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条山前寒武纪地壳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条山,古太古代—中太古代的涑水杂岩主要由TTG岩套组成,另有一些表壳岩残体和基性岩墙群。以不整合覆于其上的新太古代绛县群由不成熟的浊积岩和双峰式火山岩组成,沉积于类似现代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遭受了低绿片岩相至低角闪岩相的变质和强烈的变形。这些建造为原始大陆的组成部分。元古宙伊始,原始大陆破裂而形成原地台。在华北原地台的南缘,堆积了中条群等冒地斜建造,经受了早期从低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的变质和以平卧褶皱为标志的强烈变形,指示收敛的古地热状态和陆壳的缩短,寓意华北原地台同扬子原地台曾经发生过焊接。中元古代开始,华北原地台南缘沿南北方向破裂,产生了以西阳河群大量安山岩喷发为标志的熊耳—汉高拗拉槽。距今1000Ma前,华北原地台逐渐同扬子原地台拼接,形成统一的大陆,接受中新元古代汝阳群、洛南群和震旦系等盖层沉积。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烟台北部芝罘群主要变质岩类的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变质相系及构造岩等特征的基础上,对该群变形,变质作用及演化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该区芝罘群曾经历1期韧性变形作用和4期变质作用(古元古代高角闪岩相,中元古代早期低角闪岩相,中元古代晚期高绿片岩相及新元古代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太古宙地质体组成、阶段划分和演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沈其韩  钱祥麟 《地球学报》1995,16(2):113-120
我国太古宇陆壳主要见于华北克拉通区内,由高级变质的麻粒岩相带、角闪宕相区和低、中级变质的绿岩-花岗岩区组成。按地质时序可划分为始、古、中、新太古4个阶段。麻粒岩相带的组成主要由英云闪长质片麻岩为主和少量表壳岩或主要由表壳岩含一些花岗质岩石。绿岩-花岗岩区时代主要属新太古代,绿岩属基性火山-沉积建造,基性岩的原岩物质来自相对亏损的上地幔,形成于大陆边缘的裂谷环境。太古宙末,板块体制已经形成,麻粒岩相带是板块体制的俯冲碰撞机制的产物。对克拉通古陆块能长期成为大陆的解释,应认为是下地壳的挤压环境,促使陆壳以板底垫托叠置、垂直增生所致。  相似文献   

4.
胶南造山带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胶南造山带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由晚太古代胶东岩,早元古代荆山群及粉子山群,中元古代海州岩群、晚元古代震旦纪朋河石组等变质地层和早-中元古代超镁铁质同夺、镁铁质岩、榴辉岩、晚元古代花岗岩类、榴辉岩等组成。这些岩石记录了造山带形成演化历史:2900-2800Ma,胶东岩群中基性火山沉积形成,于2500Ma遭受中压相系角产偿岩相变质变形作用,之后有少量基性岩中基性火沉积岩形成,于2500Ma遭受中压相系角闪  相似文献   

5.
泰山地区早前寒武纪主要地质事件与陆壳演化   总被引:24,自引:9,他引:24  
庄育勋  任志康 《岩石学报》1997,13(3):313-330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工作,建立了鲁西泰山地区地质演化框架、晚太代早期表壳岩形成(2840 ̄2820Ma),晚太古代早期望府山期英云闪长岩侵位和高角闪岩相变质变形改造(〉2700Ma);晚太古代晚期绿岩建造形成和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变形改造(2700 ̄2600Ma),晚太古代晚期大众桥期基性-中酸性岩侵位(2560 ̄2530Ma);晚太古代晚期傲徕山期二长花岗  相似文献   

6.
李献华 《地质科学》1996,31(3):218-228
详细的主元素和Sm-Nd同位素体系研究表明,扬子块体南缘元宝山地区四堡群中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可能来源于Al亏损地幔;而宝坛地区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的源区则可能包括了A1未亏损和A1亏损两种地幔端元组分,部分样品可能受到围岩混染。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的Sm-Nd数据构成了一条无地质意义的假等时线,由其斜率获得的年龄约2.2Ga明显偏老。四堡群浅变质沉积岩的Nd模式年龄限定了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和四堡群的地层年龄应小于1.8Ga.扬子南缘最老的基底四堡群(及相应地层)主要是由地壳存留年龄为1.8-1.9Ga的未成熟陆壳再循环物质组成,明显不同于华南块体(华夏古陆)的早-中元古代变质基底。迄今为止获得的沉积岩和花岗岩的Sm-Nd同位素资料都不支持扬子南缘存在早元古代-晚太古代基底。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早前寒武纪变质地层的组成及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是华北克拉通北缘早前寒武纪变质杂岩发育地区,也是高级变质地层发育地区。多年来,对该区早产寒武纪变质地层的组成和划分一直存在着争议。近几年来,作者以相同或相似的岩性组合为基本填图单位,以变形变质作用特征的研究为主线,结合岩浆活动作用,原岩建造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对内蒙古大青山地区的6幅、:5万区域地质调查,提出自该区早前寒武纪变质地层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古太古代兴和岩群,中太古代乌拉山岩群和古元古代美岱召岩群3个岩群,并进一步划分为8个岩组。其中兴和岩群和乌拉山岩群均遭受了麻粒岩相-高角闪岩相条件下的多期强烈的变形变质作用改造,并相互参差交错地工生在一起。详细地构造解析结果表明,兴和岩群和乌拉山岩群均遭受到一期下地壳麻粒岩相环境下的近水平剪切变形和高角闪岩相条件下的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纵向构造置换作用的改造。早期近水平剪切导致乌拉山岩群的各个地层单元以透镜状岩片叠置于兴和岩群之上,后期纵向构造置换作用导致兴和岩群和乌拉山岩群的不同地层单元沿现存叶理相互穿插,造成以现存叶理为标志的“假互层”或“假夹层”。美岱召岩群为一套浅变质的碎屑沉积岩系,仅遭受绿片岩相变质,变形特征也不同于乌拉山岩群,其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由乌拉山岩群,兴和岩群及侵入其中变质深成岩组成的高级变质杂岩之上。  相似文献   

8.
冀北高压麻粒岩带岩石组合性质、同位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冀北高压麻粒岩带中各岩石单元岩石组合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划分出北部红旗营子表壳岩带、中部高压麻粒岩带和南部单塔子-桑干杂岩带三个构造岩石单元,进而对中部高压麻粒岩带划分出南北两个亚带。南部亚带主要为2500Ma的钾长花岗岩、高压麻粒岩和再造的单塔子-桑干杂岩;北部亚带由2000-1800Ma的花岗岩带、红旗营子群岩片组成。推断本区高压麻粒岩带实际是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两次超大陆汇聚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印度西部拉贾斯坦中南元古宙Aravalli超群由浅变质的粗砂岩、碳酸盐岩及杂砂岩所组成,夹有线粒偻砂岩和泥质岩,位于由片麻岩,片岩及高级变质沉积物组成的太古宙基底之上。其中杂砂岩可分为四种不同的岩相类型(相A、B、C、D),每一种岩相具有不同的QFL组分、粒度、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根据QmFLt判别图可判别每一岩相类型形成的构造环境。相A、D杂砂岩来自再旋回造山带,相B则来尖皇与岛弧  相似文献   

10.
华北北部麻粒岩相带构造区划及其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李江海  翟明国 《地质科学》1997,32(3):254-266
作者在编绘华北北部高级变质岩区的变质地质图(1:2000,000)的基础上,对麻粒岩相带构造区划提出了新方案,提出相带内部构造单元的边界与变质相界线并不协调崐的新认识。这一巨型麻粒岩相带可以划分为南北两个亚区,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岩石组合、崐变质特点及演化历史。北亚区为早元古代陆缘活动带的组成部分,由TTG质杂岩和少量表壳岩系组成,主要经历1期变质;南亚区为太古代克拉通的组成部分,与克拉通内主要构造单元具有密切联系,经历多期变质,由孔兹岩区、剪切构造带、TTG杂岩一表壳岩穹隆等单元组成。整个麻粒岩相带及其邻区记录了中太古代一早元古代初华北克拉通北部小陆块形成、稳定,直至拼合形成较大的克拉通陆块,再发生陆内裂谷及陆缘构造活动,最终发生克拉通化的构造地质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卡拉库鲁木变质核杂岩是慕土塔格岩体的南缘部分,由长城系片麻岩以及燕山期花岗岩组成,其中长城系片麻岩为一套低角闪岩相的变质侵入岩,主要岩性为(石榴石)黑云二长片麻岩、(石榴石)黑云斜长片麻岩;根据变形程度,将其划分为内带、中带及外带,其中在内带见有燕山期花岗岩。剥离断层沿变质核杂岩边缘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展布。剥离断层上盘滑脱体由长城系赛图拉岩群高绿片岩-低角闪岩相的变质岩系构成。变质核杂岩构造的形成时代为早-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12.
河南鲁山地区原划归太古宇太华群中解体出中—新太古代变形侵入体,由魏庄片麻岩和榆树庄片麻岩组成,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局部为麻粒岩相。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高铝质片麻岩特征,原岩为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TTG岩系),从而为该地区发育中—新太古代花岗岩—绿岩带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3.
冀东双山子群及朱杖子群时代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山子群和朱杖子群为一套变余组构保存较好的低角闪岩相-高绿片岩相变质岩系,分布于河北省青龙县双山子一带,东西宽14km,南北长40km。过去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在晚太古代末期-早元古代初期,双山子地区出现裂谷式下陷带,控制了双山子群和朱杖子群的沉积,东部的安子岭杂岩区和西部的迁西群分布区是古隆起区,笔者认为双山子群和朱杖子群是晚太古代生成的,因为,双山子群和朱杖子群与安子岭杂岩和界岭口闪长岩是侵入接触关系,两岩体的Rb-Sr全岩等时年龄分别为2452Ma和2446Ma。在双山子东南28km的庙沟也出露面积约2km2的朱杖子群,在安子岭杂岩和界岭口闪长岩中见有大量两群表壳岩的包体,作为朱杖子群底砾岩的老爷庙砾岩,砾石成分主要是闪长岩、火山岩和粉砂岩,从未见到片麻岩。说明砾石来源于下伏双山子群而不是安子岭片麻岩和迁西群片麻岩,因此,晚太古代末期-早元古代初期,双山子一带不是断陷盆地,安子岭地区不是隆起区,双山子群和朱杖子群是晚太古代沉积的。  相似文献   

14.
河南鲁山地区中-新太古代灰色片麻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河南鲁山地区原划归太古宇太华群中解体出中—新太古代变形侵入体,由魏庄片麻岩和榆树庄片麻岩组成,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局部为麻粒岩相。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高铝质片麻岩特征,原岩为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TTG岩系),从而为该地区发育中—新太古代花岗岩—绿岩带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部的柴达木陆块和欧龙布鲁克陆块的基底岩系虽然在地球化学上与扬子陆块具有亲缘性,但它们之间的组成和变质作用历史却显著不同。欧龙布鲁克陆块下部基底德令哈杂岩和达肯大坂岩群于~1.95Ga发生了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并克拉通化,响应了全球Columbia超大陆汇聚事件;随后又与中元古代万洞沟岩群一道于~1.0Ga发生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共同响应了全球Rodinia超大陆汇聚事件;新元古代中晚期裂解后于中奥陶纪受原特提斯洋关闭影响而隆起。柴达木陆块基底主体由中元古代金水口岩群白沙河岩组(柴南缘)和沙柳河岩群乌龙滩岩组(柴北缘)组成,以S-型花岗岩的侵入活动和相应的变质作用响应了全球Rodinia超大陆汇聚事件。晚泛非期(520~480Ma)柴达木陆块与冈瓦纳主大陆俯冲碰撞,发生中压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和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经短暂拼贴后很快进入到原特提斯洋域,随460~420Ma的大洋关闭而发生变质叠加。区域对比表明,在基底组成和地壳演化史上,欧龙布鲁克陆块与阿拉善陆块和塔里木陆块(包括扬子陆块)相似,柴达木陆块则与北秦岭陆块以及祁连陆块相似,因而分属两个陆块群。塔—欧陆块群记录的~500Ma热事件与塔—欧和柴—秦陆块群共同记录的~450Ma热事件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构造热事件。  相似文献   

16.
东天山前寒武纪基底若干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李铨  于海峰  修群业 《新疆地质》2002,20(4):346-351
东天山前寒武纪基底由星星峡群和卡瓦布拉克群组成。通过其物质组成、同位素年龄资料并与邻区-库鲁克塔格和甘肃北山前寒武纪基底对比,提出东天山前寒武纪基底是由已变质的深成岩侵入体(包括奥长花岗岩等)和表壳岩组成,与库鲁克塔格和甘肃北山前寒武纪基底有着显著差别,绝不是同一地质环境的产物。年龄数据显示它有晚太古代和早元古代的成分,其岩石组合反映具有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特征,应暂将其置于一个单独的大地构造单元,建议将星星峡群和卡瓦布拉克群暂分别称为星星峡杂岩和卡瓦布拉克岩群。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西部沿戈枕断裂带分布着一批重要金矿床,其赋矿岩石为中元古包板群变质岩。以红甫门岭,二甲,不磨矿床为典型实例,分别服糜棱岩型,碎裂岩型和和石英脉型三种类型金矿化。其形成经历了矿源层形成-角闪岩相区域变质及混合岩化作用-绿片岩相区域变质作用-韧性剪切变形-脆性变表及岩浆热液活动几个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崤山地区太古代变质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振山  梁天佑 《河南地质》1997,15(4):278-282
崤山地区原“太华群”由15%的变质表壳岩和85%的变质花岗岩组成。变质花岗岩的主要岩石类型有;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通过对变质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崤山地区太古代变质花岗岩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TTG岩系类似。根据野外接触关系和一组锆石Pb-Pb蒸发年龄,确定其成岩时代为太古代。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冀北高压麻粒岩带中各岩石单元岩石组合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划分出北部红旗营子表壳岩带、中部高压麻粒岩带和南部单塔子 -桑干杂岩带三个构造岩石单元 ,进而对中部高压麻粒岩带划分出南北两个亚带。南部亚带主要为 2 5 0 0Ma的钾长花岗岩、高压麻粒岩和再造的单塔子 -桑干杂岩 ;北部亚带由 2 0 0 0~ 180 0Ma的花岗岩带、红旗营子群岩片组成。推断本区高压麻粒岩带实际是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两次超大陆汇聚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陕南汉中碑坝地区是扬子克拉通少数可能存在太古宙结晶基底的地区之一。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表明,后河“群”主要岩石类型之一的TTG片麻岩形成时代约为2400Ma,其REE和岩石化学特征与新太古代TTG片麻岩类似;混合岩类Sm-Nd同位素模式年龄表明其原岩或源岩的形成时代约为2700Ma的新太古代,在岩石化学成分上与钾质花岗岩或闪长质岩石相当,与太古宙高级区新太古代典型钾质花岗岩相近似;区内斜长角闪岩形成于2200Ma,与区内混合岩化作用发生的时代稍早或基本一致;局部存在的变流纹岩与火地垭群铁船山组双峰火山岩属同一岩浆作用过程在区内不同区段的体现;后河“群”各类基底岩石有基本同一的Rb-Sr等时线年龄(1201Ma±240Ma),反映了元古宙中晚期构造热事件对早期各类岩石Rb-Sr同位素体系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