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道1989~1990年山东省30多个大中型代表水库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种类频级、优势类群。主要种和生物量;统计分析掠食性与植食性浮游动物生物量,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及浮游动物与代表水库营养状态指标的总磷,透明度和深度的关系。提出浮游动物个体越小,其生物量与水库营养水平关系越密切。  相似文献   

2.
大亚湾人工鱼礁区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5年11月、2006年5月及2006年12月,对大亚湾人工鱼礁投放区、拟投放区和对照区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及生物量进行了研究.合计观察到藻类种类67种.主要由硅藻门(48种)和甲藻门(13种)组成,同时还有少量蓝藻、绿藻和着色鞭毛藻门等其他藻类(6种).优势种类主要有尖刺拟菱形藻、菱形海线藻、尖刺菱形藻等硅藻类和又状甲藻、海洋原甲藻及海洋原多甲藻等甲藻类,这些优势种类均为可能引发赤潮的赤潮生物.人工鱼礁区的藻类数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比对照区高,说明人工鱼礁的投放促进了藻类的生长:人工鱼礁区和拟投放区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高于对照区,进一步表明人工鱼礁的投放增加了藻类的生物多样性.综合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的结果表明:人工鱼礁的投放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但藻类的优势类群是可引发赤潮的赤潮生物,对海洋水环境具有极大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3.
1982~1983年、2008~2010年两时段对虎门口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与数量分布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982~1983年检出浮游植物7门9纲20目42科100属,平均细胞密度24 500cells/L,生物量0.1176mg/L;2008~2010年检出7门10纲21目45科83属,平均细胞密度65 550/L,生物量0.1486mg/L。浮游植物可分为3个群落:河口半咸水性群落、淡水性群落和近岸广温低盐性群落。两时段的目、科、属群落相似性指数分别为0.93、0.92和0.78,优势属为0.55。2008~2010年耐污、富营养化指标性藻类大量出现,一些水域可见超富营养和污染指示属。比较该水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的历史变化,分析变动原因。  相似文献   

4.
大亚湾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年12月至1991年12月对大亚湾水域进行周年生态调查。采用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通过因子分析、主成份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该水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季节更替、数量变化、时空分布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定量地展示了该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的周年变化。  相似文献   

5.
新疆阿勒泰二牧水库是干旱区低盐型盐湖,其水质的好坏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湖中浮游植物群落的变化可以很好反应水质情况的变化。于2008年7月(平水期)、10月(枯水期)和2009年5月(丰水期)对水库内浮游植物进行调查分析,以期掌握二牧水库浮游植物群落动态变化情况。调查期间,共出现浮游植物6门71种(属),其中优势种为类颤藻鱼腥藻(Anabaena oscillar-ioides)、小席藻(Phormidium tenus)、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isa)、广源小环藻(Cyclotellabodanica)和针形纤维藻(Ankistrodesmus acicularis)。二牧水库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呈现绿藻-硅藻优势的特征,各采样时期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变化趋势为:7月(1.50±1.20×107 cells/L)>10月(5.43±1.44×105 cells/L)>5月(9.05±1.28×104 cells/L)。文中探讨了浅型盐水水库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密度的季节演替和多样性变化趋势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产芝水库的浮游植物与水体水质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6年在产芝水库共鉴定浮游植物8门56属82种,其中种类最多的是绿藻和硅藻,分别占总种数的32.93%、31.71%。浮游植物种类四季变化明显,入口、中心和出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也有一定差异,库区优势种为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小环藻(Cyclotell asp)、尖针杆藻(Synedra acus)等。水库浮游植物的四季平均细胞密度为9.048×105/L,出口细胞平均密度最高,达18.007×105/L。叶绿素a的年均值为7.33 mg/m3,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44.21。从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叶绿素a含量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来看,水库处于中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7.
杨清良  林金美 《海洋学报》1991,13(1):102-113
本文根据1987年春季(3—5月)在大亚湾核电站邻近水域每三天一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处浮游植物在增殖季节的种类组成,细胞总量分布及其小间尺度的波动和优势种类、种属阶段性的更替等特征,并讨论了其时浮游植物分布与温盐、营养盐、降雨和浮游动物干重生物量等环境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大亚湾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0年12月至1991年12月对大亚湾水域进行周年生态调查。采用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通过因子分析,主成份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该水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季节更替,数量变化,时空分布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定量地展示了该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的周年变化。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5年4-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对大亚湾大鹏澳海区表层的现场调查结合营养盐加富实验,探讨了不同季节氮(NO3-或脲氮 (urea))和无机磷(PO43-)营养元素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潜在影响。大鹏澳海区浮游植物优势种有明显季节变化,秋季种类组成的平面变化最明显。春季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最高但多样性指数最低。实验结果显示,春季至夏季浮游植物优势种翼根管藻模式变型Rhizosolenia alata f. genuina、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和绕孢角毛藻Chaetoceros cinctus之间的演替可能受氮、磷条件变化的控制。夏季优势种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和威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之间的演替可能受营养条件外的因素控制。尽管磷被认为是该海区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但夏季无机氮磷比值较高的实验组中未出现磷限制现象,无机氮磷比值的变化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也没有显著影响,而秋季氮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有较明显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0.
春季水库浮游生物与鲢鳙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 2 0 0 0年春季对辽宁三座大中型山谷型水库的浮游生物和鲢鳙渔获物的 4、5月二次调查发现 :( 1) . 4月 ,各水库浮游植物生物量与其鲢鳙年平均渔获量正相关 ( p<0 .10 ) ,同时发现浮游植物在各水库的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无显著关系 ,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之间只有在产量较低的碧流河水库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p<0 .0 1) ;但此时三水库浮游动物生物量的空间分布都与水温或流速相关显著 ( p<0 .0 5 ) ;( 2 ) . 5月 ,这种现象消失 ,而发现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较 4月的比值与渔获量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 p<0 .0 1) ,浮游植物量空间分布的变异性与渔获量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 p<0 .0 2 ) ,浮游动物空间分布变异性与 4月的比值与渔获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 p<0 .0 7) ;而且只有在鱼产量最低的碧流河水库显示了浮游动物生物量的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 (水温 )相关 ( p<0 .10 ) ;( 3) .鲢鳙肥满度和增重率显示与上述结果相对应 ,即浮游生物空间分布越不均匀 ,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随着温度的升高幅度越大的水库 ,鲢鳙的生长速度越快。认为 :1.鲢鳙的摄食 ,导致浮游生物的空间分布更均匀 ,而且使浮游植物的多样性受到限制 ;2 .用浮游生物空间分布的不均匀程度以及多样性指数的变化 ,可以用来评价和指导  相似文献   

11.
于2008年7月(平水期)、10月(枯水期)和次年5月(丰水期)对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第一农场水库浮游植物进行了生态学调查.共采集到浮游植物8门75种(属),其中绿藻28种、硅藻21种、蓝藻13种、裸藻6种、黄藻2种、甲藻2种、隐藻2种和金藻1种,绿藻和硅藻在种类组成上占明显优势.各期优势种不尽相同:平水期优势种为类颤...  相似文献   

12.
威海市邻近海域生物群落结构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选划威海海洋倾倒区,于2006年10月对威海市东部邻近海域进行了综合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威海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中,硅藻、甲藻和金藻分别占81.0%,16.2%,2.8%,硅藻门中的角毛藻类占有绝对优势;浮游动物的数量组成和生物量的分布大体上相似,海域的主要优势种是强壮箭虫、中华哲水蚤、真刺唇角水蚤和锡兰和平水母,其中又以强壮箭虫的优势度最高,与我国北方海域浮游生物种类组成特征基本一致;底栖动物优势种不明显,未采集到经济种,群落结构正常.与1992年和2001年共三次结果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细胞数量均发生一定变化,硅藻种类减少,而微型甲藻、金藻种类比例相对上升;浮游动物种类数基本平衡,浮游幼虫相对减少,水母类有所增加;底栖生物种类降幅较大,生物密度(量)减少,海洋生物群落结构趋向简单,对环境敏感的底栖生物种类及经济种类如心形海胆、糠虾减少,而耐污种类如异须沙蚕却相对增加.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辽宁东港鸭绿江口海域赤潮监控区6个测站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2011年5-10月浮游植物数量变化范围为9.80伊104~3.66伊108个/m3,浮游植物数量高峰出现在春季5月,最低值出现在夏季8月.共发现浮游植物4门33属70种,其中硅藻27属57种,甲藻4属11种,黄藻 1 属 1种,金藻 1 属 1种.优势种为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 affinis)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均为赤潮生物种.春季5月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低,但优势度指数较高,优势种是尖刺拟菱形藻,成为形成赤潮的潜在生物要素.  相似文献   

14.
于2012年春季(5月)调查了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的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经初步分析发现网采浮游植物共2门17属28种,其中硅藻26种,占种类组成的92.9%;甲藻2种,占种类组成的7.1%。调查海域浮游植物以广温型近岸种为主,主要优势种为柔弱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中华齿状藻Odontella sinensis、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i和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granii;调查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分布主要由浮游硅藻的分布所决定,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塘沽、大港和歧口周围海域;20个站位根据浮游植物的物种及丰度相似性可以划分为5组;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在0.43~3.59之间,平均为2.15,多样性指数出现由南、北向中央逐渐缩小的趋势;水温、DO、pH值和无机氮与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细胞丰度分布呈最大等级相关,这4个环境因子是对观察到的群落结构的最好解释。  相似文献   

15.
在2011年丰水期(7月)和2012年枯水期(3月),分别对钦州湾的内湾和外湾开展了浮游动物调查,研究了枯水期和丰水期钦州湾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丰水期和枯水期浮游动物种类数量分别为27种和44种,以优势度指数Y0.02确定的优势种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为3种和4种。丰水期浮游动物丰度为4.0~133.6ind/m3,平均丰度为50.9ind/m3;枯水期浮游动物丰度为1.2~1 725.0ind/m3,平均丰度为272.2ind/m3。丰水期浮游动物(包含鱼卵仔鱼)生物量为1.7~179.2mg/m3,平均生物量为44.0mg/m3;枯水期浮游动物(包含鱼卵仔鱼)生物量为3.1~3 530.0mg/m3,平均生物量为474.9mg/m3。无论是浮游动物的种类数量、丰度和生物量,均显示出内湾低于外湾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枯水期高于丰水期的变化特征。钦州湾浮游动物的这种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主要是与浮游植物生物量、贝类养殖、环境的稳定度以及人为干扰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作者基于2011年9月(丰水期)和2012年1月(枯水期)粤西近岸30米以浅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及其群落结构多样性。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41属116种,硅藻为最主要优势类群。丰水期与枯水期共有种类40种,物种相似性指数为34.48%,表明2个调查季节种类组成变化较大,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枯水期优势种仅1种,为金藻门(Chrysophyta)的球形棕囊藻(Phaeoecystis globosa),优势度高达0.496;丰水期优势种有4种,其中以硅藻门的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优势度较高(0.249)。浮游植物丰度表现出时间和空间异质性,丰度总体呈现近岸站位高于离岸站位,此外,丰水期浮游植物丰度湛江沿岸站位高于其他调查站位,枯水期浮游植物丰度则由西南部向东北部递减,总体而言,枯水期浮游植物丰度比丰水期高。群落结构多样性为枯水期西南部海域明显低于东北部海域,丰水期站位间多样性无明显变化规律,相比之下,丰水期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相对较高。相关分析表明:浮游植物丰度与p H、悬浮物呈正相关,与丰水期水温和枯水期盐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于2016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以及10月(秋季)对九龙江口红树林保护区的浮游植物多样性组成及其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福建九龙江口红树林保护区共采集到浮游植物5门91属138种,其中硅藻占50.00%、绿藻占31.16%、蓝藻占8.70%、甲藻和裸藻各占5.07%.主要优势种为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atia)、舟形藻(Navicula sp.)、粗针杆藻(Synedra robusta)和菱形藻(Nitzschia sp.);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在0.82×105~4.55×105个/dm3之间,年平均数量为1.97×105个/dm3.浮游植物种类时空变化明显,而数量的空间变化较大,季节变化不太明显.Shanno-Wiener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2.10~3.55、1.05~3.61、0.78~0.95.多样性指数及浮游植物生物量评价结果显示,九龙江口红树林保护区的水体为中营养状态,水质较好,但仍应加强对陆源径流和养殖废水排放进入红树林的控制和管理.  相似文献   

18.
南沙群岛海区秋季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及数量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97年11月南沙群岛海区的调查资料,对调查海区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物种多样性及数量分布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鉴定网采浮游植物共121种,隶属2个门类33属。垂直分层0—75m和75—150m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平均值分别是0.070×104cells·m-3和0.044×104cells·m-3。0—75m层浮游植物细胞数量的高值区出现在调查海区的东部和东南部,最高值出现在安渡滩附近的21号站;75—150m浮游植物细胞数量高值区出现在32号站附近。垂直分布的明显特点是随深度增加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呈减少趋势。三叉角藻Ceratiumtrichoceros和夜光梨甲藻Pyrocystisnoctiluca是0—75m层和75—150m层共有的优势种。0—75m层和75—150m层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40和2.07,均匀度平均值分别为0.79和0.60。研究结果表明,秋季浮游植物细胞数量比春、夏季低,浮游植物由硅藻、甲藻组成,甲藻在数量和种类上都占优势。初步探讨了南沙群岛海区秋季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分布与营养盐、温度与盐度、海流及浮游动物等环境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浮游植物流式细胞仪对胶州湾春季浮游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基于浮游植物流式细胞仪Cyto Sub对2014年春季胶州湾浮游植物功能群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开展研究。Cyto Sub共检测出6个浮游植物类群,分别是聚球藻、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隐藻、微型单细胞藻、小型单细胞藻和链状藻。多元统计分析显示胶州湾春季浮游植物可划分为两个群落,群落1主要由湾外站位组成,浮游植物生物量浓度为15.15μg/L(以碳含量计,以下同),以小型单细胞藻、链状藻和微型单细胞藻为主;群落2主要由湾内站位组成,浮游植物生物量浓度为72.83μg/L,以链状藻为主。胶州湾的优势类群为链状藻,其丰度与水温和营养盐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其他浮游植物粒级研究方法的比较表明,当调查海域优势种为小粒径的链状藻时,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测量出各个浮游植物类群的粒径参数,从而推算出浮游植物群落的粒级结构。  相似文献   

20.
铁在海洋初级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了占全球将近40×10-2的碳,但对于制约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诸多因子却研究较少。近来许多研究表明,不论是在氛盐的高值还是低值水域,铁元素的供应对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生长率、种类组成及初级生产力均会产生影响。一些生理的和分子生物学的指标可用来指示铁对浮游植物的限制.这些指标包括:叶绿素a、光系统Ⅱ光化学反应的量子产率、以及某些特定酶的活性如过氧化氢酶、脂氧合酶、黄素氧还蛋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