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总结了地震丛集的统计模型化方法以及相应的除丛方法.地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很不均匀.地震成丛现象使得地震活动难以分析.这是因为地震丛集与地震丛集、地震丛集与背景活动往往重叠在一起.在进行长期预报和地震危险性评估时,需要删除地震在时间上的成丛效应以便估计地震背景活动强度.而在进行短期或实时预报时,需要充分理解地震丛集的特征.地震丛集可以用传染型余震序列(epidemic-type aftershocks sequcrice,简称ETAS)模型来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了地震历史资料在中长期地震趋势预测中的应用:1.地震中长期趋势预测.2.强震发生前的地震活动图象.3.地震的特征类型.4.震害的重复性.此外还讨论了明、清时期8级大震的震害比较以及史载地震的完整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相似地震是具有相似波形记录的一组地震,往往以地震丛集的方式发生.而重复地震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地震,一般具有相近的震源机制解和几乎重合的破裂面积.对相似地震特别是重复地震的研究是我们认识断层的结构和变化的重要手段.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似度距离概念和聚类分析技术的相似地震识别方法,可以利用单个台站对其记录到的地震事件进行快速的相似地震和重复地震识别.我们将此方法应用于汶川地震东北端的余震序列,获得了该地区相似地震的分布图像,并对其中存在的重复地震的发震机制进行了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4.
地震构造是地震孕育和发生的载体,也是地震危险性预测的基础.中国大陆地震构造具有鲜明的分区特征.不同地区的地震活动都有其自身的强弱变化,很难用统一的活动期或平静期来涵盖.地震活动强度与各个区域的断裂活动水平有较好的一致性.如东、西部断裂活动水平相差约一个数量级,大震发生的频度也相差一个数量级.地震不但与活断层有关,而且与地震构造块体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前兆异常和地震不是因果关系,是伴生或孪生的关系,它们都是构造活动的产物.本文从中国大陆地震构造环境出发,研究了典型地震构造块体和主要地震断裂带与地震危险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大陆未来十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大震活动的地区主要在西部.重点应该注意塔里木块体沿南北两侧边缘断裂带由西向东发展的趋势.在川滇地区应重点关注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带及毗邻地区.东部可能会有多次中强地震发生,发震地点可能与渤海-张家口-河套地震断裂带和郯庐地震断裂带有关.  相似文献   

5.
翟文杰  吴戈  韩绍欣 《地震学报》2004,26(3):334-339
历史地震资料是进行地震监测预报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人们对地震事件的认识水平受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我们对地震的描述,只是在人类发明了地震记录仪后,才能有比较完善的地震目录产生.在此之前,对地震参数的确定,只能依据地震发生时,在地面上所造成的地震遗迹和文字史料来综合确定,用地震烈度表来衡量该地震事件的地震强度,给出历史地震的地震参数.  相似文献   

6.
聂晓红  王琼 《中国地震》2014,30(2):208-218
介绍了2014 年于田MS7. 3 地震周围地质构造背景,研究分析了MS7. 3 地震前新疆地区中小地震活动状态以及区域地震活动图像特征,并与2008 年于田MS7. 3 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本次于田MS7. 3 地震前2 ~ 3 年新疆地区处于中强地震连发活动状态,震前出现明显的3、4 级地震平静状态;②MS7. 3 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存在中短期异常特征,即MS7. 3 地震前3 年,阿尔金地震带及震源区周围5 级以上地震活动增强显著,而震源区东侧440km 范围内4 级地震出现长达5 年的平静状态;MS7. 3 地震前半年,震区附近出现了3、4 级地震孕震空区和近乎共轭分布的3、4 级地震密集条带异常图像;③本次MS7. 3 地震前,新疆地区中强地震活动状态、中小地震活动异常图像均与2008 年于田地震前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这可能与2 次7 级地震的孕震环境存在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7.
基于Voronoi图和地震震中近似满足双曲线分布,提出了一种联合应用V图和双曲线的地震预警快速定位方法.并对青海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处理.研究结果发现,该地震定位方法能满足地震速报的精度要求,在时效性上也可满足地震预警的需要.该方法在地震预警方面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如何用有限元新模型研究地震触发和应力场连续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提出了一种考虑构造应力场影响的有限元新模型和地震触发因子C.新有限元模型可以用来研究地震序列中的地震触发和应力场演化.地震触发因子C定义为滑动面上的剪应力和摩擦强度的比值,它可以用来预测地震能否触发以及触发区的范围.然后利用这个有限元新方法和地震触发因子C研究了1976年唐山地震序列的余震触发情况.结果表明唐山地震的应力场和断层带的非均匀性对余震触发有重要影响.落入新有限元模型预测的地震触发区中的余震要明显多于落入地震位错理论预测的地震触发区中的余震.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根据 WWSSN 的长周期远震体波记录,采用广义反演技术确定了1966至1980年期间发生在西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的11个主要浅源地震的地震矩张量,同时得到了震源时间函数和震源深度.部分地震的地震矩张量解明显地偏离双力偶模型,偏离的程度似乎与震源机制参数有关.所分析的地震具有较浅的震源深度,均分布在上部地壳范围内.由最佳双力偶模型所得到的震源机制解与印度洋板块向东北方向移动与欧亚板块相碰撞,以及西藏高原向东移动的假设相一致.尺度关系分析表明,板内地震的应力降系统地高于缝合线附近地震的应力降.地震过程持续时间随着地震的规模而增长,但对于相同规模的地震,缝合线附近地震的持续时间长于板内地震.以上结果反映了大陆内部地震的地震矩张量的特征,并暗示缝合线附近地震具有与板内地震不同的发震环境和震源过程.  相似文献   

10.
火山岩地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可通过地震参数、反射结构与地震相、地震地层结构进行地质解释.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是一套以火山岩占优势的火山岩地层.钻遇营城组钻井与地震资料匹配给出了各种地震属性、反射结构和地震相的地质解释.在徐家围子断陷地震三维工区开展的火山岩地层的地震-地质联合解释包含三个层次1:地震参数、反射结构与地震相、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