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聊城地区地热资源赋存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聊城市地热资源丰富。通过已有钻探资料及近年的勘查项目研究成果,对聊城市地热资源的地质背景、水文地质特征、地球物理化学特征等进行了综合研究分析,认为聊城地热田属于层控型低温地热田,热储层主要为新近纪明化镇组下部、馆陶组、古近纪东营组地层,该区的地温梯度主要受构造控制,断裂导热是形成本区的一个重要因素,地下热水矿化度较小,成因主要为大气降水。目前的城区开发井数少、开采量小,但从合理开发的角度分析,尚存在开采层位单一,开采深度相近,局部井段井位过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高开发利用水平、科学布局、禁止混层开采、积极推进地热回灌等合理的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热资源的地理分布与勘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热是地球内部一定层位或地质构造的热储-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一种新能源形式,中国有较丰富的地热资源,从地质地理条件特征论述了中国地热资源的分布和勘探开发利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李海林 《地下水》2011,(4):7-10
通过对郑州市郑东新区深部地热的地质条件、地热流体特征、热储特征及其埋藏条件,进行了论述;分析地热流体特征及地温场特征;初步建立了地热模型,对地热资源和地热可采资源量及地热流体质量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向、保护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鲁山县下汤地热田地热资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志涛  韩书记 《地下水》2005,27(1):16-18
本文对鲁山县下汤地热田地热地质条件、地热流体化学特征、地热田边界、热储特征及其埋藏条件,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地热流体流场特征及其动态、地温场特征;初步建立热模型,对地热资源和地热可开采资源量及地热流体质量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向、保护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地热作为一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近年来越来越引起重视。泾阳-三原地区位于咸阳市东北,是咸阳地热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该地区地热资源赋存的地质背景、热储层结构特征、地热水水化学特征及地热水资源状况,浅析地热资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为泾阳-三原地区地热资源科学有序的开发利用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汪名鹏 《地下水》2008,30(6):53-55
地热资源做为一种新型能源,与传统的能源相比它具有可再生、无污染、易开采利用、经济价值高等优点。针对老子山地区地热地质构造特征、热储特征以及地球水化学特征,对本地区地热水资源的可开采量进行了初步的估算和评价,探讨了本地区地热开发前景,指出该区震旦系灰质白云岩、角砾岩热储层极具开发利用价值,开发前景广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本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开采利用的建议,为老子山地区的地热资源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吕志涛 《地下水》2005,27(4):260-262
张庄地热井已完工两年多,至今尚未开发利用.针对张庄地热井地热流体化学特征,对地热资源和地热水可开采资源量进行了计算与评价,对地热流体质量进行了七项水质评价,提出了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向,并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东营黄河三角洲地热资源非常丰富,在分析地热地质及地热水的常规离子、微量元素、有害物质、放射性等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目前主要以供暖、洗浴、养殖为主。同时,关注了地热资源不合理开采及尾水排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问题。根据当前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利用梯级开发模式、改善尾水排放、地热井动态监测等资源保护与环境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胡君春  郭纯青 《地下水》2007,29(2):110-114
地热资源作为一种新能源,已得到了广乏的开发和利用.从地质条件关系、地热地质特征、地质构造、已知地热信息及其埋藏条件等方面阐述河北省石家庄市地热资源成因,分析地热资源开发潜力,为石家庄市可持续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运用地热地质理论,初步研究了邓州市城区地热地质背景、重力场特征、地热资源的分布和形成条件,着重划分了区域地下热水(矿水)赋存层位,评价了地热流体质量。  相似文献   

11.
在资料收集、野外地质、地温调查及现场地面物探工作的基础上,对山东省蓬莱市村里集镇黄泥沟村地区地热地质条件进行综合研究,分析了地热资源的开采前景,目的是基本查明工作区内的断裂构造、地层层序、热储分布、热储埋深、热储温度,预测地热井的成井条件,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及进一步勘探提供依据。分析内容包括地质构造条件、地温场特征、地球物理特征以及热储特征。认为工作区具备开发地热资源的前景条件,地热井成井深度在1500m左右时可获得30℃~40℃的热水。建议投入施工一眼探采结合井,井深设计1500m,井位选择于1000~1200m钻遇NE向断裂下盘,可获得较完善的地热资源赋存信息。  相似文献   

12.
聊城西部地热田位于山东省莘县凹陷的南部区内,属C1-Na型地下热水。其中锶达到了命名矿水浓度,碘化物、偏硅酸达到了矿水浓度,偏硼酸达到了有医疗价值浓度。地热水中还含有铁、锰、锂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该区地热井出水量大,出水温度高,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兀少波  邵睿涛 《地下水》2020,(1):112-115,282
扶风县城位于渭河盆地咸礼凸起西部,地热资源包括新生界碎屑岩类孔隙型地热资源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类岩溶型地热资源,地热资源条件较好。以扶风佛文化休闲产业园R2地热井为研究对象,采用钢齿牙轮钻头、PDC钻头和镶齿牙轮钻头分别对新生界松散地层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进行钻进,建立成井深度为1 900m的二级成井结构,对区域地热资源条件与成井工艺进行研究,结果可知:该地热井取用的新近系上新统蓝田-灞河组热储层、中新统高陵群热储层和下古生界奥陶系热储层为目的层,取水段为923. 3~1 874. 2 m,经产能测试,该井抽水降深40. 8 m时,出水量64. 11 m^3/h,井口水温66℃。按GB/T11615-2010《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扶风县城地热资源属于较适宜开采区;地热资源温度分级属于热水,可用于采暖、理疗、洗浴、温室等;地热水中氟、偏硼酸、偏硅酸、氡等矿物含量具有医疗价值,其中氟含量达到命名矿水浓度,可命名为氟水,具有较高的理疗价值。  相似文献   

14.
郑群有  黄光寿 《地下水》2008,30(2):35-40
依据三门峡市区地质构造特征、地层结构特征、地热异常显示和新构造运动情况,确定了三个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区,为三门峡市区地热资源的开发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张戈  赵学良  汪瑞芳  陈浩 《地下水》2008,30(2):48-51
通过对辽宁省海城市西荒地地热田的区域地质构造、地热水的赋存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在现有开采量的基础上,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该地区地热水的储量,最后预测地热水的稳定开采年限。  相似文献   

16.
王心义  黄丹 《地下水》2009,31(6):33-37
在评述河南省地热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开发利用状况的基础上,依据评价标准对河南省地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基于各地的地热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从开采总量控制、地热井规划布局、开发利用现状分区、资源利用优化配置、资源勘查规划及重点项目规划等五个方面对河南省地热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了科学系统规划,为充分发挥河南省地热水资源的最大效益并避免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兰州—民和盆地地热地质条件综合研究,首次提出热储的概念模型,即地壳深部供热—深大断裂导热—低热导率岩层聚热—侧向地下径流补水。首次明确圈定地下热水资源远景区4处,并采用定量的方法估算出4个远景区的静态可采地下热水资源量热值为6 75×1012KJ(相当于2302 66万吨标准煤的能量)。其中兰州七里河远景区和水登咸水河远景区分别占可采总量的16 24%和77 87%,二者的资源潜力相对较大,具备较好的经济技术开发条件。  相似文献   

18.
山东聊城东部地热田位于阳谷凸起的北部区内,区内常被开发利用的奥陶纪马家沟组热储层的地热流体主要为地热水,其矿化度和温度较高,水量较大,属氯化物·硫酸盐一钠·钙型和中性极硬型盐水;其锶、氟的含量达到了命名矿水浓度;偏硼酸的含量达到了有医疗价值浓度,有时会达到矿水浓度;偏硅酸的含量达到了矿水浓度;对金属具有强腐蚀性,对普通水泥具有结晶性侵蚀,对各类水泥无分解性侵蚀,并含有铁、锂、锰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可以在地热供暖、洗浴、医疗保健、种植业、养殖业、工业等行业进行广泛地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9.
北京地热资源勘查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70年代初期,针对以往对地热资源的可再生性认识不足,不能真实反映地热资源中蕴含的可循环利用的热量,造成计算值偏小的情况。本文介绍了一种地热可再生资源量的新算法,计算每个热田的可再生资源量,从而重新估算北京市地热能的资源潜力。通过计算,采用对井抽灌方式且地热水100%回灌条件下抽灌井间距为300m时,10个地热田范围内地热能可提供的供暖面积为3.01亿m2;采用地热梯级利用(和热回收)结合其他辅助清洁能源调峰方式对建筑物进行供暖,全市热田面积内可供暖面积为8.60亿m2。对比传统地热可采资源量与本次研究采用的新算法,采用对井系统供暖可大大提高布井密度,使可供暖面积提高73倍。通过对地热能可再生资源量进行计算,对于推进全国范围内的地热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