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活断层对比(IGCP)工作会议,于1985年11月5日—12日在我国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美国、日本、新西兰、土耳其、英国、印度、尼泊尔、秘鲁9个国家的25位活断层研究者。会议分两个阶段举行,先在北京进行了学术交流,并讨论今后2—3年内的工作安排,然后各国代表到山东实地考察了郯庐断裂。决定了下次会议将于1987年在新西兰召开。  相似文献   

2.
大陆多震层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大陆多震层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0年4月27日至30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由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马宗晋教授和刘国栋教授于1989年发起,经大会组织委员会充分准备,由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组织的。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苏联、日本、希腊、意大利及我国的代表共50多人,大会宣读论文50余篇,主要内  相似文献   

3.
1989年9月11日—19日在苏联南萨哈林斯克举行了太平洋地区地质地球物理编图国际会议。会议由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和美国夏威夷地球物理研究所C.E.Helsley博士主持。来自苏联、美国、加拿大、日本、联邦德国、挪威和中国等国的约200名科学家参加了会议,其中中国科学家13名。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构造物理讨论会暨第二届高温高压岩石力学讨论会于12月10日—12日在北京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能源部、工程兵、国家地震局等系统和高等院校的近5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IGCP 第206项目(全球主要活断层特性的对比研究)终结会议于1989年6月28日至7月8日在美国举行。会议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项目总结会议,在加州的马默斯(Mamm-oth)湖城举行;二是在美国西部活断层典型地段的野外考察。IGCP-206项目自1984年开始工作以来共召开过三次会议,此次会议是这一项目的最后一次会议。共有十几个国家参加了这一项目的研究工作。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加拿大、日本、美国、英国、新西兰、希腊、土耳其、意大利  相似文献   

6.
第二届全国活动断裂研究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0月8—12日在北京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召开,会议并于13—15日组织了部分代表到延庆—怀来—涿鹿盆地进行活动断裂野外考察。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邓起东研究员致开幕词并主持了会议,在开幕式上,丁国瑜研究员代表中国地震学会致贺词并作了题为《中国活断层的习性特征》学术报  相似文献   

7.
中日地震预报讨论会于1984年12月3日至5日在日本东京举行。这次会议是国家地震局同日本测地学审议会代表铃木次郎先生于1982年9月在北京商定的。 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高文学、丁国瑜同志率领中国地震代表团共二十人参加了会议。日本方面得到文部省支持,由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茂木清夫教授负责筹备、组织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8.
1989年10月17日在美国旧金山地区发生的7.1级地震(称之为洛马普列塔地震)是1906年以来加州北部地区发生的最大的一次地震,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因而引起了世界地震界、工程界以及与防灾救灾有关各界的广泛关注。1990年2月8—11日在旧金山举行了旧金山地震情况报告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加拿大、日本、英国、中国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位代表,我国台湾也派人参加了会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层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地质学会、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联合发起并主持召开的中国东部地区新构造运动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1月10—16日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 出席会议的有来自我国地质、地震、地理、高等院校等各部门的代表共92人。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134篇,数十名代表在大会上作了学术报告。会议比较系统地总结、交流了从1956年中国科学院第一次召开“中国新构造运动座谈会”以后30年来新构造研究的主要成果,内容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10.
全国第一次火山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7月3日至9日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会议的主题是“火山灾害与环境”。并对长白山的天池火山进行了实地考察。会议由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震害防御司、地震联合基金会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火山学会联合主办,由吉林省地震局承办。参加会议的专家来自国家地震局直属研究所、有关省市地震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和地质矿产部有关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长春地质学院等31个单位。到会代表  相似文献   

11.
1993年国际电波传播学术讨论会(ISRP’93)于8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这是继1988年之后在我国举行的又一次国际电波传播学术会议。这次会议由中国电子学会、国际无线电科学联合会(URSI)、英国电气工程师协会(IEE)电子学分部、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天线和电波传播分部联合发起,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和武汉大学承办。来自24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中外专家、学者共145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地震地质工作,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与江苏省地震局联合召开了“地震地质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讨论会”。会议于1983年4月19日至25日在南京举行。来自我国各系统的7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丁国瑜主持了会议,并在会议闭幕时作了总结发言。江苏省地  相似文献   

13.
根据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刘若新研究员、马瑾研究员、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耿乃光副研究员的倡议,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和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了岩石物理性质学术讨论会.会议于1991年6月28日在北京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举行.来自国家地震局、中国科学院、石油工业部、国防科工委和高等院校等系统的十多个单位,30多位从事岩石物理性质实验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4.
1992年10月25—29日美国情报学会在匹兹堡召开第55届情报学会大会(ASIS)。会议代表主要来自美国各图书馆、大学等情报机构,还邀请了外国代表,有法国、德国、加拿大、丹麦、日本、新加坡和中国等20多个国家的代表,此外还有地区代表,台湾也派员参加了会议,共计500余人。笔者应邀参加了会议并向大会提交了题为“论中国一二三次地震科技文献及其在地震综合防御中的作用”的论文。  相似文献   

15.
第二届中韩黄海及邻域地质与地球物理场特征研讨会简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少华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4,19(3):F003-F003,694
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韩国公州大学联合承办的第2届中韩黄海及邻域地质与地球物理场特征研讨会于2004年9月15—16日在中国北京圆山大酒店举行.约30名中外代表(其中韩方代表9人)共聚一堂,对黄海及邻域地质与地球物理场特征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会议气氛热烈友好,取得了共识。  相似文献   

16.
由国家地震局和德国马普学会联合发起组织的“首届中德地震学研讨会”于1993年9月14—16日在北京举行。中方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陈运泰,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马宗晋等17位专家、学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委托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筹备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地球重力场及固体潮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10月6—11日在武昌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全国测绘、地震、石油、地质、海洋、中国科学院及高等院校等66个单位,100名代表。我国地球物理学界老前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方俊教授出席了会议并宣读了论文。  相似文献   

18.
环太平洋西北地区能源与矿产资源国际会议于1989年9月2日—11日在苏联伯力举行。这次会议得到环太平洋理事会主席M.T.Halbouty的支持,由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大地构造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通讯院士主持,有苏联、中国、美国、日本、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和南朝鲜的科学家以及一些石油公司的代表参加,共约300人,中国代表10人。  相似文献   

19.
1988年新春伊始(1月5日—8日)于乌鲁木齐市召开了“阿尔金活动断裂带”研究课题第三次工作会议。李玉龙、刘光勋、张裕明研究员,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李裕彻、朱世龙,以及地震出版社副编审何寿欢同志出席了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主要是近几年来一直在野外实地考察阿尔金活动断裂带的甘肃、新疆、青海省(区)地震局、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和地质研究所5单位的同志,共27人。新疆地震局局长石鉴邦、党组书记杨振铎等在会前着望了与会代表,并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20.
简讯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实施山西典型工程现场会在并召开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实施山西典型工程现场会于2005年4月24日至28日在太原交通大厦召开。中国地震局有关司室领导及各省市地震部门的代表共260余人出席了会议。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副局长汤泉、山西省人民政府梁滨副省长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会议期间,陈建民局长与山西省人民政府张宝顺省长就山西的防震减灾工作交换了意见,并对山西的防震减灾工作作了重要指示。陈建民局长指出,这次会议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及时的会议,2005年是“十五”网络工程项目建设非常关键的一年,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