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河北坝上半干旱/半湿润守渡带土壤水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文智 《中国沙漠》1996,16(2):105-111
本文分析了河北坝上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带的阴坡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沙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沙地沙棘林地、沙地草场、平滩草地的土壤水分物理参数、机械组成土壤水分状况。  相似文献   

2.
赵文智 《中国沙漠》1997,17(3):243-249
地处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带的河北丰宁坝上,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人工林的主要立地类型有:丘陵阳坡下部、丘陵阴坡、疏缓固定沙丘和风蚀劣地。土壤机械组成和养分含量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生长影响不大,而土壤风蚀和沙埋对其影响较大,但并不是通过搬运土壤细颗粒物质和养分来影响华北落叶松的生长。华北落叶松林下植物种类较多,长势较好,既可起到保护土壤作用,又可作打草用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防止坡地土壤侵蚀效益明显。在干旱的年份,固定沙丘华北落叶松林地土壤水分亏缺较大,但仍有一定的土壤有效水分节余,其立地土壤水分亏缺并不十分严重,林分相对稳定。除风蚀劣地外,30龄左右正值生长速生期,阴坡中部这一年龄段可以天然更新,其它立地也有天然更新的可能。因此,从人工林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此年龄段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不宜采伐。  相似文献   

3.
河北坝上疏缓丘陵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文智  宝音 《中国沙漠》1994,14(4):66-71
研究表明,坝上疏缓丘陵区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高15龄前生长阴坡大于阳坡,15-21龄高生长从大到小依次为阴坡中部、阳坡下部、阴坡下部;直径、材积生长阳坡大于阴坡。因此,在降水量、气温均低于华北落叶松天然分布区的坝上地区,丘陵阴坡水分条件较好,强阳性树种华北落叶松幼树生长较快,容易形成人工片林,而丘陵阳坡热量条件较好,幼树生长较慢,但成林后林分生产力较高。丘陵阴坡中部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28龄后可进行天然更新,而其它立地30龄以前不能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4.
张国盛 《中国沙漠》2000,20(4):363-368
干旱、半干时地区人工植被恢复生态学伴随着沙漠科学恙发展而不断进步,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防治而起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树木耐旱性生理,耐旱性评价指标筛选、蒸腾耗水、土壤水分动态、林地水量平衡、人工植被演替等方面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未来乔灌木树种耐旱性及林地水分研究的重点领域是:树木抗旱性生理基础,良种培育、沙地植被恢复生态学、人工林地研究的系统化和人工造楚的模式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赵文智 《中国沙漠》1997,17(3):243-249
地处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带的河北丰宁坝上,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主要立地类型有:丘陵阳坡下部、丘陵阴坡、疏缓固定沙丘和风蚀劣地。土壤机械组成和养分量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生长影响不大,而土壤风蚀的沙埋对其影响较大,但并不是通过搬运土壤细颗粒物质和养分来影响华北落叶松的生长。华北落叶松林下植物种类较多、长势交好,即可起到保护土壤作用,又可作打划用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防止坡地土壤侵蚀效益明显。在干旱的年份,固  相似文献   

6.
在砒砂岩地区营造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林可显著缓解该区蓄水能力差和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但其中的机理还不清楚。通过对2~8年生沙棘林下不同深度土壤的容重、孔隙度、持水量等指标观测,探讨了人工栽植沙棘对砒砂岩地区土壤物理性质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棘人工林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孔隙数量和土壤持水量,而且这种作用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但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主要表现在0~10cm土层。可见,在砒砂岩地区营造沙棘人工林有利于改善土壤水分物理状况,原因可能是由于枯落物和根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河北坝上沙漠化土地褐沙蒿,冷蒿土壤生境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典范分析与聚类、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河北坝上沙漠化土地褐沙蒿(Artemisiaintramongolica),冷蒿(A.frigida)土壤生境的分类、排序及冷蒿、褐沙蒿生长分布与土壤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沿丘陵阴坡、平滩草地、丘陵顶部、丘陵阳坡、半阴坡砂质缓坡、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依次沙漠化逐渐严重的土壤退化梯度,随着土壤中0.05mm以下颗粒、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含量的减少,褐沙蒿在群落中的重要值显著增加;冷蒿的生长分布不随土壤生境的变化而明显变化,而是与放牧强度有关。因此,褐沙蒿是本区土地沙漠化的指示植物,冷蒿是本区由于过牧引起的草场退化的指示植物。  相似文献   

8.
尽管森林地被物在保水与养分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我们仍然对由植被转换引起的森林地被物的变化缺乏了解。为评价不同人工林替代乡土灌丛对森林地被物水文特性的影响,我们选择了4种人工林(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Cj],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Pt],华山松Pinus armandi[Pa],落叶松Larix kaempferi[Lk]),以次生乡土灌丛(QC)(Quercus liaotungensis和Corylus heterophylla var.sutchuenensis为优势种)为对照。人工林种植于1987年,初始密度为2500株ha-1。我们发现针叶人工林地被物厚度和贮量明显大于次生灌丛地和阔叶人工林地。地被物最大持水量在各林地之间差异与厚度和贮量显示相同的趋势,我们认为其主要贡献因子为林地凋落物数量及单位重量凋落物的最大持水量差异。地被物吸水过程和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分别呈对数与指数回归关系。吸水过程在各植被之间与地被物各层次之间明显不同,主要受各植被的凋落物叶结构与分解程度影响。我们的结果显示针叶林地被物储量明显高于阔叶林,这说明以针叶树种为优势的林地大量养分滞留在凋落物中,难于返还土壤被植物利用,同时,半分解层(F)和分解层(H)最大持水能力高于未分解层(L),因此,改善林地微环境,促进L层地被物向F和H层转化,是改善人工林地被物水文功能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李森  颜长珍  谢家丽 《中国沙漠》2016,36(3):734-740
土壤表层水分是固沙植被生长的主要水分来源,其时空变化格局决定了固沙植被的稳定性和演替方向。整合被动微波和光学数据的时空分辨率优势建立模型、反演土壤表层水分,可为不同固定程度沙地固沙植被稳定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为研究区,选取2003-2011年生长季(5-9月)AMSR-E土壤水分产品与MODIS数据,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地表温度Ts,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将空间分辨率为0.25°的AMSR-E土壤水分数据降尺度为每月的1 km平均表层土壤水分的时间序列数据,结合沙丘类型数据,分析了不同沙丘类型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流动沙地的土壤水分空间分布与整个区域的差异性高于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而在极端干旱年份,研究区的整体分异不大,但同一类型间,固定沙丘空间差异明显高于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3种沙地类型表层土壤平均含水量在不同月份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即土壤含水量5-9月呈抛物线形状,先下降后上升,7月达到最低,从同一月份不同沙地类型看,研究区表层土壤水分含量依次是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年际土壤水分在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随降雨的变化而变化,而固定沙地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土壤干层形成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丰水年洛川人工林地深层土壤水分恢复为依据,采用高精度土壤含水量测量与逐层分析技术,以含水量变化率为主要指标,研究洛川2004年1月-2005年5月不同植被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与水量平衡.结果显示,降水渗深以内表层土壤水分受气候和植被生长影响,呈明显季节变化;渗深以下深层土壤水分,中产农田和梨树林砍伐后基本维持平衡,苹果林地持续减少并以春季减少最多.研究表明,黄土高原深层土壤水分呈低水平循环状态,易形成土壤干层,而季节干旱是土壤干层形成的直接驱动力;"低降水、高蒸发"的气候特点是黄土高原土壤干层形成的决定因素,半湿润半干旱气候中的干旱特征对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吕宪国  黄锡畴 《地理科学》1998,18(4):293-293
回顾了我国湿地研究,尤其是近10年的研究进展,包括湿地资源的综合考察,湿地基本概念的开发,湿地功能研究、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并对我国湿地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Urban geography》2013,34(8):698-719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tructural effects of colonization on city-size distribution in Bangladesh. It also explores how development policies of independent Bangladesh impacted subsequent patterns and trends of urbanization in the country. The urban structure is analyzed using rank-size plots, a rank-size regression model, and a rank-mobility index.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of city rank-size relationships reveals the structural effect of the policies of the British to concentrate urban functions in few urban centers, the Pakistani period of primate-city development, and the deconcentration policies of the Bangladeshi period. The top few cities continue to dominate, irrespective of Bangladesh's government plan to reverse development polarization caused by urban primacy.  相似文献   

13.
14.
15.
甘肃省各地区自然、社会、经济、文化、人口差异很大,影响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的因素也各不相同,为了分析清楚甘肃省经济发展与人口空间分布的现状,本文采用2004年最新统计数据对甘肃省经济不均衡性与人口分布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首先通过计算基尼系数和地理联系率,分析比较了甘肃省主要经济部门与人口空间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程度,然后通过计算地区综合经济指数、文化水平综合均值,分析甘肃省综合经济水平与人口发展的相关关系,从经济部门的内部组成与外部综合经济实力两个方面分析了甘肃省经济与人口分布以及综合经济水平与综合人口素质的空间关系,为甘肃省经济合理布局和适度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意见,为地区经济、人口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17.
18.
This is the last in a series of reports on various aspects of geographic research in Japan. The series has been sponsored by the United States Committee for the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 Union in anticipation of the 1980 IGC in Tokyo. Like its predecessors, this report has been modified by H. Jesse Walker, member of the Committe, for the benefit of English-speaking readers of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我国南极陨石的收集、分类和研究工作进行了回顾和阶段性的总结。4次格罗夫山考察共发现陨石样品9834块,其中已完成和计划2008年完成分类的陨石共2431块。在正式公布的684块已分类陨石中,鉴定出2块火星陨石、2块灶神星陨石、6块橄辉无球粒陨石、5块中铁陨石、1块橄榄陨铁、1块铁陨石以及10块碳质球粒陨石等特殊样品,并对其中的部分样品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建议拓展南极陨石的收集,持续开展陨石的分类工作,并提出我国南极陨石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20.
Different types of farming in metropolitan areas show both negative and positive responses to urban and nonurban forces of change. The variety of impacts has been neglected by most spatial intensity models and land use studies. This study examines census data from 1949 to 1982 in seven major U.S. metropolitan areas for six commodity types to detect regular patterns of changes in sales value, area harvested, number of animals, and intensity of production. Results show large declines in dairy farming, followed by poultry and fruit and nuts; some recent recovery in vegetable crops; and steady increases in both low value field crops and high value horticultural specialties. A trend toward polarization of metropolitan agriculture is indicated. Results also show differences between inner and outer urban fringe areas and a decline in the differential in intensity of production between metropolitan and non-metropolitan agricul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