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2006年夏、冬季两个航次采集的长江口、杭州湾及邻近海域表层海水水样,分别采用石墨炉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海水中溶解态Cu、Pb、Cd、总Cr的含量以及溶解态Zn的含量,研究了该海域表层海水中溶解态Cu、Pb、Zn、Cd和总Cr的平面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夏季表层海水中溶解态Cu、Pb、Zn、Cd和总Cr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90、0.54、5.80、0.080和0.46 μg/dm3;冬季则分别为1.01、0.81、9.32、0.070和0.31 μg/dm3,上述重金属元素含量基本达到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仅夏、冬季Pb的部分站位以及冬季Zn的部分站位达到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2)表层海水溶解态Cu、Pb、Zn的质量浓度总体平面分布规律为:冬季高于夏季;Cd和总Cr的质量浓度总体平面分布规律为:夏季高于冬季.(3)影响近岸海域表层海水溶解态重金属分布的因素比较复杂,入海径流和排污口等输入海域的重金属对海水表层的重金属分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盐度、pH值、悬浮颗粒物质、营养盐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广东吴川近岸海域重金属含量现状及其潜在风险,以便有针对性地对重金属污染进行防控,于2020年10月采集了吴川海域41个站位的表层海水样,运用综合指数法、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相关性分析法评价了其重金属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Cu含量范围为0.48~14.1μg/L,平均含量为1.75μg/L;Pb含量范围为0.07~7.79μg/L,平均含量为0.44μg/L;Zn含量范围为3.98~65.8μg/L,平均含量为9.22μg/L;Cd含量范围为0.03~0.17μg/L,平均含量为0.05μg/L;Cr含量范围为0.62~2.69μg/L,平均含量为1.92μg/L;Hg含量范围为0~0.039μg/L,平均含量为0.021μg/L;As含量范围为0.39~1.42μg/L,平均含量为0.93μg/L。吴川海域各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均未超过中国海水水质一类标准。通过与国内外其他海域表层重金属含量的比较,吴川海域表层海水重金属含量整体处于中低水平。按其相关性可将吴川海域重金属元素分为3类:第1类为Cu-Pb-Zn-Cd组合,第2类为Cr-As组合,第3类为Hg...  相似文献   

3.
重金属是主要的环境污染物之一。文章对惠州近岸海域19个站位的表层海水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利用算术均值型多因子指数法和Hakanson指数法进行重金属污染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1)2015年8月,惠州海水Cu、Zn、Cr、Cd、Hg、As等6种重金属元素平均值分别为4.85μg/L、4.85μg/L、0.595μg/L、0.263μg/L、0.045μg/L、2.85μg/L,符合海水水质第一类标准,Pb含量平均值为8.46μg/L,符合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2)算术均值型多因子指数(I=0.379)说明,惠州海水重金属污染级别为尚清洁。(3)相关分析显示,海水中Zn、Hg具有同样的来源,pH对海水Pb分布有重要影响。(4)潜在生态危害系数Eir值由大到小依次为Hg、Pb、Cu、Cd、As、Zn、Cr,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22.6)表明惠州海水重金属具有轻微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4.
南海表层水中的溶解态Cu,Pb, Zn,Cd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1998年“南海海洋环境调查”外业工作期间在南海的各个站位,按照严格的防沾污措施采集了106个表层海水样品.采用溶剂萃取-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对样品中的痕量重金属Cu,Pb,Zn,Cd含量进行了分析测试.测得各重金属的平均值如下:Cu 0.100 μg/dm3,Pb 0.060μg/dm3,Zn 0.086 μg/dm3,Cd 0.007μg/dm3,接近世界大洋水的浓度水平.各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海区周边含量高于中央,浓度有自近岸向远海逐渐减小的趋势.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各重金属夏季相关性优于冬季,Cu与Cd存在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并且首次在南海表层水发现Cu,Cd与营养盐的相关关系.将重金属浓度值作数理统计分析,得到它们在南海的基线值.  相似文献   

5.
2007年6月(夏季)和2008年1月(冬季)分别对广东红海湾的汕尾港周边海域35个站位进行了表层海水的采样,在实验室内使用XGY-1011A型原子荧光光度计和HY-1F型多功能极谱仪获得了海水中重金属Hg、Cu、Pb、Zn、Cd的含量,研究了其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综合指数法(WQI)评价其污染程度.结果显示:Hg、Cu、Pb、Zn、Cd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009~0.050、0.9~4.3、0.4~1.4、1.6~19.0、0.1~0.7μg/dm3,平均含量分别为0.025、2.4、0.8、9.4、0.2μg/dm3.该海域表层海水各重金属含量的平面分布总体上呈现以品清湖向汕尾港递减的变化趋势.各站位重金属元素的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WQI)均小于1,海水受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较轻微,符合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值的要求.2008年1月(冬季)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的平均值(0.17)略大于2007年6月(夏季)的平均值(0.14),海水中重金属污染程度略有加重的趋势.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重金属元素含量与环境要素测值的相关程度,相关系数按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大致为:Zn>Cd>Cu>Hg>Pb.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山东省荣成市东部桑沟湾及邻近海域200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重金属元素(As、Cd、Cr、Cu、Hg、Pb、Zn)含量分布特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研究了重金属元素对环境的污染情况。结果表明,桑沟湾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数重金属元素含量由湾内向周围降低,As、Cd、Cr、Cu、Hg、Pb、Zn平均含量分别为6.51、0.11、64.86、18.05、0.015、27.74、75.21μg/g。海底表层沉积物整体质量较好,重金属污染程度低,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低。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广东汕尾品清湖海域7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的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和同步浸提重金属(SEM)质量摩尔浓度,对AVS、SEM及其比值以及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沉积物AVS质量摩尔浓度范围为0.315~1.635μmol.g-1;SEM质量摩尔浓度分布范围为1.332~2.424μmol.g-1。通过分析,品清湖表层沉积物中Cu和Pb的生物有效性较高,对底栖生物存在潜在的毒性效应,其它单个重金属不会对底栖生物产生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七连屿海洋环境质量状况,于2017年8月在七连屿海域布设20个采样站位,共采集到22个表层海水样品及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及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海水及沉积物中重金属(Cu、Pb、Zn、Cd、Cr、As、Hg)的含量,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及相关性分析对水质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研究,并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及Han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分别对沉积物质量及沉积物中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7年七连屿海域表层海水重金属含量CZn>CPb>CAs>CCr>CCu>CCd>CHg,部分站位海水铅含量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但是综合污染指数小于1,该调查海域表层海水属于清洁型;海水中Zn-As、Cr-Cd含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此两组元素存在明显异源性;该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沉积物重金属对海洋生态系统仅存在轻微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了解雷州半岛西北部海湾重金属污染状况,本文对湛江安铺港海域海水和沉积物中汞(Hg)、砷(As)、铜(Cu)、铅(Pb)、锌(Zn)、镉(Cd)、铬(Cr) 等7 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分析,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安铺港海域海水Hg、As、Cu、Pb、Zn、Cd、Cr 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11 μg/L、0.7 μg/L、2.5 μg/L、0.43 μg/L、10.3 μg/L、0.08 μg/L、0.1 μg/L,所有站位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表层沉积物Hg、As、Cu、Pb、Zn、Cd、Cr 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65×10-6、11.7×10-6、12.6×10-6、21.6×10-6、29.3×10-6、0.12×10-6、36.1×10-6,,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的含量与重金属Hg、As、Cu、Pb、Zn、Cd 含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受到TOC 的影响。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沉积物重金属Hg 和Cu 表现为轻度污染,而As、Pb、Zn、Cd、Cr 表现为无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安铺港海域各站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sk Index,RI) 平均值为179.55,处于中等生态危害,重金属Hg 具有较重的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10.
用吹扫-捕集法对东沙群岛西南和西沙海槽附近海域5个站位水柱中的甲烷浓度进行了测定,在其中的3个站位发现了甲烷高浓度异常。在东沙群岛西南海域的E105A和E106两站位近底层海水中甲烷浓度均出现异常增加,其值分别为4.25和10.64 nmol/dm3。在西沙海槽附近的E413站位甲烷异常出现在1 750,1 900和2 050 m深的近底层水中,浓度分别达5.17,8.48和8.70 nmol/dm3。在近底层海水中出现的甲烷高浓度异常是由于沉积物下部甲烷渗漏活动造成的,结合前人在这两个海域沉积物的地球物理和化学调查资料,认为可能是与冷泉渗漏或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有关。2007年5月在探测到甲烷高浓度明显异常的东沙群岛西南神弧海域,获得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实物样品,但是西沙海槽附近海域近底层水的甲烷高浓度异常是来源于天然气水合物还是来源于冷泉需要进一步加以确认。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1年秋季钦州湾东部近岸海域的水质调查数据,利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模式对钦州湾东部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现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钦州湾东部近岸海域秋季海水中DO,COD,BOD5,PO4-P,DIN,石油类,Cu,Pb,Zn,Cd,Cr,As,Hg的平均浓度分别为:6.34 mg/L,1.10 mg/L,0.74 mg/L,0.02 mg/L,0.26 mg/L,0.023 mg/L,2.2μg/L,1.1μg/L,4μg/L,0.14μg/L,0.2μg/L,0.68μg/L,0.036μg/L。该海域海水中DO,COD,BOD5,石油类,Cu,Pb,Zn,Cd,Cr,As,Hg的平均浓度均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PO4-P和DIN的平均浓度超出了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以单因子标准指数法进行评价,钦州湾东部近岸海域水质级别为II级。以模糊综合评价模式进行评价,钦州湾东部近岸海域水质级别为I级。PO4-P和DIN是钦州湾东部近岸海域秋季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14年8月福建安海湾9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的含量调查,探讨它们的分布趋势,对重金属含量进行单因子指数评价,同时对该海域污染程度进行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含量范围11.4~123.0μg/g,平均值55.3μg/g;Pb含量范围18.4~39.8μg/g,平均值34.7μg/g;Zn含量范围31.8~173.0μg/g,平均值100.0μg/g;Cd含量范围0.06~0.36μg/g,平均值0.14μg/g;As含量范围4.01~9.60μg/g,平均值6.67μg/g;Hg含量范围0.005~0.115μg/g,平均值0.036μg/g.含量分布呈现从湾顶向湾内及湾口逐渐降低,以AH1站和AH5站为最高值;Pb、Cd、As、Hg含量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第一类要求,Cu、Zn含量符合沉积物质量标准第一类要求的站位各占了44.4%和77.8%,各元素之间呈明显正相关.单项潜在生态危害系数CdHgAsCuPbZ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AH1站属于强生态危害,AH5站为中等生态危害,余下各站点为轻微生态危害,重金属Cd的潜在生态危害最大.AH1站靠近湾顶陆源排污口,AH5站靠近东石陆源排污口,污染强度较其他站位大很多.安海湾表层沉积环境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近海工业活动和陆源污染物排放是安海湾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因而,严格控制入海河流和近海经济活动的重金属污染排放,对保障安海湾沉积物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基于锦州湾24个海水样品和12个表层沉积物数据,分析了锦州湾三河入海口重金属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及地累积指数法对研究区污染情况做出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含量随远离河口区而减少,含量顺序ZnCuCrPbHgCd。根据地累积指数计算,Zn有3个站位达到重污染,2个站位中度污染,剩余站位为偏中度污染。Cu、Pb、Cr元素在轻度污染和偏中度污染之间。研究区海水中重金属污染物主要为Pb和Zn,8个站位Pb含量超标,Zn有1个站位超标。  相似文献   

14.
海口湾海水重金属的行为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文对海口湾溶解态铜、铅、锌、镉进行了测定.铜的变化范围为:0.47~1.16μg/dm3,平均值为0.78μg/dm3;铅的变化范围为:0.94~2.36μg/dm3,平均值为1.36μg/dm3;锌的变化范围为:1.28~4.83μg/dm3,平均值为3.14μg/dm3;镉的变化范围为:0.005~0.072μg/dm3,平均值为0.030μg/dm3,Cu、Zn的溶解态含量在龙昆路生活污水排污沟口、秀英工业排污沟口及海甸溪口的测站相对较高,Pb、Cd溶解态含量较低,湾内各站平面分布较为均匀.它们的溶解态含量垂直变化趋势为:Cu、Pb、Zn底层大于表层,而Cd表层大于底层.对Cu、Pb、Zn、Cd的颗粒态含量也进行了测定,指出海口湾海水中的颗粒物对重金属的净化起一定作用.对铜的溶解态中的强络合态和不稳态铜也进行了研究,强络合态占总溶解态的比例均在85%以上,对生物起毒性作用有关的不稳态铜含量很低,均小于5nmol/dm3,表明目前海口湾海水中的重金属铜不会对生物生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自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在深圳湾布设了3个站位,对该海域进行了每季至少1次共7个航次的浮游细菌生物量调查。结果表明:(1)深圳湾浮游细菌生物量季节均值的变化范围为(4.90~86.90)×10-2μg·mL-1,总均值为3.14×10-1μg·mL-1;(2)深圳湾浮游细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模式为:冬季(5.98×10-1μg·mL-1)>秋季(3.02×10-1μg·mL-1)>夏季(2.79×10-1μg·mL-1)>春季(7.52×10-2μg·mL-1);(3)从空间分布来看,浮游细菌生物量湾中含量最高,湾口其次,湾顶最低;(4)深圳湾浮游细菌生物量与亚硝氮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5)深圳湾水体中浮游细菌丰度季节均值变化范围为(2.45~43.50)×106个·mL-1,年均值达1.57×107个·mL-1;(6)从整体的细菌丰度及生物量来看,深圳湾海域呈现富营养化状态,湾中最严重,湾口次之,湾顶最轻。  相似文献   

16.
柘林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及污染初步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柘林湾表层沉积物样品中7种重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及分布特征,并对其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海区Zn的平均质量分数为113.0μg/g±6.5μg/g、Cr为40.1μg/g±8.5μg/g、Mn为837.9μg/g±168.6μg/g、Cu为24.0μg/g±4.3μg/g、Pb为57.7μg/g±11.3μg/g、Ni为24.4μg/g±5.7μg/g、Fe为3.7%±0.4%。重金属主要来源于陆源风化产物,其质量分数反映了粤东地区的地质特点。分别以沉积物质量和香港环保署公布的标准,对柘林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只有Pb在部分站位达到中度污染水平,其它重金属元素则只为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5年4月和10月厦门贝类养殖区的环境调查资料,着重对贝类养殖区海水、表层沉积物和贝类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分布进行分析,并对贝类养殖区的生态环境进行质量评价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厦门贝类养殖区海水中Cu、Pb、Cd、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06、1.23、0.05和6.28/μg·L-1;沉积物中Cu、Pb、Cd、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0.0×10-6、39.5×10-6、0.07×10-6和97.3×10-6.贝类体内Cu、Pb、Cd、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3×10-6、0.24×10-6、0.38×10-6和63.9×10-6.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贝类养殖区海水重金属的含量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处于清洁水平;养殖区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属于较清洁水平.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Cu、Pb和Cd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大于Zn,表明Cu、Pb、Cd的潜在危害大于zn,但整个养殖区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危害属于轻微,养殖环境良好.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体内Cu、Pb、Cd、Zn的含量均未超<无公害食品>,<食品中锌限量卫生标准>和<海洋生物质量>标准,但僧帽牡蛎Saccostrea cucullata体内Cu的含量和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体内Cd的含量已超标.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11年8月福建东山湾12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5种重金属含量调查,探讨了它们的分布趋势、相互关系、影响因素,并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含量变化范围在5.53~22.40 mg/kg之间,平均值为15.10 mg/kg;Pb含量变化范围在28.9~42.6 mg/kg之间,平均值为35.0 mg/kg;Zn含量变化范围在34.8~133.9 mg/kg之间,平均值为95.9 mg/kg;Cd含量变化范围在0.031~0.078 mg/kg之间,平均值为0.059 mg/kg;Cr含量变化范围在19.2~91.8 mg/kg之间,平均值为62.5 mg/kg.重金属含量的分布呈现湾顶(3、11号站)高、湾外(7号站)低的格局;沉积物中有机质对重金属含量的分布起着重要作用;重金属Cu、Zn和Cr的含量随着沉积物粗颗粒组分(63~2 000μm)含量的增大而降低,成负相关关系(p〈0.05);Cr的含量随着粘土组分(〈1μm)含量的增大而增大,成正相关关系(p〈0.05).除了湾顶3号站Cr(含量为91.8 mg/kg)以外,其他重金属元素含量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各元素潜在生态危害系数Ei r大小顺序为Cd〉Pb〉Cu〉Cr〉Zn,所有站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均远小于90,属低度生态风险,表明东山湾沉积环境基本良好.  相似文献   

19.
2019年在南海北部开展了4个季节的现场调查,获取了调查海域海水温度、盐度和营养盐等环境要素的实测数据。珠江口西侧近岸海域营养盐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特征,除秋季为潜在的氮限制外,冬、春、夏季均表现为磷限制,且春季最为显著,主要受冲淡水输入和陆架水入侵影响。受西南季风强弱和调查海域海底地形差异的影响,春、夏季珠江口外跨陆架断面(A断面)上升流强度大于海南岛以东跨陆架断面(B断面),且夏季营养盐浓度等值线的爬升高度和范围大于春季。黑潮水入侵稀释了陆架坡折处以外海域的营养盐浓度,冬季75~150m深水体的营养盐浓度相比夏季降低了25%以上;El Ni?o期间黑潮水入侵增强,春、秋季A断面的东沙群岛附近海域75~150m深水体的营养盐浓度比相邻站位均低20%以上。春季冷涡中心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磷酸盐(PO43–-P)和硅酸盐(Si O32–-Si)相较于边缘区域分别升高了6.42μmol·L–1、0.71μmol·L  相似文献   

20.
为减少重金属污染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文章基于2014年10月博贺湾海域的调查数据,分析海水和生物的重金属污染情况,并采用内梅罗指数和目标危险系数评价海水质量和人类食用海产品而摄入重金属的潜在健康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博贺湾海域海水重金属含量总体较低,大部分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Pb的空间分布不均匀,高值区主要分布于莲头岭附近站位,很有可能是受港口区和产业园区排污的影响;水质等级为较清洁和清洁,海水重金属污染的整体程度较低;生物重金属含量大部分符合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生物质量总体较高,其中软体类的重金属含量整体较高且Pb和Cd含量较高,鱼类的重金属含量整体较低但Hg含量较高,所有生物的Cu和Zn含量均较高;各生物重金属污染的目标危险系数均小于1,人类食用生物样品的海产品而摄入重金属没有潜在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