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加强国际间防灾减灾合作,提高国际防灾减灾能力是中国与东盟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和使命。随着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的深入,推动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公众环境意识上的提高,加强各国在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方面的合作,支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事业已成为当前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一个重要领域,这也是北部湾经济区要建设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的重要目标和发展方向。在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加强国际间防灾减灾合作,提高国际防灾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表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五部分,就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决定>指出:"我国农村自然灾害多,受灾地域广,防灾抗灾能力弱,必须切实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工作,加强灾害性天气、地质灾害、地震监测预警,提高监测水平,完善处置预案,加强专业力量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灾害处置能力和农民避灾自救能力".这为我们进一步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正诱发地质灾害的各类因素中,除了自然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类工程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扰动。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形地貌极其复杂的国家,要为快速推进的城镇化提供足够的安全、宜居、没有地质灾害隐患的土地,是不现实的。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这不是城市要素第一次进入防灾减灾日主题,2014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城镇化与减灾",两者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辽宁将全面加强全省海洋预警监测和防灾减灾工作,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海洋预警监测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全省海洋生态预警监测综合防范能力,努力把海洋灾害风险和损失降至最低。这是1月25日,记者从全省海洋预警监测专项工作会议上获悉的。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预警监测和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5.
今年的5月12日为我国首个“防灾减灾日”,为促进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的提高,5月7日县政府组织各责任单位于荷花广场进行防灾减灾展板、挂图宣传。我局组织并参加了此次活动,在活动中共发放科普知识手册126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手册250册,并就地灾防灾知识自救措施对来往群众进行了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6.
正每年的5月12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设立"防灾减灾日",既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灾害形势,一些地方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仍然存在,急需进一步提升基层减灾能力。为此,今年第九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将主题设为"减轻社区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7.
为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与水平,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地质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地质环境安全保障,嵊州市紧紧围绕高标准"十有县"建设目标,对照要求,细化措施,狠抓落实,取得了积极成效。  相似文献   

8.
"防灾减灾,预警先行。在重大自然灾害中保护民众生命,预警是否有效往往起决定性作用。"我国地域辽阔,地理地质情况复杂,灾害多发。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在今年"两会"期间,众多政协委员聚焦防灾减灾,针对完善防御机制纷纷发表真知灼见。梁建华:构建防灾减灾网络体系“目前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还存在体系不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功能不全、网络化程度不高、节点之间联动性不强、信息化程度不好、应急避难体系建设与发展振兴需求衔接度不够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梁建华在向“两会”提出的提案中如是说。  相似文献   

9.
《南方国土资源》2013,(2):21-24
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特别是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国土资源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建设的兴起、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越来越明显,由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越来越多,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如何健全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机制,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以所在的汝州市为例,就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机制建设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城市建设的兴起、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越来越明显,由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越来越多,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如何健全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机制,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以所在的汝州市为例,就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机制建设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14年5月12日是第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为了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当天上午,广西国土资源厅、南宁市国土资源局和南宁市邕宁区政府在邕宁蒲庙镇新兴广场联合开展“防灾减灾日”科普宣传活动。活动通过提供专家咨询、展出科普展板、发放宣传材料、播放宣教影片等多种形式,向市民宣传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常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吸引了众多市民。在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向广大群众认真讲解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防灾减灾基本常识和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答。在有奖竞答环节中,广大市民踊跃参与,通过回答有关问题,提高了防灾减灾意识。  相似文献   

13.
<正>"现在地震来袭,实施紧急避险!"5月12日上午,浚县科达中学广播声响起,紧急避险警报同时拉响,全体学生迅速躲在了墙角或课桌下。当听到"紧急避险结束,全体师生立即疏散"的指示后,学生们有序跑向操场。这是浚县科达中学防震减灾演练的一个场景。当天是我国第7个防灾减灾日,鹤壁市在浚县浚洲广场启动了防灾减灾日主题宣传周活动。副市长高雅玲出席启动仪式。今年防灾减灾日的活动主题是"科学减灾、依法应对"。在防灾减灾日主题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上,鹤壁市表彰了防  相似文献   

14.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智慧城市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作用了吗”“怎样才能让城市更加智慧”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这次疫情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城市治理需要技术支撑,智慧城市建得好能有效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认为,对智慧城市要有正确的认识,其价值首先应通过防灾减灾、保障城市的安全健康运行来体现,而不是在突发事件中发挥的作用来体现。  相似文献   

15.
2005年,我们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关系,全面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努力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我们积极为经济建设提供用地保障,全年共上报省政府和国务院审批了19个批次城市建设用地,8个城市批次用地,8个乡镇建设用地,3个单独选址项目用地,耕地保护进一步加强,全市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27.03万公顷以上;  相似文献   

16.
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全省各级海洋主管部门以“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为根本宗旨,以浙江省海洋灾害防御三年行动方案为指导,创新工作机制和载体,压实主体责任,统筹整合资源,以海洋灾害复核与整治、风暴潮重点防御区划定与管理、海洋综合减灾县(市、区)和综合减灾社区建设为主要抓手,在全省沿海系统全面实施了海洋灾害应急防御三年行动(以下简称“三年行动”),为全面提升全社会海洋综合防灾减灾和应急响应能力,保障浙江省经济社会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7.
<正>2023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的海洋防灾减灾主题为“防范海洋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5月12日,由自然资源部东海局、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  相似文献   

18.
<正>舟山市是我国海岛最多的设区市,由于海洋环境复杂多变,舟山市也是海洋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每年风暴潮、海浪、赤潮等海洋灾害给舟山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近年来,舟山市一直把海洋防灾减灾作为海洋管理工作的重头戏。今年5月,舟山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工作的意见》,7大举措推动海洋"一盘棋"管理,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推进海洋防灾减灾建设,实施海洋灾害应急防御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设海洋综  相似文献   

19.
政策     
正中央强调:城市规划建设要优先保护好基本农田中共中央、国务院2月6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依法制定城市规划加强空间开发管制,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确定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思路,逐步调整城市  相似文献   

20.
贯彻实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做好区域性地质灾害的前期勘查和预测、预报,开展本区域地质灾害隐患区和危险区的确定调查工作,加强地质环境监督管理与地质灾害防治,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势在必行,对防灾、减灾,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