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0 毫秒
1.
FHD分量质子磁力仪是一种用来测量地磁总场F、水平分量H(计算得出垂直分量Z)、相对磁偏角D的数字化分量质子磁力仪,观测中发现,作为绝对连续观测F、H、Z分量会出现漂移的现象,引起漂移的因素有记录墩的倾斜、温度的影响等。通过观测实例与理论计算得出:1)由于观测墩倾斜造成的漂移,水平分量H增大,垂直分量Z减小,地磁总场F基本不变,绝对值变化H大于Z,且影响量可通过数值模拟估算得出;2)由于场地铁磁性物质造成的漂移,水平分量H增大,垂直分量Z减小,地磁总场F减小,绝对值变化Z大于H。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青海省15个流体观测井多年的温度数据进行年变趋势分析发现,数据长期性漂移具有普遍性。青海省地热台网有6个台(井)的年漂移量超过0.01 ℃/a,达到地热观测台网仪器要求上限。温度漂移与同井水位、当地气温变化没有关联性,而且漂移大小在空间上的分布也无规律可循,因此单纯从温度观测数据来讨论,无法判断这种年漂移是否与区域应力应变状态有关。研究玉树井多年温度数据趋势看出,玉树地震这一地壳活动导致该井的温度趋势发生变化,其温度上升速率出现明显拐点;同样,格尔木井也由于改变观测部位而出现温度趋势拐点,可见将温度漂移简单地归结于观测系统(仪器+传感器)有失偏颇。通过对比两种不同原理的温度计发现,单纯从测量原理上无法解决漂移问题。剔除漂移干扰的同时,漂移趋势自身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FHD地磁仪器的观测数据质量主要取决于观测数据的精度以及连续率,数据噪声影响观测数据的精度。对钟祥台地磁观测的主要干扰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地磁观测数据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山西北部应县、怀仁2个地磁台地磁Z分量观测数据,对其日变幅和低点时间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个地磁台日变幅度相近且相关性较高,日变幅年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应县、怀仁地磁台平均低点时间为北京时间12:31和12:40,低点时间相差较小,且具有夏低、春冬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烟台台SS-Y伸缩仪EW分量在2023-02-06土耳其7.8级双震前2 d开始出现急速上升趋势变化,至6日凌晨开始下降,变化幅度达到9.58×10^(-8),震后维持快速上升趋势。对烟台台伸缩仪稳定性指标进行判定,认为仪器稳定;经现场核实,未发现环境干扰。最后对烟台台伸缩仪固体潮畸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基于畸变与远震前兆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烟台台SS-Y伸缩仪EW分量在2023-02-06土耳其7.8级双震前2 d开始出现急速上升趋势变化,至6日凌晨开始下降,变化幅度达到9.58×10-8,震后维持快速上升趋势。对烟台台伸缩仪稳定性指标进行判定,认为仪器稳定;经现场核实,未发现环境干扰。最后对烟台台伸缩仪固体潮畸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基于畸变与远震前兆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选取距汶川地震震中较近的4个地磁台(成都台(CDP)、重庆台(COQ)、西昌台(XIC)、汉中台(HZH))5a的数据,在时序上分段计算2007-07~2012-06地磁Z分量的近似熵。结果表明,4个台近似熵的变化显示出年变曲线,但在变化幅度上差异较大。距震中最近的成都地磁台Z分量的近似熵在震前和震后4a变化幅度异常大,重庆台次之,而其他2个台同一时段幅度差异相对较小。这种明显变化可能与汶川地震的孕育过程相关联。  相似文献   

8.
采用黑龙江通河地磁台分钟值数据进行谐波振幅比计算,结果显示:2016-01-02黑龙江林口MB6.4深源地震前,距离震中150 km的通河地磁台谐波振幅比出现明显异常,异常特征有:1)地磁谐波振幅比YZHx和YZHy主要表现为“下降-转折-恢复”的形态;2)谐波振幅比异常变化中的转折上升形态具有由深(较长周期)至浅(较短周期)的迁移特征;3)2014-03~2016-01YZHy在不同深度出现介质电性不同步异常;4)YZHy异常幅度大于YZHx异常幅度。异常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西太平洋板块持续以高速度、小倾角向欧亚大陆下方俯冲,林口地震前孕震体应力变化导致地磁台站附近局部介质电性产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利用磁静日时序叠加方法和FFT频谱分析方法对红池坝地电场观测资料进行逐月处理,并与巫山建坪台地磁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红池坝地电场静日变化特征;计算红池坝台站磁暴期间产生的感应电场,与地电场观测数据对比,分析地电暴的特征。结果表明,静日随着月份的变化,相位发生变化,与巫山建坪地磁Sq变化一致;1月、2月、11月、12月的地电场日变幅明显小于其他月份;地电场显著周期成分与磁静日地磁场相同,并且通过周期成分的逐月对比分析得到,地电场与地磁D分量的不同周期成分的频谱值随时间的变化基本一致;某一方向的地电暴与该垂直方向的磁暴和该地区的电性结构有关;地电暴观测值与地磁感应电流计算值呈线性关系;地电暴变化与K值呈指数关系。  相似文献   

10.
针对毫米波雷达测量的数据需要进行验证,提出利用雨滴谱反演雷达观测量:回波强度、径向速度、速度谱宽和归一化的功率谱密度数据对比毫米波雷达在最低有效观测高度处探测弱降水数据的方法及分析毫米波雷达观测量误差来源。结果表明:2种观测仪器得到的回波强度随时间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但变化幅度差异较大,误差主要源于雷达天线的积水;径向速度由于空气的上升速度、湍流等影响使两者数值有一定差异,但是变化趋势却十分接近。速度谱宽两者结果是演变趋势和变化范围都非常接近;两者归一化功率谱值曲线随速度变化趋势相似,然而由于空气的上升速度、湍流等影响导致两者曲线出现整体平移。  相似文献   

11.
详细分析了4台CG-5型重力仪的静、动态漂移特性,结果发现,单次的静态测试结果中,CG-5型重力仪静态漂移呈很好的线性上升趋势,但划分不同时间尺度,每个时间段的仪器漂移率仍存在一定差异。同时,静态漂移率也存在长期变化的特征,不同测期CG-5型重力仪的漂移率差异较大:刚出厂时,CG-5型重力仪的漂移率变化幅度较大;随着时间变化,幅度逐渐减小,最终在一定区间内震荡。4台仪器的动态漂移率与仪器空间变化关系不密切,但仪器间的漂移特性在静态漂移率的长期变化、上下山的动态实验和单个测期各测线的动态漂移率变化中都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基于以上认识,采用分时段平差的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段漂移改正,改正后各台仪器和总体的联测精度指标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2.
对马陵山台洞体应变观测数据进行跟踪分析,研究降雨、气压、仪器调试、观测系统故障和仪器标定的干扰特征。研究表明,该仪器在强降雨后会趋势性下降,表现为加速向下压缩变化,大的气压波动会同步出现固体潮畸变,仪器调修和线路故障也会产生固体潮畸变,仪器标定会造成观测数据产生大幅突跳或台阶。  相似文献   

13.
分别运用原始曲线分析法和归一化速率方法分析门源地震震中300 km范围内3个地电阻率台站数据变化。从原始曲线来看,金银滩台EW道临震前2个月出现大幅突跳及保留年变形态的趋势下降(-3.3%);山丹台NS道趋势下降(-1.9%)、EW道趋势上升(3.1%);武威小西沟台NS道趋势下降(-3.3%)、EW道趋势上升(2.8%),震后EW道趋势转平。而3个地电阻率台站归一化速率曲线在门源地震前均出现超过阈值的现象,但各自归一化速率形态存在差异。整点值突跳变化和日均值、月均值曲线加速变化、转折变化,尤其是上升至高值阶段出现的转折变化均可作为异常形态进行分析,以上变化不明显时需结合归一化速率方法提取异常。  相似文献   

14.
以现有地磁台站的长期海量观测数据为基础,忽略地磁场成因及众多影响因素的复杂作用机理,对地磁变化场的时空关联性进行分析,挖掘数据中蕴含的规律信息,进一步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地磁变化场预测模型。通过实际地磁台站的观测数据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对于任意选取的100组验证数据,均方根误差为4.8 nT,求解精度能够满足一般科学研究对地磁变化场的精度需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三台石英弹簧重力仪配置恒温装置前后多次室内外测试结果,初步探讨了温度与读数的内在联系,求得了仪器的“温度——读数方程”,完全补偿点温度和不同温阶时的温度系数等,并由实测结果所证实。从而阐述了温度变化对重力观测值的影响量以及使用恒温装置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对2009-2010年两次日食活动期间的湖北省区域地震前兆原始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日食效应对某些前兆测项有一定影响,具体表现为:1)地磁观测到达低值时间出现于日全食开始前;2)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和2010年1月15日日环食期间地磁观测测项分量、扰动形态变化特征不尽相同.日全食前后地磁场变化主要表现为地磁水...  相似文献   

17.
选取天水地磁台(TSY)和兰州地磁台(LZH)2011~2013年、乾陵地磁台(QIX))2012~2013年以及成都地磁台(CDP)观测资料,基于小波多尺度分解,提取地磁垂直向日变的最低点时刻,在时间域展现低点位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2013-05开始,天水台地磁日变低点时刻表现为持续上升(低点时刻逐渐滞后),2013-07初达到峰值。岷县-漳县地震(2013-07-22 M6.6)发震时间处在低点位移下降段,而其他台站低点位移在震前未出现异常变化。结合其他文献认为,天水地磁低点位移异常可能是这一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在地磁场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采用欧洲中尺度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5温度数据和GPS观测数据,提取2016-11-13新西兰凯库拉MW7.8地震前的温度异常和电离层VTEC异常,探讨震前空间大气扰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6-11-08、09震中以北分别出现温度异常和VTEC异常。温度异常具有增温-增温加强-增温衰减-增温高峰-快速衰减的变化特征,这与岩石形变-破裂释放热的过程基本一致;随着高度上升,增温面积及幅度逐渐减小,符合地震热异常在自下而上的抬升过程中逐渐消退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多台Burris型相对重力仪实施不同时长的断电、再通电后进行静置测量,研究该型仪器的温度特性。在温度约为14 ℃的地下室内,长时间断电冷却后,Burris型相对重力仪需要125 min才能达到恒温点(仪器不再提示温度不足),通电65 h后零漂率仍然大于0.005×10-5 m·s-2/h,110 h后仪器的零漂才能达到地震观测仪器进网要求的小于0.003×10-5 m·s-2/h。在相同条件下,对3台Burris型重力仪分别实施15 min、2 h、24 h较短时间冷却、再通电,静置测量数据表明,在升温过程中,重力仪读数过程为先大幅减小后小幅增大再变小至稳定,绝对变化率先减小后少量增大再变小;不同冷却时间既影响仪器到达恒温点需要的时间,也影响仪器读数稳定的时间。15 min的断电需要大约1 h的加热过程才能使读数稳定;仪器到达恒温点后读数仍在快速变化中,且仪器读数变化中的最小值出现在到达恒温点后;断电可能会影响再通电仪器读数稳定后在短时间内的观测精度。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地磁台站受干扰的问题,对不同干扰源进行相应特征与频谱分析发现,多噪声源干扰并无优势频段,并且相互叠加,呈现高度非线性。针对地磁观测信号易受轨道交通噪声、仪器自身噪声、高压直流噪声和行车脉冲噪声等干扰,提出一种能根据外部环境激励而自主调节滤波参数的非线性核自适应滤波算法。通过对实际受干扰地磁信号进行处理,验证核自适应滤波具有抑制台站常见地磁噪声的特性,可为地磁干扰抑制技术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