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变化的影响下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明显上升,建设青海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对于保证地区生命财产安全十分重要。本文从青海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的设备布设、系统建设、平台功能、运行现状阐述其建设与实现过程。目前青海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已经可以达到地质灾害不同来源,不同批次的灾害点信息统一管理动态更新,做到数据集成化、成果可视化、信息综合化、系统一体化。青海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包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系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等10个模块。现阶段所有的普适性监测数据可以同步发送到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平台,能够高效支撑地灾预警工作。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能够对实时采集的监测数据自动进行分析,支持多种预警模型进行判别;当监测数据发生变化触及预设判别模型时,能够自动发送地灾预警信息。通过系统试运行,已经有了成果监测预警的案例,数据可靠能够满足监测预警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陈勇 《安徽地质》2023,(4):340-343
本文基于六安市裕安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工作成果,对裕安区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查清其地灾的地域分布特征,对斜坡类型、斜坡坡度、斜坡坡高、斜坡坡向与地灾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裕安区滑坡崩塌地质灾害成因,为本地区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建立地质灾害防灾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地质灾害的产生是崩塌、滑坡等致灾地质作用与建筑物等承灾体遭遇的结果.要防治地质灾害就是要避免这种“遭遇”的出现.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工程治理等手段,防止致灾地质作用的产生;二是承灾  相似文献   

4.
在突发地质灾害防治中,监测和预警是极为重要的措施。近年来,随着自动化监测技术逐渐成熟,各省市也在逐步建设完善基于野外设备监测的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该类项目实施中,遇到了行业标准化程度低、质量验收依据不明确等问题。本文基于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施工监理实践,介绍了北京市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设备施工的特点,根据其特点对项目进行了分解,从监理角度分析了突发地灾监测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及监理措施,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北京市的地灾监测工程监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物联网技术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防治主要依靠群测群防,难以保证地质灾害准确、及时的预测预警。应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首先阐述了应用物联网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的研究技术路线、关键技术、研究方向、平台架构,然后分层次介绍了前端监测系统、网络传输、数据库建设、物联网支撑平台及应用系统。最后介绍了研究成果,应用实例及效果,展示了原型系统相关界面并展望后续工作。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布的《北京市环境公报》(2004—2018年)和北京市水务局发布的《北京市水资源公报》(2004—2018年)进行了全面梳理,详细分析了近15年来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的类别构成和时空分布规律。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4种类型,其中崩塌是北京市发生数量最多的地质灾害。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规模较小,分布广泛。大部分灾害发生在汛期,表明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与降雨密切相关。极端强降雨发生后,不同类型灾害集中暴发。近年来,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工作积极开展,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相关的科研、监测预警技术等地灾防治工作仍需提升。本文的相关结论来源于真实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为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提供客观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依据北京山区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特征,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北京地区公路高边坡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框架,该系统由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崩塌监测预警子系统及信息服务与共享子系统组成,采用C/S模式和B/S模式的双模式运行。根据多年北京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情况,选取密云区硫辛路崩塌多发路段进行研究与应用,监测系统可实现位移变形、倾斜度、落石报警、降雨量等野外数据采集,室内数据管理分析、监测预警、信息服务与共享等功能。根据硫辛路崩塌灾害应急调查资料与国内典型崩塌监测预警经验确定研究区单因子判据及综合判据,包括临界雨量、裂缝变形量、裂缝变形速率、倾斜度变化量以及崩塌发育过程中的宏观异常现象,为北京市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日前从三峡库区地灾防治部门获悉,自2001年以来,湖北及重庆库区已累计工程治理崩塌滑坡465处,工程防护库岸216公里,避让搬迁居民4.58万人,库区地灾监测预警网基本建成。国家三峡地防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至2009年底,历时9年的三峡库区二期、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基本完成,期间库区共规划工程治理崩塌滑坡570处,实际完成465处;  相似文献   

9.
宁德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始于2012年,是福建省第一个开展地质灾害预警的地级市。宁德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基于显式统计模型,耦合了地质环境因素与降雨量因素建立预警判据,从而实现对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的预测预报。多年来,该系统在宁德市成功运行并不断升级完善,为宁德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策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通过分析宁德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应用现状与近年来的地质灾害防治成效,对未来预警工作提出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是有效防范地质灾害、减少人员伤亡的重要手段。自2003年开始实施以来,全国有80%的山区省、市、县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但这种省、市、县独立建设模式难以满足部省协同、市县联动、全域贯通的业务需求。文章介绍了浙江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一体化建设:按照“省级预报到县、市级预报到乡、县级预警到村(点)”的工作原则,在趋势预测、每日预报、短临预报和实时预警与地质灾害防治业务一体化融合方面开展探索,初步建成了以“地灾智治”应用驾驶舱为可视化监管,以“地灾智防”APP为闭环手段的地质灾害全生命周期管控防治业务体系,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数字化产品体系。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都匀市马达岭地灾体自2003年起间歇发生小规模崩塌,2006年5月18日持续降雨诱发大规模滑坡。崩滑体产生的碎屑流被采空区内蓄积的老窑水卷携并铲刮沟道残坡积物冲向下游形成泥石流。该地质灾害由崩塌、滑坡以及次生泥石流所组成,呈现连锁反应,形成了崩滑流灾害链。以贵州省马达岭地质灾害链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地质环境条件调研和地质灾害链发育规律研究,确定以雨量、相对位移、倾角、渗压水头、泥位、次声为监测指标,在崩滑体后缘和泥石流沟口部位分别布置了相应的自动化监测仪器,形成了集自动采集、无线传输、数据解析、分析决策和预警预报为一体的地质灾害链自动化监测系统。监测系统运行状况显示,该监测系统能够较好地反映该地质灾害链的变形特征,可为该地质灾害链的预警预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王海芝  冒建  任凯珍 《城市地质》2015,(Z1):150-155
自动监测预警系统,是目前山区突发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有效的预警模式。本系统是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以调查数据为底层分析数据库,以.net为语言运行环境,经所建立的预警模型分析计算后,产生预警预报产品,进行预警发布。  相似文献   

13.
正九寨沟景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体系是针对九寨沟景区内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致灾特点,构建地质灾害监测、分析、预报、预警和应急服务一体的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服务平台,为全面提升九寨沟景区防灾能力、加强安全管理提供技术保障。平台布设了地表位移、裂缝变形、泥位、雨量等多种预报、预警和应急服务一体化体系,确保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传递预警信息,让受威胁的人群快速转移撤离。  相似文献   

14.
正系统简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对一定区域或流域的潜在地质灾变体形变因素,灾变诱发因素及相关因素数据实时监测的基础上,运用灾变预警模型分析理论,结合区域地质气象信息数据,提供预测预警信息,并及时发布。系统架构示意图系统特点采用标准化、模块化设计、组网灵活、可扩展性好;支持固定式测斜仪、雨量计、裂缝位移计、孔隙水压力计、土压力计等多种常用监测传感器的集成、实现自动监删;适应野外全天候工作环境,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聂发运 《安徽地质》2023,(4):331-335
以“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1∶50 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区域红层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孕灾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了红层地区崩、滑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与成灾模式。区域红层地区地质灾害有崩塌及滑坡两种类型,以崩塌为主,约占地质灾害总数的77%。红层区崩塌以滑移式及倾倒式为主,成灾模式为滑移或倾倒+毁坏模式;滑坡主要为牵引式,成灾模式为蠕滑+拉裂模式。对红层区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成灾模式的研究,可为区域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黄土崩塌是吉县的主要地质灾害,崩塌体从形成到发生,是一个局部蠕变—大部渐进性破坏—突变失稳的过程。对已发生的黄土崩塌地质灾害主控因素进行分析,可将其归纳为坡面饱和剥落型、冻融崩塌型、植物根劈崩塌型、节理切割崩塌型、危岩(土)体失稳崩塌型、坡体剪切破坏崩滑型等六个崩塌模式。通过对黄土崩塌地质灾害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其演变和发灾模式,对防灾减灾工作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加速,人们愈来愈重视地质灾害(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威胁.在对东莞市进行了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时视频网络监测系统",拟对该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测和预警预报.  相似文献   

18.
一、概况 2009年6月,国土资源部为进一步推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提高监测预警的科技水平,下发国土资电发[2009]45《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函》,明确要求各地国土资源部门对危害较大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安装监测仪器,  相似文献   

19.
在划分气象风险等级时,传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方法忽略了承灾体脆弱性因素,且气象风险预报等级整体偏高,导致高等级风险区空报率较高。基于此,提出基于机器学习的滑坡、崩塌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方法。利用信息量法,分析气象因素影响程度。选取坐标点、降雨量、易发生等级,将其作为机器学习人工神经网络的输入节点,判断是否发生崩塌、滑坡灾害;针对地质灾害区域,根据影响程度计算气象引发因子指数,结合滑坡、崩塌灾害潜势度G和承灾体脆弱性M,确定气象风险预警指数R,划分预警级别,完成滑坡、崩塌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实验结果表明,设计方法有效降低了三级预报和四级预警空报率,提升了预警精细化程度。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具有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山区面积比例高等特点。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大量重大工程建设、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人类活动,导致各类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民生改善和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为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带来了挑战。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能够为灾害风险管控、监测预警、防治减灾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由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入手,着重分析讨论了我国地质灾害发育概况、监测预警既有成果和研究现状。然后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主要内容、主要技术方法和主要监测预警模型的发展和现状三个方面,讨论了"3S"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的研究现状和实践应用;最后详细讨论了目前基于"3S"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在三峡库区和国家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应用情况。本文最终结论认为,"3S"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各行业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应用已日趋成熟,未来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将以"3S"技术为基础,集观测、研究、风险评估、预报预警、预防治理为一体,有机结合各相关学科和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通过对地质灾害的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分析诱发灾害的因素和发生强度,提高地质灾害预报的时间、地点、发生强度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