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3S技术在湿地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和经济与社会价值,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宝库与生存环境。湿地研究已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成为国际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3S技术的发展为湿地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主要论述了3S技术在湿地资源调查、湿地动态变化监测、湿地景观变化分析、湿地制图、湿地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概况;在此基础上概要论述了3S技术在湿地研究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最后论述了3S技术在湿地研究应用中的发展前景。提出应加大3S技术集成的深度,加强3S技术在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环境效益、湿地边界确定及湿地资源管理等研究中的应用,把对湿地资源信息的分析和处理提高到研究湿地空间的规划和决策层面上,为管理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2.
桂林岩溶试验场植物多样性恢复及其水、气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岩溶区生态恢复是当前我国重视的焦点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桂林岩溶试验场3个代表性样点的种属组成、区系地理成分、植物生活型谱,结果发现,经过近20年的生态恢复,试验场植物多样性迅速增加,生境获得改善。试验场1号洼地土壤CO2浓度年季变化以及S31号泉的水化学指标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加速了长江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这对当地动植物的生境质量造成了影响,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境质量变化开展长时间多时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7省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1980–2018年)与未来土地利用模型模拟出未来四种情景(A1B,A2,B1,B2)下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2050年,2100年)为基础,借助环境服务与权衡综合评估(In VEST)模型评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2000–2015年,研究区的坡度(R=0.502,P <0.01)和海拔(R=0.003,P <0.05)、人口密度(R=0.299,P <0.01)、NDVI(R=0.366,P <0.01)与生境质量显著相关;(2)从1980年到2018年,研究区总面积61.93%的土地生境质量下降,38.07%的土地生境质量上升;在A2情景(人口密度大,环境技术投入少,传统能源成本高)和B2情景(中等人口密度,中等绿色技术,区域政府间缺乏合作)下,研究区的生境质量将下降;(3)长江下游的生境质量恶化程度高于中游,研究区北部的生境质量恶化程度低于南部。整体上,积极的环境保护政策是有效的,但并未根本上遏制生境质量的整体退化趋势。区域发展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控制人口增长,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在处理生态问题时,要注重省际合作。本研究可为区域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和国际上的类似流域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3S技术在建设领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3S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建设行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途径。该文通过调查研究,对3S技术在建设系统中的应用情况做出了深入的分析,针对目前3S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3S技术在松材线虫病监测预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松材线虫病是一种林业上最具危险性、毁灭性的病害,通过分析3S技术及其特、松材线虫病的起源及其危害情况,综述3S技术在松材线虫病监测预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提出利用中低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在时间序列上的累计环境变化响应,结合GIS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来监测松材线虫病是一种新方法,讨论了3S技术应用于松材线虫病监测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加速了长江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这对当地动植物的生境质量造成了影响,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境质量变化开展长时间多时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7省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1980–2018年)与未来土地利用模型模拟出未来四种情景(A1B,A2,B1,B2)下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2050年,2100年)为基础,借助环境服务与权衡综合评估(In VEST)模型评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2000–2015年,研究区的坡度(R=0.502,P 0.01)和海拔(R=0.003,P 0.05)、人口密度(R=0.299,P 0.01)、NDVI(R=0.366,P 0.01)与生境质量显著相关;(2)从1980年到2018年,研究区总面积61.93%的土地生境质量下降,38.07%的土地生境质量上升;在A2情景(人口密度大,环境技术投入少,传统能源成本高)和B2情景(中等人口密度,中等绿色技术,区域政府间缺乏合作)下,研究区的生境质量将下降;(3)长江下游的生境质量恶化程度高于中游,研究区北部的生境质量恶化程度低于南部。整体上,积极的环境保护政策是有效的,但并未根本上遏制生境质量的整体退化趋势。区域发展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控制人口增长,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在处理生态问题时,要注重省际合作。本研究可为区域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和国际上的类似流域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北支湿地可以划分为海岸潮滩湿地生境、河口湿地生境和人工湿地生境3大类,生境类型丰富。分析了每类湿地生境的特征,最后指出由于人类的高强度干扰,生境破碎化严重,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减弱。  相似文献   

8.
赵振斌  薛亮  张君  卫海燕 《地理科学》2007,27(4):561-566
城市自然保护已成为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自然保护有赖于相关数据采集、评价方法的建立和规划途径的支持。本文结合西安市典型区域,运用RS和G IS技术,探讨了城市生境制图的一般方法与程序,主要工作包括以下方面的:城市生境分类体系的建立;城市生境制图及数据库的建立;城市生境保护价值评价;城市生境链的规划。主要结论:①城市生境制图是一种多学科结合的综合性研究,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了新的数据源;②通过生境单元综合评价,有价值的生境单元及空间格局可被识别出来;③基于生境制图及评价的生境链规划为城市自然保护提供了一条极富操作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以民勤绿洲边缘丘间低地和固定沙丘(退化梭梭固沙林)两种生境下红砂种群为研究对象,采取空间替代时间和O-ring空间点格局方法研究了红砂种群的结构特征、空间分布以及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红砂种群在丘间低地生境下,主要集中在龄级1;在固定沙丘生境下,主要集中在龄级3,表明种群的更新受到很大的限制。(2)两种生境下红砂种群的空间格局分布和不同龄级间空间关联性差异很大。丘间低地的红砂种群及龄级1和2在小尺度范围内呈聚集分布,之后随着尺度的增加趋于均匀分布(龄级1和红砂整个种群)或随机分布(龄级2),而龄级3在整个研究尺度范围内为随机分布;固定沙丘生境下的红砂植株只有龄级2和整个种群在小尺度内为聚集分布,其余均为随机分布。(3)在丘间低地生境下,龄级1和龄级2、3在小尺度上显著负相关,其余各龄级在0~5 m尺度上基本无关联;固定沙丘生境下,各个龄级之间均为无关联。这种差异与生境的异质性(地下水位、结皮的类型和盖度等)以及群落结构等有关。该研究对于民勤绿洲边缘红砂种群的保护和利用以及退化梭梭固沙林的人工修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述了基于3S技术的中国红树林湿地研究与监测现状。关于红树林湿地的监测研究,主要涉及了红树林湿地资源监测研究、红树林湿地动态监测研究中不同遥感处理软件的应用和红树林湿地监测系统研究;此外,还展望了3S技术在红树林监测中的发展前景以及建立中国红树林湿地监测系统的构想。  相似文献   

11.
该文采用 3S一体化技术建立了鹿泉市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系统。依靠GPS对空间数据快速定位 ,RS数据发现土地动态变化区域 ,再利用GIS平台进行空间数据组织、管理、分析与可视化。据此 ,分析 1986~ 1996年鹿泉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2.
基于3S技术的中国东北地区林地时空动态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利用3S技术和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用LandSat TM(ETM)解译获取的东北地区1985,1995,2000年林地空间分布数据,建立林地时空演变模型,定量分析东北地区林地变化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985~2000年东北地区林地发生较大幅度变化,时空差异明显;1995~2000林地急剧减少趋势得到有效遏止,有林地面积出现一定程度增长,但林地变化的广度和强度仍然超过1985~1995年,突出表现在大兴安岭地区林地动态度增加。从空间格局上看,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山麓地带林地动态变化最强烈,主要表现为林地与耕地和草地相互转换。  相似文献   

13.
伊金霍洛旗近15年来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植被状况是评价荒漠化地区荒漠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其中植被盖度是最为重要的植被表征.本文选择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利用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基于植被指数,反演了这一地区1989年9月11日、1998年8月19日、1999年8月13日、2002年8月6日、2004年7月2日的植被盖度变化情况.通过分级比较发现,1989-1998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1998-1999年植被覆盖度显著减少,1999-2002年植被覆盖度又明显增加,而2002-2004年植被覆盖度又有所减少.这种起伏变化表明:导致研究地区荒漠化发生和扩展的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并未根本消除,在局部地区荒漠化仍有恶化趋势.影响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气候因素、土地利用政策和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4.
在RS、GIS与GPS三“S”一体化技术的支持下,从系统目标、信息源及其更新、规范化与标准化、系统层次、系统设计、系统实现和实施方案诸方面探讨土地利用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5.
数字地球时代“3S”集成的发展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本文指出了数字地球时代“3S”与数字地球的关系以及 GIS、GPS、和 RS的本质,从其本质出发分析了“3S”两两结合的方式和关键技术,并指出了目前的发展现状。两两结合的缺陷和弱点导致了“3S”的完全集成,“3S”集成是当今空间科学领域的一个研究前沿,具有相当的难度,目前理论研究仍落后于实际应用。“3S”技术的迅猛发展,最终导致了地球信息科学的诞生。数字地球推动了“3S”技术向着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3S”技术成为数字地球的核心技术和基础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16.
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50,自引:9,他引:50  
计算机技术和一些交叉学科的发展 ,给水文模拟的研究方法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文章阐述了分布式物理水文模型、地理信息系统 (GIS)和遥感 (RS)技术在流域模拟中的应用等方面的进展。指出分布式模型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应用 GIS的水文模型尽管有诸多优点 ,但并不能代表模型本身的高质量 ,遥感资料还没有完全融入水文模型的结构中 ,给直接应用带来较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孤立湿地与可通航水域没有水文联系,被认为不属于《清洁水法》中的“水域”,联邦无权管辖。为此,陆军工程兵团制定“候鸟规则”,作为对孤立湿地行使管辖权的依据。美国“孤立湿地”保护中的“候鸟规则”对我国的启示在于:(1)应从水文学角度界定孤立湿地,孤立湿地是指与其它水体缺乏联系、相对孤立的湿地,这更符合我国湿地政策的现状;(2)人工“孤立湿地”受保护,除了需满足一定的水文条件,还须是野生动物事实上的栖息地,不应限于建立“栖息地档案”意义下的野生动物栖息地或纳入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的栖息地;(3)孤立的人工湿地如果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其管辖权应由中央行使;(4)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外的其他孤立湿地,面积达到35 hm2以上,也应由中央管辖。  相似文献   

18.
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水量过程模拟——以黄河河源区为例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文章分析了分布式水文模型、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流域径流模拟过程中的结合点,采用数字网格技术,以流域水量变化对地表土地覆被和气候变化响应过程为目的,讨论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下垫面和气候变化下流域水量响应过程的一般方法,并以黄河河源区为实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subtropical forests, grasslands, and wetlands of Southeast China's Wuyi‐Daiyun Mountain Range provide essential habitats for diverse wildlife, including a dwindling population of tigers. Three primary protected areas, the Meihuashan, Wuyishan, and Longxishan Nature Reserves, contain varied wildlife habitats and also provide natural resources for 7,000 people in several dozen villages. A field‐based study of land use and habitat quality in these reserves shows that anthropogenic bamboo forests are among the least valuable habitats for wildlife but that, as the primary source of household income, bamboo monoculture is spreading rapidly and replacing habitats of greater ecological value. Although authorities in Meihuashan have demarcated the many broadleaf forest patches for strict protection, household income and bamboo‐management research in all three reserves suggests that successful habitat conservation may ultimately depend on more equitable systems of land tenure, improved cooperative cottage industries, and greater local economic diversif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