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分析现今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得到几点结论性认识:1)从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期的时间韵律特征和第5活动期的持续时间、地震次数等指标来看,现今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第5活动期已经结束,2018年、2019年吉林松原5.7级、5.1级地震,或标志着中国东北地区进入了第6活动期。2)2013~2019年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主体地区位于松辽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2个地区具有以大兴安岭与松辽盆地的分界线为轴迁移对跳的活动特征。分析5组迁移对跳轨迹认为,未来的地震具有向大兴安岭地区迁移的可能。3)以松辽盆地南缘为界,形成中国东北地区成对地震与非成对地震活动的分界线。1900年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的成对地震主要发生在松辽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成对地震时间间隔为0.1~37.0个月,距离间隔最远至309.0 km,震级差最大为0.7级。松辽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共发生27次5.0级以上地震,其中24次地震具有成对活动性质,成对地震发生率约为89%。成对地震中,发生在松辽盆地的占71%,发生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占29%。成对地震活动规律在松辽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具有普适性特征,可作为该区域的预测指标。4)对比2013~2015年和2015~2018年中国东北地区的面应变率结果可见,变化最为显著的区域位于松辽盆地中部,这个区域也是整个中国东北地区变化最为明显的区域,未来仍需关注该区域的地震危险性。5)松辽盆地仍将是中国东北地区浅源地震活动的主体地区。  相似文献   

2.
对银川盆地的主要断裂及构造演化、GPS速度场、现代地震活动及其震源深度剖面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银川盆地受到太平洋板块北西向俯冲和青藏高原北东向挤压作用影响,并处于剪切拉分断陷环境;GPS速度场显示,盆地内断裂南段比北段速率大,2009~2015年的水平拉张变形和剪切变形与1999~2007年相比有所减小,而速率值相对增加;现今地震资料及震源深度剖面显示,地震主要分布在断裂附近,并且地震的震源深度受断裂控制,说明断裂对地震有很好的控制作用;盆地内GPS平行速率和小震活动与断裂活动性具有较好的相关性,GPS平行速率大,小震活动密集,断裂的活动性强。  相似文献   

3.
利用水系线密度与面密度分布特征,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等方法,详细研究了江汉洞庭盆地的新构造活动。认为至少全新世以来江汉洞庭盆地普遍沉降,主要沉降带的展布呈“S”型,“S”的北端分布于武汉至梁子湖一带,中段沿沙湖—湘阴断裂西侧展布,“S”的南端由南洞庭、津市、公安沉降区构成。沉降带这种展布格局可能是盆地内北北东向断裂在北东向挤压、南东向拉伸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发生顺扭正断所致  相似文献   

4.
对比研究了台湾海峡西岸福建沿海北东向龙海角美 -白云山断裂、台湾海峡北东向平潭牛山岛 -东山兄弟屿断裂和台湾海峡东岸台湾岛北东向中央山脉等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性及其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 ,作为欧亚大陆板块与太平洋菲律宾海板块的边界断裂之一的中央山脉断裂第四纪以来乃至现今仍具有强烈的活动 ,因而发生了 4次M≥ 7地震 ;作为台湾海峡沉降带与福建武夷 -戴云复式隆起的边界断裂的平潭牛山岛 -东山兄弟屿断裂全新世晚期 (2 5 0 0a以来 )仍具有强烈的活动 ,从而发生了 3次M≥ 7地震 ;作为北东向长乐 -诏安断裂带西界断裂组成部分的龙海角美 -白云山断裂晚更新世期间具有强烈的活动 ,因而发生了 5次M =5~ 6 地震  相似文献   

5.
铜陵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铁铜矿区。海西—印支期,环太平洋波浪引起了北东向展布的褶皱群,其背斜是波峰带,向斜是波谷带。印支期,古地中海地壳波浪使本区形成了北西向断裂。北东向构造和北西向构造的交织,形成了区内镶嵌构造格局。北西向断裂控制着铜铁矿床的分布,铅锌矿床则沿北东向的背斜翼部分布,构造的等间距性决定着矿田分布的等间距性。  相似文献   

6.
房县盆地整体地形南陡北缓,古近系广泛发育,前第四纪地层向南倾斜。其南部边界的青峰断裂带在古近纪正断作用明显,北东向白鹤断裂的正断和北西向安康-房县断裂的左旋控制青峰断裂的范围和盆地的东西边界。房县盆地是典型的半地堑断陷盆地,经历了拉张-挤压-差异升降的过程,现今仍发育温泉群,时有中等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7.
泥盆纪-石炭纪右江盆地结构与岩相古地理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右江泥盆纪─石炭纪沉积盆地是伴随着古特提斯洋的打开,在杨子古陆南部被动大陆边缘上逐渐发育形成的裂谷型盆地。在同沉积断裂活动的强烈影响下,形成以北西向为主,北东向次之的次级深水盆地与台地相间展布的岩相-构造格局。由于区域应力场和同沉积活动断裂带延伸方向的差异,使北西向次级深水盆地呈张裂性质的地堑式和半地堑式盆地,而北东向次级深水盆地则大都具走滑盆地特征。泥盆纪的岩相古地理演化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始裂陷阶段、被动陆缘裂谷作用阶段和沉积充填阶段。  相似文献   

8.
四道河子金矿位于延吉一汪清金多金属成矿带的北段,北东向敦密断裂与南北向牡丹江断裂的交汇处南侧,出露地层有上元古界张广才岭群新兴组,呈北东向带状展布。主要岩性有片岩、变粒岩、石英角岩、变质石英砂岩,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了广丰—绍兴断裂的位置和沿断裂分布的晚白垩世盆地。广丰—绍兴断裂位于浙赣铁路附近,它呈北东向展布,并被北西和东西向断层切割。晚白垩世沉积盆地的发育受广丰—绍兴断裂控制。由于盆地内地壳厚度变薄,上白垩统厚度大,高热流值等原因,故这些盆地定为伸展性盆地。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十堰及邻区区域构造背景和地球物理场分布特点,分析了区域性地震构造与有感地震和中强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区内中强地震活动与北西西向、北北西向断裂及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密切有关;5级左右地震活动发生在大型沉降区内次级凸起与凹陷的交接带、现代构造活动的盆地或地槽、莫霍面斜坡扭曲部位;6级以上地震发生在现代地壳隆起边缘的沉降区一侧或大型凸起与凹陷区的过渡部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日本3·11大震前后GEONET观测站位移时间序列以及中国东北三维形变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地震及大地电磁研究成果,探讨中国东北长白山火山区现今地壳运动特征及动力学环境。结果表明,奥羽山脉是日本东北地壳运动的分界带。3·11地震后,两侧点位以东向运动为主,大震对中国东北形变的影响还未结束。受板块俯冲及壳幔岩浆运动的影响,长白山火山区现今地壳变形及地震的发生与区域应力变化及岩浆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地块现今水平运动是鄂尔多斯地块本身运动与中国大陆整体运动相互叠加的结果,其动力来源主要受到青藏地块的北东向推挤、地块北缘的北西向拉张。最新的GPS速度场观测表明,鄂尔多斯地块及周缘1999~2015速度场随着时间推移发生明显变化,其东北缘、西北缘、西南缘、东南缘的速度场变化较为显著,南北缘的左旋运动速率远大于东西缘的右旋运动速率。1970年以来鄂尔多斯地块现今地震资料显示的地震活动性、应变积累释放、应力空间分布及其应力场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块北缘是地块周缘乃至华北地区中强地震的主体活动区域,2000年以来地块周缘能量持续积累,是1970年以来能量积累最长的一个时段。2015年阿拉善左旗5.8级地震后,地块周缘的能量出现预释放的迹象,鄂尔多斯地块北缘具有高的应力分布异常区域。  相似文献   

13.
利用球体位错理论计算了2011年日本强震产生的远场同震位移与应变,并利用GPS远场数据修正了该强震的总地震矩。结果表明:1)利用球体位错理论计算得到的理论水平位移场显示,垂直于发震断层的广大区域同震位移较大,位移矢量总体都指向震中地区,震中距约5 000千米的地方亦产生了3 mm以上的同震水平位移。理论位移与远场GPS观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2)比较两个独立断层模型对应的理论同震位移场发现,震源西部地区远场位移总体上只有1%~4%的微小差异,而东部广大海域的差异则达到同震信号的6%~15%,震中周围差异更大。该差异表明,相对于震源仅局域覆盖的日本本土GPS观测数据对2011年日本强震的断层滑动分布模型的约束能力有限;3)依据中国及邻区的远场GPS同震观测数据修正2011年日本强震的总地震矩,把该地震释放的总能量约束在(3.24~4.96)×10 22 Nm,相应的矩震级为Mw8.97~9.10;4)2011年日本强震在华北地区产生的同震应变与该区的长期应力变化背景场大体相反,表明该强震使华北地区的地壳产生了松弛效应。  相似文献   

14.
采用振幅比方法计算2000~2018年鄂尔多斯块体西北缘ML2.5~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对震源机制解各参数进行归一频度统计发现,应力轴的优势取向与该区构造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利用自助线性反演方法,分3个时段分别反演巴彦浩特盆地和河套地震带的应力场方向,结果发现,2015-04-15阿拉善左旗5.8级地震前5 a巴彦浩特盆地应力场方向发生较大偏转,并与相邻的河套地震带的应力场方向形成一定角度的夹角,反演得到的主压应力场方向与本次地震的P轴方向一致,显示该地震受控于区域应力场;震后,巴彦浩特盆地主压应力场方向呈继承性发展,河套地震带的应力场受到影响,其主压应力场方向发生偏转,并与前者的应力场方向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5.
区域地震稳定性的区域地震动力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区域地震动力学理论。分孕震、发震和应震等3个专题层,系统评价了渭河盆地地震稳定性。研究认为渭河盆地拥有多层立交孕震模式,当局部孕震单元满足发震动力学条件时,多以粘滑断错模式发震,同时因边界效应断块发生升降运动,对地震作用的地震响应模式可概化为下托上展。研究表明,区域地震动力学理论更全面深入地刻画了区域地震稳定性,是一种区域地震稳定性评价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λ???????????2011???????????????????λ?????????????GPS??????????????????????????????????1??????????λ???????????????????λ????????????????????????????λ????λ????????嶼??????е????????о??5 000?????????????3 mm??????????λ???????λ???????GPS????????????????????2??????????????????????????????λ??????????????????????λ???????????1%??4%???С?????????????????????????????6%??15%????????Χ????????ò????????????????????????????????GPS????????2011????????????????????????????????3???????й????????????GPS?????????????2011?????????????????????????????????????(3.24??4.96)??10 22 Nm???????????Mw8.97??9.10??4??2011???????????????????????????????????????????仯????????????????????????????????????????????Ч???  相似文献   

17.
基于华东地区测震台网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2018-04-06无为ML4.1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6年以来无为地区发生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结果显示, 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节面I,走向120°,倾角57°,滑动角27°;节面Ⅱ,走向15°,倾角68°,滑动角144°;震源深度为12 km。双差定位结果显示,2016年以来无为地区发生的地震位于无为盆地西南边界,沿SE向分布,震中由NW向SE迁移。根据震源机制解和精定位结果推测,无为ML4.1地震的断层面解为节面I,地震可能是在区域背景应力场作用下由无为盆地西南边界底部的SE向断裂运动引起的。  相似文献   

18.
利用青藏高原东南缘1999~2007年与2011~2017年高精度GNSS监测资料,充分顾及GNSS测站非均匀分布的特性,构建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形变多尺度球面小波模型,定量分析汶川强震前后该区域地壳形变与不同空间尺度下地壳应变率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强震前后研究区整体地壳运动具有一定继承性发展特征,均在龙门山、安宁河、则木河与小江断裂处形成明显的速度差异梯度带,且高应变率值也主要聚集在上述主干断裂及附近区域;汶川强震后,研究区域整体地壳运动速率量值,特别是龙门山断裂带西北侧地壳运动速度量值显著增大,羌塘、巴颜喀拉与川滇地块也呈现出加速向南东运移并推动华南块体的趋势。不同尺度下的应变率场反映出不同空间范围下区域应变积累特征,青藏高原东南缘区域在尺度因子q=7时的计算结果是合理的(合理的最大尺度因子);当尺度因子q=6时,能较好地揭示出区域整体构造活动特性,即清晰地揭示出汶川强震后龙门山断裂处呈现出的显著主压应变、面压缩与最大剪应变率高值特征;当尺度因子q=3~7时(最佳组合尺度因子),可较好地综合揭示出区域地壳大尺度(整体)形变与局部形变特征。汶川强震后,研究区域主干断裂带,特别是震中及其附近区域地震活动性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