球化学联合剖面测量可有效预测隐伏矿体部位。  相似文献   

8.
小岩体成大矿是汤中立院士通过对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勘查研究提出的学术认识,在矿床勘查实践中,发现小岩体成矿是存在于与侵入岩浆作用有关的内生矿床的普遍特征,研究小岩体成矿有助于深入认识成矿作用的关键环节和指导找矿实践。在讨论小岩体成矿的概念和定义的基础上,对小岩体成矿作用进行了分类研究,将其划分为岩浆不混溶和岩浆热液两大类型。岩浆不混溶类型又进一步划分为硫化物熔离和氧化物分凝两个亚类;岩浆热液类型则进一步划分为气液交代、气液充填交代和接触交代三个亚类。并对小岩体成矿的机理进行了认识总结,初步提出4种机制:深部熔离-多次贯入成矿、岩浆通道成矿、脉冲成矿和脉动与复合叠加成矿。讨论了隐伏和半隐伏小岩体识别的找矿价值和小岩体含矿性判别及其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小岩体成大矿”是汤中立院士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成矿理论(汤中立等,1991;汤中立,1995,1996),当时主要针对岩浆硫化物矿床,近年来汤院士又对中酸性岩浆矿床开展研究。本文在理解汤院士总结的小岩体成矿类型、成矿作用、成矿模式概念的基础上,对甘肃省部分与岩浆成矿有关的中大型矿床初步筛选并进行特征类比.旨在启发地质工作者和研究者,从就矿找矿角度,应用“小岩体成矿”理论,指导勘查实践。选择北祁连干沙鄂博碱性斑岩小岩体和中祁连哈马尔达巴小岩体,以勘查实践和初步找矿成果,为小岩体成矿理论提供新的素材和例证。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小东沟钼矿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东沟钼矿为中型斑岩型钼矿,矿区及其外围已发现多个钼或钼多金属矿点.文章根据小东沟钼矿的赋矿地质条件和物化探异常特征,阐述了该矿床钼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及钼矿与外围铅锌矿之间成因上的联系,提出本区钼矿的成矿母岩为边墙岩体,矿化富集部位为小岩株前缘的周边及顶部,铅锌矿矿质来源主要为于家北沟组地层,其成矿与后期岩浆热液活动关系密切.同时,由物探成果和钻探资料推测在边墙岩体周边还存在有类似小东沟岩体的隐伏含矿小岩体,为该区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找矿思路.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栾川县石瑶沟钼矿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江明 《华北地质》2010,33(1):19-27
在东秦岭钼成矿带最近探明的石窑沟大型钼矿床,位于近东西向马超营断裂带与北东向焦园断裂带的交汇部位,获得钼金属储量10余万吨,平均品位0.064%。矿区位于狮子庙金矿田上,钼矿外围有多个金及多金属矿床及矿点。笔者根据石瑶沟钼矿的赋矿地质条件和化探异常特征,阐述了钼矿的成矿地质条件,钼矿与外围金(银)矿之间的成因联系,提出本区成矿母岩为隐伏的小斑岩体,矿化富集部位为小岩体内外接触带,金银矿质来源主要为坡前街组地层,其成矿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同时指出钼矿与金(银)矿床应属于同一成矿系统。据化探成果和钻探资料推测,在隐伏小岩体的周边还存在有类似石瑶沟隐伏岩体的小隐伏岩体,为该区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找矿思路。  相似文献   

12.
金堆城与沙坪沟小岩体型斑岩钼矿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堆城和沙坪沟钼矿床为东秦岭—大别钼矿带最典型的2个大(超大)型小岩体型斑岩钼矿床。通过对其基本特征、成矿时代、物质来源等特征综述及对其成矿动力学背景、成矿机制的探讨,结果表明:二者的成矿类型、含矿斑岩体化学组成、矿体产状形态、围岩蚀变分带、成岩成矿时间等具有相似性,矿化均受小斑岩体控制,岩控特征明显。沙坪沟钼矿化的高品位、大储量与其发育的爆破角砾岩、更充分的"流体化作用"、较长时间的热液活动及矿化斑岩体的侵位空间等因素密切相关。二者具有相似的小岩体成大矿的成矿机制,即与含矿小岩体同源同成因的深源浅成的花岗岩基在深部发生分异演化,为浅部的含矿小斑岩体提供大量的热液和矿物质,在小斑岩体头部(或浅部)、以上和以外更大范围的构造岩或围岩中成矿。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小岩体镍铜(铂族)矿床的区域成矿规律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文章进一步提出中国小岩体镍铜(铂族)矿床产出于三种地质背景,即古大陆内的小侵入体、造山带内小侵入体和与大陆溢流玄武岩有关的小侵入体,分别介绍了金川、喀拉通克和白马寨三个典型矿床的地质情况。从成矿的三个必要条件(①岩浆应达到硫化物饱和;②硫化物与岩浆之间应有足够的质量比;③硫化物聚集到有限的空间成矿)出发,结合矿床实例,阐述了成矿的深部过程和深部熔离-贯入成矿模式。论述了不同尺度的区域成矿规律:①三种地质背景;②邻近深大断裂;③三种岩体-矿床的分布结构形式;④矿集区往往是由一个同源多期次上侵的岩体群组成;⑤矿床由含矿岩浆上侵的终端岩浆房组成;⑥含矿岩浆贯入成矿往往伴随一定的流动分异作用或重力分异作用。  相似文献   

14.
河南内乡——淅川地区具有一完整的边缘成矿体系。应用边缘成矿理论,通过野外对该区控矿要素的实际调研和室内对比分析,提出了豫西南内乡——淅川地区边缘成矿体系的新认识。一级成矿边缘为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边缘对接处(山阳——西峡断裂带两侧),控制了两个跨省大型成矿带的形成;二级成矿边缘为区域深大断裂边缘,控制区域成矿带形成;三级成矿带边缘为岩体边缘、次级断裂带边缘和地层交界面等,控制矿田、矿床的形成;四级成矿边缘为岩体边缘不同岩相分界面、不同岩性层间面和构造形态、产状变化处。不同边缘交叉、叠合地段是成矿最有利地段。研究表明,边缘成矿体系的形成与地质异常事件密切相关,板块活动、区域构造、火山、岩浆侵入、沉积环境演化是边缘成矿体系形成的主导因素。根据边缘成矿规律进行了成矿预测,指出主要找矿方向和有利找矿区段(靶区)。  相似文献   

15.
湖南水口山铅锌矿田地质特征及找矿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分析湖南水口山矿田所处区域地质背景和深部构造对矿田内岩浆活动的控制作用入手,阐述了矿田内表层构造与岩浆侵位、岩体产状及成矿的关系,讨论了矿床基本地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矿床成因,研究了矿田内两类基本矿床(接触交代型铅锌矿床和热液交代充填型铅锌矿床和热液交代充填型铅锌金银矿床)与火成活动的关系,提出应在火成岩周围找矿。  相似文献   

16.
地质复杂度与成矿预测之间的关系--以兰坪盆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复杂度是由赵鹏大院士提出的地质异常圈定方法之一。它综合了地质、遥感等各种有利的成矿因素,充分发挥其定量化和综合性分析的特点,对各种控矿因子进行加权得分,进而圈定了6个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7.
"小岩体成大矿"是汤中立院士针对岩浆硫化物矿床提出的重要概念(汤中立,1990),并在许多矿床的找矿勘探过程中得到印证和应用,笔者认为这个概念对于理解其他岩浆矿床的成因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么,岩浆通道系统上含矿岩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为什么岩浆通道系统上的小岩体能够形成超大型矿床?主要的成矿标志有哪些?这些问题是运用"小岩体成大矿"概念进行找矿实践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王登红  刘新星  刘丽君 《矿床地质》2015,34(6):1143-1154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这一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即"大数据"时代),人们的生活、工作与思维都面临着大变革。文章基于"大数据"思维,探讨了成矿规律及成矿系列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以期地质大数据能够在成矿规律及成矿系列的研究中得到更好地应用。首先,从"大数据"的特点及其研究现状入手,结合地质矿产研究中的现实问题,阐述了地质大数据的概念及其外延。然后,综合"大数据"与成矿规律、成矿系列研究相关各地质专业的特点,浅析了矿产资源领域地质大数据的10个特点;其中,除了从地质矿产的视角解释了"大数据"的大量性、高速性、多样性、价值性4大特点外,还基于地质矿产专业提出了地质大数据的6大新特点:"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空间性与非空间性""时间性与非时间性""因果性与非因果性""主体性与非主体性"及"客体性与非客体性",并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作了新的诠释。最后,总结了地质大数据在成矿规律、成矿系列、成矿体系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及注意事项,期望地质大数据能为成矿理论和成矿预测工作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根据地质建造和成矿特征,借鉴中国地质学家创立的矿床成矿系列理论,对东天山-北山中带的成矿系列与地质建造的关系进行了深化研究。按照成矿作用与地质建造的时间关系,将成矿系列细化为"同生"、"准同生"、"后生"、"表生风化"等类别。同一套地质建造有关的几个世代的成矿系列自然地构成一个成矿系列家族。本文在东天山-北山中部地区初步总结9个成矿系列家族,为阐明区域成矿规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新疆西准包古图地区铜金矿成矿规律浅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成勇  张锐 《地质与勘探》2006,42(4):11-15
通过对西准包古图地区铜金矿床(点)地质特征分析,认为该区铜金矿属与中酸性小岩体有关的铜金矿成矿系列,自岩体至围岩岩石蚀变、矿床类型、成矿元素组合均具一定的分带性,对该区铜金矿的成矿规律和成矿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该区进一步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