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近50多年来,磁重联的概念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空间物理领域中,用以解释地球磁层、太阳大气以及行星际空间等环境下发生的爆发性物理现象。从观测方面对当前行星际磁重联研究的现状做了概述。首先介绍了磁重联的理论模型,接着回顾了行星际磁重联观测研究的历史,随后介绍了当前行星际磁重联的证认方法及磁云边界层磁重联在观测上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分别介绍了近些年来,单飞船及多飞船联合观测的结果,最后总结了行星际磁重联现象的特点以及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给出并解释了星际介质中轻元素D,3He,4He和Li的最新观测数据.星际介质中轻元素的丰度观测结果可以用来检验标准大爆炸核合成理论,因此对这些元素的丰度研究具有重要的天体物理意义.到目前为止,轻元素丰度的观测结果基本上支持开放宇宙的观点.根据最新的观测结果,在本地星际介质中D丰度可能存在小尺度不均匀性,而对类星体吸收云的观测表明不同观测者所获得的原初D丰度结果最大差别可达一个量级.如果观测是可靠的,那么在目前的标准大爆炸核合成理论和星系化学演化模型框架下还不能解释这种结果.另外种种迹象表明太阳系丰度可能不代表45亿年前本地星际介质的丰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行星际空烁为主,综述了通过电波传播的观测来研究太阳风的方法及近30年的观测结果。概述了这种方法的优缺点,基本假设和基础理论,讨论了这种方法所得到的太阳风电子密度谱,太阳风三维结构以及与太阳活动周的关系,特别是肯定了闪烁测量在研究太阳风加速区问题中的作用。并且结合当前的国际日地物理计划指出了90年代的研究重点。最后,简述了北京天文台密云站射电天文设备用于行星际闪烁观测的可能性及特点。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许多学者的工作表明,星际磁场在星际云的形成与演化及恒星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星际磁场的观测和推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一些新的观测资料,对星际弥散介质、HⅠ区、HⅡ区、OH微波激射源、红外源及原恒星等区域的磁场的观测方法和结果进行简要的述评。  相似文献   

5.
太阳风是日地空间的主要物质来源,太阳风的观测对日地空间环境及地球物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地基行星际闪烁观测是监测太阳风风速,测量太阳风等离子体不规则结构,研究遥远致密射电源角径的重要且有效的方法。介绍了行星际闪烁地基观测的单站单频模式的基本理论,针对单站单频模式观测的数据处理及自编软件。本文的工作是为行星际闪烁单站双频系统数据分析处理作前期准备。  相似文献   

6.
本探讨脉冲星PS42217+47分米波段流量变化的星际折射闪烁解释。利用衍射闪烁测量所获得的星际介质参数和连续介质的折射闪烁理论,计算了多频率(0.31,0.42,0.61和0.75GHz)上的折射闪烁结构函数,并与观测结构函数加以比较,结果表明,如果星际介质电子密度不均匀性具有幂律谱,那么幂律指数β=11/3(即Kolmogorov谱)能更好地符合观测。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脉冲星PSR2217+47分米波段流量变化的星际折射闪烁解释。利用衍射闪烁测量所获得的星际介质参数和连续介质的折射闪烁理论,计算了多频率(0.31,0.42,0.61和0.75GHz)上的折射闪烁结构函数,并与观测结构函数加以比较。结果表明,如果星际介质电子密度不均匀性具有幂律谱,那么幂律指数β=4要比β=11/3(即Kolmogorov谱)能更好地符合观测。  相似文献   

8.
星际尘埃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星际尘埃的广泛存在和其在恒星与行星系统的形成、星系以及整个宇宙演化中的重要作用,星际尘埃的研究成为当今天体物理领域的热点前沿课题。该文从尘埃与电磁场相互作用的观测证据出发,系统地介绍了星际消光(包括吸收和散射)、星际红外辐射、星际偏振等的研究现状,讨论了星际元素减损,以及行星际尘埃和陨石中的前太阳尘埃等问题。从相应的观测证据中,可以得到关于星际尘埃的丰度、化学组成、尺寸和形状的信息。该文还对当前比较流行的三种尘埃模型(硅酸盐-石墨-PAHs模型、硅酸盐核-碳有机耐熔质壳层模型和多孔尘埃模型)进行了讨论与比较,对该研究领域中待解决的问题也作了简要的概括。  相似文献   

9.
侯金良 《天文学进展》1997,15(4):352-363
给出并解释了星际介质中轻元素D^3He,^4He和Li的最新观测数据,星际介质中轻元素的丰度观测结果可以用来检测标准大爆核心合成理论,因此对这些元素的丰度研究具有重要的天体物理意义,到目前为止,轻元素丰度的观测结果基本上支持开放宇宙的观点,根据最新的观测结果,在本地星际介质中D丰度可能存在的小尺度不均匀性,而对类星体吸收云的观测表明不同观测者所获得的原始D丰度结果最大差别可达一个量级,如果观测是可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脉冲星星际闪烁观测研究的进展,对脉冲星星际闪烁现象,星际介质中电子密度涨落谱,散射等离子体在银河系中的分面等方面的最新研究结果作了介绍。星际闪烁现象和昨际介质的深入理解,使脉冲星星际闪烁已成为研究诸如脉冲星辐射区结构和脉冲星速度等脉冲星本身性质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1.
Balmer发射线是研究星际无碰撞激波物理性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星际无碰撞激波的Balmer发射线包括宽线和窄线两个明显的成分.通常认为,这种双线成分是与激波联系在一起的,宽线产生于激波前慢中性粒子与激波后高能质子的电荷交换,反映了激波后粒子的热运动状况,而窄线则产生于激波前慢中性粒子的激发,反映了激波前粒子的热运动状况.但是,近来更细致的观测和理论计算表明,超新星遗迹中Balmer发射线的双线结构很可能还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并且与激波速度和电子-质子的热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该文将讨论影响Balmer双线结构的各种因素,并讨论Balmer双线结构在超新星遗迹研究中的一些应用.  相似文献   

12.
马兵  陈玲  吴德金 《天文学报》2023,(3):35-233
与太阳射电爆发相比,通常认为频率较低的行星际射电爆发产生于远离低日冕的行星际空间.地球电离层的截止导致地基设备无法对其进行观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发射的帕克太阳探测器(Parker Solar Probe, PSP)是迄今为止距离太阳最近的空间探测器.其搭载的射电频谱仪能够对10 k Hz–19.17 MHz频段范围内的射电辐射进行观测. PSP能够靠近甚至可能穿越行星际III型射电爆发的辐射源区,因此使用PSP对行星际射电爆发进行观测具有前所未有的优势.简要介绍了目前为止使用PSP的射电观测数据对行星际III型射电爆发的多方面研究,包括爆发的发生率、偏振、散射、截止频率、可能的辐射机制和相关的辐射源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其未来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3.
宋其武  吴德金 《天文学报》2004,45(4):381-388
由磁绳结构主导、平均尺度约二、三十个小时的行星际磁云是日冕物质抛射在行星际膨胀、传播的体现。最近,Moldwin等人报道在太阳风中还观测到一些尺度在几十分钟的小尺度磁绳结构,并认为太阳风中的磁绳结构在尺度分布上可能具有双峰特征,在全面检视了WIND卫星(1995年-2000年)和ACE卫星(1998年-2000年)的观测资料后,发现了在行星际太阳风中一些尺度为几个小时的中尺度磁绳结构,利用初步整理的其中28个中尺度磁绳结构事件,认为太阳风中的磁绳结构在尺度分布上可能是连续的,这对行星际太阳风中磁绳结构物理起源的研究可能提出重要的物理限制。  相似文献   

14.
天体物理环境中的硅酸盐尘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硅酸盐尘粒是宇宙尘埃的主要成分之一,它广泛存在于许多天体物理环境中,其特性随环境而变化。由于近年来观测数据的不断增加和红外光谱质量的逐步提高,宇宙空间中的硅酸盐尘粒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详细地介绍了在各种天体环境(星际空间、演化晚期恒星的星周尘埃包层、绕年轻恒星和主序星的星周尘埃盘、彗星的彗发和行星际空间)中的硅酸盐尘粒的观测特征,并分别对其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了综合比较.观测已经证实在星际尘埃演化的前身(演化晚期恒星的星周尘埃包层)和其遗迹(彗星)均有可观数量的结晶硅酸盐存在。但是至今还没有在其中间态(弥散星际介质)找到结晶硅酸盐存在的证据。这一尚未解决的难题突出了结晶态硅酸盐在天体物理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太阳风行星际闪烁(interplanetary scintillation,IPS)研究在太阳物理,日地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经过近30年重点研究太阳风后,从90年代初开始,IPS研究在太阳风与日球观测的对比分析、行星际扰动与地磁活动预报,观测数据的层析分析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描述了密云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的相加系统,以及该系统将被应用于行星际闪烁观测、脉冲星观测、一维太阳高速扫描和射电源定标等工作。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在81.5兆赫频率上天鹅座A射电星系的闪灼观测的结果,得出热斑视角径的下限为6角秒,它比5000兆赫上的热斑角径2角秒大得多。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银河系星际介质不均匀性所引起的散射导致热斑视角径随波长增大,这意味着,在沿着天鹅座A的方向上存在着强烈的星际介质湍流,其电子密度起伏要比从脉冲星观测所得到的典型数值约大二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作为星际介质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冷HI的自吸收现象和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历程,分析总结了其与其他星际介质的关系,并着重介绍了一类特殊的自吸收现象——HI窄线自吸收。HI自吸收因为能够反映冷星际介质中HI的温度、柱密度等物理化学性质,对研究星际介质演化及恒星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展望了新一代望远镜(如FAST和SKA等)对HI自吸收的研究前景。以恒星形成的理想研究对象红外暗云为例,根据其物理性质和FAST的观测能力,估算出约4 kpc处红外暗云中能够观测到HI窄线自吸收的比例(53%)。这一数值略小于与近距离暗云中的HI窄线自吸收特征比例。在更远距离和更多的天区中认证HI窄线自吸收对于研究星际介质和恒星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 宇宙中的羟基(OH)分子的吸收线是在1963年首次发现的,它的受激发射线是于1965年在宇宙中的电离氢(H Ⅱ)区发现的。羟基分子是在射电波段发现的第一个星际分子,自此开创了天文学中射电分子谱线观测的历史,至今已发现了五十多种星际分子。羟基谱线源通常与H Ⅱ区及红外星物理成协,所以它与恒星的形成及早期和晚期演化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它一直是观测和研究得最多的星际分子之一。以往,由于我国的射电天文设备比较落后,  相似文献   

20.
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了1995年1月至2001年9月Wind卫星观测到的行星际磁通量绳。根据拟合所得磁通量绳的直径,分析了行星际磁通量绳在这段时间内的发生率随磁通量绳直径D变化的关系,发现磁通量绳的发生率P(D)随直径D的变化可近似以幂律形式表示为:P(D)≈64D-0.768。行星际磁通量绳的发生率相对其直径的幂律分布表明所有行星际磁通量绳很可能是同一类现象且有共同的源,即它们都是太阳上日冕物质抛射的行星际对应物,只不过小尺度的磁通量绳对应较小的日冕物质抛射。最后,对行星际磁通量绳、日冕物质抛射和太阳耀斑的可能关系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