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简要介绍了广西石炭纪四射珊瑚的地理分区、组合和地层分布概况。认为广西石炭纪四射珊瑚群落的构成和分布受沉积相和生物地理分区的双重控制。四射珊瑚的分布大致以右江断裂带为界。可分为两个大区,东北部区的珊瑚群由下到上可划分为7个组合带,西南部区可分为6个组合带。文章还提出造成广西早石炭世珊瑚群分布差异的原因是右江断裂带的控相作用。  相似文献   

2.
广西早泥盆世晚期至晚泥盆世的碳酸盐台地区发育有两个不同的四射珊瑚群落,此二群落都有其各具特点的珊瑚组合系列。其中,在开阔台地相区的四射珊瑚可划分为9个组合带,而在台地边缘相区则可划分为8个组合带。在早泥盆世早、中期,因岩相分异不明显,四射珊瑚仅可划分为3个组合带。因此证明,四射珊瑚的发展演化与沉积相演变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珊瑚 Caninia dorlodoti组合带,系吴望始等(1981)研究华南地区邵东组珊瑚化石时所建立的一个上部化石带,下部为Ceriphyllum elegantum组合带。关于邵东组(段),候鸿飞(1965)、吴望始等(1981)根据其中所产腕足、珊瑚等化石性质,均将其与西欧艾特隆层对比,时代归早石炭世。王成源(1983)研究了从邵东组下部分析出的牙形刺Polygnathus一些分子,认为邵东组时代应属于泥盆纪。宁宗善等(1984)根据广西武宣下石炭统黄茆组中珊瑚、牙形刺化石,把它和邵东组对比,从而将邵东组和艾特隆层归到下石炭统。这种分歧的存在,除了一些认识上的问题外,邵东组的时代问题,实质上是国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阿合奇地区石炭系巴什索贡组研究程度较低,鲜有古生物化石的报道,其精确时代一直没有确定。在该套地层中发现四射珊瑚化石共计10属13种,床板珊瑚5属8种。其中四射珊瑚中主要分子有Kueichouphyllum,Palaeosmilia,Dibunophyllum,Arachnolasma,Lithostrotion,根据珊瑚的垂向分布,建立了Kueichouphyllum-Palaeosmilia-Dibunophyllum组合带,该组合带可与前人在华南地区早石炭世地层中建立的Yuanophyllum带进行对比,也能与邻区及中国其他地方相同时期的珊瑚组合对比,进而确定其精确时代为石炭纪密西西比亚纪维宪期至德坞期早期。对该珊瑚动物群的生物古地理研究表明,该动物群具明显的特提斯生物大区和中国北方大区的珊瑚分子特征,属二者的混生带。   相似文献   

5.
详细描述了西藏自治区改则县拉清乡汤模长二叠系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为拉嘎组、昂杰组和下拉组。讨论了二叠系昂杰组和下拉组的岩性组合特征和沉积环境,其中昂杰组横向延伸不稳定向西相变尖灭。依据化石分布及组合特征,建立了Neoschwagerina-Chusenella conicocylindrica蜓组合带、Pachyphloia ovata-Eotuberitina reitlingerae非蜓有孔虫组合带、Lytvolasma asymetricum-Bradyphyllum caninoidia珊瑚组合带和Akagophyllum coqenense-Amplexocarinia muralis珊瑚组合带。昂杰组为早二叠世,下拉组下部为中二叠世栖霞期,而下拉组上部为中二叠世茅口期,并以暖水型气候环境为主。在昂杰组—下拉组中发现了珊瑚的2个新种和1个新亚种,并进行了描述。新种名称分别为Lophotabularia longiseptata sp.nov.和Iranophyllum longiseptatum sp.nov.,新亚种名称为Cyathocarinia tuberculata multiseptata sub sp.nov.。  相似文献   

6.
广西武宣县黄茆剖面的泥盆系与石炭系为连续沉积,剖面露头较好,近年来发现有作为泥盆系与石炭系分界的Siphonodella praesulcata与S.sulcata牙形石系列。黄茆剖面含有Ceriphyllum珊瑚组合与Caninia cf.dorlodoti珊瑚组合。这两个组合产于Siphonodella crenulata牙形石带内,故其时代均为早石炭世。上述两  相似文献   

7.
新疆柯坪地区印干组笔石及三叶虫化石丰富,已做过较多的工作,但珊瑚化石未见报道。柯坪地区南部柯坪塔格山一带出露完整的印干组,该组顶部首次发现富含珊瑚化石的厚层生物碎屑灰岩,珊瑚经鉴定计有9属14种(含未定种)。该珊瑚动物群中,Agetolites,Heliolites和Streptelasma最为丰富。根据珊瑚动物群特征、垂向变化规律及与邻区的对比,建立了Agetolites Heliolites Streptelasma生物组合。就生物组合特征而言,该组合可与浙赣地区三巨山组、准噶尔北部布龙果尔组对应,时代属晚奥陶世钱塘江早期,对应国际凯迪期晚期。就生物古地理特征而言,该动物群分子大部分见于华南地区,属中国南方的阿盖特珊瑚区,表明该区当时与华南相连。   相似文献   

8.
广西早石炭世生物礁研究甚少,仅有方少仙、侯方浩(1986)曾报道过田林浪平珊瑚—苔藓虫礁,而来宾叠层石藻礁的发现为早石炭世生物礁增添了新的内容。本文通过对叠层石的形态、礁岩组合及沉积序列的描述,探讨成礁环境,认为来宾叠层石礁属于发育在台缘缓斜坡上的丘礁群;并说明叠层石仅局限于潮坪和潮下浅水环境。  相似文献   

9.
广西桂平市白沙坑韧性剪切带是著名的凭祥-大黎区域断裂东段的一部分,剪切带由重晶石质糜棱岩系列岩石为主的岩石组合构成。通过对这一系列糜棱岩的宏观、微观特征及成因分析研究,认为该韧性剪切带为经历了多期韧性或脆-韧性剪切作用而形成的特殊韧性剪切带。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石炭系是含煤层位之一,地层比较完整,生物群较为发育。研究工作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末,历经六十多年的工作取得了丰富的资料,可以在此基础上比较正确的建立起各区的层序系统以及区间的对比关系。泥盆系-石炭系分界线陕西南部泥盆系-石炭系之间,本文采用以含Siphonodella sulcata以及与此相当的地层的底界为两者分界线。根据牙形刺资料很少这一事实,还须在牙形刺带和底生物带之间找到对应关系。许永寿(1984)在研究三峡地区石炭系时提到,珊瑚Pseudouralinia与S·iso(?)ha,S·cooperi共生;湖南区调队(1987)发现牙形刺S·levis与腕足类Eochoristites neipentaiensis—Martinella ching Lungensi组合带下部和珊瑚P·tangpakouensis带相当,并认为S·Levis是S·sulcata退化而来,所以说S·Levis最初山现不会高于牙形刺第二事(S·duplicata带),因而S·Levis接近石炭系底界,也可以说pseudo-uralinia带和E·neipentaiensis组合带底界也接近石炭系底界。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记述了产于四川龙门山地区中、上泥盆统界线附近观雾山组和土桥子组的四射珊瑚。在大量珊瑚标本鉴定的基础上,建立了中泥盆世晚期至晚泥盆世初期的四个四射珊瑚化石组合。根据四射珊瑚的演化规律,确定以Peneckiella珊瑚类的兴起和Pseudozaphrentis hejiazhaiensis,Temnophyllun(Truncicarinulum)beichua-nensis珊瑚类的消失作为龙门山地区识别中、上泥盆统界线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桂西北天峨地区孤立碳酸盐台地 ,上泥盆统顶部至上石炭统下部有孔虫十分发育 ,可划分 15个有孔虫生物组合带 ,它们是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以有孔虫Eoendothyra与Quasiendothyra的灭绝、Bisphaera的大量出现划分泥盆系 /石炭系 ,以Eoparastaffella的出现作为维宪阶的底界 ,以Globivalvulina或Pseudostaffella的出现作为上、下石炭统的划分标志 ,生物分带明显 ,与岩石地层分界吻合或基本一致 ,是较理想的地层分界  相似文献   

13.
广西泥盆纪的沉积相可划分为滨岸碎屑岩相、碳酸盐台地相和陆间海槽相等三个相区。其中最早的碳酸盐台地形成始于早埃姆斯阶晚期,同时伴生小型生物丘和在台地边缘发育的小点礁。本文讨论了广西具代表性的德保钦甲点礁,为一点礁—泥丘组合。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前人资料的收集整理 ,结合大调查项目的找矿成果和信息分析 ,认为桂北地区锡多金属找矿前景乐观 ,远景区可划分为二区 (九万大山、越城岭 )三带 (丹池、观音阁、花山—姑婆山 ) ,找矿重点应放在 3条成矿带上。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四川红原日干乔泥炭剖面的孢粉研究,建立了4个孢粉组合带。自13.6ka以来,日干乔地区古气候经历了以下演化阶段:13.688~11.093ka以温湿气候为主,11.093~8.512ka气候较为干旱,2.74~5.39ka,8.512~5ka气候转暖,温和湿润,5ka至今,该地区气候环境最好,温暖湿润。孢粉组合特征显示该区在此阶段总体为温湿的草原环境,孢粉记录反应了红原县日干乔地区第四纪更新世经历了潮湿—干燥—潮湿的气候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依据化石的层位分布和组成内容,登封二叠纪煤系地层植物群由下而上可划分为三个植物化石组合带:1.早二叠世中期山西组Emplectopteristriangularis-Taeniopterismultinervisas-semblagezone;2.早二叠世晚期下石盒子组Gigantopterisnicotianaefolia-Chiropterisreniformisassemblagezone;3.晚二叠世早期上石盒子组Lobatannulariaheianensis-Pterophyllumeratumas-semblagezone。另外,文中还讨论了这些植物组合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7.
桂东南那卜地区宁潭超单元及其围岩中,主期变形变质作用形成的韧性剪切带可分为2类NE向右行走滑性质的韧性剪切带;NW向逆冲推覆性质的韧性剪切带.通过对以上2类韧性剪切带的构造样式、显微组构以及运动学特征等的综合分析表明,它们形成的构造应力是NE-SW向的,在这一应力的作用下,使早期NE向和NW向构造重新活动,从而构成了一种NE向走滑-NW向逆冲的相互转换程式,即NE向右行走滑性质韧性剪切带和NW向逆冲推覆性质韧性剪切带相互转换的韧性变形体系.  相似文献   

18.
辽南韧性剪切带为一大型韧性滑脱剪切带。糜棱岩呈大面积席状展布。在糜棱岩化过程中,既有进变质作用,又有退变质作用。主滑脱面之上的盖层岩石产生进变质作用;主滑脱面之下的太古宙片麻岩(变质核杂岩)则产生退变质作用。进变质作用和退变质作用研究表明,韧性剪切带活动时期的高峰温度相当于低绿片岩相,但是,同构造基性岩床只退变至角闪岩相的矿物组合。这是因为这一件矿物组台是以准稳态保留下来。变质核杂岩的显微构造特征表明,在整个演化过程中,它是逐渐抬升的。在变质核杂岩的抬升过程中,又有新的一轮退变质作用产生。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广西泥盆纪早埃姆斯期盆地相和台地相两条含矿岩系剖面的研究,认为:早埃姆斯期沉积事件主要是风暴事件、缺氧事件和生物礁的兴衰交替和消亡在盆地、台地环境中反映不尽相同;根据沉积事件的发生、发展可划分为早、晚两期。早期,由弱到强的周期性风暴事件,在缺氧环境的盆地中形成一套呈黑色的含碳质角砾状泥岩、碳质泥岩、硅质岩互层的岩石组合与石煤、钒银(铀)矿床共生,而在台地边缘相中形成一套礁、滩、坪、凹交替的碳酸盐岩和风暴岩与成岩—后生铅锌矿床共(伴)生。晚期,为海侵缺氧事件,在盆地中表现为一套呈黑色的含碳质泥岩与石煤、沥青煤共生,而在台地边缘相中表现为碳质泥岩益复礁云岩组合与成岩型铅锌矿床共生。因此,研究沉积事件与矿产关系,对于泥盆系沉积、层控矿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