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最新星历表,天王星及其卫星系统将于2001年9月6日~11日期间经过2颗较亮的恒星。它们分别是依巴谷恒星(星号106829)和ACT星表恒星(AC2000星号2588165)。其中天王星与依巴谷恒星的最小角距离为5.90″,5颗主要卫星(Mirands,Ariel,Umbriel,Titania和Oberon)中与依巴谷恒星最小角距离的是Titania,角距离仅为2.08″。届时,这种非常近的合天象的长焦距望远镜的CCD观测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1997年11月14日晚,在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1米望远镜上用新安装的10242CCD观测到了木星的两颗伽里略卫星;Europa和Callisto及一颗依巴谷星(星号为 104297).当采用新的 JPL DE405和 Sampson-Lieske理论(G5)计算卫星的理论位置并相对于Callisto测量恒星位置时,视位置的观测值与计算值之差的平均值在赤经和赤纬方向分别为△α=-0″029±0.″012,△δ=0.″005± 0.″011.这对应于平均观测历元(UT):1997年11月14日13时43分50秒.这一试验结果与 Casas等在同一时期内CCD观测的结果有着很好的一致性 它反映了依巴谷星表体现的光学参考系与DE405体现的动力学参考系在观测历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单次位置测定的标准误差在赤经赤纬方向分别为±0.″052和0.″047.这一精度明显优于 Casas等人发表的 Callisto的处理精度,并与目前国际上最好的伽里略卫星观测精度相当  相似文献   

3.
依巴谷天体测量卫星的阶段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介绍依巴谷天体测量卫星自1989年11月开始观测以来,由头两年获得的观测资料取得的空间天体测量的阶段性成果,以及空间天体测量结果与地面观测结果相互之间的比较,成功地用于解算天体测量参数的星数已达11244颗,由依巴谷天体测量卫星的头两年观测资料进行归算处理,得到恒星位置,视差和年自行的预期精度分别为3、4和2mas。由此从整体上合面地检验了依巴谷科学计划,包括观测纲要,输入星表,卫星本身及  相似文献   

4.
天体测量是天文学各门类中首先被重视的学科。它要测定恒星的经纬度,视差(即距离),和自行。旧法测量所得结果既不精确,而又矿日持久。从人造卫星上进行这种天体测量,那就又快又精确,这就是依巴谷空间测量卫星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CCD在空间天体测量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依巴谷空间天体测量卫星主探测器析像管和恒星测绘仪的工作缺点;介绍了用CCD作为HIPPARCOS主探测器的优越性,预期的观测结果,以及误差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6.
对20颗依巴谷(Hipparcos)卫星所观测的碳星作了近红外JHK测光,由近红外观测结果估算了其在K波段的热改正BCK和视热星等mbpl以及有效温度Te,结合依巴谷卫星所得视差,得到其中一些星的绝对热星等Mbol。  相似文献   

7.
大行星位置的测量是天体测量学中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如何在当前形势下高精度测定行星的位置是本文研究方向的最终目标。鉴于太阳系内行星和木星都有新技术进行高精度的位置观测,作者探讨了如何用光学手段高精度测定外行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位置,提出了用长焦距望远镜CCD观测行星卫星和用中天望远镜CCD观测暗恒星相配合的思路。因此,对长焦距望远镜CCD观测外行星卫星和中天望远镜CCD相对观测恒星进行了系统调研,同时也对外行星卫星的理论从观测验证的角度进行了介绍。本文重点介绍了在长焦距望远镜上相对于天王星卫星高精度测定暗恒星的位置。结果表明,相对于天王星卫星确实可以精确测定同一CCD视场中暗恒星的位置,位置测量的精度和国外最好的天王星卫星位置测量的精度相当或更高。还介绍了与观测资料的归算有关的天王星和卫星的位置历算。最后,分析了我国从事高精度大行星位置测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红团簇巨星(red clump giant)是正处于中心氦燃烧阶段的小质量恒星,它们在赫罗图上成团出现且光度弥散很小,因此很容易被辨认出来。理论和观测研究均表明它们具有大致相同的光度,某些波段的光度与金属丰度以及年龄的关系很微弱,可以作为理想的"标准烛光"来测量天体的距离。依巴谷(Hipparcos)天体测量卫星的数据释放后,红团簇巨星被广泛地用于研究银河系结构以及测定本星系群成员的距离。  相似文献   

9.
预测将密近太阳的恒星○文成1997年5月,全球从事“依巴谷天体测量卫星”探测任务的天文学家们会聚在意大利的威尼斯,第一次讨论从该卫星搜集到的科学数据。在众多的论文中,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的JoanGarcia-snchez·RobertA.Presto...  相似文献   

10.
依巴谷星表在建立时已做到与以河外射电源定义的国际天球参考系(ICRS)相符合,而ICRS系统与由FK5星表实现的由J2000.0平赤道和平春分点定义的赤道坐标系统相一致。估计依巴谷星表的系统误差小于0.1mas,因此,依巴谷星表成为描述光学观测确定的地球定向参数(EOP)的一个更为均匀的参考系。本文主要讨论了FK5和依巴谷星表之间的星表系统差(FK5-Hip),并用中国光电等高星表来检验(FK5-Hip)星表系统差的结果,并估算了星表系统差(FK5-Hip)对EOP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观测角     
8月11日 天王星冲日天王星全年都在摩羯座中运行。年初到5月25日顺行,5月25日留,留后逆行直到10月27日,10月27日留后又改为顺行。8月11日天王星冲日,此时天王星与地球距离最近,天王星亮度达57等,视角径达3″7。是观测天王星的好时机。由于8月11日为夏历十二,月龄为110,星空背景较亮,用肉眼不易看到天王星,需利用双眼望远镜观看。冲日时,天王星在摩羯座ι星附近(9月11日天王星距摩羯座ι最近)。顺便指出,7月28日海王星冲日,冲日位置在摩羯座α、β联线向南约2倍处。8月份海王星在摩羯座ρ、π附近缓慢地逆行着,亮度为78等,视角径为2″3。8月…  相似文献   

12.
使用云南天文台1 m望远镜连续4个夜晚观测得到的248幅CCD图像对天王星5颗主要卫星(Ariel、Umbriel、Titania、Oberon和Miranda)进行了精确的位置测量.在位置归算过程中,采用了最新发布的Gaia DR1(Data Release 1)作为参考星表,并将卫星的观测值和理论计算值作比较.卫星的理论位置参考JPL(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历表(其中天王星理论位置参考了DE431行星历表).结果显示:5颗卫星在赤经和赤纬方向的O-C平均值(观测值-理论值)均不超过0.027′′(天卫一Ariel:0.027′′和-0.007′′;天卫二Umbriel:0.024′′和-0.003′′;天卫三Titania:0.021′′和0.020′′;天卫四Oberon:0.024′′和-0.001′′;天卫五Miranda:0.021′′和0.001′′).前4颗卫星两个方向的测量精度均好于0.015′′,Miranda的精度可达到0.030′′.  相似文献   

13.
天文软件 红移(http://www.redshift.maris.com/index.php3)欧美最流行的天文软件,最新版本是红移4。该软件功能十分强大,它可以模拟出从公元前4700年到公元9999年在太阳系任何一个角落可以看到的星空。其中包含了第谷2和依巴谷星表提供的暗至11等的所有250万颗恒星的数据;4M和哈勃指导星表更是包括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介绍了欧洲空间局通过阿利亚那火箭发射的依巴谷天文卫星,也概述了为依巴谷卫星探测计划服务,并积累和编辑其观测资料的输入星表数据库。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天王星卫星的运动理论模型(GUST86),建立了一套5颗主要卫星的星历表计算和误差分析程序。对部分高精度卫星观测位置资料进行的O-C计算和分析表明了计算程序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欧洲计划在2009年发射“赫歇尔”(Herschel)空间望远镜,其镜片直径达3.5米,远超哈勃空间望远镜(镜片直径为2.4米),它将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空间望远镜。威廉·赫歇尔是18世纪著名的天文学家,他不仅发现了天王星,还开创了恒星天文学,他研究并假设(某些)星云是由恒星组成,提出著名的恒星演化学说;他不仅在天文望远镜的发展史上留下永不磨灭的足迹,而且是当时最伟大的观测天文学家,为恒星天文学的建立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在天文学史上他被誉为“恒星天文学之父”。  相似文献   

17.
现代天王星卫星运动定量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旅行者2号”飞越天于星期间,由空间无线电和光学观测获得的卫星资料首次给出天王星5颗主要卫星质量的可靠估计,从而推动了现代天王星卫星运动定量理论的建立。Laskar于1986年建立了第一个相对完整的天王星主要卫星的(半)分析理论——GUST86,其高精度已被许多学者的实算证实。之后,对理论的改进作出贡献的学者有:Malhotra等人(1989)、Lazzaro等人(1987,1991)分析研究了天王星卫星系统中近共振项对长期摄动解的影响;Taylor(1998)采用数值积分拟合观测资料,以更精确地测定卫星质量;Christou和Murray(1997)则将一个2阶Laplace—Lagrange理论应用于天王星卫星系统。对这些学者的工作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8.
依巴谷星表和第谷星表的特征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论述依巴谷星表和第谷星表的观测特征和天体测量特征,依巴谷卫星在短期内同时测定大量高精度的恒星位置,自行和视差等五个天体测量参数以及星等和色指数,依巴谷星表和第谷星表为建立高精度的光学参考系,为研究恒星的起源,演化,分布,质量,大小和光度等,为研究双星和聚星的分布和运动,为研究星系运动和星系动力学提供了大量的高精度资料,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依巴谷星表给出了223颗经典造父变星的天体测量和光度观测资料。根据近年来的光谱和光度观测成果,从不同渠道收集了有关视向速度和光度等资料。基于Feast和Catchpole建立的PL关系,给出造父变星的距离估计。  相似文献   

20.
天王星卫星的CCD观测与分析解的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给出了处理天王星卫星CCD图象位置资料的新方法,并将我们在1995年取得的重要资料与两种理论模型位置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经处理后的天王星五颗主要卫星CCD观测精度有了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