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崔臻等在岩石地下工程抗震研究中取得进展。他们采用位移非连续理论与时域递归方法,揭示地质结构面对地震波透反射特征的应力、频率、幅值依赖性,提出考虑高山峡谷地形局部场地效应的地震动输入机制;同时发现长大地质结构对洞室地震动力响应的控制作用,揭示洞室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提出一  相似文献   

2.
四川珙县M_s 5.4级地震是长宁M_s 6.0级地震第三大余震,在震中区诱发了多处滑坡和崩塌,研究坡体不同部位地震动响应特征对地震地质灾害预测和防治意义重大。通过在距离震源近的斜坡不同位置布置监测点,获取地震动参数及相关变化规律,对研究区域的坡体进行稳定性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在南北向的放大效应大于东西向,覆盖层土体最大位移达到了7.42 mm,与地震时南北向晃动强烈吻合;对比分析各个监测点的峰值加速度(PGA)、阿里亚斯(Arias)强度,覆盖层土体比高位基岩的放大效应显著;基岩地震波以低频为主,卓越频率为2~5 Hz,随着高程的增加对高频的地震波有过滤作用,在山顶3~#监测点的阿里亚斯强度比山脚1~#监测点(参考点)放大数倍,地震动能量强;通过该区域的抗震设计反应谱与监测反应谱对比分析,可以得出覆盖层土体和高位基岩地震动强烈,前者的宏观表现为覆盖层土体上老旧房屋毁坏严重,后者为高位基岩坡体滑坡和崩塌。  相似文献   

3.
采用二氧化碳爆破致裂为激发干热岩储层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思路和途径。为了探究二氧化碳爆破致裂激发干热岩储层的作用效果, 开展了二氧化碳爆破致裂干热岩储层作用范围的数值模拟研究。考虑实际开采过程中钻井液对井壁附近干热岩储层的降温影响, 采用以温差为变量的拟合函数设置损伤区储层材料参数, 用洗井后井壁附近储层温度分布函数设置损伤区储层温度场, 并借助炸药爆破的相关理论、公式设置爆破荷载, 结合COMSOL软件模拟了二氧化碳爆破致裂激发干热岩储层的过程。结果表明, 二氧化碳爆破致裂干热岩过程中存在多次应力集中作用, 且在炮孔附近压应力集中造成压碎区, 压碎区外拉应力作用形成裂隙区; 储层的初始温度以及定压片厚度都会影响二氧化碳爆破致裂激发干热岩储层的作用效果, 其中初始温度对爆破压碎区范围影响较大, 对裂隙区范围影响较小, 定压片厚度改变对压碎区范围影响较小, 主要影响爆破裂隙区的分布。本研究成果可为干热岩地热能后续的开采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地震边坡稳定性是岩土工程和地震工程中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针对锚杆格构支护的均质土坡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分析了不同坡高地震加速度和速度响应规律、边坡位移特征及支护结构破坏特征,揭示了均质土坡及其支护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破坏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振动次数的增加,边坡模型自振频率逐渐降低;低频动荷载作用下坡体上部加速度响应最大,但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加,放大作用降低,即边坡对低频振动波有放大作用,而对高频振动波却有滤波作用;振动频率较小时,坡体整体速度较大,但不同高度差异较小,破坏并不明显;振动频率接近模型边坡自振频率时,坡体上部速度最大,下部速度最小,且变化明显,破坏性最大;动荷载作用过程中,滑坡体的变形模式表现为旋转位移和水平位移,滑体和基体间相对位移上部较大;支护结构破坏时,上层锚杆和中层锚杆被拔出,上部格构发生严重隆起;虽然边坡做往复运动,但最终仍有一定相对位移;在设计支护结构时,要适当加长上部锚杆的长度,并且对中、上部格构进行补强。  相似文献   

5.
根据某大坝右岸围堰爆破,对爆破地震波三维空间的频谱、加速度、速度、动力放大倍数进行了研究,得到爆破地震波在砼重力坝的不同高度、不同方向、不同介质中的反应特性。  相似文献   

6.
第三方监测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在国内地铁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青岛地铁穿越地层为上软下硬的土岩组合地层结构,在地铁第三方监测实施过程中有别于其他城市。依托青岛地铁一期工程第三方监测工作实践,介绍了第三方监测的目的、任务、流程,对青岛地铁第三方监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运用非连续变形分析(DDA)和有限元方法(FEM)对砌体结构进行震动分析。建模中将砌体结构的砖、柱、过梁以及楼板等视为独立的弹性体分别作有限元划分,弹性体之间运动由接触界面的张开、闭合和滑动控制来实现,通过防止弹性体间的侵入来校正弹性块体系统的位移与应变最小二乘拟合结果。弹性块体间滑动采用库仑摩尔定律控制砂浆的作用与失效,输入相当于地震烈度Ⅸ度的加速度峰值的迁安波对砌体结构模型进行震力分析,研究相应震动过程。算例表明,DDA和FEM组合的方法能很好地模拟砌体结构受地震作用的动力响应过程。在较大地震作用下,砌体结构首先从底层开始开裂破坏并导致结构倒塌,与农村砌体结构震害现象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8.
在宜宾市珙县五同村布设斜坡地震动监测仪器,采集兴文县3.1级、珙县4.5级及长宁县4.6级地震数据。对监测剖面上1#、2#监测点采集到的珙县余震地震动响应数据进行滤波和校正处理,对比分析震级、高程、方位等因素对斜坡造成的地震响应后认为:1)当地震波的半波长与山体某些特定部位之间的距离接近时,斜坡地形与地震波的波峰产生耦合作用,地形放大效应显著,达到参考点的2.765倍,此处山体更容易产生较大幅度的摇晃,造成山体地质灾害;2)分析珙县4.5级与长宁县4.6级地震得出,当地震波沿特殊部位(如山脊等)传播时,地震加速度及阿里亚斯强度更加显著;3)分析地震加速度变化得出,在地震荷载作用下,随着震级的增大,斜坡的加速度响应也会增大;4)随着高程和震级的变化,监测点的地震加速度和阿里亚斯强度随之变化,高程和震级对斜坡的地震动响应具有放大效应;5)在高程和微地貌的耦合作用下,斜坡地震加速度也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9.
基于覆盖上海地区2018~2020年的35景Sentinel-1A影像数据,采用PSInSAR方法获取该地区3条地铁线路的年平均沉降速率和累积沉降量,并分析沉降原因。结果表明:1)上海地区呈现不均匀沉降,沉降主要发生在上海市主城区南部的闵行区许泾村附近,最大累积沉降量达-47.3 mm;2)上海市闵行区出现明显的沉降漏斗现象,并与该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地下水水位变化呈正相关;3)上海市地铁5、8、16号线路均有部分路段存在明显沉降现象,地铁5号线途经闵行区周围时沉降最明显,最大沉降速率达-12.0 mm/a。最后给出上海地区以及主要地铁沿线地表沉降的时空特征和地表沉降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0.
赋存于地球深部的地热资源,以其储量丰富、清洁再生等优势,有望成为破解我国能源困局,助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干热岩(HDR)开发过程中,面临着高温高压环境下水-岩作用问题,在温度场、渗流场、应力场、化学场(THMC)等多场耦合作用下,岩体应力腐蚀效应和疲劳劣化会诱发岩石微裂纹-裂缝扩展、成核与丛集行为,进而影响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的热交换效率和地质体稳定性,这也是制约干热岩长期安全开发的瓶颈,亟待突破。通过总结现有干热岩高温高压下多场损伤研究中的实验探索、理论模型、数值分析等多手段跨尺度方法,分析干热岩在高温高压及水环境下的应力腐蚀效应,可阐明循环生产过程中低温工质与高温地质体循环换热下干热岩储层结构演化的动态过程及工程响应,进而揭示THMC多场耦合作用下干热岩储层疲劳劣化损伤机理,为我国深部地热资源高效安全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和地质保障;但仍亟待深入开展增强型地热系统的THMC多场耦合作用下岩体应力腐蚀效应的干热岩疲劳劣化机制与长期稳定性研究,如考虑应力腐蚀效应和疲劳损伤的干热岩长期强度评价模型、基于跨尺度疲劳损伤评价的干热岩开发下地质体长期稳定性方法、适应于干热岩储层改造...  相似文献   

11.
基于小波包变换的爆破震动信号能量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爆破震动效应测试和分析对于评估工程爆破安全和爆破效果非常重要,但对于采集到的爆破震动信号,在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上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在阐释小波变换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给出了爆破震动信号能量分析方法的理论解析,并结合应用实例,对爆破震动信号进行小波包能量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小波包变换的能量分析方法可以较好地揭示信号在不同频带范围内的局部分布特征,从而为可靠地进行建(构)筑物爆破震动效应安全评估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采用人工智能方法,扩展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建立能对累积影响途径全部推理过程做出必要解释的累积效应专家系统。充分发挥其推理及解释的功能,克服GIS在累积效应过程分析和推理中的不足,解决了在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中。用GIS对区域影响环境评价的累积效应影响的时空分析,虽有一定的优势,但不能对累积效应的过程进行分析,即不能确定和分析累积效应的因果关系,不能区分累积方式的难题。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能为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3.
强震中下软上硬坡体同震崩塌发育, 为了揭示这类坡体地震动的响应特征, 在珙县五同村安置了强震监测仪, 对斜坡表面和不同岩性的地震动响应进行监测, 并记录到不同方位、不同震中距的2次地震。研究表明: ①地震动响应规律有极强的方向性和距离性。2次地震相距监测站台的方向和距离不同, 使Ms 4.0级地震的峰值加速度和阿里亚斯强度反而比Ms 3.2级地震小。②0~30 Hz的地震波在低地山岭的高陡临空面附近有放大效应。1#监测点的主频小于3#与5#监测点, 3#监测点的主频最高。5#点的幅值范围为0.018~0.055 m/s-2, 3#点幅值范围为0.036~0.087 m/s-2, 3#点相较于5#点, 其三向最高幅值同比放大了1.58~2.0倍。③泥质砂岩的主频为4.8~8.4 Hz, 灰岩的主频为5.5~21.4 Hz, 不同的岩层共振频率不同, 灰岩对地震波的选频放大效应强于泥质砂岩。④地震波在不同高程的山岭斜坡部位具有选择放大作用, 在一定范围内高程越大地形放大效应越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相同介质中不同频率的弹性波传播速度是有差异的,即频散问题。频散暂且简单的理解为速度是频率的函数。这种关系受许多因素如介质的饱和度、所受应力等的影响。国外在这方面有较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种预测零频到超声波频率之间全部速度频散的分析技术。但在实际应用中并没有一种很好的办法来估算这种关系。当我们需要把地震波资料和超声波资料作对比时就需要一个归一关系。本文通过对一组混凝土桩同时进行超声波和地震波测试,然后分析对比,得到了一个很直观的对应系数:超声波速/地震波速=1.136。在条件相近的情况下,比如建筑物下一般的混凝土桩或地震波速在3000~4200m/s的岩石,就可以方便的引用这一关系,根据已知的地震波速或超声波速去推测由于条件限制无法测得的超声波速或地震波速。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动态长期监测资料证实,由于受潜水面天然坡度和含水层底板坡度的影响,水源地开采所形成的降落漏斗中心被下移到开采井区下边界附近,且为偏态漏斗。水质恶化的原因是由于开采过量造成。  相似文献   

16.
2004年阳江4.9级地震破裂方位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一维有限移动震源模式下,根据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多普勒效应利用S波或P波拐角频率的方向性来确定地震破裂面的方法,计算了2003年11月~2005年10月阳江地区13次ML≥2.5地震的发震断层走向,结果显示:利用S波、P波拐角频率得到的2004年9月阳江4.9级地震破裂方位角分别为167°和166°,地震序列以NNW为主要破裂方向。  相似文献   

17.
选取2009年姚安MS6.0、2014年鲁甸MS6.5地震的水平结构强震记录进行谱分析,结果均显示17 Hz、2.1 Hz为该结构第一、二振型的自振频率,且第二振型出现扭转现象。对比两次强震记录发现,鲁甸MS6.5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扭转振动远超姚安MS6.0地震。利用SAP2000建立该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分别以实际入射角度输入场地强震记录并进行时程分析,其结果与强震记录谱分析结论一致。由于输入地震动的强度、频谱相近,因此判断其输入方向是影响结构平面扭转振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分析城市地铁建设第三方监测的管理模式,认为应根据地铁沿线周边环境和地质情况确定需要开展第三方监测的地铁车站和区间隧道,将第三方监测项目分为主要项目和辅助项目,且第三方监测频率的确定取决于变形大小、变形的速度和变形监测的目的。各监测项的警戒值则根据设计文件要求,并结合《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和《建筑变形测量规程》确定,而预警值通常按警戒值大小的70%选取。  相似文献   

19.
南宁作为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正处于城市地铁修建及工程建设的高峰期。南宁位于复杂地质水文条件的南宁盆地中西部,地铁施工及运行有可能引发地表沉降等潜在风险,但关于南宁地铁修建区的沉降规律系统的认识仍十分有限。利用永久性散射体雷达干涉测量技术(Permanent Scatterers InSAR,PS-InSAR)处理54景Sentinel-1A影像,监测了2017年4月-2018年12月南宁市区地表沉降信息。结果表明,监测期内南宁地表形变速率为-23.8~9.0 mm/a,研究区大部分区域稳定,沉降点分布零星;4个重点沉降区位于蒲庙镇、九曲湾农场、江南地铁站及北湖-万秀村-虎丘一带;重点沉降区形变曲线总体上随时间变化呈现出不均匀下降;沉降成因可能与膨胀土膨胀特性、弃土滑坡、施工作业、列车流量过大及地下水位下降有关。5条地铁沉降值均属于安全范围。研究表明,南宁雨季降水丰富,地铁修建区表土以松散的第四系覆盖层为主,下伏基岩以工程力学性质存在一定不稳定性的第三系膨胀土为主,建议利用PS-InSAR技术对沉降重点区域及地铁沿线开展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20.
框架结构采用叠层橡胶支座基础隔震,根据叠层橡胶支座应满足的基本条件,运用ANSYS软件建立隔震结构计算模型,通过具体算例分析这种结构在破坏性地震作用下的减震效果,得出:1)橡胶支座基础隔震的适用范围不只与结构高宽比有关,还与结构的自振周期有关,结构的自振周期大于1,隔震结构的减震效果就会明显下降;2)叠层橡胶支座基础隔震可应用于十四层以下的纯框架结构;十四层以上则减震效果不好,不能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