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1971-2005年潍坊本站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对该地区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大雾发生时对应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潍坊地区大雾呈逐年上升趋势;季节与月变化明显,冬季为大雾的高发季节,12月是大雾发生的最多月份;大雾的日变化也非常突出,多在01-07时生成,占72.8%,07-11时消散,占70.5%;当地面温度在-5~5℃范围内、西北风和东南偏南风的主导风向、风力为微风或静风、相对湿度大于90%时,潍坊地区最容易出现大雾天气.  相似文献   

2.
选用2005-2009年沈阳地区5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资料,总结了沈阳地区雾天的时空分布规律.沈阳地区一年中近一半的时间出现轻雾,大雾年平均16.4天;轻雾和大雾的季节分布都呈夏、秋季多,春季少的态势;大雾多发时段在清晨.在数值预报的基础上,利用UPS预报方法,进一步做出大雾天气订正预报,建立沈阳地区大雾天气UPS订正预报方法.当数值预报有大雾时,如T-Txover(最高气温出现时段温度露点差)≤5℃则可预报有大雾,当-4℃<T-Txover≤5℃时可预报未来会出现能见度小于等于500 m的浓雾;如T-Txover≤-4℃则预报未来会出现能见度小于等于200m的强浓雾.如T-Txover>5℃则有暖湿平流时预报有大雾,无暖湿平流时预报不会出现大雾.  相似文献   

3.
漯河市大雾多发生于秋末和初冬,且多开始于凌晨至08时之间,消散在08~12时;大雾产生在500 hPa中纬度为平直西风环流中,地面图上对应为弱高压、鞍形场、均压场,风力0.5~3 m/s;连续几天湿度较大后低层冷空气南压,有利于大雾天气产生.大雾出现前12 h地面相对湿度、850 hPa和地面温差、925 hPa温度和风速与大雾有很好的相对性.据此,利用多元回归,建立了漯河大雾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4.
鲁中山区大雾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统计分析了1971-2008年间泰安大雾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泰安大雾季节分布特征是秋冬季多,春夏季少,雾日主要集中在10月到翌年2月;区域分布存在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年际变化较大,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雾日数偏多,九十年代大雾日明显偏少,进入21世纪后大雾日又开始增多。泰安大雾多出现在夜间,持续时间以6~12小时为多,冬季大雾的持续时间最长。大雾产生的气象条件是当气温为-6~6℃、相对湿度95%以上、风速0~2m.s-1时出现大雾的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郑州市大雾气候特点及一次个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了解近20 a郑州市大雾的时空变化特征,根据1980-2005年郑州市大雾观测记录,统计分析了这一时期郑州市大雾的变化特点及产生大雾时的气象要素特征;并利用河南省地面和探空观测资料以及NCEP1°×1°再分析资料,从要素场、大气稳定度等方面,对2007年12月25-27日郑州市大雾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郑州市年雾日数呈下降趋势,每月都可以出现大雾,但12月最多,6月最少.降水后较大的相对湿度、稳定的大气层结以及近地层较小风速等是大雾形成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伊春近30a大雾天气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分析伊春1979~2008年大雾天气的日变化、月际变化、年际变化规律.伊春大雾多出现在夜间,日出后消散,持续时间以3~6h为多.大雾主要集中在夏季,其次为春秋两季,而冬季大雾出现很少.20世纪90年代大雾日数最多,2000年以来大雾日数又缓慢减少,但没有明显的周期性.当相对湿度为75%~80%、气温为15-20℃、风速为静风或0~0.5m/s、气压为980.0~985.0hPa时,出现大雾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乌鲁木齐近31年大雾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郑玉萍  李景林 《气象》2008,34(8):22-28
统计分析了1976-2006年乌鲁木齐大雾天气的气候特征,乌鲁木齐大雾多出现在夜间,持续时间以3小时之内为多.31年来年平均大雾日为29.5天,一年中大雾主要出现在冬季11月至次年3月;冬季大雾的持续时间最长.31年来大雾日随着年代的推移总体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平均以1.9天/10年的速度减少,1990年代大雾日明显偏少,进入21世纪后大雾日又迅速增多.当气温为0~-10℃、相对湿度85%~95%、风速0~3m·s-1、气压910~925hPa时,出现大雾的频率最高;冬季大雾天气出现在逆温层底部距地高度低、逆温层厚度大、强度强的低空温度层结条件中.  相似文献   

8.
深圳大雾的气候统计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在分析深圳大雾气候统计特征的基础上,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深圳市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深圳大雾发生的环流特征,得出深圳大雾出现时地面天气形势特征主要有3种:均压场型、冷高压底部型、冷高压后部型。大雾发生时大气层结是稳定的。并讨论了不同天气背景下大雾的水汽条件和水汽输送路径,指出大雾发生时深圳并不位于水汽幅合中心;当天或前一天出现0~0.5mm的降水时最有利于大雾的发生。通过对0cm地表温度分析,发现深圳大雾发生时最有利的地表温度为16.0—22.9℃。  相似文献   

9.
西安大雾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西安地区大雾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西安地区1961-2005年大雾日数和对应的相对湿度、气温.结果表明:西安大雾最多地区是西安城区,秋冬季是大雾的高发季节;西安城区和户县大雾有明显的减少趋势,长安、蓝田大雾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西安冬季大雾变化最明显;西安大雾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西安大雾变化与相对湿度和气温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一次大雾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秀珍  林易 《贵州气象》2009,33(5):22-24
通过对2008-12-27贵州出现的大雾天气过程分析后发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孟加拉湾南支槽稳定维持,使得贵州上空受偏西南气流控制,其层结稳定并维持,低空较强的西南低空急流为大雾天气的产生提供了较好的水汽输送,大雾产生前静止锋减弱北抬,大雾分布与静止锋走向保持一致.大雾的生消与维持决定于接地逆温的生消与维持,接地逆温的位置即大雾产生的位置;大雾产生时,低层和近地层出现相对湿度很大、静风与偏南气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利用四川省金堂县1981—2010年30 a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金堂大雾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是大雾的一个相对高发期;1998年以后,进入大雾相对少发期,并以15.6/10 a的速率减少;②大雾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存在着冬季最多,秋季次之,夏季最少的特点;③大雾主要发生在1月和12月,6月最少;④大雾主要在08时之前生成;消散时间主要集中在08—12时。  相似文献   

12.
1961~2005年中国大雾天气气候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曹治强  吴兑  吴晓京 《气象科技》2008,36(5):556-560
利用1961~2005年中国541个地面台站观测的能见度和相对湿度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雾时空分布特征和趋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大雾日数明显偏多.夏半年明显偏少.其中11月最多,6月最少.在空间分布上,中国东部降水量较多的平原和丘陵年均大雾日数较多,而内蒙古大部和中国西部大部分地区年均大雾日数较少,多在1天以下.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地区一些省市,是大雾天气多发的地区,并且具有明显正变化趋势,年大雾天气日数呈波动增多的趋势,波动的周期大约为1.5年.1982、1987、1989~2000年和2002年是大雾日数较多的年份,而1967年则是大雾日数明显偏少的年份.  相似文献   

13.
鞍山地区大雾天气气候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1—2014年鞍山地区大雾天气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和多项式趋势法分析了鞍山地区大雾天气的空间及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1—2014年鞍山地区年和季大雾日数呈东南部地区多、西北部和中部地区少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各区域大雾日数的季节变化差异显著,东南部山区夏季和秋季(6—10月)为大雾多发季,其他地区深秋和冬季(11月至翌年1月)为大雾多发季;鞍山市各区域大雾日数趋势变化的差异较大,中部地区大雾日数呈减少的趋势,西部地区大雾日数呈弱增加的趋势,东南部地区大雾日数呈增加的趋势。近64 a鞍山地区区域性大雾过程最长持续时间为7 d,全区性大雾过程较少,一致性大雾过程仅出现8次;鞍山地区大雾天气受地形影响较大,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平原地区大雾天气少、山区大雾天气多,且山区连续性大雾过程持续时间较长。鞍山地区大雾过程持续时间多集中在1—2 h,大雾天气出现时间主要集中在05—06时、08时和20时前后,大雾过程日最长持续时间为20—21 h。在1961—2010年鞍山地区大雾日数的年代际变化中,东南部山区大雾日数呈增加的趋势,中部地区大雾日数呈减少的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部地区大雾日数减少明显,东南部地区大雾日数增加显著,区域性差异较大。同时,人类活动对气候环境的反馈影响可能也是鞍山地区大雾天气变化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4.
MP-3000A 是一种新型大气探测仪器,可以连续得到从地面到10 km 高度上高分辨率的位温、相对湿度、水汽密度及其廓线。选取大雾发生、维持及消散时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分析发现,大雾从形成到消散过程中水汽密度、相对湿度和位温均有不同变化;大雾发生前近地层大气中的相对湿度、水气密度一般会稳定增加,大雾发生时两者会有爆发性增加的现象。大雾维持阶段在近地层多伴有逆温层,辐射雾逆温层明显;大雾期间雾层高度有稳定型也有波动型,雾层高度下降时大雾会迅速加强。大雾消散时近地层大湿区减小抬升,水汽密度迅速减小。因此研究微波辐射计探测的大气水汽密度、液态水含量和位温,将有助于提高大雾生成与消散的预报、预警。  相似文献   

15.
泰安大雾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分析1971—2008年泰安大雾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泰安大雾多出现在夜间,持续时间以6~12h为多。泰安平均大雾日数秋冬季多,春夏季少,雾日主要集中在10月到翌年2月;大雾的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年份出现在1982年,为28.4天,最少年份出现在1995年,只有5.2天;1980年代大雾日数最多,1990年代大雾日明显减少,进入21世纪后大雾日又开始增多。大雾区域分布存在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当气温为–6~6℃、相对湿度在95%以上、风速为0~2m.s–1时,出现大雾的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利用海南省儋州市1979~2008年常规大雾观测资料,对该市大雾天气发生的频率等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儋州市年雾日30a来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90年代以后雾日明显偏少;城市热岛效应、气候变暖等因素可能是90年代后儋州市大雾日数明显减少的主要原因;儋州市大雾天气以冬春季发生频率较高,大雾日的月分布呈1峰1谷的特征;相对湿度在81%以上,地表温度在11.0~30.0℃之间,风速小于3 m·s-1时易发生雾.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一次大雾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夏立新  黄石璞 《气象》1999,25(7):52-56
通过对1997年初冬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一次大雾的机理分析,我们认为当水汽与天气形势条件具备时,在河南省单纯的辐射作用是可以形成持续性大雾天气的,而逆温层的不断重建是大雾得以维持的关键所在。近地面层充沛的水汽是大雾形成和维持的必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8.
2004年12月24日6时起,乌海市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小于30m,到11时左右,大雾基本消散。雾是低空大气中水汽饱和而凝结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由于乌海市降水少、湿度小等原因,大雾天气是不多见的,所以,对于雾的预报经验也很不足。针对这次大雾天气个例进行分析总结,从中找出一些预报指标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以2006年1月21~22日西峡县持续大雾为例,分析了持续大雾的成因,结果表明925 hPa以下的逆温层是大雾生成和维持的关键,且逆温强度与大雾的强度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近地面层充足的水汽是大雾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夜间辐射、低层微风是大雾形成的降温和风力条件.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机场风廓线资料,分析2014年3月12日广州白云机场出现持续性大雾,期间伴随出现雷暴天气的原因.结果表明:此次大雾持续的原因是低层接近饱和的湿度和逆温层的维持.同时,白云机场风廓线资料表明属大雾伴随高架雷暴.雷雨出现后,大雾并没有好转,大雾消散原因是中低层冷空气向地面渗透,破坏了近地面层的逆温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