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台风强度等级与可能灾害损失标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洁  戴尔阜  吴绍洪  潘韬 《地理研究》2013,32(2):266-274
台风灾害给中国沿海地区造成了严重损失,进行台风风险评估将为台风灾害有效规避提供科学依据,探讨台风强度等级和灾害损失之间的关系是台风风险定量评估的基础。利用1954-2008年间登陆中国东南沿海的174场成灾台风路径数据和对应的灾情记录数据,对台风强度等级和承灾体(农作物、人口、房屋和社会经济)的8项指标的损失数量关系进行分析,并对台风强度等级与各项损失率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得出各项灾损指标的损失率曲线。基于台风强度等级划分标准和损失率曲线,建立了适合于我国的四个强度等级的台风灾害损失标准划分方案:微度、轻度、中度和重度,对应的损失率用承灾体的社会经济指标来表征。研究表明:当台风强度等级达到第4等级时,灾害造成的损失率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本文构建的台风灾害损失标准可为进一步定量评估承灾体脆弱性及损失风险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根据台风路径数据,通过计算评价单元内不同强度台风灾害发生频数和路径长度,综合表征台风孕灾环境敏感性的大小。结果表明:1)在四个强度台风条件下,敏感性最高的区域位于海南省、广东省沿海、福建省和浙江省沿海,随着台风灾害强度增强,影响范围呈现向北、向内陆延伸、扩展的趋势;2)台风灾害强度达到中度时,高敏感性的区域减少,低敏感性的区域面积大幅度增加,同时,台风路径东移明显,福建所受影响加重,海南和广东影响有所减小。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于粤西、粤东、粤北西部和珠江三角洲北部地区.根据对泥石流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广东省泥石流灾害虽然发生频率低,但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明显高于滑坡、崩塌灾害,且呈现频率低、规模大、成灾快、损失严重、时空分布集中、危害范围广等特点.文中最后提出了广东省泥石流防治对策:提高防灾意识,做好防灾规划;注重对低频泥石流的防范;因地制宜采取防治措施;加强预防监督,社绝人为灾害.  相似文献   

4.
中国沿海地区近20年台风灾害风险评价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依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综合考虑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特征,提出台风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在GIS环境下对中国沿海地区台风灾害危险性、脆弱性和风险进行分析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海南省、上海市和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的沿海区域台风灾害危险性较高;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和江苏省、山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及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河北省的沿海区域承灾体脆弱性较高;海南省、上海市和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的沿海区域台风灾害风险较高;而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辽宁省和山东省的大部分区域台风灾害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5.
可拓方法在台风灾害危险性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风灾害是全球面临的严重自然灾害之一,对处于台风多发区进行危险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可拓方法具有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解决矛盾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台风灾害危险性评估中运用可拓方法的基本理论,建立台风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物元模型。在海南岛历史台风灾害数据库的基础上,构建台风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经典物元和节域物元,应用建立的物元模型,选取台风灾害中的综合灾度、风速和降水的危险性作为评价因子,利用可拓模型计算不同单元格内的灾害等级,得到海南岛台风灾害的危险性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6.
广东台风灾情评估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1950~2000年间登陆和影响广东省的台风造成的灾害进行分析,选取有完整记录的4 2例台风的台风强度、最大风速、最大日雨量作为主要气象因子,采用SAS系统建立了灾情评估模型,计算出历次台风的主要灾情数据,并且将评估值与实测值拟合.拟合的结果表明, 可以通过气象数据,定量地大致估算台风的灾情.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至今,广东备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困扰,珠江三角洲与粤东、粤西、粤北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该文利用泰尔指数分析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并将其分解为珠江三角洲内部经济差异、粤东内部经济差异、粤西内部经济差异、粤北山区内部经济差异以及四区域间经济差异;在此基础上建立回归模型分析广东省经济增长与区域内、区域间差异的关系,结果表明,珠三角内部及广东省四区域间的经济差异扩大对广东省经济增长有正向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全球极端气象、水文事件日益多发,沿海低地地区的产业系统面临着极端洪水等灾害的严重威胁。开展极端洪灾情景下沿海特大城市的产业经济损失评估,分析产业网络的波及效应,识别出产业空间损失最为严重的地带,可为沿海城市的气候变化适应和灾害风险管理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以上海黄浦江极端洪灾模拟结果为灾害情景,基于2013年上海汽车制造业第三次经济普查微观数据,评估了上海汽车制造业受灾后的直接经济损失、停产损失,并结合投入—产出模型评估了上海汽车制造企业停产引发波及效应造成的产业关联损失。分析结果表明,在极端洪灾情景下:(1)上海市共有451家汽车制造企业受到灾害影响,占上海汽车制造企业总数的23.1%。(2)上海汽车制造业厂房建筑、生产设备、整车存货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3.1亿元、196.1亿元、9.7亿元。汽车整车制造企业、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的停产损失分别为209.1亿元、69亿元,对相关产业分别造成了1037.6亿元、144.7亿元产业关联损失。受到相关产业停产、减产影响后,汽车整车制造、零部件及配件产业关联损失分别为120.9亿元、247.1亿元。产业关联损失明显大于停产损失和直接经济损失。(3)浦东新区生产设备直接经济损失和停产损失较为严重,分别为93.4亿元、221.7亿元,分别占全市的47.6%、79.7%。上海通用整车厂所在的浦东新区金桥镇停产损失为184.1亿元。(4)由于2.5~3.0 m洪水水深区间分布有两家大型整车厂,因此停产损失最为严重,高达255.2亿元。上海市各级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黄浦江、苏州河流域的防汛工程以及工业园区的防洪设施建设;相关企业需要制定周密的业务连续性规划,降低企业停产后波及效应衍生的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9.
近10年福建台风灾害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台风灾害是地球上破坏性最大的一种气象灾害,是全球10大自然灾害之首。而福建省是我国受台风灾害影响较大的省份之一。据1949~1999年资料统计[1]:在全国东部沿海有台风登陆的10个省份中,福建省居第四位,仅次于广东、台湾和海南。登陆福建的重大台风(凡受面积≥33-33万公顷,或死亡人口≥50人,或倒塌房屋≥2万间,或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有33次,仅次粤琼51次(因资料问题,作为一个单元统计),却居第二位。本文根据《福建省气候影响评价》和省防汛办提供的台风灾情记录资料,研究分析了近10年福建由于…  相似文献   

10.
不同登陆地点影响福建的台风灾害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福建省灾害性气象年鉴和福建省气候影响评价资料,建立以县域为单元的福建省台风灾害数据库(按登陆地点建立分库),运用Excel软件和Mapinfo技术,重建了1980~2005年不同登陆地点影响福建省的台风灾害时空格局.研究表明:不同登陆地点影响福建省的台风灾害年际变化总体都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内明显集中在7~9月份、群发性强;空间上分布差异较大,登陆福建沿海的台风灾害Tzc高值中心集中分布在闽中北沿海,登陆广东影响福建的台风灾害Tzc高值中心集中分布在闽南沿海和闽西的龙岩、漳平和永定,登陆台湾影响福建的台风灾害Tzc高值中心主要分布在厦门市和闽中北沿海地区,登陆浙江影响福建的台风灾害Tzc高值中心主要分布在闽东北沿海和闽西北局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孕灾环境的全球台风灾害链分类与区域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然  连芳  余瀚  史培军  王静爱 《地理研究》2016,35(5):836-850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台风引发的次生灾害构成灾害链,加剧人口、经济等多方面的损失。以2000-2010年案例数据为基础,依据台风所经过区域的孕灾环境特性,提出了全球台风灾害链分类体系,并统计得出类型与强度的区域特征:在西北太平洋,主要发生于山地(丘陵)区(占34.4%),强度为3.1;在南太平洋,主要发生于岛屿区(占59.2%),强度为2.6~3.0;在北印度洋,主要发生于河口海岸区(占35.8%),强度为0.7~0.9;在南印度洋,主要发生于平原区(占31%),强度为2.6;在北大西洋与东北太平洋,主要发生于平原海岸区(分别占24.7%与31.2%),强度分别为2.0~2.3和2.3。研究结果可为台风灾害链自动识别、动态模拟与预测提供理论基础,用以支持区域防灾减灾建设与应急响应策略制定。  相似文献   

12.
沿海港口自然灾害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多灾种复合为背景,选取沿海城市中重要的基础设施——港口为研究区域,包括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厦门港、深圳港、广州港,从危险性、暴露性和脆弱性等方面选取指标,探讨构建了沿海港口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评价结果为:沿海港口的灾害风险指数相差较大,风险值在空间上表现出长江三角洲沿岸>珠江三角洲沿岸>环渤海沿岸:评价结果可以为沿海港口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根据福建省灾害性气象年鉴和福建省气候影响评价资料,建立以县域为单元的福建省台风灾害数据库(按登陆地点建立分库),运用Excel软件和Mapinfo技术,重建了1980~2005年不同登陆地点影响福建省的台风灾害时空格局。研究表明:不同登陆地点影响福建省的台风灾害年际变化总体都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内明显集中在7~9月份、群发性强;空间上分布差异较大,登陆福建沿海的台风灾害Tzc高值中心集中分布在闽中北沿海,登陆广东影响福建的台风灾害Tzc高值中心集中分布在闽南沿海和闽西的龙岩、漳平和永定,登陆台湾影响福建的台风灾害Tzc高值中心主要分布在厦门市和闽中北沿海地区,登陆浙江影响福建的台风灾害Tzc高值中心主要分布在闽东北沿海和闽西北局部。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清代的地方志、档案等文献史料中提取台风灾害信息并整理分类,根据台风及其次数的判断依据识别出清前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存在7次重大台风灾害,对这7次台风事件从台风过程、灾害分布与路径等方面进行了重建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清前期长三角地区的7次重大台风都发生于农历的六月、七月和八月,正值潮汛期,危害极大;台风过程持续时间短,一般在2~3 d左右。7次重大台风集中分布在浙江的杭州湾附近和长江下游流域两岸,主要在上海市的崇明、奉贤,浙江的余姚、嘉善等沿海地区登陆,然后沿岸向西北方向路径移动,与现代台风路径相比,接近于西北路径型或向北路径。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台风对区域社会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台风灾害多元致灾因子联合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红师  练继建  宾零陵  徐奎 《地理科学》2018,38(12):2118-2124
以沿海城市海口为例,运用三维Copula函数构建台风灾害多元致灾因子联合分布模型,开展多元致灾因子相互作用下的台风灾害事件联合重现期和失效概率的分析,提出全面评估台风灾害影响的研究思路。结果表明:三维Gumbel Copula函数能够合理描述台风灾害多元致灾因子之间的联合分布,以单变量作为设计依据会低估具有一定严重程度的台风灾害发生频次,相对于单变量重现期和二维联合重现期,三变量联合重现期的计算结果更加贴近实际情况。防台措施设计标准的制定应全面考虑台风灾害多元致灾因子,且应充分考虑各致灾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设计期内的失效概率。研究成果可为中国沿海省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减灾、防灾政策的制定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台风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评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浙江省1984―2007年发生的40个台风数据及历史灾情数据,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防灾减灾4个方面选取影响因子,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直接经济损失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率,相关性系数达到0.806;基于3次台风过程数据进行模型验证和误差分析得知其模拟值与实际统计值基本一致,模拟误差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模型能够较好地评估一次台风灾害可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政府部门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49-2015年中国典型自然灾害及粮食灾损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研究其自然灾害演变特征及粮食灾损规律,对实现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先基于Python语言编程获取1949-2015年中国31省市自然灾害造成的受灾、成灾、绝收面积,构建灾害强度指数分析不同灾种的时序特征分异,利用趋势分析、ESDA方法分析不同灾种在省域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冷热区;再获取1949-2015年粮食种植数据,通过粮食灾损估算模型、定义粮食灾损率、地理空间探测器,计算并检验中国粮食损失时空特征及分异性。结果表明:① 相比受灾面积曲线,本文构建的灾害程度指数能够更好揭示自然灾害时序演变特征;② 1949-2015年期间中国两大主力灾害(洪灾、旱灾)交替出现,未来5~10年以洪灾为主;③ 灾种排序旱灾>洪灾>风雹>低温>台风,其中旱灾、洪灾受灾占比过半;④ 省域不同灾种间空间趋势变化特征明显,区域受灾面积东部>西部,北部>南部,且北部灾种单一、南部多灾并发;⑤ 自然灾害受灾总和、旱灾、雹灾、低温空间上全局自相关性不显著,呈随机模式分布,洪涝、台风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全局自相关性,呈集聚模式;⑥ 1949-2015年灾害、灾损量、灾损率整体时序趋势呈现先升后降,2000年为临界点,空间分布具有异质性,单因子解释力度差异显著,多因子交互均呈非线性增强关系,胡焕庸线两侧冷热点分布呈两极化且其重心向北迁移。建议政府加强除旱减雹(西北)、除旱排内涝(东北)、排涝防冻(中部)、排涝预台(东南沿海)等工程技术措施;同时西北(环境恶劣)、东北(中国粮仓)应作为防灾减灾重点保护区,制定专项保护方案,以保证中国粮食丰产增收。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主成分神经网络的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娄伟平  陈海燕  郑峰  吴睿 《地理研究》2009,28(5):1243-1254
本研究建立了浙江省台风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评估模型。把浙江省台风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资料换算成直接经济损失指数,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表示致灾因子、孕灾环境与承灾体的评估因子进行数据处理,提取主成分作为BP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从而建立评估模型。模型历史拟合结果和实际一致。在2007年和2008年影响浙江省的5个台风的实际评估中,强台风"Vipa"灾后评估值比实际值偏大2.16,其余4个台风灾后评估值比实况偏大0.2~0.7,反映了人们对影响大的台风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和防灾减灾效果。根据台风开始影响时过程风雨预报值进行预评估,过程风雨预报值较准确的台风,预评估结果和灾后评估值一致;过程风雨预报值误差较大的台风,预评估效果较差。因此,该模型可用于实际台风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评估,提高台风影响前风雨预报准确率是提高预评估准确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