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南漳-远安动物群是分布在湖北省南漳县和远安县的早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生物群。关于该动物群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50年末,至今的研究历史分为两个阶段并取得重要成果。文章梳理了南漳-远安动物群的研究历程,从动物群的产出层位、海生爬行动物组合特征和生态特征三个方面介绍了南漳-远安动物群近年来取得的进展。这些进展表明,南漳-远安动物群所代表的早三叠世末期海生爬行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已经高度发展,为研究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生物复苏进程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对促进化石产地和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南漳/远安动物群特征及其意义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资料整理和野外调查,本文认为南漳/远安动物群是产自于嘉陵江组三段顶部纹层状灰岩、微晶灰岩中,以海生爬行动物为特色,伴有大量菌藻类和软体动物的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Spathian晚期的动物群落。该动物群中的海生爬行动物为幻龙类-鱼龙类-汉江蜥-贵州龙-湖北鳄类的组合特征。湖北鳄类相对其他海生爬行动物类型,数量最多,多样性最为丰富。独特的骨骼特征暗示其位于脊椎动物食物链的最低层。大量分异度较高的海生爬行动物在同一群落中出现,暗示在Spathian晚期,海洋生态系统可能已经开始恢复。  相似文献   

3.
陈粲  陈孝红  程龙  阎春波 《地质学报》2016,90(3):409-420
湖北西部远安县鹰子山、洋坪至南漳县巡检、古井一带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第三段上部厚约30 m的纹层状灰岩中产有湖北鳄类、鳍龙类、鱼龙类等多门类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形成了一个以富产湖北鳄类化石为特点,湖北鳄类、鳍龙类、鱼龙类等多门类海生爬行动物共同繁盛的南漳-远安动物群。由于该动物群中海生爬行动物的生物类型和化石属、种的分异度已近接近中三叠世生物复苏之后所形成的以海生爬行动物繁盛为特征的罗平-盘县生物群,指示海生爬行动物的首次辐射发生在早三叠世晚期,并由此形成了以食物链顶端的海生爬行动物为主而重建的中生代全新的海洋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4.
早三叠世南漳-远安动物群中海生爬行动物具有较高的丰度和分异度,南漳湖北鳄是其中丰度最高的物种.为了查明南漳湖北鳄的四肢形态学特征及分类学意义,继而探讨四肢的个体发育过程,本文选取了6件保存较为完好的反映不同生长阶段的化石标本,进行了详细形态学描述和相关数据分析.南漳湖北鳄的肱骨粗壮,桡骨和尺骨远端关节面膨大平直,近端腕...  相似文献   

5.
分布于赣西北地区的三叠系嘉陵江组,以往虽未获充分的化石资料,但长期以来把它划归中三叠统。作者在1∶5万区调工作中,实测了嘉陵江组的地层剖面,按其岩性自下而上划分为四个岩性段,并首次采获牙形刺化石有:Naohindeodella cf.triassica,Pachycladina cf.Obliqua,P.cf.Sanxiaensis,Hadrodontina sp.,Loncho lina cf.hubeiensis,Furnishius?sp.等,以上牙形刺的属、种均为早三叠世奥伦期的重要分子。据此,作者将该地区嘉陵江组改属下三叠统上部的一个组。  相似文献   

6.
沙朗戈尔(Salang-Gol)剖面位于阿尔泰镇西北70公里的哈沙特—哈尔克汗(Khasagt-Khairkhan)山脉的东北坡。该剖面由于发现了丰富的动物群,而具有一定的意义。苏联古生物研究所完成了该剖面的专门研究,发现了丰富的古老动物群、植物群和微植物化石组合,使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的确定成为可能。在岩性上,该剖面的前寒武系和下寒武统的岩层。从老到新可分为:扎克汗(Dzabkban)组,为喷出岩  相似文献   

7.
阎春波  李姜丽  赵璧  程龙 《地质论评》2021,67(6):67112006-67112006
本文系统总结了湖北宜昌地区省级及省级以上地质遗迹资源,认为该地区地质遗迹分布规律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受控于地形和河流的综合作用,以各类地貌景观遗迹为特点;二是各个地质时代地层剖面齐全,古生物化石产地聚集。其中可归类为世界级地质遗迹点为5个,均以“古生物化石”为核心,分别为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生物群、长阳寒武纪清江生物群、黄花场中奥陶统大坪阶“金钉子”、王家湾上奥陶统赫南特阶“金钉子”和远安三叠系南漳—远安动物群。立足于此,文中首次详细总结了这些地质遗迹点的化石代表、科学及科普意义,并从地质遗迹自身保护和应用方式、地质遗迹载体、地学研学、地质文化的传播和文创科普产品5个方面对古生物地质遗迹资源的发展模式进行了详细探讨,从而为宜昌地区全域地质遗迹开发和旅游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摘要: 以于都盆地恐龙蛋化石产地调查为基础,通过研究化石赋存岩性和实测地层剖面特征,明确了恐龙蛋化石集中产于晚白垩世周田组,从平面与柱状剖面上阐述了恐龙蛋化石分布特征,并结合化石出土种类、形态、数量及其赋存岩性段等特点,分析探讨了恐龙产卵滨湖-浅湖相沉积环境以及恐龙蛋化石原地-准原地埋藏环境,为进一步研究周田期盆地演化规律、古环境提供实际资料。  相似文献   

9.
赣东北早中侏罗世地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黄其胜  卢宗盛 《地层学杂志》1998,22(1):65-72,T001
上饶县清水乡林山组、罗坳组剖面出露完好、化石丰富、顶底齐全、地层连续,是赣东北新发现的一条下中侏罗统最佳剖面,有13个化石层位,划分成7个岩性段。野外进行了接触关系、沉积特征、古气候特征资料搜集,室内进行了植物、双壳与叶肢介化石详细鉴定,确认1—5段含Ptilo-phylum-Coniopteris植物组合、Pseudocardinia-Tutuela双壳组合的含煤地层为林山组,时代为早侏罗世中晚期,6—7段含自流井真叶肢介动物群的杂色砂页岩为罗坳组,时代为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10.
扬子地台北缘中二叠统孤峰组主要由黑色硅—泥质岩石组成,化石丰富,成藏条件较好,是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有利区带之一。通过对中二叠统孤峰组地层进行放射虫化石带和岩性地层对比,认为孤峰组由下至上可划分为3~4段:硅质泥岩段、泥质硅质岩段、硅质—钙质泥岩段和炭质泥岩段,部分地区缺失炭质泥岩段。通过对野外露头剖面实测和钻孔岩芯原始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的收集,依照60条剖面和钻井资料探讨扬子北缘中二叠统孤峰组页岩的分布特征,并按岩性特征对孤峰组页岩空间分布做了进一步细分,绘制出该区孤峰组各段的岩性等厚图。为该层系页岩气资源评价和勘探开发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云南罗平中三叠世安尼期生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介绍了云南罗平地区新发现的罗平生物群的产出层位、生物面貌、保存特征、古地理位置及其研究意义。该生物群产于关岭组二段薄层泥晶灰岩中,地层对比和化石鉴定表明其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以鱼类为主,伴生有爬行类、两栖类(?)、棘皮动物、节肢动物(甲壳类、昆虫等)、双壳类、腹足类以及植物化石;化石保存完好,分布广泛,埋藏方式独特。罗平生物群无论在丰度、分异度及化石保存上都极为罕见和独特,对研究埋藏学、古生态学、古地理以及三叠纪海洋生物尤其是海生爬行类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了产自贵州兴义富含海生爬行动物及鱼类化石的法郎组竹杆坡段上部凝灰岩夹层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年代学测定。测得兴义动物群化石赋存层位年龄为240.8±1.8 Ma,化石赋存层位之上21 m处年龄为239.8±1.7 Ma。该年龄数据进一步验证了兴义动物群的时代为中三叠世拉丁期,而非晚三叠世卡尼期,这一结论可与此前菊石生物地层研究、碳同位素分析的结果相印证。结合兴义动物群中生物组合面貌的变化,推测三叠纪生态系统可能在拉丁期就已开始由辐射发展阶段转变为完全复苏阶段。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野外观察和显微镜下碳酸盐岩薄片微相分析,以颗粒类型、颗粒基质含量对比、沉积组构、化石生物组合、化石埋藏学特征作为主要微相类型的划分依据,贵州中三叠世盘县动物群产出地层78-91层及上覆地层92层和下伏地层77层共识别出10种微相类型,在垂向上归纳为三种向上变浅的沉积相序列:开阔台地、局限台地、潮道环境。按照水深及水...  相似文献   

14.
牛绍武 《地质通报》2008,27(3):326-344
滦平县火斗山乡张家沟榆树下村大北沟组(1棚剖面地层连续,顶底清楚,化石丰富,以沉积岩为主夹少量火山岩,可分为3个岩性段。1段含孢粉化石;2至3段化石极为丰富,有叶肢介、昆虫、介形类、双壳、腹足类、鲎虫、鱼、植物等化石。其中叶肢介化石自大北沟组近底部一直分布于顶部,可见至少25个化石层.计5科9属36种,统属于尼斯托叶肢介群(Nestoria Fauna)。自下而上又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叶肢介化石带。以最底部化石带中Mstoriapissovi,Jibeilimnadia ovata的首现为标志,即为大北沟阶的开始,榆树下剖面可作为大北沟阶理想的单位层型剖面。根据化石组合、地层层序、区域地层对比及同位素年代资料,大北沟阶的时代应为晚侏罗世,可能更近于晚侏罗世晚期。文中描述了一些叶肢介属种。  相似文献   

15.
西藏第三纪有孔虫生物地层及地理环境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西藏南部海相第三系自下而上划分为:基堵拉组、宗浦组和遮普惹组。基堵拉组的归属直接关系到白垩——第三系的界线问题。以往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将基堵拉组归于白垩系。本次工作在该组中找到了具时代意义的化石,有双壳类、介形虫、有孔虫等。通过化石群的研究确定了基堵拉组属于古新世丹宁早期。白垩—第三系界线应位于宗山组与基堵拉组之间。通过基堵拉组的横向对比得出了该组在空间上穿时的结论。浮游有孔虫动物群的发现确定了本区最高海相层为遮普惹组上段,时代属于始新世晚期。 西藏第三纪有孔虫类型丰富。据动物群的古生态研究得出了不同时代的有孔虫生物相:丹宁期为Rotalia生物相和Textularia生物相;朗德期为Miscellanea生物相和Ranikotbalia生物相;伊普尔期至路坦丁期包括Orbitolites生物相、Assilina生物相及冈底斯有孔虫生物相;普里亚波期以Globigerina生物相为特征。据有孔虫生物相的特征及氧碳稳定同位素的测试结果综合得出了西藏南部第三纪包括两次海侵旋回,即古新世和始新世旋回。二者又分别包括两回次一级的旋回,即古新世的丹宁期旋回和朗德期旋回;始新世的伊普尔期至路坦丁期旋回和普里亚波期旋回。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南部云贵交界地区中上三叠统海相地层以拥有丰富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为特色的古生物群落而闻名。近期,笔者在云贵交界地区发现了一个完整的中上三叠统竹杆坡组至上三叠统小凹组剖面,即云南罗平江底剖面。在该剖面中,分别在竹杆坡组纹层灰岩段顶部及小凹组上部发现了典型的兴义动物群及关岭生物群生物组合。为了研究中晚三叠世之交生物群落演化的环境背景,对采集的97件地球化学样品进行了常量、微量及稀土元素测试与分析。微量和稀土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竹杆坡组纹层灰岩段及小凹组处于缺氧环境,产兴义动物群及关岭生物群的地层含氧量相对增加,而两生物群落之间的竹杆坡组瘤状灰岩段主要为贫氧环境。中晚三叠世之交的海水含氧量的变化规律与生物群落的演替较为吻合,说明该时期海水含氧量的变化对生物演替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罗惠麟  张世山 《地质学报》1997,71(2):97-104,T002
本文简要报道了在昆明市海口地下寒武统竹寺阶发现的澄江动物群化石,及其组合面貌和产生层位的地层剖面,重点描述了其中的三叶形虫:LeanchoiliaasiaticaLuoetHu(sp.nov.),YohoiasinensisLuoetHu(sp.nov),ZhongxiniaspeciosaLuoetHu(gen.etsp.nov),XandarellaspectuculumHouetal.Dia  相似文献   

18.
藏南江孜一带的侏罗纪—白垩纪海相地层被划分为维美组和甲不拉组。通过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和分析,发现甲不拉组黑色页岩中含有保存较为完好的钙质超微化石。研究区的生物丰度和分异度偏低,经鉴定以椭圆球石科(Ellip-sagelosphaeraceae)生物群为主,数量相对丰富,但属种比较单调。超微化石指示甲不拉组为早白垩世沉积的产物。结合菊石和双壳类化石,认为甲不拉组地层时代属于早白垩世贝利阿斯期至凡兰吟期(Berriasian-Valanginian)。这一发现标志着西藏特提斯东部早白垩世地层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存在。甲不拉组早白垩世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为该地区海相地层的时代划分、对比提供了新的资料,也为寻找海相侏罗纪—白垩纪地层界线指示了目标。  相似文献   

19.
藏南江孜一带的侏罗纪—白垩纪海相地层被划分为维美组和甲不拉组。通过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和分析,发现甲不拉组黑色页岩中含有保存较为完好的钙质超微化石。研究区的生物丰度和分异度偏低,经鉴定以椭圆球石科(Ellip-sagelosphaeraceae)生物群为主,数量相对丰富,但属种比较单调。超微化石指示甲不拉组为早白垩世沉积的产物。结合菊石和双壳类化石,认为甲不拉组地层时代属于早白垩世贝利阿斯期至凡兰吟期(Berriasian-Valanginian)。这一发现标志着西藏特提斯东部早白垩世地层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存在。甲不拉组早白垩世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为该地区海相地层的时代划分、对比提供了新的资料,也为寻找海相侏罗纪—白垩纪地层界线指示了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