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近年来,伊川县认真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坚持把建设项目占用耕地表层50厘米左右的肥土,用于土地复垦整理和改造中低产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致富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据统计,该县近两年共收集利用表层土260万方,整治土地500公顷.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伊川县认真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坚持把建设项目占用耕地表层50厘米左右的肥土,用于土地复垦整理和改造中低产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致富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据统计,该县近两年共收集利用表层土260万方,整治土地500公顷。伊川县总面积  相似文献   

3.
从2009年开始,威海市将以文登市为试点,推行占用耕地表层土壤剥离制度。所有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将按照“谁占用、谁剥离、谁覆土、谁受益”的原则,将表层适于作物生长的土壤层进行剥离,剥离深度至少达到30em,土壤剥离后必须进行妥善存放,用于其他土地复垦、开发整理项目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据统计,近年来文登市每年建设占用耕地都超过600hm^2,  相似文献   

4.
《河南国土资源》2005,(9):48-48
为推进土地资源配置的优化、合理,集约利用土地,充分挖掘土地资产的潜在价值,1998年至2004年,宁波市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21万亩,建成标准农田9.6万亩;今年新开发项目22个,整理土地面积7.1万亩,预计可增耕地5986亩,将连续第7年基本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积极探索,因地制宜,走市场配量之路,宁波市国土资源部门走出了一条土地资源新型管理之路。  相似文献   

5.
陕县地处丘陵山区,全县总人口34万,农业人口28万,耕地面积3.7万公顷,人均不足1.3亩。近年来,该县把保护耕地、开发土地资源作为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经济发展战略措施常抓不懈,深入落实建设用地项目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挂钩制度,高标准开展土地开发整理,保证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及时落实。特别是2002年以来,该县以农村奔小康和“空心村”整治为契机,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整理工作,走出了豫西独具特色以“退宅还耕”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开发整理路子。三年来,全县通过“空心村”治理,实现净增耕地3400亩(不含国家省市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2000亩),连续两年实现耕地占补有余,解决了人地突出矛盾,确保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隰县土地开发整治研究,发现隰县土地开发潜力为总面积4531公顷,可补充耕地3375.45公顷。耕地整治可新增耕地数量潜力为1125.64公顷,居民点整治潜力为444公顷,可新增建设用地约400公顷。隰县适宜复垦土地潜力为348.36公顷,预计新增耕地潜力为204.79公顷。对隰县土地分类整治和土地整治进行了分级评判分析,最后提出了促进整治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土地是我国国有资产中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资产,是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城市的开发建设离不开土地,经营土地是经营城市的核心和关键。经营土地不能单纯地追求土地资产价值,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效益,既要注重对耕地的保护,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同时,又要注重土地资产的管理,实现土地资产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是全国著名的资源大省,相对其它地区人少地多,土地资源较丰富。然而近年来,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与城镇建设用地逐渐扩展,使得土地尤其是耕地相对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而耕地必须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了实现耕地占补动态平衡的战略目标,国土部门采取了许多应对措施,土地整理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为了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以土地平整、田块合并、村庄更新、沟渠道路改建、宜农荒地开发、土地复垦等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开发整理活动在我国全面展开。目前开展的土地整理活动,不仅带来了耕地的增加,还产生了经济、社会、生态3方面的效益,工作内容和运营方式也涉及社会各方面。但同时,我们还需要对土地开发整理的实质、影响、规划控制等进行多维思考,从而使土地整理活动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社会系统的发展中发挥更好的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土地开发整理就是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我国的土地整理分狭义和广义两种。侠义的土地整理主要指农地整理,广义的土地整理包括土地的复垦和开发,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耕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前,国土资源部的土地整理内容将逐渐涵盖传统的农地整理以及土地的复垦和开发,但重点仍是农地整理  相似文献   

11.
1999年1月1日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后,国家对保护耕地提出了“开源、节流、保护、挖潜”的四项具体要求,以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作为“开源挖潜”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开发复垦对缓和人地矛盾,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作用日趋显。但由于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运转模式及经营体制等问题,影响了开发复垦的力度、进度和质量。为此,我们以长兴县土地开发复垦为例,剖析土地开发复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2.
《南方国土资源》2005,(8):F0002-F0002
5年来,全区土地管理工作成绩斐然。耕地保护工作成效显著,连续5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建设”两者关系,确保了广西新一轮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建设用地;加大土地市场建设力度,全面推行国有经营性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治理整顿土地市场,各项清理检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13.
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快速发展、耕地大量减少,中央采取土地管理宏观调控措施控制建设用地和严格保护耕地的背景下编制的,通过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遏制了乱占、滥占土地的势头,对于保护耕地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规划本身的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方面存在的不足,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目前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枣庄市国土资源局针对该市人多地少、经济发展占用耕地多的实际,始终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作为稳定耕地面积、保护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大事来抓,严格依照《枣庄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枣庄市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专项规划》,大力实施土地后备资源开发,积极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以项目建设为契机,努力争取国家、省投资项目,积极创造为三农服务的平台,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5.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广东省徐闻县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和耕地锐减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通过建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机制和采用行政,经济、法律及技术等措施来保护耕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推进土地整理 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沂水县地处鲁中泰沂山区,属低山丘陵区,土地产出率低,土地资源有如下特点:一是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全县人均耕地面积0.073公顷,个别村人均拼地甚至低于0.02公顷,二是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据土地详查统计,全县未利用土地面积27014.67公顷,多为山丘荒草地和裸岩石砾地,分布零散,土层浅  相似文献   

17.
张红岩  刘玉清 《山东国土资源》2007,23(6):2007/5/16-2007/6/15
新增建设用地是指农用地和未利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对这部分土地收缴有偿使用费,并纳入国家基金预算,专项用于耕地开发,是我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体现。它有利于建立保护耕地新机制,促进存量建设用地的利用,抑制建设用地盲目扩张;有利于培育土地市场,增加土地资产收益。邹平县自2002年以来,共完成储备库建设项目79个,总建设规模3489.34hm^2,新增耕地1979.13hm^2,完成投资8479.2万元。  相似文献   

18.
程建华 《山东国土资源》2007,23(6):2007/3/26-2007/6/16
近年来,菏泽市充分利用土地后备资源,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为目标,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力度,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强耕地排灌能力,改善了农业生产和当地生态环境,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被农民称之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近5年来,该市共争取国家、省投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53个,其中国家级项目25个,建设规模24664.7hm^2;省级项目28个,建设规模9139hm^2。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化实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于1999年由国务院批准实施;各州(地、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于2003年由省政府批准实施。通过几年的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初步形成,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开始建立,在保护耕地、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级政府按规划用地、管地的观念普遍增强,  相似文献   

20.
2007年以来,枣庄市重点工程项目相继落地建设,占用了部分耕地,为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枣庄市市中区国土资源分局始终把土地开发复垦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严格按照项目规划设计,认真组织乡镇做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重点抓好了齐村镇、西王庄乡、税郭镇3个国家级项目和永安乡省级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工作。对齐村镇、西王庄乡土地复垦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