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1.黄土问题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我国的大西北和华北、华东的一部分,满山遍野都是黄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很多工程都将同黄土发生密切的关系,不知有多少工厂、水库、大厦、道路、农庄等,将在黄土上生根成长起来,因此,对黄土工程性质的探讨,格外显得急需。特别在我国大西北,要能有效合理的利用和克服黄土的某些性质,它就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幸福!否则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灾害。我国工程界人士,对黄土深入的研究,可以说现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西北大面积分布的黄土是具有独特工程性质的特殊性土.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对黄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黄土科学体系.从岩土工程的角度来说,对黄土的注意常聚焦于对黄土的工程性质特别是力学性质和变形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世界上黄土最发育的—个国家。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研究黄土,已成为当前我同广大地质工作者的迫切任务。而我国境内的黄土及黄土状岩石,不论在其他地层,岩性及地理分布等方面,又和世界其他国家境内这种沉积物有所不同,因此,研究我国的黄土及黄土状岩石,不仅对我国各工农业部门有很大实际意义,而且对解决世界上黄土及黄土状岩石的各方面问题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黄土基本动力特性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立强  邵生俊  龙吉勇 《地下水》2007,29(6):109-111
黄土高原是多地震地区,黄土体的地震灾害是工程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工程问题.依据人们对我国黄土动力特性的研究成果,阐述了黄土的动强度特性、黄土的循环动应力应变特性、震陷变形特性及黄土场地震害小区划研究,从而为正确地认识黄土工程的地震灾害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黄土分布极为辽阔的国家。我国北部广大地区的黄土,吸引着许多科学工作者的注意。自上世纪下半叶始,近百年来,国内外的许多地质和地理工作人员,围绕着我们北部的黄土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对我国黄土的成因提出了各种解释,但迄今为止,这一问题却仍需进一步探讨。 近年来,笔者有机会接触到华北和东北某些地区的黄土问题,汇集了一些实际观察资料。本文从这些资料出发,对黄土的分布、地貌学、岩石学、地层学,特别是对黄土的成因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不同地区饱和黄土液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动三轴试验系统,对兰州、固原、潼关地区饱和原状黄土进行了液化试验。通过对饱和黄土液化的动应力、动应变和动孔压发展特点等问题的对比和分析,研究了我国不同地区饱和原状黄土的液化特性。研究表明:(1)黄土液化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旦发生液化,抗液化强度将迅速丧失;(2)黄土的区域性结构特性对黄土液化的影响非常明显,表现为不同地区、不同结构的黄土,其液化强度是不同的。而不同地区间黄土的干密度等物性指标对黄土液化的影响远小于区域性结构特性的影响;(3)基于黄土的结构破坏特性和液化特性,给出了饱和黄土的液化破坏应变标准。  相似文献   

7.
黄土的热释光年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土的年龄是否可用热释光的方法测定,是地质界尚有争议的问题。为寻找应用热释光法测定黄土年龄的根据,我们进行了“模拟阳光晒退”的基础实验。这一实验是基于黄土是“风成”的。也就是说,位于我国西北、华北的典型黄土都是经过风的搬运从其  相似文献   

8.
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已有漫长的历史。有关土的结构研究, 前人已经完成了许多有价值的工作。近些年, 我国黄土微结构研究, 由于应用电子显微镜等实验技术, 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物质的结构总是与其形成相联系的。黄土的结构特征亦必根源于它的堆积环境和形成过程。故本文拟从简略阐述陕西黄土的堆积环境出发, 根据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色散仪, 对几个实侧的典型黄土剖面的不同层位、不同状态的样品观察试验结果, 结合陕西黄土区域工程地质研究成果, 来讨论陕西黄土的微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9.
黄土滑坡研究现状与设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土滑坡因其危害大、分布广成为近年工程地质研究热点问题。首先对黄土滑坡类型划分进行了讨论,基于滑坡物质组成及主滑面发育位置的黄土滑坡分类方案反映了我国黄土滑坡的主控因素,各类滑坡活动特征明确,建议将其作为黄土滑坡分类的首选方案。对黄土滑坡的发生、滑动机制以及滑坡液化机制进行了评述,并就两类典型液化型黄土滑坡滑动模式、进一步研究思路进行了讨论。对地震诱发黄土滑坡进行了专门的述评。最后,对今后黄土滑坡研究提出了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0.
甘肃陇西盆地黄土的孢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土是温带干旱气候条件下的风成沉积物, 它反映了一定的古气侯和古地理环境。我国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发育的典型黄土, 通过抱粉分析手段来研究黄土地层形成过程的气候演变, 已是当代地质学者重视的问题之一。1980年笔者对陇西盆地黄土部面进行了孢粉分析, 现就古植物、古气候和地层划分等问题进行如下讨论。  相似文献   

11.
张宗祜 《地质论评》1963,21(1):12-14
黄土分类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使我们对黄土类沉积的特征有更深入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在黄土研究的基本方向方面给我们以启示。数十年来,国内外黄土问题的讨论和研究中曾有过对黄土的分类概念。例如,最早被普遍引用的“原生黄土”、“次生黄土”、“风成黄土”、“水成黄土”,以及以后陆续出现在文献中的“石质黄土”、“砂黄土”、“老黄土”、“新黄土”等等。这些名称确立的原则各有不  相似文献   

12.
随着沙漠-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各类资源的不断勘探和开发,对风积砂-黄土过渡型砂性黄土的动力特性缺乏了解这一问题愈来愈成为此类地区地震与人工动力相关工程建设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在等压固结条件下,通过进行室内固结不排水动三轴试验,获得了风积砂-黄土过渡型砂性黄土的动力学参数,并以此为基础绘制了风积砂-黄土过渡型砂性黄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探讨了风积砂-黄土过渡型砂性黄土动模量的变化特征、阻尼比随动剪应变变化的曲线关系及适合的拟合模型,进一步建立了适用于风积砂-黄土过渡型砂性黄土的等效动黏弹性本构模型。结果表明:Hardin双曲线模型对风积砂-黄土过渡型砂性黄土动剪切模量与动剪应变关系曲线的拟合较好,而幂函数经验公式对阻尼比与动剪应变关系曲线的拟合较好。本文研究结果为风积砂-黄土过渡型砂性黄土动力特性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黄土(包括典型黄土及黄土状土)在中国北部尤其是黄河流域有所分布,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构成蔚然壮观的黄土高原。全国解放后,在黄土地区进行了大量的铁道、公路、引水、蓄水和城市等工程,以及群众性的改造自然的水土保持工作。通过生产实践和科学考察,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和科学工作者对中国黄土的主要地质特征及其工程地质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本文主要对黄土地区工程建设中常遇到的湿陷、渗透及边坡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黄土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与创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黄土高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惟一的最年轻、且正在堆积的高原,它记录着240万年以来全球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以及地表灾害演化的丰富信息,每年全国有近三分之一的地质灾害发生在这一地区。本文概述了黄土地质灾害的危害现状,分析了目前黄土地质灾害研究方面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并提出了当前应重点开展的研究思路和课题:研究黄土地质结构和黄土介质力学行为对灾害孕育的协同控制规律,概化黄土重大灾害的基本成灾模式;破解复杂动力作用下黄土重大灾害发生、突变、演化机制和灾害链演变规律;建立黄土重大灾害超前判识、预警预报与风险控制的理论及技术方法体系,形成黄土地区重大灾害减灾示范。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成因研究的回顾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了进一步认识下蜀黄土的成因及其在我国东部环境演为研究中的意义,回顾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下蜀黄土研究的主要成果,系统地评述了下蜀黄土的风成说、水成说和多成因说。下蜀黄土的成因,从营力的先后及主交看,风成应是第一位的。因此,在利用下蜀黄土保存的古环境信息研究我国东部变化时,应慎重选择剖面,以获得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黄土在我国西北分布广,厚度大,堆积基本连续和完整,因而中国黄土一直为中外地质学家所重视。多年来不少学者对中国黄土的地层、年代、物质成分和结构等方面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但是,这些研究均未涉及黄土中氨基酸的问题。氨基酸是蛋白质分解后的产物,沉积物中氨基酸的含量、种类、外消旋等与所含有机质的丰度、类型及母质层的形成环境和成岩作用有关,为此,本文首次尝试对黄土中的氨基酸进行分析研究,试图通过对黄土中氨基酸的分布规律和变化,探索氨基酸在黄土沉积环境、古气候及古生物作用等方面的可能的地球化学含义。  相似文献   

17.
黄土由于湿陷性、大孔隙、水敏性等特点,导致黄土地区的地质灾害广布,并且各灾种之间表现出明显的链生效应,使得黄土地区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及防治研究愈发复杂。本文通过分析整理黄土地区典型灾害及灾害链事件,归纳了黄土地区灾害的发育现状,详细描述了两条典型的黄土地质灾害链式结构,并以天水大沟滑坡-泥石流灾害为例,阐述了黄土灾害链链生过程中的放大效应。根据黄土灾害研究现状,凝练了黄土灾害链研究中的3个关键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各自的研究思路,并指出今后需更加注重黄土灾害链的风险评价及断链措施方面的研究。本文针对黄土地区灾害链研究中若干问题的初步思考,旨在为后续的灾害链研究提供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龙吟  田明中 《现代地质》1994,8(2):172-176
本文在回顾和分析中国黄土研究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中国黄土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重新修订了黄土和黄土状岩石的概念,建议废止“原生黄土”、“次生黄土”等概念,并对黄土成因作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9.
黄土湿陷机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回顾早期黄土湿陷机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述了黄土湿陷机理的发展历程,从微观结构、数理分析方法、土力学角度和建立本构模型4个方面总结了黄土湿陷机理的研究现状。通过工程实例研究提出了当前黄土湿陷机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应以黄土微观结构研究为基础,结合先进测试仪器和分析软件,从非饱和土力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离散元分析手段,考虑溶盐因素,系统建立各种应力路径下黄土湿陷本构关系,从而完善黄土湿陷机理的研究。这对正确理解和研究黄土湿陷机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土研究与旧石器考古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四纪科学与旧石器考古学关系非常密切。在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很多遗迹都出现在黄土分布区。中国旧石器考古的开始阶段,黄土研究与旧石器考古研究联系紧密,共同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黄土研究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新的突破。怎样将已有的黄土研究成果为旧石器考古所用?文章通过对河南织机洞和内蒙古大窑两个旧石器考古地点的案例分析,讨论怎样利用黄土研究的最新成果确定旧石器考古遗址地层层位及年代问题;建议旧石器考古学家应该密切关注第四纪科学的发展,并提倡旧石器考古与地学学科更高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