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8 毫秒
1.
介绍中国将要建成的三代核电站和目前已建成的二代核电站的地震监测原理。通过处理国内地震数据,分析可能影响三代核电站安全运行的地震的特点,并将三代核电站地震报警方式与二代核电站地震报警方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三代核电站OBE报警方式能有效减少二代核电站OBE报警中的误报和漏报,是一种更加稳健的核电站地震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介绍核电站地震监测系统在核电站安全监测中的作用,并依据中国核电站地震监测系统所依从的标准,对其硬件、软件等进行设计。武汉地震科学仪器研究院有限公司据此进行样机制造,并成功应用于实践。结合当前核电的发展趋势,提出核电地震监测系统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3.
传统基坑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误报警率较高,为此提出基于OFDR技术设计基坑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系统硬件设计包括分布式光纤测斜管、监测主机两部分,系统软件设计包括接收基坑自动化变形光纤监测数据、离散化处理数据、结果显示三部分,由此完成监测系统设计。设计对比实验得出结论:系统监测误报警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能够解决传统基坑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误报警率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种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方案(包括硬件及软件设计),该系统具有地震实时监测与报警功能,通用性好、抗干扰能力强且价格低廉.  相似文献   

5.
以某核电站正在运行的地震仪表系统为例,介绍核电地震仪表系统(KIS)的基本原理、组成结构以及性能指标等。该系统具有精度高、频带广、可靠性高等特点,能满足核电站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6.
针对地震仪表系统受电磁干扰易发生误报警的情况,提出运用有限状态机来实现电磁干扰识别及排除。运用该方法 可有效地降低系统的误报警率,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根据核电站形变观测要求和特点,给出了核岛形变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介绍了方案的整体构成及功能、传感器的功能原理及布设.  相似文献   

8.
利用瑞士GeoSIG公司的GSK-166型振动台对美国Kinemetrics公司的ETNA2型一体化数字强震仪和瑞士GeoSIG公司的AC-23型地震加速度计进行对比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比两者的幅频数据和灵敏度数据,对一体化数字强震仪和分体式强震仪的性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强震仪的主要性能指标趋于一致,一体化强震仪可以取代分体式强震仪,应用于核电站、高速铁路、水库大坝等大型工程的地震监测。  相似文献   

9.
以2003年架设的NOAA/FY极轨卫星数据地面接收站为基础,针对NOAA系列卫星.采用分布式处理方案,设计并建立了地震热红外卫星监测业务运行系统。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卫星数据的接收、处理、归档、查询、发布;自动生成全国夜晚地表亮温图像、全国白天彩色合成图像、全国每旬无云地表亮温图像等专题数据库产品;对任意选定的监测区进行热红外亮温动态跟踪和异常警示;实现了直观的无人值守的准实时自动化处理以及远程管理和数据检索。通过对地震热红外卫星监测业务运行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在数据标定、辐射校正、图像预处理、专题产品的生成与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为我国地震卫星地面数据接收、处理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介绍日本高铁地震监测预警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中国目前已建成的高铁地震监测系统的情况。根据日本经验以京津城际高铁为例对中国现有的地震监测系统布台方案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研究与应用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大型桥梁开展自动化监测系统建设工作.然而目前部分监测系统均存在着重硬件、重单体、监测精度低等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在现有监测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多因子、多维度桥梁健康监测体系,并提出了一种结合5G网络技术的集自动监测、巡检、养护、管理、预警和决策指挥于一体的桥梁健康系统,实现桥梁振动、位移、山体滑坡和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实时报警,提供专家库一键式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铁路运营的实际情况,设计并实现了基于MSP430F13x系列单片机的货车防盗报警系统.详细介绍了系统的原理和软、硬件设计.系统在货车遭遇破封的情况下触发报警器,并将报警信息以无线电信号发射出去.接收机接收报警信息并将其在LCD上显示出来,以便民警即时处理.经实际应用证明系统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3.
地震会对核电站安全造成影响。随着核电站的数量越来越多, 有必要关注在地震下核电站的安全。核反应堆厂房是核电站重要的组成部分, 研究其地震响应对核电站有着重要意义。基于直接法, 考虑了3种不同场地(中硬土、软岩、硬岩)在地震下的塑性变形和土的滞回阻尼, 使用FLAC3D对土-核反应堆厂房模型系统进行了三维建模。为了捕捉上部结构与下部岩石/土壤之间的分离与滑动, 在核反应堆厂房基础与岩石/土壤表面设置接触面单元。上层结构以集总质量模型模拟, 同时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下基岩深度对核反应堆厂房基础地震响应的影响, 最终得到核反应堆厂房结构杆件的加速度反应谱、剪力、基础的摇动和基础不均匀沉降以及侧向位移。结果表明: 在中硬土场地中, 位移、剪切力随基岩深度的增大而减小; 在硬岩场地中, 位移和剪切力响应的规律呈相反趋势; 在软岩场地中, 上部结构响应的规律较为复杂。对于基础摇动和基础不均匀沉降, 在中硬土场地中, 其呈现的规律随基岩深度增大而减小; 在软岩和硬岩场地中, 并无明显规律。基础不均匀沉降可直接反映结构的破坏情况。中硬土场地下基础不均匀沉降超过容许值, 所以基础不均匀沉降对核反应堆厂房的影响不容忽视, 这对核电站的安全设计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针对九江地震台地下流体水化学监测用水、地震氡观测仪器检测平台检测用水和日常生活用水需求,结合九江二井流量、水质和水温等现状设计一套综合井口供水系统。该供水系统在保证地下流体水化学监测用水和其他用水无流体力学干扰的前提下,可较好满足台站监测、检测和生活用水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在KIS地震仪表系统中,报警与标定单元是系统的执行机构.系统的报警源和故障监测点以及标定、无阻尼控制等节点繁多,控制逻辑复杂.为了简化系统设计、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以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单元)为报警与标定单元的控制执行部件,在该系统中得到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峡工程诱发地震监测系统”由“数字遥测台网”、“地壳形变监测网络”、“地下水动态监测井网”、“地震监测总站”四部分组成。数字遥测台网由 2 4个微震台 (2 0个 16bit子台 ,4个 2 4bit子台 )、两个强震台、8个流动台和一个台网中心构成。其监测能力可达到库中段。库坝区可监测ML≥ 0 .5地震 ,震中定位精度优于 1km ,地震事件速报处理能力不大于 15分钟。地壳形变监测网络的监测手段有一等水准观测 (约 80 0km环线 ) ,GPS连续观测和流动观测 (巴东、兴山两个固定站和 2 1个流动站 ) ,三维高精度跨断层形变监测 (7…  相似文献   

17.
介绍岭澳核电站地震监测系统,该系统可实时监测地震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自动进行地震检测、事件的识别、数据采集与存储.当检测到地震事件后,立即向主控室发送报警信号,计算加速度响应谱等.  相似文献   

18.
以红沿河核电站附近海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4年到2017年获取的Landsat-8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对核电站温排水空间等级分布特征监测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MCSST(McClai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温度信息提取模型,计算研究区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数据;再依据海湾平均温度法,计算出海面基准温度;其次,进行差值计算,根据温升强度等级,得到研究海域的等级分布数据;最后,基于掩膜技术与监督分类方法,剔除非核电站温排水影响的温升区,得到研究区海域温排水等级分布(Distribution of Thermal Plume,DTP)特征与统计数据,建立了一套核电站温排水遥感监测方案。实验结果表明,冬季的核电站温排水遥感定量监测结果较好,其他季节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准确定量获取核电站的温排水影响结果。  相似文献   

19.
由政府等权威机构监测、采集地震灾情信息后,向公众通告并指导公众采取应对措施,是当前防震减灾过程中的主要信息流通模式。然而,在这种信息单向流动模式中,公众缺少主动查询获取和反馈灾情信息的渠道,不利于防震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本文针对现有地震信息系统在公众信息服务方面的不足,首先分析了公众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Public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PPGIS)的特点及应用,从地震灾害管理的整个周期出发,将地震灾害信息分为4大类,进行平台数据库和功能设计;随后,探讨了基于PPGIS的大众地震信息服务平台,在公众主动获取多源地震灾情和地震知识、提交和反馈灾情信息与救助需求,以及参与灾后重建等方面的作用,并分析了该平台中用户数据质量及质量控制流程;最后,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基于PPGIS的大众地震灾情信息服务平台原型系统,为解决公众地震灾情获取和反馈提供了可行性方案,为类似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阐述长江三峡工程诱发地震监测系统中的 GPS监测网的设计思路 ,并介绍了该网的第一、二期观测情况及数据处理结果。认为该网无论是技术设计还是运行质量 ,均达到世界一流的先进水平 ,其站间基线长度及其分量的测定精度优于 5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