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新疆为研究区,结合人口密度和1993—2013年的夜间光数据,开展对研究区近20年乡村聚落扩展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空间增长率指数、扩展强度和平均最近邻分析方法,分析新疆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演变。结果表明:①新疆南部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剧烈,北部和东部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较为缓和;②从增长率和扩展强度来看,新疆北部和南部地区乡村聚落平均扩张强度都呈增大趋势,但东部地区乡村聚落扩张强度先增长后减少的趋势;③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新疆南部地区的乡村聚落在空间上呈松散分布,而北部和东部地区呈较紧密分布状况。新疆乡村聚落沿着自然资源丰富的绿洲上以集聚分布,而且一直保持递增扩张。  相似文献   

2.
三生空间协调度的中泉镇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中分类推进乡村发展的问题,基于三生空间协调度模型,该文选取甘肃省景泰县中泉镇为研究区,开展三生空间协调度计算与分析,并结合居民点布局优化方向,将中泉镇居民点优化类型划分为城郊融合型、集聚提升型、规模管控型和搬迁撤并型4类。实验表明:中泉镇城郊融合型居民点共有21个,占比2.73%,主要分布在中庄村;集聚提升型居民点392个,占比52.84%,分布在龙湾村、腰水村、三合村、尾泉村、胡麻水村和长生村;规模管控型居民点共有365个,占比32.16%,分布在红砚台村和大水村;搬迁撤并型居民点共有95个,占比12.26%,分布在崇华村和白水村。该研究可为乡镇尺度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乡村宜居性和人口流动网络特征的农村居民点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重构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中国湖北省鄂州市为研究区,从人的生存生活需求出发,构建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估鄂州市宜居性高低;通过网络分析法构建城乡人口流动网络,发现乡村人口流动规律。在此基础上,综合宜居性和人口流动强度的组合特征进行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结果表明:(1)鄂州市整体宜居性较高,其中,生存保障功能差距较小,而生活服务功能和生活提升功能差距较大;(2)人口按照主城区、所属镇、附近优势城镇的优先顺序流动;城镇辐射范围有限,现有的点轴结构不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亟需发展中心村、一般村、基层村形成完整的乡村结构,带动全域发展;(3)基于乡村宜居性和人口流动强度将居民点划分为搬迁撤并类、城郊融合类和集聚提升类(中心村、一般村和基层村)。该研究可重塑乡村发展核心,完善乡村结构,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为人口快速流动区乡村聚落重构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张晓平  胡紫红  张璐 《测绘通报》2023,(5):148-152+169
在转型发展压力下,资源枯竭型城市仍将面临一定的生态退化风险,其生态保护修复面临严峻挑战。本文以江西省大余县为研究区,识别全域生态退化风险及其空间特征,划分生态保护修复区类型,并提出相应生态保护修复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大余县生态退化风险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呈现“四片一带”的空间格局;(2)全县生态退化风险总体较低,局部生态退化风险主要源于生态压力,其中矿业开采是导致局部生态压力升高的关键因素;(3)将全县划分为生态治理区、生态涵养区、生态保育区和生态提升区,并采取差异化生态保护修复策略,有利于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系统性推进。  相似文献   

5.
发热门诊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保障城乡居民公共健康的重要设施,是筛查、诊断患者的前沿“哨所”和防控“堡垒”。以哈尔滨市为例,采用实际人口分布栅格构建渔网,将其作为更精细化的人口需求数据,对中心城区42家发热门诊的空间布局特征、配置等级数量、服务能力进行评价,并运用改进的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对中心城区128个街道(乡镇)的发热门诊可达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发热门诊呈单中心集聚特征;(2)发热门诊整体服务能力较好,区域内部均衡度差;(3)发热门诊可达性具有老城区优于新城区、街道优于边缘乡镇的特点,可达性较好的地区集中分布在城市二环内的老城区,部分边缘乡镇成为防控体系的薄弱区或空白区。结合评估结果划定分区进行配置优化,从丰富监测型医疗类型,构建网络化布局,引入规划技术评估与优化配置,完善医疗基底,提供均等化服务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武汉市黄陂区2006和2013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使用空间分析方法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黄陂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分布与变化进行深入分析。采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模型,进一步探讨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变的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3年黄陂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发生明显变化。演变特征可以归纳为聚集型、破碎型和连片发展型。通过驱动力分析,黄陂区乡村聚落聚集化与道路建设、农民人均纯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农林牧渔产值、用电量呈显著线性相关,乡村聚落破碎化与土地管理制度、户籍制度等政策相关,同时与农村居民的个人因素有关,乡村聚落连片发展除了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以外,也较大地受到政府调控与地方发展定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传统城市居住适宜性评价方法存在精度不高、评价效率较低等缺陷,提出了基于GIS的城市居住区空间适宜性评价方法,并以大庆市西城区为研究区进行分析实验。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城市居住适宜性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依据评价指标体系生成派生数据集,并对各数据集的指标因子进行加权叠加,进而重分类并渲染,得到城市居住适宜性评价专题图。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实现了居住适宜性的可视化分析,为城市总体规划及建设布局提供了一定的指引。  相似文献   

8.
基于RS和GIS的桓仁县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运用RS和GIS技术以及景观分析方法,以辽东山区桓仁县典型的6个乡镇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选取乡村聚落斑块数、斑块面积、斑块密度、平均斑块面积、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等5个景观指数,从乡村聚落用地、规模、形态、分离度4个方面进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桓仁县乡村聚落的景观格局具有用地比重偏少,聚落斑块数量多、平均斑块面积小,聚落规模在0.743~1.292hm2之间,形态分布稀疏零散,分形指数小、斑块稳定,分离度大等特点.说明在这种乡村聚落景观格局作用下,必然导致自然景观缺乏高度连接,聚落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侵扰和破坏.  相似文献   

9.
张永彬  乔敏  宇林军  李明 《测绘科学》2021,46(10):159-166
村镇聚落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促进城乡发展的关键.对村镇聚落进行空间分类制图是乡村分类管理和制定乡村振兴相关规划的基础.该文从生态景观角度,建立了基于村镇聚落的地形地貌和环境特征的村镇聚落空间分类制图方法.以北京市为例,实现了基于生态景观特征的北京市村镇聚落空间分类图,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种村镇聚落类型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村镇聚落可分为平原近郊平坡聚落、平原近郊缓坡聚落、平原远郊平坡聚落、平原远郊缓坡聚落、高台地缓坡聚落、高台地斜坡聚落、高平原平坡聚落、低山缓坡聚落、低山斜坡聚落、低山急坡聚落、高海拔聚落11种类型;坡度是影响村镇聚落分布和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坡度越平缓,村镇聚落越密集,生态环境质量越差;平原和高平原地区村镇聚落较密集,生态环境相对较差;高台地和山区由于地势的影响,村镇聚落较稀疏,生态环境较好.  相似文献   

10.
基于村庄资源现状与人口特征识别,以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为研究对象,从“资源现状”与“人口特征”两方面分别评估各村发展现状,结合二维组合聚类方法提出4种一级村庄发展类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聚类方法进一步识别出8种不同的二级村庄发展类型。结果表明,新兴县村庄资源现状与人口分布有较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县域东北部村庄的发展情况较好,相同类型的村庄相互集聚;在村庄发展需求差异化识别方面,各类村庄的发展需求呈现多元化。研究检验了新兴县现有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优化村镇资源配置,提高乡村生活保障,提升村庄智能化治理能力等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利用成都市主城区银行网点数据,运用GIS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银行业空间分布、集聚分布及形成机制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银行业呈同心圆环状向心分布格局,并向西和向南聚集明显;成都市银行业空间呈现倒"U"形集聚特征,距离为6.5 km处集聚趋势最强;成都市已形成了多个银行集聚区,这些集聚区呈现"中心高度集聚,周围零散分布"的趋势,主要分布在三环内的西北和正南方向。不同的集聚区其形成机制不同,成都市银行业集聚区形成除受交通因素影响外,还主要受商业、商务、居住等因素影响,其中商业-商务中心综合作用、商业中心-居住综合作用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郑洛地区史前聚落分布特征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郑洛地区史前聚落遗址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以不同的格网尺度研究郑洛地区4个文化时期的遗址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5 000~12 000m的格网尺度最能表现出裴李岗文化时期、仰韶文化前期、仰韶文化后期和龙山文化时期这4个文化时期全局自相关的差异。从局部自相关所表现出的变化情况来看,6 000~10 000m这一范围的格网尺度是最能保留住郑洛地区这4个文化时期遗址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将空间自相关分析应用于史前聚落考古研究中,可以探讨史前聚落考古中遗址点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变化。这不仅为史前聚落考古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扩展了史前聚落考古理论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适宜性对于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栅格数据,以黑龙江省嫩江县为研究区,利用在高程、坡度、坡向方面的分布特征,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已确定权值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主要分为宜农区和宜林区,宜农区中中度宜农区所占比例最大,宜林区中中度宜林区所占比例最大,研究区土地利用适宜性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4.
彭芬  邹滨  邱永红 《测绘科学》2014,(5):104-108
本文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逻辑回归模型和空间自相关等技术,开展基于年龄、种族和受教育程度特征要素的空气污染暴露公正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基于这3个特征要素存在暴露不公正县域单元,但是仅有黑人(OR平均值为2.815)和少于4年教育程度(OR平均值为1.682)的人群不公正特征明显;除印第安人和少于4年教育程度的人群组外,研究区基于3个特征要素的空间自相关格局都存在高-高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15.
张竟竟 《测绘科学》2013,38(1):57-59,83
本文以河南省区域系统的不同地域单元为例,运用城镇体系研究的空间关联维数模型对山地丘陵区及平原地区城乡聚落体系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聚落具有与城市聚落相同的空间分布分形特征;山地丘陵城市的城乡聚落空间可达性不及平原城市;城乡聚落空间分布的乌鸦维数集中在1左右,差别不大,表明河南省作为中原地区所具有的城乡聚落空间布局的总体均衡性。基于此提出了中部农区城乡聚落空间优化、撤乡并镇、新农村社区建设应结合地域城乡聚落分布特点制定适宜的规划方案等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针对产业空间结构研究中空间数据分析不足的问题,在空间分布模式研究中引入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产业地理空间分布特征。Getis-Ord Gi*统计量能有效地反映空间事物之间的密切作用关系,在产业空间分布中能较好地评价集聚效应,为划分不同的分布区域提供方法支持。文章以哈尔滨市辖区为研究区,对其生产型服务业空间分布模式进行研究,得出"圈层集中—南北对立—四周分散—外围点缀"的分布特征,为产业空间分布模式方法研究和哈尔滨市辖区产业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千米格网的区域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德一  张树文 《测绘科学》2012,37(2):60-62,96
本文选择黑龙江省哈大齐地区(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为研究案例,在区域尺度上基于千米地理格网进行了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的评价。在明确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实际,从自然适宜性、生态重要性、开发潜力性和政策调控性4个方面建立了区域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哈尔滨、大庆和齐齐哈尔城市核心和周边地区为最适宜或适宜开发区,面积占4.67%,该结论可直接为区域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提供空间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史前聚落遗址的分布特征研究,有助于了解史前人类对环境的选择策略以及聚落系统的演变规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史前聚落遗址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聚落选址与区域海拔高度、地形坡度、水系等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四个时期的史前聚落大部分分布在海拔50-400m、坡度小于3°、距离河流在3km以内的地带。  相似文献   

19.
基于空间分析的徐州市居民点分布模式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居民点空间分布的研究是聚落地理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运用空间分析的方法研究居民点的分布能更准确地刻画出其空间分布的本质规律。本文根据2004年TM遥感图像和城市地图得到徐州市城乡居民点空间分布的信息,继而运用样方分析(QA)法、最近邻距离指数(NNI)、K(d)函数、热点探测技术(NNH)研究了徐州市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与模式。结果显示:徐州市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总体上呈现出集聚分布的特点;随着研究尺度的变大,居民点空间分布的集聚性指数也增大;居民点空间分布的热点区域在微观尺度上具有空间随机性、在中观尺度上具有轴带延伸性、宏观尺度上具有面状集中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老挝沙湾水经济区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老挝沙湾水经济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土地利用现状,将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和Arc GIS地理空间分析技术相结合,对研究区农业用地、林业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通过单因子适宜性和综合适宜性评价,提出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用地主要适宜分布在研究区西侧湄公河沿岸土壤较肥沃的地区;林业用地适宜分布在研究区北部及东南山区;建设用地适宜分布在沙湾水经济区西南部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且地形较平坦的地区。本研究为老挝沙湾水经济区土地利用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同时能够为东南亚同类地区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