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西部生态系统综合评估》评述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冠华 《地理学报》2006,61(1):109-109
《中国西部生态系统综合评估》是南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刘纪远研究员主编、气象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一本专著(英文简写本于2005年已由气象出版社出版)。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是全球范围内第一个针对生念系统变化对人类影响进行的科学评估计划。自2001年6月5日由联合同秘书长安南先生宣布正式启动,得到了联合同环境规划署、开发计划署、  相似文献   

2.
《地理研究》2009,28(6)
张义丰、谭杰等著的<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已由气象出版社于2009年10月出版,这是一部主要以北京山区为例,研究沟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力作.  相似文献   

3.
周诗健  李太宇 《地理学报》2007,62(9):F0002-F0002
为了促进大气科学、地球科学研究和科技交流,气象出版社组织有关专家,历时5年,完成了《英汉汉英大气科学词汇》的编写工作。此书经多位专家审阅,10余次修改书稿,终于在2007年7月出版面世。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周秀骥院士为《英汉汉英大气科学词汇》作序,并向广大读者热情推荐此书。  相似文献   

4.
王荷生 《地理研究》1992,11(1):91-93
《自然地理区划概论》是《当代科技重要著作·农业领域》丛书之一,由李万著,1990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丛书是1986年全国科技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第四届第会上酝酿组织,由全国150多家科技出版社协作,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主持,按学科分成36个领域分批制定选题陆续出版。  相似文献   

5.
杭州湾南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经济价值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生态系统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该文应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方法及Costanza功等的研究成果,结合杭州湾南岸生态系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的分析,初步估算出2000年杭州湾南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价值为91.1亿元,其中间接经济价值是直接经济价值的5.85倍,并对各种生态系统类型的服务价值构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石林3种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石面有机质和养分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地取样和检测,研究了云南石林三类喀斯特生态系统中岩石附着物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石漠化生态系统的石面气象因子与次生林生态系统间差异显著,人工林生态系统介于二者之间;2.石漠化生态系统每平方米石表面上的平均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分别为7.65±0.74 g,0.45±0.04 g,0.029±0.003 g和0.07±0.006 g;人工林生态系统中分别为48.38±9.19 g,2.02±0.32 g,0.12±0.021 g和0.85±0.167 g;次生林生态系统中分别为92.21±19.72 g,4.44±0.94 g,0.4±0.074 g和0.59±0.104 g。每平方米石表面上的平均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均表现为次生林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石漠化生态系统;3.附着物碳酸钙含量、附着物含水量、石表面最低空气湿度显著影响附着物有机质含量。因此,南方喀斯特的不同生态系统,即使是已经石漠化的生态系统,其石面上存在着一定数量的有机物和养分蓄积,蓄积量的高低会受到各种气象因子和基质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宗英 《地理研究》2003,22(1):131-131
东北森林土壤动物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张荣祖教授倡导首次在长白山开展的。继之,东北师范大学陈鹏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989~1991年),对东北地区土壤动物区系、生态地理进行较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继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995~1998年),开始对土壤动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进行研究。由东北师范大学图书出版基金资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的《东北森林土壤动物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东北地区森林土壤动物及其功能作用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殷秀琴教授主持、领导的多学科研究群体对基  相似文献   

8.
由施雅风、李吉均、李炳元先生主编的<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隆升与环境变化>一书,由广东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本书总结了"八五"攀登项目"青藏高原形成演变、环境变迁与生态系统研究"的第二课题的研究成果,为青藏高原乃至全球环境演化的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农业水文学     
农业水文学是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业措施、农业工程方面各种水文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一门学科。农业水文学同农业气象、农艺学、植物学、生态学、土壤学、农业工程学、地理学等有着极广泛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黑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遥感估算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卢玲  李新 《中国沙漠》2005,25(6):823-830
利用光能利用率模型C-FIX,高时空分辨率的SPOT/VEGETATION遥感数据,全球格网化气象再分析资料以及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图,估算了1998—2002年黑河流域不同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年总量和平均生产力,输出了黑河流域NPP年累积量空间分布格局图、NPP季节动态图,分析了近5a来黑河流域NPP时空变化特征,评价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差异。其结果表明,黑河流域陆地生态系统NPP空间分布及其季相变化特征是流域自然环境、地貌、气候以及人类生产活动长期共同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其中水分条件是控制黑河流域陆地生态系统NPP空间格局的决定因子。1998—2002年黑河流域山区高覆盖度草地和下游荒漠区净初级生产力持续下降,反映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黑河流域的水-生态-经济系统的合理设计与有效实施提供科学数据集。  相似文献   

11.
30年来武昌湖湿地退化过程与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葆华  尹剑  金宝石  朱磊 《地理学报》2014,69(11):1697-1706
湖泊湿地是敏感脆弱的生态系统,极易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对长江中下游沿岸武昌湖湿地1980-2010年生态系统变化进行分析,具体包括:(1) 选择Landsat MSS影像进行遥感解译,结合GIS技术分析武昌湖集水区的景观变化情况;(2) 统计研究区1980年以来的气象水文数据,分析湿地生态系统主要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3) 结合气候因子和土地利用变化,初步分析武昌湖湿地生态系统变化的自然-人工原因。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湿地景观发生较大程度的变化:湖域面积减少了近40%,尤其是下湖青草湖水域面积从52.76 km2减少为13.92 km2,萎缩约73.62 %。跨湖公路建成以后,集水区内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武昌湖湿地温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降雨、蒸散发等气候变量变化趋势均不显著。建设用地、气温与湿地退化的相关性显著,降雨和蒸散发与湿地退化无明显相关性,公路的跨湖修建加速了湿地的退化速度。  相似文献   

12.
姚鲁烽 《地理学报》2006,61(5):F0003-F0003
耿莉萍、陈念平撰写的《经济地理学》已于2006年3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是21世纪高等院校专业课系列教材之一。全书从地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多学科角度出发,在系统介绍经济地理学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多要素综合分析和系统分析方法,对国家和区域发展所面临的各种空间经济问题展开研究。书中主要论述了影响区域经济活动的区位条件、区位理论、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间的相互关系、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国际分工与竞争、经济活动全球化及其地理意义、经济全球化中的企业、人类经济活动与社会可持续痔展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扎龙湿地生态系统变化过程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随着区域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扎龙湿地生态系统发生了深刻变化。利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扎龙湿地区域的气象数据、1986~2002年间8个时段的Landsat TM影像及2006年的SPOT4影像数据和扎龙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的资源调查数据,分析了近20a来扎龙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过程。结果显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该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分别比1951~1980年的年平均气温高出1.2℃和1.8℃。与1986年相比,2002年扎龙湿地的湖泊及水库面积减少了15.17%;明水面面积下降了49.36%。这一期间,扎龙湿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产量、渔类产量、鸟类的种类和数量都明显减少,湿地退化程度十分严重。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影响的同时,扎龙湿地上游地区也建设了60余座水库,并在湿地内部兴建了大量的人工沟渠、堤坝和道路。高强度的人类活动不仅截留了大量本应直接流人湿地的水体,使湿地蓄水量明显下降,也使湿地破碎化程度加剧。根据扎龙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的现状,就扎龙湿地保护与恢复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 各种自然生态系统的存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而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已被人们逐渐认识。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郑重声明:“应该持续地经营森林和林地,以满足当代和子孙后代在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和精神诸方  相似文献   

15.
连接多层次人类福祉的生态系统服务分类框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李琰  李双成  高阳  王羊 《地理学报》2013,68(8):1038-1047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提出将"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作为未来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相关研究日益增多。然而,当前学界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和分类仍存在争论,概念的混乱导致研究中对服务理解的分歧。本文在综述国内外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定义和分类方案的基础上,利用从生态系统服务到人类福祉的服务级联框架,辨析生态系统服务形成过程中不同级联的联系和区别,探讨人类福祉的内涵及其与生态系统服务的联系,提出使用终端生态系统服务来连接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以此建立连接服务与多层次人类福祉的服务分类框架。根据终端生态系统服务所产生收益与不同层次人类福祉的关联,将生态系统服务划分为福祉构建、福祉维护和福祉提升3 大服务类别。这种服务分类框架可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以及服务与人类福祉耦合关系的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进展与挑战(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在最近的十多年里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通过述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进展与挑战,本文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生态系统服务在生物圈中无处不在,但学术界对它们的认识却不尽相同。为了使得生态系统服务这一概念能够在生态保育和人类福祉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管理决策的要求对其作出清楚的界定,并且根据所研究的生态系统服务的相关特征对其进行恰当的分类。(2)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福祉的源泉,它们具有复杂性、空间尺度、公私物品特征和收益依赖性。认识生态系统服务的这些基本特征是测度、模拟、评价和管理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前提。(3)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供给与使用是联系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们事关生态保育和社会公平等重大问题;为了制定科学的生态系统服务管理决策,需要对它们开展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综合研究。(4)生态系统服务具有包括效用价值和非效用价值在内的多重价值属性。在制定生态系统服务管理决策的过程中,各种价值会在一个共同、但并非总是公平的决策平台上相互交叉、补充与制衡。因此,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应当构建与使用多准则的综合价值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7.
由福建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编制、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福建省自然地图集》已于1998年出版发行。本图集是以专题地图的形式,把有关福建省的自然条件、资源分布、环境状况等资料综合地表示于其中,以反映福建省的自然地理面貌和各种自然要素的基本特征和分布规律,以及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成果。该图集的特点:1-它是福建省首次编制的综合性自然地图集,又是作为省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增加省志的科学性、整体性和可读性,这是一大特色,在全国也是创新。2-以地图为主体,综合彩照、文字、统计图表、卫星遥感和机助制图等…  相似文献   

18.
生态安全:国内外研究综述   总被引:54,自引:6,他引:54  
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新主题。本文归纳了学术界对生态安全概念的各种理解和认识,并将生态安全内涵概括为:(1)生态系统自身的健康、完整和可持续性,(2)生态系统对人类提供完善的生态服务。简述了生态安全的研究内容,提出了生态安全研究框架。综述10年来生态安全方面的研究进展,概括出生态安全研究十几年来的3个基本理论:①生态系统健康与环境风险评价理论;②环境(生态)安全的国家利益理论;③生态权利理论及其法律实践,以及生态安全研究所采用的几种主要技术方法,最后提出了生态安全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9.
4月7—9日,在郑州召开的“地理图书出版工作座会” 获悉;国家新闻出版署于1987年将地理学科图书出版任务划归测绘出版社。与会代表就争取出好书和出版计划等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20.
<正> 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对地球生态环境承受人类活动压力的认识不断增加和逐渐清晰,越来越关注陆地生态系统和全球变化的相互作用,也越来越需要了解有关地球生态系统状况的各种信息,以便为各级政府和决策者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