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可拓工程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了福建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判物元模型。模型的输出结果表明:福建省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差距悬殊;综合关联度将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划分成4个等级,单指标关联度则揭示了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优、劣势。  相似文献   

2.
从人口-经济-社会三维视角构建东南亚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熵技术法评价综合城市化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特征,判断发展阶段;研究东南亚人口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城市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划分城市化类型区;基于灰色关联度判断东南亚综合城市化水平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和影响强度。结果表明:经济城市化子系统在东南亚地区综合城市化评价体系中最为重要;东南亚各国间综合城市化水平差异显著,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为高综合城市化水平国家,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为中等综合城市化水平国家,柬埔寨、缅甸、老挝、越南为低综合城市化水平国家;人口城市化超前区与滞后区并存,其中人口城市化超前的国家最多;全球化、市场环境、外资驱动等外部动力是东南亚国家综合城市化水平差异的核心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测度及其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深刻理解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了由人口、经济、空间、社会、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城乡一体化、创新与研发8个子系统构成的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并对31个省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与42个评价指标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与经济城镇化、创新与研发、社会城镇化、生活方式城镇化关系更为密切。对各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分析表明,中西部地区需要从经济城镇化、生活方式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创新与研发子系统5个方面入手,加快城镇化步伐,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
以湖南省为研究区域,借助系统科学理论和耦合协调理论建立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状况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湖南省2001年以来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演进过程及两系统动态耦合规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城市化评价综合得分从2001年的0. 096提高到2015年的0. 896,城市化发展水平稳步提高;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得分先降后升呈"U"型走势,2015年达到0. 764,系统压力逐年增大是关键性制约因素;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持续提高,系统协调类型从低水平协调—城市化滞后阶段提升到基本协调—生态环境滞后阶段,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代价。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2  
在建立区域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以安徽省17个地级市为研究地域单元,对安徽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并通过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4种梯度类型。同时,分析了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差异特征、各类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从反映城市化不同侧面的内涵出发,建立反映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与房地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建立两者的主成分回归模型,验证了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和发展过程的协调性。在此基础上利用协调度模型,量化城市化与房地产业发展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7.
王芳  冯艳芬  卓莉  周涛 《热带地理》2013,33(4):373-380
针对耕地安全高维评价体系指标权重难以赋值、客观性差的问题,构建了实码加速的遗传算法投影寻踪(RAGA-PP)模型,对快速城市化的大城市郊区耕地安全进行综合评价。以广州城市发展的南拓与北优两个郊区——番禺区与从化市为例,建立4个子系统共32个指标的耕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大城市郊区耕地的数量结构安全、质量安全、经济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RAGA-PP模型在多目标、多因素的耕地安全综合评价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2)广州市郊区耕地安全评价的影响因子权重在远郊区和近郊区存在较大差别,开展不同区域对比研究更适合采用总投影方向确定的权重值。(3)由于近郊区与远郊区发展定位与发展战略迥异,城市化进程速度不同,区域耕地安全等级差别较大,近郊的番禺区耕地综合安全水平低于远郊的从化市,其中番禺区仅耕地经济社会安全水平高于从化市,而耕地的质量安全、数量安全和生态安全方面均低于从化市。  相似文献   

8.
欧向军  甄峰  秦永东  朱灵子  吴泓 《地理研究》2008,27(5):993-1002
根据城市化的内涵,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和地域景观城市化等4个方面,构建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1991~2005年江苏省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江苏省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主要表现为经济城市化和地域景观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而人口城市化对区域城市化的总体贡献不断减弱;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元线型回归模型对城市化的主要动力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市场力、内源力、外向力和行政力依次是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其中,市场力和行政力是促进江苏省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理想动力。  相似文献   

9.
城乡关联发展评价模型系统构建——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战金艳  鲁奇  邓祥征 《地理研究》2003,22(4):495-502
本文分析了城乡关联水平的系统架构,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整体性、科学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了城乡关联水平评价模型,通过对山东省的实证研究,得出了较有价值的结论。研究表明:城乡协调发展是一个地域社会经济过程,是区域内城乡要素优化组合、城乡关联度、融合度日益提高的过程,其本质是城乡的联系程度,因此,运用城乡关联发展理念及其指标体系,就城乡发展水平进行评估,这对于实现城乡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空间表达、把握城乡协调的过程与阶段性、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乃至实施城市化发展的宏观调控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24,自引:7,他引:117  
以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耦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出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定量揭示出中国省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的主要因素,并从时空角度分析了区域耦合度的空间分布及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要素之间的耦合是复杂的,总体上表现在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和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约束作用两个方面。通过关联度计算遴选出作用于生态环境的16项城市化指标和影响城市化的10项生态环境指标,它们较为全面反映出系统交互耦合的机理;(2) 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布基本符合东、中西空间分异的规律。根据耦合度大小并结合区域城市化与经济发展阶段,大致将全国省区划分为协调、磨合、拮抗和低水平耦合等4种类型,其中以拮抗类型为主;(3) 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的时序变动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波动性。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空间、人口、经济、社会生活4方面选取了17项指标构建了评价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各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得分及各要素城镇化得分,以此为基础对福建省县域城镇化水平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与经济城镇发展水平的关联度是最高的,提高福建省城镇化水平应积极发展福建县域经济。  相似文献   

12.
孙宝明 《地理科学》2010,30(6):868-873
通过对区域城市化的认知与机理分析,给出了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概念模型,同时采用AHP-信息熵-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对辽宁省各城市进行基于统计数据的区域城市化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8年辽宁省各市的城市化水平比2003年升高,沈阳市、大连市、盘锦市、鞍山市、抚顺市城市化水平较高,其他城市相对较低,区内城市化水平差别较大;并从准则层评价结果分析了城市化水平差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评价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前我国各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区域间普遍存在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以陕西省11个市(区)为例来分析和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依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选取的原则,结合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11市(区)为评价单元,科学、合理选取评价指标,并采用特尔菲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建立了陕西省11个市(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指标综合测算法计算各评价单元2003、2005和2007年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对各市(区)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和分析研究后,分析经济发展差异存在的原因。最后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综合水平测度初探--以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城市化水平的测度需要建立综合的指标体系,本文以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为研究对象,对15个城市的城市化综合水平进行评价并排序,以期对各城市及所在区域城市化水平有全面、总体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与都市农业功能交互耦合关系及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与都市农业功能通过交互耦合机制形成复杂系统,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在建立交互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耦合度模型探讨西安都市圈城市化与都市农业功能交互耦合关系并从时空角度分析耦合度的演变规律与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化与都市农业功能要素关联度均在0.6之上,耦合关系错综复杂,关系密切。城市经济、消费、交通和科技对都市农业功能影响较大;都市农业食物供给、就业、观光休闲及美化环境功能服务城市化能力最强。2)2000-2011年西安都市圈城市化与都市农业功能耦合度在0.6~0.85之间,时序发展呈现波动性和阶段性特征,总体上,二者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协调。3)2011年二者耦合度呈现都市圈西北区域低于东南区域的空间特征,耦合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特征。  相似文献   

16.
天山北坡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与区域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状况密切相关的34个指标,分别建立区域发展、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型协调度评价方法,构建了天山北坡经济带区域发展-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度及其整体发展水平作了定量研究.研究表明,天北各县市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生态环境条件不一致,各县市区域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也不尽相同.以协调度为分类标准,结合协调发展度与区域发展、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将天山北坡各县市分为3种类型:[1]同步协调型,包括石河子、米泉、阜康、奎屯、昌吉和玛纳斯;[2]趋近协调型,包括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呼图壁、博乐、奇台、木垒;[3]生态主导型,包括温泉、精河、乌苏、沙湾、吉木萨尔.针对不同类型区域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状况,分析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关键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产业发展相对活跃,传统的以第一产业为主研究评价农村产业的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用,构建一套适合农村三次产业综合发展的评价体系极其有必要。以广州为例,在建立农村产业用地分类体系的基础上,从产业集聚程度、景观格局和经济发展水平三方面构建农村产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计算综合得分。研究结果表明:非农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农村产业已经趋于非农化、多元化;在非农产业的作用下,农村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由区域核心向边缘递减的圈层结构,区位作用凸显。  相似文献   

18.
李军  徐新良  曾澜 《地理科学进展》2004,23(6):i009-i010
区域规模化管理指在一定区域内通过生产要素的集聚,形成适度规模,达到有效利用资源,提高经济社会效益,减少环境污染,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的方式、方法和过程.区域规模化管理程度的评价可以有效发现区域规模化管理的内部空间差异,对区域整体发展策略有一定的辅助决策意义.本文在建立区域规模化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山东省1995年和2000年两个时段为例,就区域人口规模化、耕地规模化和经济规模化空间模型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区域规模化管理评价的综合模型.  相似文献   

19.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徐建华 《中国沙漠》2001,21(2):147-150
以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为研究背景,针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问题,运用Fuzzy数学方法,建立了二级层次结构的综合评价模型。其中,一级评价模型建立在各评价因素子集上,它着眼于各评价因素子集中每一个具体的评价因素,建立隶属度矩阵以及最理想与最不理想单元,计算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隶属度。二级评价模型建立在整个评价因素集合上,它着眼于各评价因素子集,在一级评价模型评价计算的基础上,建立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隶属度。应用该模型对三西地区某11个区域进行评价,计算出了每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隶属度。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   总被引:116,自引:18,他引:98  
从城市化内涵的人口、经济、社会、土地四个方面,构建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对1981-2006年的中国城市化进行综合测度,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化综合水平持续提高,以经济增长和地域景观的快速演进为主要特征,其次是人口城市化,最后是社会城市化中的医疗水平,其中各子系统有不同的演变特点.多元回归模型分析表明,城市化动力因子呈现多元化特征,市场力是最主要的驱动力,后而依次是内源力、行政力和外向力.从城市化发展阶段上看,市场力、外向力和行政力对城中化综合水平的影响呈上升趋势,而内源力呈明显下降趋势.本文认为,中国城市化主要是内生过程,应强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