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引言中、小型水库所控制的流域面积一般在200平方公里以下,故在中、小型水库设计洪水计算中,设计暴雨的计算往往由设计点雨量通过点面关系求得。点暴雨计算由于资料系列长,研究比较充分,一般成果较为可靠。点面关系通常由暴雨图量算求得,其资料是建立在目前国家雨量站网每站所能控制面积的基础上的。用这样的关系去推求较小面积的面雨量,  相似文献   

2.
各历时实测和调查最大点雨量纪录(通常用雨深~历时关系表示)提供了各地点实际出现的雨量极值,对点的设计暴雨和可能最大暴雨的估算有着良好的作用。美国利用700多次暴雨资料制作了暴雨最大时面深纪录。我们利用1977年以来各省、市、自治区暴雨分析小组和水电部流域机构、设计院等单位分析计算的  相似文献   

3.
应用电子计算机计算暴雨时面深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手工计算单次暴雨时面深关系时,由于工作量很大而无法计算逐时段滑动的各种历时面平均雨深的外包值;目估勾绘等值线时,因人而异,成果一般也较为粗糙。为此,我们应用电子计算机,分别在 CJ-719和TQ-16电子计算机上编制了通用程序,以此来计算暴雨的时面深。现就程序的三个主要部分,即插补分段雨量资料,绘制等值线和计算暴雨时面深关系等分别介绍如下,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一、插补分段雨量资料计算一个流域或地区的暴雨时面深关系,其精度取决于雨量站网的密度和雨量观测时段  相似文献   

4.
张静  王本德 《水文》2007,27(3):31-34
在分析历史降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流域内各雨量站点雨量与流域平均面雨量的相关关系。结合流域水文站分布图选出与流域面雨量相关性高且有区域代表性的雨量站作为遥测系统的关键测站,保证其稳定运行。利用定点定面关系分析方法,由流域内关键测站的时段雨量推求流域时段面雨量,并带入洪水预报模型进行洪水预报。该方法不依赖流域内全部测站的降雨信息,可有效解决流域内雨量站缺测或数据错误时的洪水预报问题。该方法可为无资料或资料短缺地区及新建水库因资金限制只能建设少量测站时的洪水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标准,除大型或特别重要的工程用可能最大暴雨校核外,一般工程还是用频率计算法计算设计暴雨。所有工程都有一定的流域面积,如何求得面设计暴雨?往往由于测站不足,不具备作直接统计计算的条件,尚须用间接法计算,利用点设计雨量,间接推求面设计雨量。但其计算还没有统一的方法,尚须积极加以研究。为了探索合理的计算方法,结合我省的资料情况,我们提出组合频率计算面雨量的方法。现将该方法中  相似文献   

6.
一、目前设计面雨量H_(P面)的方法简述 1.动点与动面关系法对某地区或流域内发生的每次大暴雨,利用绘制雨量等值线图的方法,可以求出各等值线包围面积内的面平均雨量值H_面,并与暴雨中心的雨量H_(点中心)相比,求得比值β,然后绘制各次暴雨的β与F关系曲线,再按平均和外包的方法定线,即得设计的点面关系曲线。  相似文献   

7.
设计暴雨雨量历时关系是均值历时关系和变差系数历时关系组合的结果。根据最新的山东省暴雨统计参数综合研究成果,分析了暴雨均值和变差系数随历时的变化关系及其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同时分析了设计暴雨雨量历时关系随频率变化的各种类型,对设计暴雨洪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肖贵清  黄荣华 《水文》1998,(4):43-46
利用平原区径流实验资料,建立了总入流雨洪经验关系和按蓄洪产流模型法经参数识别后,建立产流参数与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应用产流规律研究了湖北省平原湖区的排涝水文计算问题,认为在目前站网条件下,一般具备直接面暴雨设计基础,不宜采用暴雨点面折算方法。对资料暂不满足计算要求的设计区域,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动点定面”关系,对特殊情况下的平原湖区的常遇频率暴雨设计,可以给出比较满意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分别用实测时段降水量和洪峰流量资料、《甘肃省暴雨洪水图集》及《甘肃省暴雨特性研究》计算石堡子河流域10 min、30 min、1 h、3 h、6 h、24 h,1%设计面雨量和1%设计洪峰流量,并进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使用《甘肃省暴雨洪水图集》及《甘肃省暴雨特性研究》计算的成果存在较大误差。《甘肃省暴雨洪水图集》及《甘肃省暴雨特性研究》已不能准确反映流域现阶段的水文特性,建议对其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10.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遇到工程所在地点洪水流量资料不足,或没有实测水文资料,又很难采用其它途径来解决洪水资料不足的问题。我国多数地区雨量资料较长,测站数目较多,这种情况下自然地就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用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通常采用频率计算的方法,求得指定频率的各种历时的设计暴雨量,然后通过典型暴雨进行缩放,得出设计暴雨过程,再进行产流、汇流计算,推求相应的洪水过程。  相似文献   

11.
GIS在江苏省实时水情图形显示分析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锡林  闻余华  董家根  黄利亚 《水文》2002,22(6):43-45,64
江苏省实时水情图形显示分析系统是在MapInfo平台支持下,应用MapBasic和VB开发语言,通过访问远程Sybase实时水情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处理,使雨情、水情数据在电子地图上可视化,并提供了暴雨查询闪烁显示、暴雨分布可视化图生成、雨量等值线图的生成和修改、暴雨笼罩面积和区域面平均降雨量计算等功能,同时系统还提供了超警戒水位报警,实时暴雨和洪水位分析评估等功能,从而为防汛会商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焦菊英  王万中 《水文》1999,(4):33-36
根据黄土高原10个50-350km^3的小流域83个雨量站390场暴雨实测资料,对流域出口站降雨的面代表性进行分析,包括流域出口站次雨量的面代表性、次降雨最大时段雨强的面代表性、年雨量的面代表性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出口站次降雨的面误差程度随着流域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出口站雨量大于面雨量的正确误差机率为39.1%,出口站雨量小于面雨量的负误差机率为60.9%,说明出口站雨量普遍小于面雨量;出口站雨量与  相似文献   

13.
以泾河水系汭河支流石堡子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华亭水文站实测降水径流资料,分析探讨了泾河上游石堡子河流域设计时段雨量与设计洪峰流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时段雨量设计值与洪峰流量设计值之间呈抛物线型关系,且抛物线开口随时段的延长而增大。一定频率的暴雨未必能产生同频率的洪水。  相似文献   

14.
大暴雨对无资料地区设计暴雨洪水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由暴雨资料间接推求设计洪水计算中,暴雨资料系列中有无大暴雨加入,对设计值影响很大。通过辽宁“95.7”大暴雨对浑河上游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的影响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有大暴雨加入系列后,提高了系列的代表性,为合理进行工程设计、规划、复核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暴雨面雨量极值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暴雨面积、面平均雨深、暴雨降水总量等有关面暴雨量极值的主要内容;给出了最大时面深记录等各种雨量极值;探讨了面暴雨极值的地域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宋秋梅  朱冰  马丁  易攀 《水文》2017,37(3):91-94
依据北京市1980~2012年间降水摘录资料和洪水摘录资料,选择张家坟流域为典型山洪流域,分析不同量级洪水的雨量、洪量、峰现时间及洪水过程与暴雨之间的关系。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为山洪流域的洪水预报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实践中存在规划小流域降雨资料不足或无降雨资料的情况下,使用三种不同暴雨频率计算方法,即传统矩法、地区综合法和L-矩法来计算不同重现期下小流域的设计暴雨与暴雨过程线.结果表明,L-矩法和地区综合法各有优势,可适用于不同资料情况设计暴雨的计算.分析结果希望为无资料小流域利用暴雨资料推求洪水过程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宋承新 《水文》2002,22(3):53-55
根据山东省暴雨资料,分析了山东省暴雨的成因、特点及其变化规律,为山东省设计暴雨洪水分析计算、工程规划设计、防洪减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21年8月8日渠县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引发新增灾害38处,不同程度加剧已有灾害点109处。文中基于实地调查资料,对特大暴雨引发灾害的特征和孕灾地质条件与灾害分布关系开展研究,对比研究了累计降雨量与新增灾害数量和已有灾害加剧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渠县特大暴雨引发新增灾害点主要为土质滑坡,占比94.7%;区域斜坡结构对灾害发生的影响程度最高;土质滑坡集中发生在300~325 mm累计雨量区间,高达27处,变形迹象加剧程度严重的灾害点23处,分布在累计雨量为337~348 mm区间内;为该县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与汛期地质灾害防御提供科学依据,为类似地区特大暴雨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2017,(4)
2016年6月22日岷县境内普降暴雨,山洪暴发。迭藏河流域区梅川镇、麻子川乡等地严重受灾。从气象卫星、雷达临近跟踪探测资料对本次暴雨成因进行分析,搜集翔实可靠的暴雨洪水资料对暴雨中心雨量进行调查验证。选取迭藏河寺沟乡断面以上流域7个洪调点进行洪水调查,对洪峰流量、洪水总量进行分析计算和验证,确定了洪水重现期,形成可靠的水文数据,为本地区水资源规划、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