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末元古系地层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末元古系地层学孙卫国(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10008)关键词末元古系,地层学,地层划分与对比在国际地层委员会1989年通过的“前寒武时代划分方案”中,距今2500~570Ma的元古宙被分为3个代,进而划分为10个纪。末元古纪,或称末前寒武...  相似文献   

2.
新元古界生物多样性及上元古系的命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全球上远古系命名上存在的分歧,从整个元古界系级单位划分命名的基本原则出发,结合未元古纪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特点,提出了交示上远古用多细胞后生生物(包括各种微体和宏体的多细胞、植物)首次大量的,以多样化和物色化形式广布全球这一重要事件给予正式命名,称其为“后生生物系(纪)”,简称为“后生系”(Metabiotian)这一新的命名方案不仅符合国际地层季员会1989年通过的前寒武系划分方案中关于元古界系级单位划分命名的基本精神,而且充分体现了未元古纪全球生物发展演化的重要特色,同时有利于消除目前世界许多国家争用各自的地名来命名上元古系所造成的分坡。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山西保德-静乐地区新近纪地层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实测剖面,对分布于该区的新近纪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获得了新的ESR和古地磁测年数据,并结合生物地层序列确定了该区新近系地层的顺序为:新近系上新统静乐组(N2j)、新近系中新统上部保德组(N1^26)和中新统下部芦子沟组(N1^1l)。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山西保德-静乐地区新近纪地层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实测剖面,对分布于该区的新近纪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获得了新的ESR和古地磁测年数据,并结合生物地层序列确定了该区新近系地层的顺序为:新近系上新统静乐组(N2j)、新近系中新统上部保德组(N1^26)和中新统下部芦子沟组(N1^1l)。  相似文献   

5.
朱士兴  刘欢  胡军 《华北地质》2012,35(2):81-95
根据新的测年资料,原燕山地区青白口系下部的下马岭组被厘定为中元古界延展系(1400~1200Ma)地层。对上部现在尚未获得精确年龄的长龙山组和景儿峪组,本文通过它们与下伏地层界线性质的研究,以及它们与辽南和华南等新元古代典型沉积盆地不同发展阶段沉积特征的比较,认为它们并不是象过去K-Ar年龄所指示的那样属于青白口纪(或拉伸纪)的晚期地层,而可能是在全球罗地尼亚超大陆开始进一步裂解背景下形成的南华纪(或成冰纪)早期沉积,年龄可能在780Ma和660Ma之间。因此,燕山地区的原“青白口系”可能都不是真正青白口纪(1000~800Ma)的地层,燕山地区的原“青白口系”可能要被全部解体。  相似文献   

6.
震旦系(纪)的涵义屡屡变更,争论不断,出现过许多问题。系名Sinian(震旦系)和系的“层型剖面”都是在选取“末元古系”的正式名称和“金钉子”的国际竞争中没有得到多数国际学者支持的候选名称和候选剖面。我国最新正式修订的“震旦系(纪)”与全球年代地层(地质年代)单位埃迪卡拉系(纪)的概念完全相当。系一级的全球单位一旦正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辽宁地区出露的新元古代殷屯组、永宁组调查研究取得了新认识,认为辽宁地区存在南华纪地层,以新元古代殷屯组、永宁组为代表,可划分出二次冰川活动(二个冰期和一次间冰期)的沉积,自下而上为殷屯冰期(第一次冰期)、八家子间冰期、河冰期(第二次冰期).依据殷屯组和永宁组冰碛物组合特点及接触关系,并结合碎屑锆石U-Pb(LA-ICP-MS)同位素测年成果,推测辽宁南华系殷屯组、永宁组形成时代应小于1000 Ma,与南方南华纪形成的时间基本接近或略早(约850 Ma).  相似文献   

8.
边步 《地层学杂志》2007,31(2):140-140
《国际地层表》(2004)中曾取消了第四纪,因而第四纪是否作为一个正式的年代地层单位继续存在、其在《国际地质年表》中该处于怎样的位置,在地质学界引起激烈的争论。为此,“国际地层委员会”与“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于2005年成立“第四纪联合工作组”就第四纪的划分问题展开工作,目前“第四纪联合工作组”对第四纪归属问题提出以下两种划分方案:第四纪(系)是《国际地质年表》中的一个正式的地质年代、年代地层单位,其时间延限自晚更新世格拉斯期(Gelasian Age)起(2.59Ma)至今,格拉斯阶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为其地层划分起点,是新生代中的一个纪(工作组中获6/8赞成票)或亚代(获5/8赞成票)。  相似文献   

9.
国际地科联前寒武纪地层分会1988年在天津举行的第八次分会会议所修改完善的前寒武纪时代划分方案,其中对元古宙划为古、中、新三个代一级单位和十个纪,并给予正式命名。这一建议已被国际地层委员会于1989年7月在28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通过,并于1990年2月被国际地科联批准和推荐用于国际的前寒武纪划分和命名。但这一方案对太古宙未做详细的划分。  相似文献   

10.
根据区内400多个测年数据,结合地质产状,参照国际前寒武纪分会推荐的年表,将区内早前寒武纪划分为古太古代(3600~3200Ma),如曹庄群,中太古代早期(3200~3000Ma),如迁西群下亚群,晚期(3000~2800Ma),如迁西群上亚群,新太古代早期(2800~2650Ma),如遵化群,晚期(2650~2450Ma),如双山子群,朱杖子群;区内古元古代可划分为成铁纪(2450~2350Ma),如三合明群,层侵纪(2350~2050Ma),其2350~2200Ma为剥蚀期,2200~2050Ma为沉积期,如豆村群;造山纪(2050~1850Ma),如东冶群,稳化纪(1850~1700Ma),如郭家寨群。  相似文献   

11.
黔东北地区是中国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重要富集区,而岩相古地理是沉积型锰矿最重要的控矿因素。笔者根据松桃—江口地区南华系各组岩性及碎屑锆石年龄特征对清水江组、两界河组、铁丝坳组及大塘坡组进行细致的地层划分,在建立了本区南华纪大塘坡早期沉积充填序列的同时,将本区沉积盆地划分为4个Ⅱ级盆地、12个Ⅲ级盆地以及11个次级(Ⅳ)聚锰盆地。在不同盆地内的大塘坡一段中识别出14种岩相类型,划分出2类沉积系、10类主要的岩相古地理单元,进而编绘了本区南华纪大塘坡早期岩相古地理图。提出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的背景下,研究区南华纪大塘坡早期沉积环境应属大陆边缘障壁海岸体系,属于典型的"大塘坡式"锰矿,与障壁后侧迅速沉降的深水局限盆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塘岭幅 (J48E018017)1∶50 000区域地质图数据库基于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建立,实现了设计地质图、野外地质填图、室内综合整理、最终成果表达的全程数字化,有效开展了对各类数据的一体化描述、存储、组织和利用。将沉积旋回划分与年代学分析相结合,系统开展测区第四纪地层多重划分与对比,建立等时地层对比格架,恢复盆地沉积充填过程,查明断裂活动性;重新建立了测区古近纪—新近纪地层系统,划分出11个填图单元,并确立了新近纪彰恩堡组与干河沟组之间存在沉积间断,二者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关系。本数据库共包含矢量化的地质图一幅,样品179件,素描图86件,图片253张,内容详实、可利用度高,为厘定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新近系—古近系地层序列及新构造–活动构造特征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性数据资料支撑;为总结新构造–活动构造发育区填图技术方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前寒武纪地质年代表划分方案以全球标准地层年龄(GSSA)为基础,不代表任何特殊的岩石实体,仅以推测的绝对测年值为界线进行单元划分,脱离了客观的岩石记录和地球演化系统,不利于对前寒武纪地球系统的研究。2004年—2008年前寒武纪划分参考方案,以反映地球历史阶段特征的“关键事件”为界线,创建前寒武纪地层划分的“金钉子”,建立客观的、“自然的” 前寒武纪地质年代表,并且通过全球一级事件群把前寒武纪划分为5个宙,即创世宙、冥古宙、太古宙、过渡宙和元古宙。另外,经过综合分析建议将埃迪卡拉纪归到显生宙。因此,对前寒武纪的研究实际上变为对“前埃迪卡拉纪”的研究,使术语“显生宙”在内涵和应用上更加一致。虽然“参考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还仅仅是一个理论框架,需要大量的研究去充实和细化,但是对这两种划分方案的系统研究和对比,可以给我国前寒武纪工作者提供重要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燕山地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沉积层序与地层格架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燕山地区是中国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出露最好、层序较为完整的地区。从沉积特征研究入手,确定了各种沉积相、微相及沉积序列,在区内青白口系划分出4种沉积体系及5种沉积相、12种沉积亚相、16种微相。对副层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层序界面和最大海泛面的研究,将区内青白口系划分出3个层序。在层序划分和对比基础上建立了燕山地区青白口纪的地层沉积格架并对其古地理演化进行了探讨。认为燕山青白口纪的沉积为华北陆块上真正的盖层沉积。  相似文献   

15.
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显生宇的超层序1李祥辉王成善(成都理工学院)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显生宙地层相当于二级旋回的超层序可划分出11个(SU1—SU11)。这些超层序顶底界面均属Ⅰ型(区域不整合),除泥盆系、侏罗系及白垩系超层序外,其它超层序均与相应年代(纪...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寻找连续完整且有研究价值的南华系剖面、推进南华系建系工作。本文依据对湘黔桂交界地区南华系主要剖面观察研究所获资料,以沉积岩相类型分析、分布特点为线索,划分出了12种沉积岩相类型,在此基础上反演南华纪各主要阶段古地理环境。得出:南华纪湘黔桂交界地区北西侧为古陆、南东侧为南华裂谷盆地,南华纪早晚两个冰期仅在古陆与盆地过渡的浅海地带,也就是现今的湘黔桂交界地区存在连续完整的沉积,连续完整的具研究价值的南华系剖面应在该区域寻找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7.
吴跃东  刘家云 《安徽地质》2001,11(3):185-194
安徽省定远东部一明光地区古近一新近系划分方案不一,通过地层剖面的测制和利用构造一岩性一岩相法进行l:5万地质填图,系统采集了ESR测年样,并结合区域对比.自下而上划分古近纪定远组、明光组,新近纪下草湾组和桂五组。该区古近一新近纪沉积物以陆相红色磨拉石和陆相火山岩建造为主,陆相红色类磨拉石的建造分析表明其形成于冲积扇和扇前河湖环境,碎屑物质来源于沉积区东边扬子地层区的浅变质岩和沉积区西北侧华北地层区变质岩和未变质岩石。其陆相火山喷发岩形成于大陆边缘活动性环境,是区内火山活动最盛的时期。其盆地类型为箕状断陷型、迁徒型和坳陷型。根据盆地充填沉积序列划分出4个层序(2个二级和2个三级层序),层序Ⅰ和层序Ⅳ不完整,层序Ⅱ和层序Ⅲ皆由冲积沉积体系域、湖扩张体系域和湖萎缩体系域3个基本单位构成。层序界面主要有区域构造运动界面和盆地构造应力转换面一体系域转换界面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8.
华南峡东地区埃迪卡拉(震旦)纪年代地层划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南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纪地层连续,出露完整,化石丰富,顶、底界线清楚,是世界上同时代地层最具代表性的序列之一,也是解决埃迪卡拉纪年代地层划分、竞争相关界线层型剖面的最理想地区之一。根据近年来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系的同位素年代学、生物地层学和化学地层学等方面的研究积累,本文以生物地层序列(生物演化阶段)为基础标志,以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重要变化界面为辅助标志,对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纪地层进行年代地层的划分,提出2统5阶方案。下统名称建议用峡东统,下分九龙湾阶和陈家园子阶;上统名称建议用扬子统,下分吊崖坡阶、第四阶和第五阶。在此基础上,根据生物地层和碳稳定同位素地层学的特征,初步探讨了与其他地区埃迪卡拉系的对比关系。这一划分和对比方案只是目前研究的阶段性认识,更完整的划分对比意见还有待今后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自从1982年全国地层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晚前寒武纪地层分类命名讨论会以来,对我国争论了多年的南方、北方震旦纪(系)得到了基本统一,取消了“震旦亚界”这一暂时性的名称,将原北方震旦纪(系)新建三个系.即:长城系(纪)、蓟县系(纪)、青白口系(纪).将南方震旦系(纪)确认为震旦系(纪),并确定仍以三峡地区的剖面为震旦系的标准剖面.该剖面原划分为上、下两统,并以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之底界作为两个统的分界线.经过近年对寒武系与震旦系界线的研究(邢裕盛、罗惠麟等、马国干)和三峡、云南、四川、新疆等地区震旦系的深入调查(赵自强、杨逞和、殷继成、高振家、王务严、朱诚顺等),在上述地区又取得了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古地磁及冰川地层等丰富的资料.大批新的成果不断丰富了中国震旦系(纪)的内容.同时,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也给地  相似文献   

20.
汪正江 《地质论评》2008,54(3):296-306
作者在分析黔东新元古代早期沉积时限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关于Sturtian冰期、南华系底界、青白口系年代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早期沉积(板溪群或与之相当的高涧群、芙蓉溪群、丹洲群、下江群、登山群、历口群等)时限为740~820Ma,是南华纪冰期前的非冰成沉积,是Rodinia裂解机制下的填平补齐沉积;而青白口系沉积可能是与Rodinia形成相关的板块碰撞机制下坳陷盆地沉积,南华系是与国际成冰系相对应的冰期沉积,是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的第一个盖层,因此,将板溪群、下江群等归入南华系或青白口系均不合理。由此提出了“板溪系”概念,它包括板溪群或与之相当的一套楔状地层。结合目前华南裂谷盆地开启年龄和南华纪冰期的起始年龄,板溪纪的时限暂定为850~740Ma。 板溪系的提出不仅将有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南华系划分对比问题,同时也必将有利于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早期演化及其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冰期形成等关系的研究和相关重大气候、环境巨变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