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山市地貌特征及发育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调查和样品分析,认为中山市地貌特征是:①南高北低;②层状结构明显;③类型丰富多样。评价了各类地貌的工程地质条件。把地貌发育划分为K-Q3^1基底地貌格局形成、Q3^2-1冲积平原、Q3^2-2古三角洲平原、Q3^3河流下切及高地风化、Q4^1小海湾、Q4^2-1大海湾、Q4^2-2新三角洲平原雏形、Q4^ 3三角洲平原推进等八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华北平原地貌区划新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埋深20~15 m(山前平原)或10~8 m(中部和滨海平原)以上的三维空间,将地貌形成演化的同一时段,具有同一结构、构造特征的组成物质和形态-成因上有相互联系的地貌类型的组合体视为一个地质-地貌体。基于这一观点,将冲积扇从传统地貌区划中的"山前倾斜平原区"中分离出来,与冲积泛滥平原合并,称作"中部冲积扇-冲积泛滥平原区",更符合国民经济合理布局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对无定河阶地高差沿程分布的二次相关分析和对黄土沟壑的隔时遥感测量,表明干流自Q_2~2以来平均下切速率为0.37Cm/yr;Q_4~3以来的下切速率为53Cm/yr。黄土沟壑的平均溯源侵蚀速率为1.5m/yr;流域面上的下蚀速率为0.17-2Cm/yr。  相似文献   

4.
于2019年5~11月,在中国气象局东北地区生态与农业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站,观测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冠层内外大气中水汽的浓度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采用激光光谱同位素分析技术,在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站距地表1 m、3 m、10 m和15 m处,对芦苇冠层内外大气中水汽的稳定同位素δ~(18)O值、δ~2H值和水汽浓度进行连续测量;采用功率谱分析方法,分析大气中水汽的δ~(18)O值和δ~2H值变化的周期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5~11月芦苇冠层内外大气中水汽浓度为1 076~28 414 mg/m~3,平均值为13 095 mg/m~3,水汽浓度最大值出现在7月31日,最小值出现在11月27日;大气中水汽的稳定同位素δ~(18)O值为-29.40‰~-10.01‰,δ~2H值为-174.56‰~-67.01‰;从海洋输送的水汽带来的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54.4%,从内陆输送的水汽的δ~(18)O值和δ~2H值分别为-31.11‰~-7.81‰和-187.26‰~-52.38‰,从内陆输送的水汽同位素值明显更低;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的升高,大气中水汽浓度、δ~(18)O值和δ~2H值都逐渐减小;大气中水汽的δ~(18)O值和δ~2H值在8~24 h内具有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5.
珠江河口“门”的地貌动力学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珠江河口由河网区与河口湾区构成,连接两部分的是珠江口独特的地貌单元“门”。末次海进盛期古珠江海湾可分为内海湾和外海湾,现代三角洲平原与河网均发育在古内海湾。内、外古海湾通过峡口相连,这些峡口演变为现代的“门”。本文根据实测水文资料、地形图、钻孔资料,应用PRD-LTMM长周期动力-沉积-形态模型对珠江河口的“门”6000年来地貌动力学进行探讨:(1) 现代“门”双向射流动力系统,(2) “门”的演进阶段,(3)“门”对古潮汐能量的集聚作用,(4) 珠江河口各“门”与相应的三角洲平原的同步耦合演进, (5)“门”对珠江河网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演变遥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地质过程,特别是沉积地质过程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航空相片和遥感影像的解译,结合野外考察和地貌与沉积物分析,研究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的演变过程,并对其形成和演变原因进行探讨。晚第四纪以来,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从第二排山麓到下游冲积平原,可划分为四期规模较大和三期规模较小的冲积扇;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的形成演变受气候、构造或气候—构造耦合作用的共同影响,具有多成因性和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7.
藏南沉错湖泊三角洲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西藏自治区沉错湖泊三角洲平原和湖内钻孔取芯 ,利用14 C和ESR测年方法建立了钻孔剖面的年代标尺。在岩芯描述、沉积物粒度分析和CaCO3含量分析基础上 ,对沉错湖泊三角洲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进行了解释分析。 36 7m长的岩芯大致记录了 5 5万年以来的沉积历史。全孔平均沉积速率约为 0 6 6 7mm/a。 16 92 0aBP以来三角洲的沉积速率较大 ,平均为 1 2 7mm/a。由于沉积物物质来源的多源性导致CaCO3在剖面上的无规律性变化。但是 ,沉积物粒度和沉积序列变化指示全套沉积由底部的冲积扇相向上过渡为水下扇亚相和三角洲沉积相。在大约 175 0 0aBP~ 14 0 0 0aBP时期 ,沉错存在高湖面阶段。沉积序列中记录了末次冰期最盛期 (LastGlacialMaximum )和新仙女木事件 (YoungerDryas)。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的变化主要受湖面涨缩变化所控制。而湖面升降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为气候 ,尤其夏季风的强弱和冷事件  相似文献   

8.
天山北麓河流阶地序列及形成年代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天山北麓河流阶地序列及其年代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根据详细的野外工作, 确定天山北麓发育7 级河流阶地, 其中T7、T6、T5 及T2 等主要阶地为河流切割先期冲积扇而形 成, 与4 级阶地对应的4 期冲积扇分别为F1、F2、F3 与F4。由于天山北麓构造隆升向盆地方 向迁移, 冲积扇呈串珠状发育, 背斜带间发育的冲积扇平面形态则由于南北背斜的限制而变 得不规则。基于黄土-古土壤序列对比分析、ESR 与OSL 测年以及前人研究成果, 确定天山 北麓河流下切形成T7、T6、T5 及T2 等阶地的时间分别为约0.54 Ma BP、0.3~0.2 Ma BP、 28~8 ka BP 和全新世早期。阶地年代表明, 天山北麓3 级主要阶地T7、T6、T5 及对应冲积扇 发育与天山更新世3 个冰期间冰期旋回基本对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地貌学、年代学、沉积学、历史地理学等方法,讨论了东江三角洲的范围,分析了周边地貌和三角洲地貌的特征,研究了构造、气候、河流、海洋诸因素对地貌发育的影响,提出了地貌发育过程的5个阶段的新看法。  相似文献   

10.
位于柴达木盆地南缘的格尔木河发源于东昆仑山脉,末端注入盆地中东部的察尔汗盐湖,是该盐湖最主要的补给河流,极大地影响着该盐湖的成盐演化过程。格尔木河的主要支流—昆仑河和雪水河都是由冰川融水形成,因此该流域内的冰川进退对河流径流量变化和谷地填充地层的物源有着重要影响。该流域内主要的填充地层为昆仑河砾岩(河流相)、纳赤台沟组(冲洪积相)和三岔河组(河湖相)。在三岔河组之上,发育了4~5级阶地,除最高的T5之外,其它均为以三岔河组为基座的内叠阶地(少部分河段以昆仑河砾岩为基座)。根据前人的研究,昆仑河砾岩沉积的年代为1 269~1 042 ka(ESR年龄);纳赤台沟组堆积于482~642 ka之间(ESR和TL年龄);三岔河组形成于355~95 ka(ESR和U系年龄)、90~16 ka(OSL年龄),T5~T1阶地基本形成于16~4.6 ka之间。由于采用的测年方法不同,不同学者对三岔河组的形成时代存在争议,对阶地的划分也有所不同(4级或5级阶地)。但是,对T5~T1阶地形成时代有较一致的观点,即末次冰消期和全新世早中期。对于格尔木河河流地貌过程的驱动因素,目前尚存在争论,大部分学者认为是气候变化驱动了该区域河流地貌的形成,但也有学者认为构造活动是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1.
六千年来韩江三角洲的滨线演进与发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14C年代学、沉积学、地貌学、历史地理学,现代动力过程等方法,论证了距今6000年、5000年、4000—2500年,汉代、唐初、宋末、清末的滨线位置及其演进趋势。提出其6000年来的发育模式为:1.三角洲两期发育,河流两级分汊;2.沙洲(沙堤)併岸,平原扩展;3.洪泛(风力)加积,地面堆高;4.右汊萎缩,左汊发展,干流左移。  相似文献   

12.
华南与中南半岛三角洲发育特征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江、珠江、红河、湄公河、湄南河三角洲同处东亚季风热带。河流丰水少沙,径流强劲, 洪枯流量比值大,洪泛平原和湿地发育,有珊瑚礁和红树林堆积,平原推进速率较大,出海口门多,这些都是热带三角洲的特色。各三角洲的构造基础都是断陷盆地,由于断陷的幅度和时代不相同,故而第四系的厚度和年龄差异很大。受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末次冰期以来,各三角洲经历了相似的沉积过程,发育3期三角洲。所处位置(湾内或湾外)、滨外陆架坡度、海洋动力等条件,使各三角洲的地貌类型、地面高程、平原推进速率、水下三角洲、水动力类型等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西江和北江及珠江三角洲西北部汇流区广泛发育全新世的泥炭-淤泥腐木地层,结合剖面的沉积相特征和14C测年数据,对全新世沉积环境和含腐木地层的分布和环境变化进行探讨,获得以下认识:1)在西江和北江下游海侵北界以上的陆相沉积序列中,厚层泥炭主要形成于中晚全新世(7.5―1.5 cal. ka B.P.),集中堆积时间为5.0―1.5 cal. ka B.P.;2)珠江三角洲全新世海侵对三角洲边缘区陆相泥炭沼泽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早全新世(约9―7 cal. ka B.P.)三角洲西北端的高速率河口相粉砂黏土沉积为后来的半咸水沼泽发育奠定了淤泥深厚的物质基础,而西江―北江下游陆相洪冲积或河漫滩沉积则在8 cal. ka B.P.左右开始发育,也为之后的水松泥炭沼泽繁盛奠定了基础;3)三水西南一带是中全新世西江―北江下游泛滥平原至古河口湾的过渡区,潮汐流与河流的双重作用是造成三角洲边缘区大面积泥炭沼泽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4)泥炭湿地生态环境大多在2.0―1.5 cal. ka B.P.前后在西江和北江被高位洪水平流沉积物埋藏,而在三角洲区域多被泛滥平原洪积物覆盖。多数剖面泥炭腐木迁移的原因与三角洲的快速加积作用导致的潮流与河流空间位置平衡被破坏和水文条件改变有关,晚全新世不断增强的人类农业活动和森林破坏与水土流失也是导致三角洲天然沼泽湿地消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为了深入探讨珠江三角洲的沉积古环境和古气候历史,在三水市区获取了2个高取芯率的钻孔岩芯,进行了12个AMS 14C测年,并结合孢粉、硅藻等分析结果探讨三水地区全新世的海平面与河流水动力变化,以及古植被演替过程。结果表明:钻孔所在区域全新世沉积总体从9 000 cal. a B.P.左右开始,呈现河流相―河湾相―河口湾相―潮坪相―河口湾相―河漫滩相的演变过程。三水区的早全新世沉积阶段年代最早为9 000 cal. a B.P.左右,表现为河口湾相的淤泥质粉砂沉积,硅藻以淡水种类为主,最高沉积速率为1.6 cm/a。海侵初始时间为8 700 cal. a B.P.左右,最高海平面时间为7 600 cal. a B.P.左右,此时海岸带发育红树林,丘陵山地发育较茂盛的亚常绿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晚全新世阶段(6 500―2 200 cal. a B.P.),以泥炭粉砂沉积为主,沉积速率为0.2~0.5 cm/a,河口区高潮线附近及河流弯道低洼滩地在5 000 cal. a B.P.前后形成淡水沼泽、河口三角洲边缘区洼地水松林发育。在晚全新世(2 200 cal. a B.P.左右)以来,陆相黏土质沉积指示河口泥沙快速堆积,三角洲平原迅速扩大,沉积速率高达1.7 cm/a。孢粉结果显示次生的芒箕孢子剧增,陆地植被稀疏,人类活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5.
珠江三角洲生物埋葬群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镇国  张伟强 《地理学报》1995,50(4):310-323
本文将珠江三角洲第四纪环境与现代环境的生物埋葬群进行对照,重建晚更新世中期和全新世中期的古沉积环境,划分出两期的海侵区、海侵波及区、海侵影响区。并对中更新世海侵期表示存疑。  相似文献   

16.
华北平原地貌体系与环境演化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叶青超 《地理研究》1989,8(3):10-20
本文系统讨论华北平原地貌体系的时空分布,与形成营力的内在联系及其演化历史,宏观评价平原环境演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7000年来渤海西岸、南岸海岸线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渤海西岸、南岸从全新世海侵边界至现在海岸线之间的海岸低地是7 000 a B.P.以来多个三角洲进积的结果.由于黄河人海泥沙数量巨大,导致下游河道频繁摆动,活动三角洲(超级叶瓣)位置多次变迁.滦河三角洲活动叶瓣位置也多次变迁.海岸线变迁受三角洲演化控制:活动期推进、废弃初期后退和之后的长期稳定,表现分片突进模式.整体来说研究区各时期海岸线表现出局部突出、局部内凹特点.在这样的三角洲群地区不可能出现近乎匀速的平推式海岸变迁.  相似文献   

18.
黄河冲积扇发育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冲积扇是第四纪以来多期沉积建造的冲积扇复合体,它既是来自黄土高原的泥沙强烈堆积的地貌单元,又是历代河流决口改道的地区,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在回顾了黄河冲积扇发育的研究历史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黄河冲积扇的形成时代、地貌类型与沉积速率,形成过程与特点等方向的研究进展,系统地论述了河道变迁、地质构造、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对黄河冲积扇形成的影响作用。并指出目前黄河冲积扇的发育研究中还存在着研究深度不够和时空的广度不完整等问题。史前黄河冲积扇的发育研究将成为今后研究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