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由薛凤旋教授和刘欣葵教授撰写的专著《北京:由传统国都到中国式世界城市》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发行。两位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北京数百年作为国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史,发掘了北京规划建设的中心理念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传承,提供了许多规划和建设北京的独到见解。(1)作者认为,明堂聚集了观察天文和气象、厘定历法、祭祀、颁布政令等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是中国传统建都的原始模型,都城是在明堂之基础上发展来的。作者从都城的宏观选址、城廓的方向、都城内部  相似文献   

2.
王丽 《地理教学》2012,(8):61-62
一、该书的简介《天津地理》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省市区地理》丛书的分册之一。丛书主编是我所熟悉的北京师范大学王静爱教授。《天津地理》分册主编是我更熟悉的天津师范大学仲小敏教授和李兆江教授。当我于2011年夏获得这本赠书  相似文献   

3.
彭补拙 《地理学报》2002,57(5):627-628
由谭术魁教授撰写的《中国城市土地市场化经营研究》专著已由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共计20万字。该书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在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文字叙述与图表说明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城市土地经营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充分吸取外国及台港地区土地经营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既适合我国国情又与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相吻合并融注现代营销学思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土地经营构想。该  相似文献   

4.
正甄峰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的著作《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研究与规划方法创新》是一部展现大数据在城市研究与规划应用的重要成果。近20年来,甄峰教授一直关注信息与通信技术进步与城市发展及其空间变化领域的研究,这部著作收集了他领衔的南京大学ICT与城市研究团队近些年来在这一领域积累的积极探索与优秀研究成果,是大数据在城市研  相似文献   

5.
正2020年8月初,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刘南威教授的新著《中国南海诸岛史地研究论集》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隆重出版。该书的面世,为了解、研究南海及其众多岛屿,捍卫中国南海诸岛及其周边海域主权,提供了许多可靠、强有力的珍贵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刘南威教授对于南海诸岛的研究,功力深厚,堪称业界翘楚。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他便和广东地理学界的几位学者,共同接受商务印书馆的委托,赴西沙群岛进行实地考察,搜集、整理南海诸岛的相关资料,供有关部门参考。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他充分发挥工作、生活在南海之滨——广州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李吉均 《地理学报》2014,69(9):1391-1391
正由崔之久教授和他的团队编写的这部巨著《混杂堆积与环境》,终于在2013年问世了。我用了很长时间,仔细地阅读了这部著作,获益匪浅。我和崔之久教授长期合作,彼此工作十分了解。看到了他的这部巨著,感到欣喜之余也很吃惊。吃惊在于他的精力过人,能把如此多的领域汇总在"混杂堆积"这一概念之中。这恐怕是连当年提出"混杂堆  相似文献   

7.
陈尔寿先生祖籍浙江杭州,1916年12月出生于江苏东台,早年就学于省立扬州中学,成绩优异;1937年夏,考取南京中央大学地理系,师从胡焕庸、李旭旦等教授。1942年,他的学士学位论文《重庆都市地理》在《地理学报》上发表,被称为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韧之作。1946年,他与何敏求、程潞合编《中国地理概论》一书,这是第一部以通论体系编著的关于中国地理全貌的学术专著。他在解放前的白色恐怖中,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8.
正安居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一,一般由两个部分或两个世界构成,一个是活着的世界,一个是死亡的世界。起初之时,活着的世界的重要性要大于死亡的世界。随着文明的发展,文化的产生,灵魂与信仰成为人类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存在,此时两个世界的区分、联络方式、空间安排成为重要的事情。南京师范大学潘晟教授以宋代为例,爬梳史料,深入思考,于2018年12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其新著《知识、礼俗与政治:宋代地理术的知识社会史探》。该书从知识  相似文献   

9.
叶冰  颜廷真 《地理研究》2006,25(6):1143-1144
从全球城市(Global city)到全球城市区域(Global city region),全球化影响下的城市与区域正普遍处于重构与转型之中。无论是mega-city的发展还是mega-city region的出现,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也正面临快速变化。半个世纪前法国学者戈特曼提出了“大都市圈”的概念,但他并未能预计到今天中国大都市圈的蓬勃发展。事实上,三大都市圈———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正快速成长,三者各具优势,竞争与合作局面并存。与此同时,一种新的区域格局正在出现,其形态表现为巨型城市走廊。曹小曙博士的新著《穗深港巨型城市走廊空间演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出版)适时地以珠三角为研究  相似文献   

10.
由赵体顺、赵义民等主编的《现代林业技术》一书于2010年7月已由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以建设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为宗旨,立足河南,面向全国,全面总结了近10年来的林业科研成果,并融入了林业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标准。  相似文献   

11.
许桂灵 《地理研究》2012,31(1):195-196
在我国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中,流域文化是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流域文化地理作为其中一个基本内容,最能反映流域文化的特质和风格及其地域差异,故在近年兴起的地域文化热中,流域文化史著作接踵而起。继江西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和2003年分别推出李学勤、徐吉军主编的《黄河文化史》、《长江文化史》之后,由中山大学黄伟宗、司徒尚纪教授主编、10位作者经多年笔耕、野外考察而成《中国珠江文化史》也于2010年由广东教育出版社隆重面世,洋洋洒洒,近300万字,堪为巨著。虽然其被冠以文化史之名,实也是一部珠江流域史地并重、交相融合的文化地理著作,在我国流域文化研究中堪为翘楚,殊足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2.
将位于城市中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在Google地图上完整体现,全样本统计、分析城市中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特征,试图揭示世界文化遗产与人类文明(尤其是城市文明)发展历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实证结果显示:1)被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总数832项,其中417项与人类城市文明发展相关联,多数为城市的历史城区建筑景观;2)从空间上看,反映欧美地区城市文明的世界文化遗产最多,非洲地区最少,这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文明发达程度相关;3)结合时间维度,古代(3500 B.C.―A.D.500)城市中的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耕种农业发达的沿河地区以及宗教类遗址所在地;中世纪(A.D.500―A.D.1500)遗产数量的变化见证了中世纪城市文明由初期的式微走向后期复兴活跃的过程,亚洲等区域宫殿类、古典园林类、坛庙等多种类型遗产的出现说明了文明在欧洲之外地区的生长;16世纪至今遗产的数量最多,遗产类型更为丰富,出现殖民城市遗产、军事要塞类遗产、工业遗产以及线性文化遗产,展示了殖民扩张、工业发展过程,以及以线性的方式体现城市历史的动态发展和功能演变;4)从世界文化遗产与城市文明的关系来看,城市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反映了人类解决城市问题的智慧,展现了特殊城市深厚的人文艺术底蕴,同时宏观上世界文化遗产基本覆盖了全球人类城市文明的历史进程以及不同区域的人类文明,体现了不同地域的典型特色、文化多样性与发展的延续性。总的来说,在全球化以及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城市中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未来研究亟需利用更广阔、更多元的视角探讨跨地域、跨国界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世界城市日     
《地理教学》2015,(1):64
一、"世界城市日"的源起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当年10月31日圆满落幕。在上海世博会闭幕当天举办的高峰论坛上,正式发布《上海宣言》,《上海宣言》建议将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闭幕之日定为"世界城市日"。在中国政府和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国际展览局全体大会、联合国人居署理事会和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先后通过决议,建议设立"世界城市日",2013年12月28日,第68届联合国大会最终通过决议,决定自2014年起,将每年的10月31日设立为"世界城市日"。  相似文献   

14.
褚绍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地理教育家、历史地理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培养了我国第一位地理教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前理事长陈澄教授)。褚先生在建国前即编著了《地理学习法》《中国地理概要》等专著。建国后,褚先生编写了《新中国地理》《徐霞客游记》等著作,主编《地理教学丛刊》和《地理教学》杂志,还与孙大文先生一同编著了《地理教学法》一书(1982年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5.
正由南京大学胡阿祥教授等合著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于2014年12月出版。胡教授长期从事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已出版《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六朝政区》、《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宋书·州郡志汇释》等专著。中国古代各朝政区变迁纷繁复杂,尤以魏晋南北朝为甚,加之年代久远,史料阙如,研究难度极大。该书耗时15年,期间,扬州大学孔祥军副教授和徐成博士先后参与了该书的撰写。  相似文献   

16.
王丽  邓羽  刘盛和  王江浩 《地理学报》2011,66(2):189-198
由于在认清城市与腹地、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关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城市影响范围成为 目前中国区域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城市影响力指数及区域可达性两方面对传统的场模型进行 改进,更为合理地界定出城市影响范围。以中国中部地区1990、2000、2007 年3 个年份的研究为 例,研究城市影响范围的动态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空间形态演变方面提炼出城市影 响范围演变的3 大阶段及其对应的5 种类型,并对各阶段城市的较快发展提出建议。从理论及 实践层面对城市影响范围的研究进行了探索,以期为城市影响范围甚至区域相关问题的进一步 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人口的空间集聚特征与规律分析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陈刚强  李郇  许学强 《地理学报》2008,63(10):1045-1054
城市集聚增长日益显著以及城市间连接性的增强等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发 展的显著特征。通过运用GIS 环境下的Moran's I 等技术方法, 探讨了1990-2005 年中国城市 人口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结果表明: 尽管总体上城市人口的正空间集聚性不强, 但局部空间集聚特征明显, 存在较强的规律性, 主要表现为“T” 字型和沿主要铁路交通线 的发展态势, 而其演变过程体现了中国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正处在不断优化之中; 三大地带城 市人口空间集聚的特征反差明显, 东部城市区域基本表现为一体化发展趋势, 而中西部城市 区域则趋向于极化发展或表现出较差的整体协调能力; 进一步来看, 城市人口空间集聚的不 平衡性, 不仅体现于区域之间也体现于区域内部的城市之间, 且其作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集 聚区位有所变化。总体来看, 这一典型转型时期里, 中国城市人口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其演变, 体现出了市场力量、经济发展状况、基础设施建设及国家空间开发政策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城市,是人类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人们为了生活建造了城市。为了更好地生活留在了城市。城市,让人生活更美好。文物,是人类文明,包括城市文明,不断进步的见证,最能清晰展现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不同时期城市文明的真实轮廓”。  相似文献   

19.
新书介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廖克主编的《涛声集——陈述彭院士科学思维述评》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 0 0 0年 2月出版。该书汇编了 2 0余篇论文 ,从不同角度分析和介绍陈述彭院士的科学思维。阎小培著的《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由科学出版社 1 999年 1 0月出版。书中深入分析和探讨了信息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变、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社会结构变化、城市地域结构的关系及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周一星、孟延春著的《北京的郊区化及其对策》由科学出版社 2 0 0 0年 1月出版。本书综述了国内外郊区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 ,揭示了北京的郊区…  相似文献   

20.
周尚意 《地理研究》2012,31(10):1928-1928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3.26%,65岁以上人口占8.87%.今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还会加快, 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现象在中国城市已日渐突出, 这对城市规划建设、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等带来了新挑战。在此背景下, 北京大学柴彦威教授带领的行为地理研究团队,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大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决策过程与空间引导研究”的支持下, 撰写出版了《中国城市老年人的活动空间》(科学出版社, 2010年)一书。该书关注了中国城市中的老年人群体, 利用大量第一手数据, 研究了中国城市老年人的活动空间特征, 弥补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界对城市老龄化现象与问题研究的不足。全书36.9万字, 共分10章, 前3章为理论与方法铺垫, 后7章为实证研究结果, 将理论、方法论的创新与扎实的实证研究相结合, 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