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谁家窈窕住园楼,五马千金照陌头。罗裙玉佩当轩出,点翠施红竞春日",距今一千多年的唐代诗人李峤就已在诗句中吟咏"点翠"之美。近年来,热播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胡咏梅与吴聘成亲时所戴的点翠头冠让人惊艳;火遍大江南北的清宫剧集《甄嬛传》中,华妃的点翠凤凰旗头更是大气亮眼;而在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时代,拥有一整套定制的点翠头面,是很多名角的正常配置。那么,"点翠"究竟拥有怎样的魅力?其华美精致的背后,  相似文献   

2.
罗德燕 《地球》2023,(3):18-21
<正>一块长10厘米的三角形黑色岩石上,黄白色的条带弯曲成“之”字型优美的线条,像是一段黄河的剪影印刻在黑色的石头上。“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诗句不由地从记忆中调出。这块来自北极斯匹茨卑尔根群岛的褶皱标本,目前珍藏于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是地质学家解开北极斯匹茨卑尔根群岛在地质历史时期秘密的钥匙。  相似文献   

3.
产金强国梦     
段明蕾 《地球》2011,(3):44-45
“书中自有黄金屋”“一寸光阴一寸金”……仔细品味类似诗句中有关对黄金的联想,可以看出,黄金代表了很多人的美好愿景和期待  相似文献   

4.
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读着唐代王维《使者塞上》的诗句,有朋友问我:你最近又想去哪里考察呀?我答:大漠、峡谷,还有胡杨。一个"大"字,形象地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这一道景色,悲壮、苍凉、孤寂、寥廓。无边美景,引无数读者竞相欣赏。我却以为,正是王维的这首诗才给阿拉善——这个边塞重镇带来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5.
举头论明月     
蓝颖春 《地球》2012,(10):80-83
月球由于离地球较近,而且肉眼可见,因此它满载了人类的梦想,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探讨的对象与谈论的话题。中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传说,以及大量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关于月球的幻想和神话自从人类有历史起就一直延绵不绝。但一直到现代,月球的成因仍然是个谜。有人认为它是与地球在同一块星际物质中形成的,而有的人认为它是地球在遭到另一不明大天体撞击后,产生的碎  相似文献   

6.
根据对黑龙江河谷地区本世纪以来地震资料的分析和新构造运动的研究,基本认定诗人所描述的地震是存在的。因此认为,此诗给黑龙江省及其邻近地区的地震活动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历史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7.
李忠东 《地球》2021,(2):46-51
“春寒赐浴牮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唐代诗人白居易描绘的华清池,更多的是对贵妃出浴的美女想象,而非展现温泉之美。相较于国外,冰岛的大喷泉,美国的黄石公园,新西兰的波呼图,俄罗斯堪察加的间歇喷泉谷等,一根根从地下喷涌而出的水柱雄伟而瑰丽,它们展现的是壮阔的喷发景观和令人趋之若鹜的美景。  相似文献   

8.
《地球》2015,(5)
<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读着唐代王维《使至塞上》的诗句,我想到了大漠、峡谷,还有胡杨。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阿拉善——这一边塞重镇充满了悲壮,苍凉,孤寂,寥廓,正是王维的这首诗,赋予了她浓浓的文化气息。沙漠,是我之前从未涉足过的,只是从费玉清《梦驼铃》的歌声中感受过"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何处传来驼铃声,声声敲心坎……"的画面。2009年6月5日,我踏上了探索沙漠的旅途。  相似文献   

9.
佚名 《地球》2010,(6):104-105
我国古代诗歌浩如星海,许多诗作不仅以其精湛的文学艺术价值而千古流传、脍炙人口,而且,其中一些诗句由于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而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反映出典型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也反映了人对自然事物和现象的主观认识和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0.
《地球》2016,(3)
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咏叹沙漠风光的千古绝唱。自古以来,沙漠是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大漠戈壁人迹罕至,鲜少生物,水气难寻,只有黄沙漫漫。如今,随着国家公园体制的推进,沙漠迎来了期待已久的蜕变,截至目前,我国沙漠公园试点总数已达55个,国家沙漠公园的建设正快马加鞭。划沙为园,浩瀚大漠正书写着新的传奇。  相似文献   

11.
《地球》2015,(5)
<正>贺兰山是宁夏的天然屏障、重要的军事要地、著名的旅游景区,古代文人对其歌咏的诗词数量众多。如唐朝诗人韦蟾《送卢潘尚书之灵武》写道:"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南宋词人岳飞《满江红》写道:"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明代诗人徐勃《送康元龙之灵武二首》写道:"贺兰山下战尘收,君去征途正值秋。"古代诗词中有关贺兰山  相似文献   

12.
黄新燕 《地球》2011,(6):82-83
明朝万历三十四(1607)年,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由江南来到京都西南,在风光秀丽的十渡,他沿拘马河上溯踏勘。看到此处拘马河碧波如镜,岸柳依依,山形奇异多姿,百花争相吐艳,顿觉似曾相识,又感相见恨晚。徐霞客想到:杭州西湖原是一处浅海湾,由于泯沙阻塞湾口,千百年来形成独特的江南景色。而苏东坡吟颂西湖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相似文献   

13.
城市之变     
《地球》2016,(3)
正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标志,最初原始人类茹毛饮血、散居山林,后来渐渐进化,抱团群居,从数十人、数百人的小村落逐渐扩大到数千人乃至数万人的大村庄,然后出现了城墙的环绕和热闹的集市,"城"与"市"组合在一起,就是最早的城市。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唐代诗人白居易这首《登观音台望城》诗中描述的是当时的长安城,整齐的街道和宏大的布局令人赞叹。  相似文献   

14.
读者沙龙     
《地球》2018,(6)
正"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莲池自在香。"在大诗人陆游的这首《桥南纳凉》中,"纳凉"是漫步在婆娑多姿的绿柳林中,是徜徉于碧波荡漾的荷塘小径,看清风徐徐,闻沁人荷香,听悠扬笛声,无形之中暑热顿消。现在,盛夏来临,面对高温预警的重重压迫,是时候去寻找一处属于自己的绿林山水,消一消夏季的烦闷了。为此,我们的"《地球》读者2018地学旅游摄影大赛"将于下月推出"纳凉特辑",喜欢旅  相似文献   

15.
《地球》2018,(7)
正"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这是当年郭沫若游览井冈山时有感而发留下的赞美诗句。世人熟知的井冈山,大多是"革命的摇篮""红色圣地""朱毛会师""根据地反围剿"等历史,事实上,井冈山本身还是一个山清水碧的风景秀美之地,是一个绿色的宝库。这里有70多个景点,460多处景观景物,峰峦、山石、瀑布、气象、溶洞、温泉、珍稀动植物及高山田园风光应有尽有。当地的年平均气温是14.2摄氏度,七  相似文献   

16.
李子墨 《地球》2014,(1):111-112
李子墨个人简历 李子墨,1972年生,冀中沧州人。著名书画家、诗人、旅澳学者金伟国先生学生。六岁起随祖父接受书法启蒙。九岁起师从河北著名书法家潘清溪先生,50余年游历于历代碑帖,临池不辍。  相似文献   

17.
恋庐山     
正中国古往今来许多的传说、故事、历史事件和名诗佳句,都与中外闻名、奇秀险峻的庐山有关。早在上学之时,课本里就有李白著名的诗句,描述庐山宏伟气魄、气势不凡的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亦有苏轼对于庐山奇峰层叠的感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外,在那个刚刚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有一部荡气回肠的爱情电影《庐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块体定边—大罗山段大地电磁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块体内部电性结构简单,成层性好,上地幔第一高导层顶面埋深基本在109km左右,相当平坦,块体内部不存在壳内高导层。而靠近大罗山处,上地幔第一高导层向上隆起,隆起最高处距地表92km,此处测点壳内有电性分层,但由于断裂带的切割使测点之间的壳内分层不易连接,形成不连续层。分析认为该处为深大断裂带,是鄂尔多斯块体的西部边界  相似文献   

19.
跨断裂水准剖面观测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活动地块的相对运动和变形,其边界带往往构造活动强烈,是反映地壳运动的敏感部位。基于上述思路,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发生后,通过大范围监测布设在青藏块体北部地区及周边主要构造带上的水准剖面,在短期内快速获取了大范围的断裂活动信息和不同断裂带对大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的响应特征。实践证明,这种监测方式灵活、作业周期短、资料处理快,能及时对震情趋势做出估计,不失为当前区域形变监测工作的一种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颜渝 《高原地震》2007,19(2):62-62,61
地震灾害是一种小概率大灾害事件,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影响面广等特点。江津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破坏性地震,所以防震减灾工作就成了确保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