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这一重要观点是根据我国80%人口在农村,全国的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这一实际提出的。百色市是一个山多耕地少,城镇化水平只有19.8%的城市,必须根据自己现有的环境和条件,合理地引导农民下山进城入镇,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建设和乡镇企业,这是推进百色市城镇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在这一过程中,无一不与用地问题密切相关。为此,在不违反土  相似文献   

2.
一、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给各地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小城镇建设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各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加快现代农村小城镇发展是实现农村城市化、工业化的必经之路,是现代农村小城镇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切入点,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机已经成熟,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抓住机遇,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加快推进现代农村小城镇发展,促进农村小城镇与整个社会经济建设协调发展、齐头并进。  相似文献   

4.
一 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十六大的重要精神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一决策,符合国情,对于促进小城镇的快速健康发展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  相似文献   

5.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也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说过: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坚持以规划为依据,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功能培育为基础。以加强管理为保证。要深入认识和全面把握城镇化的发展规律,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可见,小城镇建设必须以科学合理规划为先导。  相似文献   

6.
一、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1.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发展小城镇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城镇化道路,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它对扩大内需、开拓市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全省上下紧扣"加快发展,富民强省"主题,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主线,坚持统筹城乡,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有序推进,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增强城镇要素集聚和辐射功能,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城镇化高速发展进程中,城镇过度蔓延扩张、土地利用粗放、重"量"轻"质"等问题也对国土资源保护、合理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提  相似文献   

8.
丁锋 《国土资源》2003,(4):25-27
“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这是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完成目标的具体措施。也就是说,未来20年内,中国城市化人口比例将从36%提高到50%。  相似文献   

9.
加快小城镇建设,实施城镇化战略已成为当前经济建设的发展趋势。城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而城镇建设用地则是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作为平原地区和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的地区,树立正确的城镇建设用地观尤为重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借鉴发达地区城镇建设的经验,笔者认为在城镇化过程中,我们需要树立四种城镇建设用地观:  相似文献   

10.
加快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但长期以来,我国以发展大城市的城市化战略为重心,基本走的是一条土地资源依赖型的道路。大城市、特大城市规模扩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为农村人口非农转移创造了条件,也造成农村地区以大量宅基地废弃、土地闲置为主要特征的“空心村”问题日益突出。如果要很好地遵循城镇化进程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那就离不开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节约用地、因地制宜、提高城市品位,充分使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使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