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天全芦山地区晚白垩世—早第三纪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在地层记录中识别的基本层序、基本层序组和层序界面,将该陆相盆地充填序列分为4个层序,并根据岩石地层单元和沉积体系在时空上的展布特征建立盆地岩石地层格架;进而从古气候、湖平面升降、物源供给和构造作用等4个方面对层序地层成因机制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控制陆相盆地层序界面和层序结构的主要因素是构造运动和古气候。  相似文献   

2.
在对地质资料、地震资料及地球化学资料详细解剖的基础上,以东营凹陷西部红层沉积期构造演化阶段的划分及古地貌的恢复为切入点,通过对物源、沉积体系的系统研究,明确了东营凹陷西部红层沉积期物源方向及沉积体系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认为:东营凹陷西部红层沉积期可以划分为孔一段时期和沙四下亚段时期两个构造演化阶段;红层沉积前盆地整体呈现四面环凸、西高东低、西部地形整体较为平缓的古地貌格局,古地貌的时空差异影响并控制了东营凹陷西部红层层系的沉积。东营凹陷西部红层沉积期存在西北无棣-滨县凸起和南部鲁西隆起两大远物源体系和平南断层上升盘近物源体系,红层沉积后期,平南断层上升盘近物源体系消失。东营凹陷西部红层沉积期主要发育了冲积扇、辫状河、湖泊及滩坝等沉积体系,盆地北部还发育了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古地貌、古物源及古气候的变迁使得沉积体系的时空展布表现出继承性与差异性并存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南襄盆地泌阳断陷下第三系陆相层序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受权  陈国能 《地球学报》1999,20(2):207-214
泌阳断陷历经中生代小型拉分盆地、早第三纪断陷盆地和晚第三纪坳陷盆地等3个盆地原型的演化、叠合过程,形成了3个盆地充填序列及其所包含的3个构造层序。泌阳断陷下第三系(即构造层序Ⅱ)为湖盆沉积充填主体,其可划分为7个层序组,各层序组具特定的沉积体系配置关系。作为泌阳断陷油气勘探主要目的层段的下第三系核桃园组可进一步划分为12个层序。其中,核三上段包括跨时分别为1.08、1.40、1.02Ma的3个陆相层序,由南往北呈现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三角洲的沉积体系空间配置。泌阳断陷下第三系层序地层年代框架模式清晰地显示了断陷湖盆成盆演化史、沉积充填史及其陆相层序时空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4.
以"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组合"的思路和"过程-响应"原理为指导,即壳-幔耦合、板块活动和构造运动形成盆地,盆地沉积充填形成层序与相带组合的时空展布,而不同级别层序格架中层序结构、体系域叠加样式及相带的时空组合与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密切相关。在前人对中上扬子克拉通盆地取得丰富的研究与勘探成果基础上,加强沉积环境、层序结构与沉积充填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对深化研究区认识以及油气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层序剖面结构、体系域叠加样式和相带组合的沉积响应记录,分析这些记录特征的时空变化规律来有效地揭示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具体以反映盆地整体特性的构造-层序(二级层序)为基础,以反映盆地充填格架的层序地层(三级层序)为单元,以反映层序沉积充填过程的层序结构、体系域叠置方式(四级以上层序) 和相带分布规律为剖析对象"的技术路线,探讨和实践了中上扬子克拉通盆地海西-印支期沉积层序充填过程,剖析典型盆地的充填特征,与分阶段建立沉积演化模式。研究认为,中上扬子克拉通海西-印支期与加里东期的相似性是均由克拉通内和克拉通边缘两大沉积域组成,经历了克拉通边缘伸展和由伸展到挤压的2个盆地演化阶段,差异性是该期盆地类型与演化分异明显。典型盆地沉积充填特征表明,不同时期盆地充填特征的差异性决定于沉积充填控制因素的变化,各因素的控制作用因时因地而异。构造-层序充填过程的控制因素复杂多样,包括同沉积断裂、古地理格局、古隆起、碳酸盐生产率变化、相对海平面变化、基底构造特征和构造运动等,各种控制因素通过对层序沉积充填的边界条件、古地理背景、沉积环境、物源性质、层序结构和叠加样式等方面的影响来控制层序的发育,而且是造成沉积层序充填特征差异性的根本原因。各阶段沉积模式具有个性鲜明的充填背景、沉积建造类型、相带展布规律、演化过程和控制因素。海西-印支期中上扬子克拉通台地内保持隆坳相间,台缘以台盆相间为特征,优质储层发育于台地内和台缘高能礁滩环境,台内滞留环境和台盆区为有利盖层和烃源岩发育区。  相似文献   

5.
通过常规矿物成份分析、石英阴极发光、重矿物特征、古流向和砂体展布特征研究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盒8气层组进行了物源分析。结果显示,盆地北部碎屑物质受到阴山古陆控制,太古界和元古界变质岩系为主要母岩类型,西北、北部和东北三个物源方向为研究区主要的物源方向。古物源与沉积体系具有良好的空间配置关系,典型相标志分析表明,盒8段研究区主要为近源陆相河流沉积体系,包括西部陡坡型砂砾质辫状河沉积、中部缓坡型砂质辫状河沉积以及东部的多河道低弯度曲流河沉积。高能水道心滩为研究区最有利的储集砂体,其次为边滩沉积。物源和沉积相特征的研究为储集相带预测,储层评价以及勘探部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利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原理和方法,对博湖坳陷下侏罗统三工河组进行了层序划分和沉积体系时空配置关系的研究.建立了三工河组的层序地层榕架,将其划分为J1s3、J1s2和JJ1s13个三级层序,其层序和体系域的变化主要受控于凹陷内沉降中心的分布,沉积主要受控于盆地边缘的南缘陡坡带、北缘缓坡带.每个三级层序低水位体系域发育局限,湖扩与高水位体系域发育.沉积体系构成以扇三角洲、湖泊和辫状河三角洲为主.在建立沉积体系时空配置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沉积体系的演化.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6时期物源状况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为查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沉积体系的分布格局等问题, 通过常规矿物成分分析、重矿物特征、岩屑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和地震剖面等研究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物源及源区母岩性质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南部地区主要受到3大物源主要控制,可进一步再划分出5个次级物源,即东北、北部、西部、西南、南部。古物源与沉积体系具有良好的空间配置关系,决定了盆地长6时期的沉积体系分布格局。沉积物源的研究将有助于油气勘探的部署。  相似文献   

8.
以"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组合"的思路和"过程-响应"原理为指导,即壳-幔耦合、板块活动和构造运动形成盆地,盆地沉积充填形成层序及相带组合的时空展布,而不同级别层序格架中层序结构、体系域叠加样式及相带的时空组合与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密切相关。在前人对中上扬子克拉通盆地取得丰富的研究与勘探成果基础上,加强沉积环境、层序结构与沉积充填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对深化研究区认识以及油气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层序剖面结构、体系域叠加样式和相带组合的沉积响应记录,分析这些记录特征的时空变化规律来有效地揭示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具体以反映盆地整体特性的构造-层序(二级层序)为基础,以反映盆地充填格架的层序地层(三级层序)为单元,以反映层序沉积充填过程的层序结构、体系域叠置方式(四级以上层序)和相带分布规律为剖析对象"的技术路线,基于中上扬子加里东期克拉通盆地类型与演化阶段的划分,剖析了典型盆地的沉积充填过程,探讨了沉积层序充填特征及其差异性,并分阶段建立沉积演化模式。研究认为,中上扬子克拉通加里东期由克拉通内和克拉通边缘两大沉积域组成,盆地经历了由伸展机制到挤压机制的两个演化阶段,包括由裂谷型、裂陷型和坳陷型盆地构成的3期沉积充填过程。加里东期克拉通盆地在不同演化阶段,以及相同阶段不同类型盆地,具有不同的沉积建造类型、层序结构和体系域叠加样式等沉积响应,反映了个性鲜明的沉积充填特征和差异明显的控制因素。构造-层序充填过程的控制因素复杂多变,包括基底构造特征、构造运动、深大断裂、古隆起、相对海平面变化、气候变化和物源供给等,而多因素相互作用、综合影响,是特定时期特定盆地形成特有层序结构和叠加样式的关键所在。各阶段沉积模式在充填背景、建造类型、相带展布规律、演化过程与控制因素等方面具有继承性和差异性。加里东期中上扬子克拉通以隆坳相间格局为特征,克拉通台地边缘滩体与台地内广泛发育的白云岩滩和膏盐岩对油气的赋存和封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中晚泥盆世右江被动陆缘裂谷盆地北部发育北西向张性同沉积断裂和北东向走滑断裂.以层序充填动力学"构造控盆、盆控相,不同相带的时空配置形成层序的不同样式"的研究思想为指导,通过点、线和面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层序充填过程中充填物质组成和沉积相带演化特征.层序充填过程揭示了海侵期和高位期均发育两期脉动性的构造活动,且海侵期呈逐渐增强趋势,具有随北东向拉张作用增强诱发北西向同沉积断裂的时序性特征,并进一步佐证了右江盆地北部中晚泥盆世为盆地北缘台盆深入台地内,盆地中台、盆相间的沉积格局,且构造作用的时序性导致不同时期沉积格局展布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安徽合肥盆地东北部白垩纪层序地层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跃东  邵莉 《地层学杂志》2002,26(2):111-118
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工作方法 ,对合肥盆地东北部白垩纪陆相地层各类沉积建造的沉积环境、沉积相和陆相沉积体系域进行了分析 ,根据红层盆地的沉积物充填序列、基本层序 ,将白垩纪断 (坳 )陷盆地充填沉积序列中划分为 4个层序 ,在层序地层学分析基础上 ,并根据岩石地层单元和沉积体系在时空上的展布特征 ,初步建立了红盆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11.
盖迎春  冯敏  尚庆生  郭建文 《冰川冻土》2007,29(6):1012-1018
GIS二次开发中通常使用的GIS组件方法,大多受到开发商限制或组件提供的扩展接口不能满足系统功能需求的限制.在青藏铁路地理信息系统中为满足应用需求,采用了"IDL+C#+ArcS-DE"的开发模式,将IDL集成到青藏铁路地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中,并利用IDL实现了GIS的功能.最后阐述了利用IDL进行时态钻孔数据分析、处理及可视化过程和冻土模型输出结果的可视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The Lajishan orogenic belt is one of the E-W-trending Caledonian erogenic belts within the Qinling-Qilian orogenic system. It was formed upon the Jiningian basement by intensive taphrogenesis. Its major characteristics comprise the prominent faulting along the north and south boundaries, the highly complicated petrological and petro-geochemical features of the volcanic rock ser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type of ophiolite suite. In terms of tectonic analysis and the sequential analysis of tectonic settings of magmatic rock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Lajishan orogenic belt has undergone a complete "opening-closing" cycle, which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3 second-order "opening-closing" cycles. The composit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pening-closing" movement show that Laji Mountain is a typical fault orogenic belt. The fault orogenic bel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ypes of intracontinental orogens. It is of critical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相似文献   

13.
On the practice of estimating fractal dimension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Coastlines epitomize deterministic fractals and fractal (Hausdorff-Besicovitch) dimensions; a divider [compass] method can be used to calculate fractal dimensions for these features. Noise models are used to develop another notion of fractals, a stochastic one. Spectral and variogram methods are used to estimate fractal dimensions for stochastic fractals. When estimating fractal dimension, the objective of the analysis must be consistent with the method chosen for fractal dimension calculation. Spectal and variogram methods yield fractal dimensions which indicate the similarity of the feature under study to noise (e.g., Brownian noise). A divider measurement method yields a fractal dimension which is a measure of complexity of shape.  相似文献   

14.
三峡坝区工程地质信息系统集成开发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袁艳斌  姜晖  汪新庆  刘刚 《地球科学》1999,24(5):542-544
对数据库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图件编绘系统三者的技术特性与相关性加以分析,结合三峡坝区工程地质信息特点,展示了”3S“技术在空间信息一体化管理中的作用。研究成果表明:对具有较高性能价格比的DBMS,GIS及CADS进行二次集成开发,所构成的系统对数据具有快速采集、实时更新、图文一体化管理和年辅助编绘功能,为工程勘察和施工技术的提高及施工周期的缩短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基于岩(矿)石物性参数和矿床成因类型建立的地球物理勘查模型,在深部找矿预测中出现了多解性的问题,急需找到地球物理方法能够高精度识别的地质体目标。多年的找矿实践表明,矿田构造变形岩相带就是一个重要的选项,业已取得显著的找矿效果。目前,大比例尺的矿区地球物理勘查工作较多,而中比例尺的矿田地球物理研究比较薄弱,且两者均缺乏分层次的战略指导。为了建立矿田构造变形岩相带的地球物理判别标志,需要厘清地质与地球物理的复杂时间-空间关系,加强地质力学与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联系。文章提出分层次处理和解释地球物理信息的思路,即根据研究区构造形迹的"米字型"结构特征和构造体系阶段性发展的特点,从矿田、矿床2个层次解析不同尺度-维度的地球物理勘查资料,提取构造变形岩相带信息。具体操作流程为先在矿田范围内布置面积性物探,解译"米字型"断裂构造系统,选定张性和张扭性含矿断裂构造,预测找矿方向;再在含矿断裂带布置大深度物探剖面,分析剥蚀程度和埋藏深度,结合化探信息圈定找矿靶区位置。文中以内蒙古赤峰柴胡栏子金矿田为例,介绍该方法的找矿应用效果。首先从矿田地球物理资料中解译出新华夏构造体系"米字型"分布的构造形迹,然后在2个矿区内确认了北北西和北西西走向的构造变形岩相带是主要的含矿构造带,且两者之间存在时空上的先后关系,为深部找矿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The present paper is a continuation of the previous work on modeling the local stress field induced by the San Andreas fault system (Nikonov et al., 1975). This system has been simulated on plane elastic models made of optically sensitive material, the models being under homogeneous uniaxial compression. The photoelastic method has been used to study the redistribution of τmax around the fault system with sides closed under compression.Three main features emerge in the kinematics of fault-system modeling. The first is a peculiar distortion of an originally rectangular grid, reflecting right-lateral movements on the San Andreas fault. This is especially noticeable in its central part. The second is the appearance and spreading of tear breaks near the ends of the zone nearly normal to the strike of the ends of the master fault. The third feature is separation of fault wings in certain sections of the San Andreas fault in the model. All these features are in general correspondence with the phenomena actually observed in the San Andreas fault system.  相似文献   

17.
物源分析是盆地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有利储层预测和油气田勘探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物源区形成的母岩及沉积环境存在差异性,致使各物源区沉积物组分在微观特征上存在差异。选取民丰洼陷沙三中亚段沉积物特征元素比值和重矿物含量作为研究的样本,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物源体系进行研究。首先,在对特征元素指标进行优选的基础上,通过对沉积物特征元素比值进行Q型聚类分析,精确刻画了不同物源体系的范围;其次,对沉积物重矿物含量进行R型聚类分析,恢复了不同物源区的母岩类型。研究表明:洼陷主体区主要受来自青坨子地区的永安镇三角洲和南部的东营三角洲影响。分析结果与宏观的沉积学特征一致,证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判断沉积物的物源方向。  相似文献   

18.
燕山地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沉积层序与地层格架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燕山地区是中国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出露最好、层序较为完整的地区。从沉积特征研究入手,确定了各种沉积相、微相及沉积序列,在区内青白口系划分出4种沉积体系及5种沉积相、12种沉积亚相、16种微相。对副层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层序界面和最大海泛面的研究,将区内青白口系划分出3个层序。在层序划分和对比基础上建立了燕山地区青白口纪的地层沉积格架并对其古地理演化进行了探讨。认为燕山青白口纪的沉积为华北陆块上真正的盖层沉积。  相似文献   

19.
山西宁武"万年冰洞"是目前所知全球冻土带以外的垂直洞穴中保存的冰体规模最大、最多、最好的地区,国内外所罕见。为了确定"万年冰洞"的形态、大小及其在三维空间的展布情况,进行了EH4电导率成像系统测量。根据物探反演结果反映,冰洞空间分布范围南北长约25 m,东西宽约20m,局部小范围向北东延伸,总体上呈柱状,最大延深达85 m左右。从总体上看,"万年冰洞"洞体具有口小肚大的特征。"万年冰洞"的形成和保存是当地气候、环境变迁的缩影、真实的记录和见证,为研究该区和华北地区气候、环境演化趋势提供了实际资料。  相似文献   

20.
西北地区侏罗纪原始沉积区恢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薛良清  李文厚 《沉积学报》2000,18(4):539-543,566
通过边缘相分析、地层接触关系分析、古水流系统分析和构造格架分析并结合侏罗系残余露头与残余沉积体系分布,对早-中侏罗世和中-晚侏罗世的原始沉积区进行了恢复,发现早-中侏罗世的沉积范围要比现今残存的沉积范围大得多,而中-晚侏罗世的沉积范围与现今残存的沉积范围相比则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