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夏季天气炎热,为防止地面最低温度表失效,常在08时观测后,及时将表收回放置在百叶箱中。一般情况下,在20时观测前巡视仪器时再将其放回原处。若遇到强对流天气变化有可能显著降温时,则  相似文献   

2.
夏天地温高时,为保证地面最低温度表不受损,要将地面最低温度表收起,当遇到天气变化时,再将其放回原处,以免遗漏地面最低温度值.  相似文献   

3.
徐福兴 《气象》1990,16(7):18-18
地面观测规范在地温一章中规定:地面最低温度表于每日20时观测一次。夏季高温日子里,为防止地面最低温度表失效,应在早上温度上升后观测一次,并记入观测薄08时栏,同时应收回室内。若遇雷雨天气,因可能有显著降温,应提前放回原处,以免漏测最低地温。又在规范107页无自记仪器项目中规定:2时地面温度用1/2(当日地面最  相似文献   

4.
在实际观测工作中,地面(0cm,下同)最高温度常出现明显高于或低于当天14时地面温度的现象。产生这种偏差,除仪器等因素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地温地段的土壤状况及温度表的安置情况不一致。地面最高温度明显低于14时地面温度,是由于地温段表土板结未及时疏松,或最高温度表安置不当,与土壤接触面明显减小而引起的。我们知道,地面三支温度表安置合格,是指表身的二分之一埋入土中,与土壤密贴,能较真实地感应该处地表温度变化。当将地面最高(低)温度表调整后放回原处时,如果没有细心地将土壤回填到表身四周,从而使地面最高温度表…  相似文献   

5.
在夏季20时地面观测时,曾多次出现地面最低温度高于地面0 mm的现象,甚至有时高出较多.经多次观测和分析,这种现象大多出现在天气晴好、白天温度较高时,所以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三:①夏季地面温度表白天被收回,安放最低温度表之处的地面被太阳暴晒,受热较多,太阳降落后,短时间内温度变化的不均匀;②地面最低温度表放回时,球部和表身未埋入土壤中一半;③地温场土壤板结或不够疏松.  相似文献   

6.
夏天地温高时,为保证地面最低温度表不受损,要将地面最低温度表收起,当遇到天气变化时,再将其放回原处,以免遗漏地面最低温度值。工作中发现,当雷雨过后,地面最低温度表有被吹起移动位置现象,容易造成地面最低温度值的遗漏。为克服这种现象,我们在夏季坚持做到:一是经常疏松地温场,不至于因降水而产生土质变硬而板结;二是按《规范》安放,埋入土中的一半必须与土壤密贴;三是用直径6cm的盘圆做成两个排,同时卡住3支裸露表插入地下。这样做以后,就再也没有出现遗漏地面最低温度值的现象了。浅谈夏季地面最低温度表观测@贾振河$卫辉市气象局!河…  相似文献   

7.
在夏季 2 0时地面观测时 ,曾多次出现地面最低温度高于地面 0mm的现象 ,甚至有时高出较多。经多次观测和分析 ,这种现象大多出现在天气晴好、白天温度较高时 ,所以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三 :①夏季地面温度表白天被收回 ,安放最低温度表之处的地面被太阳暴晒 ,受热较多 ,太阳降落后 ,短时间内温度变化的不均匀 ;②地面最低温度表放回时 ,球部和表身未埋入土壤中一半 ;③地温场土壤板结或不够疏松。夏季地面最低温度高于地面0mm的原因@李鹏飞$宝丰县气象局!河南宝丰467400  相似文献   

8.
规范规定“在观测蒸发量时有降水,在取走小型蒸发器时,应同时取走该雨量筒中储水瓶;放回蒸发器时,也同时放回储水瓶”。通过实际工作证明,在观测完小型蒸发器再观测大型蒸发器,用这个程序观测蒸发量是有误差的,原因是在有降水时取走储  相似文献   

9.
第Ⅰ部分研究结果 (徐枝芳等, 2007) 表明模式与实际观测站地形高度差异对地面观测资料同化效果有较大影响.此文在MM5_3DVAR同化系统中利用近地层相似理论将地面观测资料进行直接三维变分同化分析, 考虑模式与实际观测站地形高度差异对同化效果的影响, 提出在地面观测误差中增加地形代表性误差来解决这个问题.研究结果表明: 地面资料同化分析时, 在其观测误差中加入一项新的误差--地形代表性误差, 能较好地解决地面资料同化分析中模式与观测站地形高度差异问题; 地面资料参与同化分析, 在观测误差中加入与模式和实际观测站地形高度差异大小相关的地形代表性误差时, 地面观测值对分析值的影响随着地形高度差异代表性误差的加入而减小, 同时又部分地将地面观测信息通过变分分析融进分析场, 使得低层分析更接近真实场, 且地面资料利用率更高, 24小时降水数值预报 (模拟) 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地面温度表被雪埋住时的观测是:地面3支温度表被雪埋住时,在降雪或吹雪停止后,应小心将表从雪中取出(勿使水银柱、游标滑动),水平地安装在未被破坏的雪面上,感应部分和表身埋入雪中一半.当发现表身下陷雪内,或在观测前巡视时表身又被雪埋住时,均应将表重新安装在雪面上.读数时若感应部分又被雪盖,可照常读数.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晴好天气条件下对地面最高温度表读数与14时0厘米地面温度表读数进行对比观测,分析其误差原因,以便提高仪器观测质量.  相似文献   

12.
在地面观测中,有时会遇到地面最高温度表示值比14时0cm温度表示值高10℃以上的现象。本站曾出现过这种情况:14时观测时总云量为10,14时观测后天气立刻晴好,天空中的云量、云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天地面最高温度表示值比14时0cm温度表示值高12.3℃。这是由于0cm温度表接触地面,随天气的变化升温、降温敏感;而地面最高温度表因其构造的原因,无论天气怎样变化,将会使一天中最高的温度保留下来。由于14时观测时地面0cm温度表示值不一定是最高的,所以二者会出现较大的差值。地面最高温度表示值与14时0c…  相似文献   

13.
地面温度测定的是地表与空气交界面的温度,冬季有积雪时测定的是雪面与空气交界面的温度.在观测工作中,发现冬季地温场有积雪时,14时观测地温有时会出现0 cm温度表读数与地面最高温度表读数差值较大的现象.经反复观测,发现是由于地面温度表经过太阳直射,感应部分的积雪融化,与地面脱离,造成0 cm温度表与地面最高温度表读数均迅速上升.观测前30分钟巡视仪器时,因发现温度表下陷雪内,便重新埋放,使0 cm温度表感应部分与雪面重新接触,温度迅速下降,而地面最高温度表则不会下降,这就造成了上述情况.  相似文献   

14.
第I部分研究结果(徐枝芳等,2007)表明模式与实际观测站地形高度差异对地面观测资料同化效果有较大影响。此文在MM5_3DVAR同化系统中利用近地层相似理论将地面观测资料进行直接三维变分同化分析,考虑模式与实际观测站地形高度差异对同化效果的影响,提出在地面观测误差中增加地形代表性误差来解决这个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地面资料同化分析时,在其观测误差中加入一项新的误差——地形代表性误差,能较好地解决地面资料同化分析中模式与观测站地形高度差异问题;地面资料参与同化分析,在观测误差中加入与模式和实际观测站地形高度差异大小相关的地形代表性误差时,地面观测值对分析值的影响随着地形高度差异代表性误差的加入而减小,同时又部分地将地面观测信息通过变分分析融进分析场,使得低层分析更接近真实场,且地面资料利用率更高,24小时降水数值预报(模拟)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从理论上讲地面最高温度表示值应高于14时地面温度,然而在实际观测中常出现地面最高温度表示值低于14时地面温度的现象,尤其晴天时更为突出.测量气温和地温的温度表结构是一样的,既然在气温观测中没有类似情况,那么就不是温度表的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形复杂, 模式地形与实际观测地形存在一定高度差异, 因此设计合理的复杂地形下地面观测资料的同化方案有利于使我国目前仅用作探测手段的地面观测资料 (常规地面观测站和地面自动站) 在中尺度数值模式中得到充分利用.作者在MM5_3DVAR同化系统中利用近地层相似理论将地面观测资料进行直接三维变分同化分析, 并对地面资料同化方案设计中是否需要考虑模式与实际观测站地形高度差异进行探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近地层相似理论将地面观测资料同化到数值模式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并且地面观测资料 (温度、湿度、风场、地面气压) 中各物理量同化到数值模式都能影响24小时降水数值结果, 但各物理量起的作用大小不一样,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温度, 其次为湿度; 地面观测资料同化方案设计有必要考虑模式地形与实际观测站地形高度差异, 适当考虑这种高度差异能取得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在 0 8时地温观测时 ,地面最低温度表酒精柱和 0cm之间的误差达 0 .5~ 1.0℃时 ,是否更换地面最低温度表 ?发现这种情况 ,首先应检查地面最低温度表酒精柱是否中断。如果该表一切正常 ,又处在鉴定期内 ,且误差比较恒定 ,则不需更换。原因有二 :①《规范》要求 ,只有百叶箱最低温度表在每月的 1~ 15日或更换新表时 ,才和干球进行对比观测 ,其误差是否超过0 .5℃ ,是检验百叶箱最低温度表能否继续使用的一个标准。此规定不适用于地面最低温度表 ,即地面最低温度表不必和0cm进行对比观测 ,0 .5℃不是检验地面最低表可否使用的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18.
地面温度的准确性在《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其有较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利用地面温度表与地面最低温度表酒精柱示度的对比观测可保证地面温度记录准确性的实际作用,来阐述观测人员加强地面温度对比观测的必要性。 1.地面温度对比观测方法的灵活性地面温度表和地面最低温度表均安置在地温场内,两支表相距5厘米且排列方向一致,对比观测不需另外安装地温表,观测方法简单,读数简易快速,容易为观测员所接受。对比观测时观测员先对地面温度表进行读数,尔后对地面最低温度表酒精柱进行读数,两者经仪器差订正后的示度差即为对比观测结果。这种对比观测可随时多次重复进行,而对地温记录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罗荻 《气象》1991,17(7):2-2
地面最低温度表的使用,在《规范》中规定:“在夏季高温的日子里,为防止地面最低温度表失效,应在早上温度上升后观测一次地面最低温度,记入观测薄8时栏,随后将地面最低温度表收回,并使其感应部分向下,妥善立放室内或置于阴蔽处。20时观  相似文献   

20.
邱泉成 《气象》1991,17(9):65-65
众所周知,一天中的地面最高温度值一般出现在午后13时前后。本站通过多年大量的比较观测表明:14时地面最高温度补测值普遍比20时的地面最高温度观测值高出0.5—1.0℃。例如1988—1990年14时进行地面最高补测的879次中就有507次高于20时观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