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红外波段(900—2500 nm)水吸收系数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水在红外波段强吸收且吸收能力变化大的特点,在所提出可见光波段水吸收系数测量系统基础上增设了薄层水测量装置,使得测量水层厚度可在0.04—350 mm之间变化。在此基础上对厚度为0.04—150 mm的多个厚度水层进行了吸收系数测量,并对消除杂质影响后的测量数据进行了有效整合,得到900—2500 nm波段纯水吸收系数。由于确保了各波段数据均在仪器最佳探测区间取得,所得结果精度较高,且与被普遍接受的前期研究结果相一致,可作为相关定量遥感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测量铁化合物溶解物的吸收光谱曲线是水中铁离子含量遥感反演的关键。采用自主设计的水体透射光测量装置,利用ASD光谱仪测量相同厚度不同浓度铁离子溶液的透射光辐亮度,然后运用比值法计算出水中3种铁化合物(硫酸铁、氯化铁和铁氰化钾)的消光系数和吸收系数,最终得到400—900 nm波长范围内3种铁离子吸收系数光谱。该方法可以较好地消除实验装置和水中悬浮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中3种铁离子均在紫蓝光波段吸收作用较大,绿光次之,逐渐减少至红光波段后,吸收系数变化很小呈平缓直线。测量结果可作为水体铁离子浓度遥感反演模型所需的基础参数。  相似文献   

3.
金属溶解物的吸收光谱测量是水体重金属遥感反演的关键。本文使用水体透射光测量装置,利用ASD光谱仪测量相同厚度不同浓度铜离子溶液的透射光辐亮度,运用比值法计算水体铜离子消光系数和吸收系数,最终得到400—900 nm波长范围内的水体铜离子单位浓度吸收系数光谱。该方法可以较好地消除实验装置和水中悬浮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体铜离子在蓝、绿光波段吸收作用极小,红光至红外波段的吸收系数快速增大,与铜离子溶液颜色相吻合;吸收峰位于810 nm。多次独立实验测量所得结果的标准差很小,说明测量结果稳定。与Jancsò测量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本文结果与国际上著名测量结果接近,且部分波段的测量值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三阶段方法难以适用于P波段极化干涉合成孔径雷达(PolInSAR)植被高反演难题,该文采用先验信息对消光系数进行固定,在此基础之上,对经典三阶段算法中地体散射幅度比为0的假设进行参数化。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新方法相比已有方法在不同地体幅度比条件下均能得到较好的反演精度,且固定消光系数不会引起树高显著偏差。最后,利用2景E-SAR P波段全极化数据进行树高度反演。实验结果表明,新方法反演树高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3.43m,相比已有方法,RMSE提高的幅度为35.7%,有效提升了传统三阶段算法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5.
水体吸收系数是评价水体环境质量和衡量海洋对全球气候影响的重要因子.水色遥感作为目前对大范围海洋进行长时间连续监测的唯一手段,可以借助于合适的反演模型从影像上获取水体吸收系数.然而现有模型多为经验模型,反演精度和水体适应性都较差.基于自建的全球水体光学原位测量数据集SeaBASS2020,通过选用412、443、490、510、560、620、665 nm波段的遥感反射率以及620、665 nm与其余5个波段的遥感反射率比值作为模型输入特征,并以Matérn函数作为模型的核函数,提出一种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的水体吸收系数反演模型GPR-a.实验结果表明,在反演精度上GPR-a较传统的波段比值经验模型有大幅提升,其中决定系数R2提升了24.79%,均方根误差σRMSE和平均相对误差εMRE分别降低了50%和35.17%.此外,实验还验证了GPR-a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极佳的反演值不确定度估计能力.  相似文献   

6.
P波段极化干涉SAR森林高度反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高度信息是森林研究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对全球碳循环、森林资源管理以及获取精确的林下地形等具有重要意义。极化干涉SAR技术(PolInSAR)是目前提取森林高度的一种热门的方法,其中,P波段极化干涉SAR由于电磁波的强穿透力使其相比其他波段具有一些独有的特征。文中首先分析P波段极化干涉SAR森林高度反演的优势与不足,然后结合目前主流的森林高度反演算法,提出一种适用于P波段极化干涉SAR高度反演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对非线性迭代算法的初始值进行有效约束,从而解算出相对可靠的消光系数,同时考虑地体幅度比对森林高度的影响,最终得到相对准确的森林高度。最后,将该方法与现有的经典算法及优化算法进行对比,通过对实验结果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在P波段条件下该方法相比三阶段算法精度提高67.5%,相比固定消光系数法精度提高29.8%,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DTM的水边线遥感信息提取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边线附近的高浊度悬沙及浅滩表层的残余水体是影响水边线信息提取的重要因素。在分析长江口区不同浓度水体与背景地物光谱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决策树分析方法进行水边线提取,在分类器的节点用水深信息作为约束条件,消除了水边线附近热流对热红外波段水边线提取的影响。同时,利用参考DTM及潮位信息实施了水边线的提取,此方法有效消除了表层残余水体对水边线提取的影响。最后运用统计学中自身一致性校验及平均偏移指数来评价提取结果。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总体提取效果较好,精度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基于MODIS卫星数据的平流雾检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利用MODIS卫星数据.对雾与目标物(水、云、雪、地物)分别进行采样.得到光谱曲线并进行光谱分析,提出了有利于白天和夜问平流雾检测的波段.利用该波段选择结果.采用阈值法对平流雾进行检测并得到地面数据验证。结果表明,MODIS数据在雾检测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为了去除高光谱影像的数据冗余,提高高光谱影像处理的精度和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表示的高光谱影像波段选择算法。针对每一个波段,建立与其他波段的线性表示关系,依据复相关系数确定相关程度最高的波段,将其作为冗余波段去除;对剩余波段重复上述过程,得到最小波段集;并证明了利用该波段集和全波段所选的端元是一致的,在不影响端元提取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去除了冗余波段。通过2组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波段选择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会使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 SAR)信号产生相位延迟,进而影响生成DEM的精度,特别是对L和P等长波段信号的影响不可忽略。因此,针对不同TEC分布模式的电离层开展研究,构建了电离层对星载In SAR测高精度的影响模型,提出了相应的校正方法,并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表明对于特定波长的In SAR信号,不同TEC分布模式对In SAR测高精度的影响不同:TEC均匀分布的电离层模型对In SAR测高精度的影响较小,并可通过相位解缠、基线估计等环节进行很好的补偿;而TEC不均匀分布的电离层模型对In SAR精度的影响较大,仅靠相位解缠等过程不能较好地消除,必须通过向干涉图中加入电离层影响模型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1.
石油类污染水体吸收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妙芬 《遥感学报》2010,14(1):140-156
石油类污染物主要以漂浮油、分散油、乳化油和分解油等形式存在于水体中,影响着水体的表观和固有光学特性。利用2008年5月在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境内双台子河和绕阳河所测定的水色三要素吸收系数以及对应的水体组分数据,分析了研究区域内Ⅱ类水体水色三要素的吸收光谱特性;探讨了水体中由于石油类污染物的存在,黄色物质和色素吸收光谱的变化特征;采用差值法确定了水体中石油类污染物的吸收系数。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无论是石油类污染水体还是非石油类污染水体,非色素颗粒物和黄色物质的吸收光谱都遵循e指数衰减规律,色素吸收光谱在440nm和675nm处有以叶绿素为主的典型的色素吸收峰,在490nm处有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峰;(2)对于石油类污染水体,在测定黄色物质和色素吸收系数时,由于包含了石油类污染物的作用,会增大黄色物质和色素的吸收系数;(3)石油类物质的吸收光谱曲线和非色素颗粒物、黄色物质一样遵循e指数衰减规律,但三者的指数函数斜率有明显的差别,这为将三者区分开来提供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悬浮泥沙的粒径分布特征不仅体现了悬浮颗粒态物质的存在状态,而且可以指示水动力及再悬浮作用的过程和强度,因此研究悬浮泥沙粒径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利用Mie理论建立悬浮泥沙平均粒径反演模型,结果表明,悬浮泥沙后向散射系数与其平均粒径的三次方线性关系明显,4个波段(412nm、443nm、555nm、667nm)拟合方程决定系数均在0.93以上,拟合误差最小值为16.6322%(412nm),最大值为20.3143%(667nm)。利用QAA算法从MODIS影像上反演研究区域悬浮泥沙后向散射系数,并结合反演的悬浮泥沙浓度推算研究区域表层悬浮泥沙的平均粒径。对比发现,近岸高悬浮泥沙区域的反演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相关研究可以为深入开展陆海相互作用、海洋生态系统演变和海洋参与全球碳循环等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三峡坝区水体吸收系数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7年11月在三峡坝区现场实测的水色要素吸收系数数据,对总颗粒物、浮游植物、CDOM的吸收系数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三峡坝区区域的水体:(1)总颗粒物吸收光谱分布与非藻类的吸收光谱相似;(2)非藻类颗粒物的吸收系数随波长的变化分布接近指数衰减规律,且不同波段的吸收系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3)多项式关系能较好的表达浮游植物吸收系数与叶绿素a浓度之间的关系;(4)分段函数能很好的表达CDOM的吸收系数特性,对500nm以下光谱的吸收呈现负指数衰减的规律,不同采样点拟合精度R2接近1;501—700nm波段范围的光谱曲线采用多项式能进行很好的拟和,且拟合精度R2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14.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arbon cycle in water due to its biological pump process. In the open ocean, algorithms can accurately estimate the surface POC concentration. However, no suitable POC-estim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MERIS bands is available for inland turbid eutrophic water. A total of 228 fiel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Lake Taihu in different seasons between 2013 and 2015. At each site, the optical parameters and water quality were analyzed. Using in situ data, it was found that POC-estimation algorithms developed for the open ocean and coastal waters using remote sensing reflectance were not suitable for inland turbid eutrophic water. The organic suspended matter (OSM) concentration was found to be the best indicator of the POC concentration, and POC has an exponenti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OSM concentration.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POC concentration and optical parameters, it was found that the absorption peak of total suspended matter (TSM) at 665 nm was the optimum parameter to estimate POC. As a result, MERIS band 7, MERIS band 10 and MERIS band 12 were used to derive the absorption coefficient of TSM at 665 nm, and then, a semi-analytical algorithm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POC concentration for inland turbid eutrophic water. An accuracy assessment showed that the developed semi-analytical algorithm could be successfully applied with a MAPE of 31.82% and RMSE of 2.68 mg/L. The developed algorithm was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a MERIS image, and two full-resolution MERIS images, acquired on August 13, 2010, and December 7, 2010, were used to map the POC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Lake Taihu in summer and winter.  相似文献   

15.
To prevent confusion between water and buildings in the extraction of urban surface water from hyperspectral data, we analyzed the spectra of shadows and water in hyperspectral images, and proposed an anti-shadow water extraction method. This method first uses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for initial water extraction, then uses the height of the reflectance peak at 588 nm to eliminate the shadow of buildings. The method was validated by two hyperspectral datacubes, which were obtained for Jiaxing City and Zhoushan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Compared to the common spectral indices used to extract a water body, such as the NDVI,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 hyperspectral difference water index, and index of water index, the proposed method could effectively eliminate the shadow of buildings. The commission error reduced from more than 40% to about 15%, and the Kappa coefficient was increased from 60 and 70% to over 80% for the two datacubes. This indicated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inhibit the shadow of buildings and does not have a regional dependence.  相似文献   

16.
被动微波遥感中大尺度像元内植被种类多种多样并且分布不均匀,较低频率下像元尺度内的植被影响可以根据单个散射体的散射与衰减特性获得。本文讨论了任意朝向的各类植被散射体的计算问题。其中叶片和针叶的散射采用了一般化Rayleigh-Gans计算;杆的散射采用了无限长近似理论。关于各类散射体的衰减,本文比较了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之和,与前向散射定理的结果,并对前向定理的适用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水稻微波后向散射系数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水稻一次后向散射作用物理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定量地模拟水稻对入射电磁波的后向散射作用,包括不同入射角、不同时相、不同波段、不同极化等各种情况,从而得到大量有价值的模拟结果。通过深入分析这些结果,可以对如何利用SAR遥感数据更准确、更经济、更方便地进行水稻识别、长势监测及产品评估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