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美国西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土地开发过程、前苏联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土地开发模式、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规模化的土地垦荒以及"十五"期间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克拉玛依现代化综合农业开发模式的对比和利弊分析,总结了在过去一个世纪人类规模化土地开发的成功经验与教训,并结合对伊犁河流域资源环境特点的分析,就伊犁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相关的政策导向、管理体制、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等问题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2.
新疆伊犁河流域草地类型特征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新疆伊犁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参照谢高地等人的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单位面积价值,分析了伊犁河流域草地类型特征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结果表明,新疆伊犁河流域草地资源丰富,草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60.88%以上,草地产草量及载畜能力均处于全疆最好水平,其中山地草甸类草地面积最大,占草地可利用面积的27.91%。草地生态系统每年的服务价值为200.47亿元,山地草甸类草地、温性草甸草原类以及温性草原类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达145.3亿元,占到全流域草地总生态服务价值的72.48%,是草地生态服务价值的主体部分,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性功能远大于生产性功能。总体看来,伊犁河流域草地生态服务价值山间盆地、丘陵区较高;而平原区相对较低。草地存在退化现象,1985—2005年间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3.
伊犁河,新疆流量最大的大河。其上游支流主要有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喀什河,均出天山,汇合后称伊犁河,自东向西注入巴尔喀什湖。由于叉曲多,侧蚀较强,尤其是雅马渡以下,地势北高南低,加之细土物质较厚,河流长期冲刷,使北岸形成10-20米的高阶地,侵蚀非常严重。清代平定新疆天山南北之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设立总管新疆事务的伊犁将军。又在伊犁河北岸伊犁将军府所在地筑城设防,乾隆帝钦定城名惠远,东门景仁,西门说泽,南门宣闿,北门来安。伊犁成为当时新疆的首府,伊犁河的侵蚀问题也就不能不引起新疆地方政府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国家湿地公园是中国保护湿地的主要模式。分析"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办法(试行)"、"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和"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中的指标频度,阐释与国家湿地公园命名相关的关键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国家湿地公园命名指标体系、计算方法和分级标准。利用建立的国家湿地公园命名指标体系,计算出新疆伊犁可克达拉湿地公园的命名得分为79.671分,表明新疆伊犁可克达拉湿地公园可以作为国家湿地公园的试点公园。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研究工作,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制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对策的前提和基础。借助GIS技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元,利用2002和2004年遥感监测数据,运用综合指数评价法,从生物丰度、植被盖度、水网密度、土地退化和污染负荷5个方面,对伊犁河流域8县1市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各县级行政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为均衡,均处于一般等级水平,其中流域上游的新源县、巩留县和特克斯县相对较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干旱区的适用性,比较分析2年期间不同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的土地覆盖变化,数据表明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局部有所改善、总体缓慢退化"的趋势,并分析了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6.
基于参照基准的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区域对比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估缺乏区域可比性和评估结果难以被管理部门应用的实际问题,以三江平原与伊犁—天山山地西段作为研究区,将In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指数用于表征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采用基于参照基准的生境质量指数相对量方式,将研究区内湿地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的时间序列最大值用作生成评估指标相对量的参照基准,通过计算相对于参照基准的生境质量指数相对量,形成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区域之间对比的评估指标,对1990~2010年期间研究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成效进行动态对比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三江平原和伊犁—天山山地西段的参照基准数值分别为0.83和0.36,它们能够有效反映两区域之间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本底差异;三江平原生境质量指数相对量由-0.1428减小为-0.1683,总体呈现距参照基准较远且逐步远离趋势,而伊犁—天山山地西段生境质量指数相对量由-0.0427增大至-0.0285,它们更接近参照基准,并具有不断接近趋势,由此说明伊犁—天山山地西段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效果要优于三江平原。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提示伊犁谷地逆温特征,逆温带气候资源特点及逆温带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和意义和基础上,重点对逆温带开发利用及总体设想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讨,同时提出了逆温带开发措施及组织管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安庆武昌湖湿地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了湿地开发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列出了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的SWOT分析矩阵。提出武昌湖湿地保护及旅游开发的应对策略,为湿地保护及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自汉代以来,以各族语言称呼的“伊犁”地名,以不同的汉译方式,见诸汉文典籍。其中最为经典的有自汉至唐的“伊列”,唐之“伊丽”,西辽之“益离”,元之“亦刺八里”,明朝时的“亦力把里”,清代以来的“伊犁”。这些称谓都是汉语对“伊犁”本来发音的不同译写形式,其本质并无差异。从古至今,还很少有人对“伊犁”一词的本来意义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0.
杭州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与前景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湿地生态旅游是基于丰富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发生的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它可以实现旅游者回归自然、体验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愿望。在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总结了西溪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地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及前景,并就杭州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湿地生态环境及资源保护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黑河流域湿地资源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黑河流域湿地资源由于管理体系不完善,造成了湿地资源的破坏、锐减和生态质量下降.使得黑河流域湿地资源的保护所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今后应按照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坚持以保护求持续发展,以发展促湿地生态保护的战略,加强对黑河流域湿地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珠江河口滩涂湿地的问题及其保护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崔伟中 《湿地科学》2004,2(1):26-30
珠江河口滩涂湿地是河口淤泥质淤长型湿地,它的自然特性和生态特点为河口生物资源多样性提供了生存和繁衍增殖的基础条件。随着珠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珠江河口滩涂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同时还面临各种不可忽视的危机和问题。现以珠江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保护的视角研究珠江河口湿地保护的基本措施,建议加大依法保护河口滩涂湿地,科学利用滩涂湿地岸线,合理划分滩涂湿地的功能,动态研究河口湿地生态的发展,进一步保护河口湿地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使人与滩涂湿地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变化引发的水资源问题往往成为跨界流域各国矛盾的焦点,如何充分考虑跨界流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利用 MODIS产品提取了伊犁河流域2001-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划分流域的产水/耗水区,结合流域跨界特点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时段内,伊犁河流域土地利用以农田和天然植被为主,农田总面积有所下降,天然植被面积基本稳定。其中上中游产水区林地出现萎缩,草地面积增幅较大;中游水库耗水区内农田大幅度转化为天然植被;下游三角洲耗水区土地利用开发受限,人类干预程度下降。产流区内中国农田面积相对境外持续增加,而天然植被面积相对境外则持续缩小。受制度影响,哈萨克斯坦境内土地利用变化波动明显,中国境内土地利用变化幅度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4.
伊犁河中下游近40年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跨界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信息十分有限,无法满足对环境变化评估需要的现状,本文以跨界流域——哈萨克斯坦境内伊犁河中下游为研究区,利用20世纪70年代的MSS、90年代的TM、2000年和2007年的ETM卫星遥感影像,采用目视解译与决策树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可较高精度提取研究区LUCC的时空信息,通过一套数理统计模型,定量分析了区域LUCC的过程和趋势。近40年来,高覆盖度林草地、中覆盖度林草地和耕地始终是伊犁河中下游地区所占比例最大的3种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整个研究时段内,耕地、水库坑塘和未利用地先增加后减少,其中耕地总体呈现减少的趋势,但减少幅度逐渐减小,水库坑塘和未利用地面积总体趋于增加。高覆盖度林草地和河流呈现出持续减少的态势,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中覆盖度林草地、湖泊和沼泽先增加后减少,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低覆盖度林草地经历了减少—增加—减少的变化过程,总体呈现减少趋势。耕地和林草地相互转换频繁,其中耕地与高覆盖度林草地之间的转换和高、中覆盖度林草地之间的转换为区域内最主要的四种变化类型。1970-2007年间,伊犁河中下游地区土地利用始终处于准平衡状态,但有向不平衡状态发展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卡普恰盖水库的建立和90年代初期的政策变化改变了原有变化的随机性和平稳性,使区域内相关土地利用/覆被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5.
实施流域生态管理的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分布广泛且类型多样,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集中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长江中下游湿地利用面临的问题,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湿地环境,解决区内上、下游用水的供需矛盾,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动区域湿地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必要遵循湿地流域分布规律,应用流域生态学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进行流域生态管理。一方面,要从流域角度处理好几大江湖关系、蓄泄关系、湖垸关系和山湖(河)关系等;另一方面,在流域内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对流域湿地进行保护与合理利用、合理布局和统一规划;同时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利用长江中下游湿地资源,开拓新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伊犁河三角洲景观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遥感和水文数据的支持下,根据伊犁河三角洲作为典型的中亚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尾闾区域特点,确定了伊犁河三角洲的景观分类系统。通过采用景观结构梯度分析法、景观干扰度指数和景观Kappa指数等方法,系统地分析了近32 a(1975-2007)伊犁河三角洲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景观结构的影响机制做了充分地探讨。结果表明:(1)沿着一定的地形梯度和水文梯度,伊犁河三角洲流域景观表现出特殊的纵向结构、横向结构的梯度特征和景观内部特征,与地表水直接关联的景观类型表现尤为明显,如湖泊、沼泽、漫滩。(2)在人为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双重影响下,近32 a伊犁河三角洲景观结构的空间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稳定性,主要体现为景观类型面积和空间位置的变化,其中以湿地景观类型的变化最为显著。(3)生态干扰对景观结构的影响因景观类型的不同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和时空变异性,以湖泊和沼泽受干扰作用最为明显。高、中、低三种干扰强度区域的空间分布及面积变化同样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稳定性。(4)水利工程建设和自然环境是影响伊犁河三角洲景观结构的主要驱动力。水利工程对伊犁河的拦蓄引起景观结构变化的作用最为深远,它通过改变三角洲上游的水文情势直接影响整个区域的景观结构。而自然环境因素中的地形和水文条件主要影响湿地景观类型的时空分布,气候因子则直接影响河川径流量。  相似文献   

17.
伊犁河流域水汽含量时空变化及其和降水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青  姚俊强  赵勇  赵玲  韩雪云  赵丽  黄有志 《中国沙漠》2013,33(4):1174-1183
利用1976-2006年伊宁探空站的实测资料计算了逐月水汽含量,结合地面水汽压建立适合于伊犁河流域的W-e模型,结合DEM重建了1961-2009年伊犁河流域的月均水汽含量,利用EOF和交叉谱方法分析水汽含量和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夏季干湿年、典型强降水过程中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大气水汽含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西部多于东部、平原多于山地、迎风坡大于背风坡,下游平原及上游河谷地带是高值区,水汽含量在13~15 mm,这与地形和绿洲城镇的分布有关;在850 hPa至700 hPa的高度上存在一个最大水汽含量带,对应海拔约2 000 m。水汽含量年代际变化呈上升趋势,夏季增加明显(0.48 mm/10a)。降水量和水汽含量标准化场EOF分解表明两者的时空分布极为相似,存在气候振动的一致性和河谷南北相反的分布型式。雨季水汽含量源地以热带海洋为主,同时也受北冰洋为源地的西北向水汽输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库车河流域是库车县工矿企业的集中地,是阿克苏地区和库车县今后一个时期开发、治理的重点地区。随着库车河流域开发程度的迅速增大,进一步提高该流域水资源及其循环转化关系的研究程度,及时发现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文章在广泛收集有关水文、水利现状资料和实际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论述了库车河流域的水资源特征,并在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水资源供需平衡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湿地功能和湿地资源的介绍,针对湿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揭示了湿地保护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保护与发展建议,从而进一步保护和维护湿地的生态平衡,促进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0.
辽河三角洲湿地是我国重要的湿地资源之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辽河口湿地土壤、水、生物、矿产等资源的掠夺越来越严重,湿地资源过度开发,湿地退化严重,生态环境失衡。因此,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辽河口湿地资源并实现良性的生态循环经济,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可持续性评价目标提出了建立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的5大评价标准: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承受力,在此基础上探讨了3种生态循环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