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利用兴安盟突泉县1982—2015年的气象资料和玉米大田发育期观测资料,对玉米各生育期及全生育期的气候因子及综合气候适宜度进行计算分析,并与历年气象产量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全生育期综合气候适宜度与产量相关性显著,表明本模型能较好的反应我盟玉米气候适度动态变化情况,同时得出影响兴安盟玉米生长的主要气象因子为降水,其次分别为温度和日照;兴安盟日照对玉米的适宜度最高,其次为温度,降水的适宜度最低,近34a中,温度适宜度和日照适宜度呈上升趋势变化,降水适宜度年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安徽淮北平原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分析及作物年景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安徽省淮北平原37个气象站1960-2016年逐日气象资料,构建气温、降水、日照及气候适宜度模型,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冬小麦气候适宜度时空演变特征,揭示冬小麦生育期气候风险,评判农业气候年景。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对气候因子适宜程度不同,单要素各生育期适宜度均为灌浆-乳熟期较高,返青-拔节期较低,其中降水适宜度分蘖期最低;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最高、日照适宜度次之、降水适宜度最低,水分是冬小麦生长的限制因子。气候综合适宜度灌浆-乳熟期最高,分蘖期降水适宜度最低,并且其序列变异系数大,常遭遇秋冬连旱,引起产量波动;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呈东高西低分布,淮北中东部较高,而淮北西部及沿淮地区较低,冬小麦生产风险相对较高。1961-2016年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线性增大趋势显著,降水适宜度线性趋势不明显,而日照适宜度呈显著的线性减小趋势;综合来看,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无明显线性增减趋势,空间上淮北东部略有增大,而西部及沿淮地区略有减小,气候风险增加。淮北平原多数年份气候适宜度适中,适宜性偏差年发生概率高于偏好年。基于气候适宜度评判冬小麦气候年景等级,评估结果与实际产量增减情况基本相符,表明农业气候年景模型评估精度能满足业务服务需求,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夏玉米气候适宜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定量评价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本文依据夏玉米不同发育阶段上限温度、最适温度、下限温度、需水量、需光性等生物学指标,构建了河南省夏玉米气候适宜度评价模型。通过对13个代表站30 a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和相对气象产量进行相关分析,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河南省夏玉米的气候适宜水平及其动态变化。利用检验后的模型计算了河南省67个站1981-2011年夏玉米生长季单因子及综合气候适宜度,结果表明河南省夏玉米大部分生育期光热资源较适宜,能满足玉米生长所需,仅在灌浆后期略显不足,降水是影响夏玉米产量形成的主要限制因子,且降水适宜度年际变化幅度大于日照和温度。综合气候适宜度年际波动表现为抽雄—乳熟期〉出苗—抽雄期〉全生育期。空间分布上气候适宜度呈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的递增趋势,适宜度高值区分布在南阳东部及驻马店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4.
利用施秉牛大场头花蓼基地两要素气象自动观测站2004年8月—2007年3月的气温和降雨观测资料和施秉近30 a日照资料,分析了栽培头花蓼所需要的气温、降雨、日照条件。结果表明:栽培头花蓼全生育期约280d的平均气温17.5℃,总降雨量约为1 100mm、雨日约为140d,全生育期日照时数约为830h,在采收前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气温、降雨量和日照随之增加,进入采收期后,气温、降雨量和日照随之减少。  相似文献   

5.
利用1977—2007泰安5个气象站年共31 a的资料,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分析和模拟茶叶各生育期温度适宜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泰安属于茶叶种植次适宜区,夏茶和秋茶温度适宜度均在0.8左右波动,春茶在0.4~0.55之间;近31a来,随着气温的升高,泰安茶叶全生育期的温度适宜度呈上升趋势,新泰、肥城、岱岳、东平这4个县市区未来茶叶生长将继续保持正效应;总体来看,气候变化提高了泰安茶叶全生育期适宜度,延长了茶叶生长期。  相似文献   

6.
基于河池市10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日照时数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依托GIS技术对河池市近50a日照时数的气候倾向率、年代际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池南部及东南部的都安、宜州、巴马、大化县的年日照时数较多(大于1200h),北部及西北部的天峨、南丹、环江县的北部年日照时数较少(小于1000h);全市各地区的年日照时数变化速率值在-82.66 h/10a~19.8 h/10a之间;河池各县的日照时数年代际变化特征各不相同,其中东兰、凤山和都安大部地区的年日照时数的四个年代都是呈现下降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利用1971-2010年河池市地面观测站40a的逐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与最低气温,应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法,分析河池市金城江区40a来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池市金城江区年平均气温以0.267℃/10a的线性趋势增加,秋季年平均气温增幅最为明显,平均最高与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但平均最高气温增速慢于平均最低气温.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背景下广东早稻温度适宜度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东省86个气象站1971~2010年共40年的逐日平均温度资料和农业气象观测站的早稻资料,采用生态适宜度理论和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早稻温度适宜度模型,对水稻生长全过程及各生育期的温度适宜度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广东省早稻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较高,总适宜度在0.8左右波动,但播种期、出苗期适宜度较低;适宜度空间分布状况是由北往南逐渐提高,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近40年来,广东省早稻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以0.0006℃/年的速率增加,根据变化速率,将广东早稻的适宜度变化分为强上升型、上升型、次上升型;气候变暖提高了广东全省早稻全生育期适宜度,降低了广东早稻生产风险.  相似文献   

9.
利用1979—2011年江淮流域的区域站点、NCEP/DOE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中的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集,对比分析了近33 a江淮流域极端气温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对再分析资料的再现能力进行检验和评估。结果表明:(1)近33 a来大部分极端气温指数及其趋势系数的空间分布都表现出南北向梯度分布特征,而极端最高、最低气温的极值区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2)夏日指数、作物生产指数、极端最高、极端最低、暖期长度指数和高百分位指数在年际变化中均有上升趋势,而且多次出现异常低值和异常高值;近10多年来,极端气温频率指数和百分位指数的年际变化趋势有所减缓;(3)月最高气温在近30 a中不断被突破,最低气温不断上升,而且高温天气日数也在不断增加,但低温日数逐渐减少;(4)再分析资料能较合理地再现大部分极端指数的时空变化和线性趋势特征,ERA-Interim比NCEP/DOE具有更好的再现能力。  相似文献   

10.
近50a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951—2000年中国160个站月平均气温资料,选出东北地区20个代表站,在分析东北气温季节一年际变化特征的基础之上,着重分析了东北夏季气温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的时空特征。发现:夏季气温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前略偏高,50年代中期以后至70年代最低,80年代开始缓慢回升,90年代增暖程度加大,50a来有增暖的趋势;气温异常存在3a、4a、7a的年际周期和16a的年代际周期;东北地区夏季升温趋势与中国黄河以北地区是一致的,而与黄河以南-江南地区是反位相的,东北地区是我国夏季升温最显著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1.
基于50个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利用玉米气候适宜度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20年玉米生长季的农业气象条件.结果表明:玉米生长季内,大部分地区≥10℃积温较常年同期偏多,热量条件好,降水量偏多,但时空分布不均,日照偏多.全生育期平均气候适宜度指数略高于2019年及前5a平均,除7月外,各月气候适宜度指数均高于前5a平均.玉米生...  相似文献   

12.
利用泰安地区5个气象观测站1977—2007年气温资料,分析了泰安茶叶温度适宜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泰安地区茶叶温度适宜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以每年0.000 2的速率增加。其中,春茶期温度适宜度上升趋势最明显,秋茶期次之,夏茶期有所下降。(2)泰安地区茶叶温度适宜度多年平均值为0.72,总体适宜茶叶的生长。夏茶期和秋茶期温度适宜度较高,在0.82~0.95之间,气温能够满足茶叶新梢生长的需求;春茶期适宜度较低,在0.49~0.55之间,较不适宜茶叶新梢生长。(3)泰安南部和西部县市温度适宜度较高,其中属徂徕山前、柴汶河畔的适宜度最高;泰安北部、新泰东南部和肥城西北部适宜度偏低。整个泰安地区的温度适宜度的分布较均匀,分布状况呈现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山东菏泽牡丹的气候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1—2018年山东菏泽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结合该地区牡丹萌芽期、现蕾期和开花期3个主要生育期的气象指标,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日时间尺度的温度、降水和日照适宜度模型,并采用几何平均方法建立牡丹综合气候适宜度模型。结果表明:(1)牡丹的综合气候适宜度随发育期而变化,表现为开花期现蕾期萌芽期,数值均在0.5左右;(2)牡丹的平均温度适宜度、降水适宜度、日照适宜度分别为0.78、0.24、0.85,温度和日照均能满足牡丹适宜生长的需要,降水是影响牡丹生长气候适宜的关键气象因素;(3)2001年以来,牡丹的温度适宜度和降水适宜度呈上升趋势,日照适宜度呈下降趋势,综合气候适宜度呈上升趋势。总体上,气候变化对牡丹主要生长期无明显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4.
采用桂平市1964~2013年的气温、降水、日照、气压观测资料,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桂平市近50a来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汛期降水量、年日照平均和四季的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近50年气温整体呈上升的趋势,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日照的年变化和四季变化均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5.
巴音布鲁克草原植被生长气象条件指数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巴音布鲁克气象站1958--2012年4—9月各旬日照、气温、降水量资料,应用模糊数学方法,构造了影响巴音布鲁克天然草地植被生长的光、热、水函数,计算植被生长气象条件指数,分析了光照、热量、水分条件指数及综合气象条件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巴音布鲁克草地植被生长的光照条件较稳定,热量和水分条件是限制因子,热量条件呈明显线性增加的趋势,水分条件年际波动较大,无明显线性趋势;综合气象条件指数年际波动大,气候倾向率分析呈明显线性增加的趋势,2004年发生了明显的增加突变,近10a气象条件有利于草原植被生长。  相似文献   

16.
对镇江地区1984—2019年家燕物候资料(始见、绝见期)及同期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资料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36 a镇江地区家燕始见期在波动变化中呈提前的趋势,以4 d/10 a的速率提前.绝见期在波动变化中呈推后的趋势,以5 d/10 a的速率推后.间隔期在波动变化中呈延长的趋势,以9 d/10 a的速率延长;近...  相似文献   

17.
统计分析1986~2015年30a河池市春季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分析春季(3~5月)河池市气候环流背景,为进一步研究春季降雨预报指标奠定基础。结果表明:春季500hPa东亚中高纬基本为一槽一脊形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西伸北抬,南支系统逐渐活跃,河池市上空由平直偏西气流转受西南气流影响;850hpa由偏西北气流转为西南气流,水汽输送加大;冷空气活动区域逐渐往北往西收缩,强度减弱,并经华北、江淮以偏东路径影响河池,河池盛行偏东风,雨日渐多,雨量渐增。在大尺度环流背景下,河池市春季降雨概率呈现夜雨大于日雨,且3月最为明显,5月差异最小。空间上,夜雨由北向南递减,日雨则自东向西减少,以3、4月最明显,至5月呈均匀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8.
利用贵州省雷山国家气象站1961-2015年55 a的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雷山县近55 a来的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近半世纪来,雷山县降雨主要发生在6月,月平均降雨量和降雨日数分别为250.5 mm和18.9 d;年平均降雨量呈增多趋势,其趋向率为0.37 mm/10 a,而年降雨日数却呈减少趋势,其趋向率为--3.07 d/10 a,其主要原因是夏季降水强度增强、频次增多所致,其次为冬季降水;年平均气温以0.08?℃/10 a趋势上升,且近10 a气温呈明显增加趋势,波谷与波峰之间振幅明显,从各季节分析,各季气温均以不同程度上升,其中又以冬季和秋季贡献最大,增温率分别达0.12?℃/10 a及0.11?℃/10 a;贵州雷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降水量大、流水作用强烈、地表径流相对稳定,逐年降水量和逐年平均气温的上升引起的喀斯特地貌溶蚀性潜能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该文利用大方国家一般气象站1961-2010年的地面观测资料,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大方县近50 a来气温、降水、日照、相对湿度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及其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近50 a来大方县主要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如下: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增温倾向率为0.15℃/10 a,比我国增温倾向率大,秋季对全年平均气温的上升贡献最大,夏季次之;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减少倾向率为30.70 mm/10 a,比我国降水减少倾向率大,秋季对全年降水量的减少贡献最较大;年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减少倾向率为45.17 h/10 a,夏季对日照时数的减少贡献最大,春季次之.总体来看,近50 a来秋季对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和年降水量减少趋势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0.
江苏夏季气温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利用中国160气象观测站1951-2005 年和江苏省59气象观测站1961-2004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 在分析江苏气温变化的季节-年际变化特征的基础上, 重点分析了江苏夏季气温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发现:江苏夏季气温1970s到1990s前期基本上处在一个偏凉期,1960s及1990s中后期以后基本上处在一个偏热期;江苏夏季气温异常存在显著的准6 a、准9 a的年际周期和以16 a为中心的年代际周期;江苏夏季气温趋势自西北向东南呈现正负正的位相分布特点,即江苏西北部和东南部地区夏季气温呈现升高的趋势,其它地区呈现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