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1987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4个时相的多源遥感影像(TM,ETM+,Rapid EYE和Quick Bird),基于面向对象的信息提取技术,采用密度分割法和二值化合并处理,开展了宁远河口1987—2015年间4个阶段海岸线信息提取,并分析了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海岸线变迁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研究表明,1987—2015年间,宁远河口海岸线长度总体呈增加趋势,海岸线总长度增加了约8. 14 km;宁远河口海岸带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河口内河道红树林资源基本消失,人工养殖区规模逐年扩大,河流入海口水体水质逐年下降;河口三角洲区域海岸线总体上表现为淤积,河口以西区域表现为侵蚀;海岸线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海岸侵蚀淤积、滩涂围垦养殖、人工岛屿及防沙堤坝建设等;宁远河口的侵淤形势不容乐观,其发展趋势表现为人工岛屿西侧海岸线将进一步被侵蚀,而防沙堤坝东侧的淤积将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发展,各个地区对沿海地带的开发不断深入,使得海岸线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研究海岸线的变迁过程有利于监测和保护海岸带的资源与环境,为沿海城市对海岸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本文以山东半岛为研究对象,对海岸线的长度,陆域面积和演变过程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通过目视解译和计算机分类对比的方法,对1986、1996、2006和2016年的海岸线数据进行提取,研究发现:(1)1986-2016年30年间山东半岛的海岸线长度总体呈增长趋势,共增长315km,其中2006年到2016年的海岸线增长最快,新增岸线占原海岸线的10%;(2)海岸线变化使陆域面积也不断增加,1986-1996年面积增了309.367km2,1996-2006年面积增加332.082km2,2006-2016年面积增加611.607km2,由面积变化可以看出海岸线的移动趋势是向海移动;(3)海岸线分布以基岩岸线为主,东营地区的黄河口处受侵蚀淤积作用,海岸线变化显著,烟青威地区受蓝色经济区建立的影响,养殖区增加,盐田减少,海岸线由自然岸线逐渐向人工岸线变化,砂质岸线分布地区人工码头和港口等建设较多。  相似文献   

3.
珠江三角洲海岸线遥感调查和近期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调查和分析珠江三角洲海岸线近期演变情况,利用TM,ETM,ALOS等多源多时相遥感图像对珠江三角洲海岸线进行遥感调查和近期演变分析,通过几何纠正与图像配准,得到具有统一投影和坐标系统的基础图像;根据不同海岸类型特征和所建立的解译标志,采用人工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自动提取相结合的方法,提取了珠江三角洲1998,2003和2008年3个时段的各类海岸线,提取精度优于80%;借助GIS的叠加和统计工具,分析了珠江三角洲海岸线近期演变特点、变化趋势和原因.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海岸线长度在1998-2003年间几乎没有多大变化,而在2003-2008年增加较多,其中人工岸线的增加比例最高(达50%以上),其次是基岩岸、河口岸、沙砾质岸和淤泥质岸,而红树林岸的增加比例最低;珠江三角洲海岸线变迁趋势以向海延伸为主,主要是沿岸工程建设、滩涂围垦、围海造地和人工养殖等所致,而人为造地是海岸线变迁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4.
焦小梅  李苯帅 《北京测绘》2023,(8):1128-1134
提取1996—2021年象山港岸6期遥感影像的海岸线信息,计算对应的海岸线变迁强度、海岸线分形维数、陆域面积变化以及海岸线人工化指数,探索象山港区海岸线的时空变化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象山港岸海岸线长度变化明显,岸线长度在2001年之后不断缩减且缩减趋势明显;(2)在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象山港海岸线形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1年前海岸线曲折复杂,2001年后,海岸线分形维数不断减小,人类活动对海岸线的影响逐渐变大,岸线不断趋于平滑;(3)研究时段内,该区域陆域面积不断扩大,海岸线不断向海洋延伸;(4)人工岸线比重不断增加,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不断变大,到2021年,人工岸线达总岸线长度的80%以上,人工岸线比重预计在未来还会不断升高。  相似文献   

5.
研究江苏省海岸线的时空变化特征,对江苏省海岸线资源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以江苏省沿海4期(1980—2011年)卫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和GIS技术,对江苏省近30年来海岸线的时空变化进行总体和分段研究(分北段、中段、南段三段),较好填补了目前江苏省海岸线的时空演变特征缺乏细致分段研究的空白。结果表明:(1)自80年代以来,江苏海岸线整体呈现向海推进趋势,平均向海推进943.13m,平均推进速度为每年30.42m,且随江苏沿海经济社会的发展,平均推进速度有逐年加快的趋势;(2)各个岸段的海岸线向海推进速度不同。其中,北段(绣针河口-扁担河口)岸线推进速度最慢,中段(扁担河口-团结港)岸线推进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6.
黄河口海岸线遥感动态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步礼  常学礼  陈雅琳  董琼  张睿 《测绘科学》2007,32(3):108-109,119
本文以1976年至2002年间18景多时相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遥感与GIS技术的支持下,对影像进行几何校正与配准,并运用近红外波段的水体反射辐射率明显单一并低于其他地物的特性提取了逐年河口海岸的平均高潮线,另外经GIS叠加分析计算等获取了海岸线时空变化的数据,进一步分析了海岸线的演变过程,并根据河口来水来沙等条件提出了防止海岸蚀退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海岸线是海洋和陆地的分界线,其中海岛岸线与海岛海岸带管理、周围海域使用等活动密切相关.如何提高海岛岸线测量效率及精度,为海岛海岸带的开发与保护提供技术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岛为研究区,以Sentinel-2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面向对象的隶属度函数分类对岱山岛海岸线进行自动提取,再根据海岸线界定标准对...  相似文献   

8.
近30年来我国海岸线遥感调查与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Landsat Mss、TM、ETM和CBERS-02星CCD遥感数据,并结合地形图、潮汐表等非遥感数据,对我国海岸线进行了遥感调查与监测.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海岸类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各经济区淤泥质海岸、沙砾质海岸、基岩海岸和人工海岸4种海岸类型均有分布,从福建与浙江交界部位开始有生物海岸(主要是红树林)出现,并且越往南红树林的种类越多,分布面积逐渐增大,这主要与红树林的生长习性密切相关.海岸线的总长度有逐年缩短趋势,部分海岸线类型发生了转变,如淤泥质海岸转变成人工海岸等.人工海岸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走势.绝大多数岸线段在向海推进,只有局部岸段呈减退状态.  相似文献   

9.
利用多期遥感数据,对浙江省东部象山港一带近30 a来的海岸线及潮滩变迁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监测。结果表明,该区淤泥质海滩发育,海岸类型以淤泥质为主,岸线在1986~1996年间有较大变化,外迁宽度最大达1 700 m,1996年以后基本进入稳定状态。潮滩发育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MSS,TM及OLI等遥感图像数据,在面向对象分类技术的支持下,采用多尺度分割、归一化差值水体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NDWI)、大津算法(OTSU)水陆分离、互信息操作和特征知识融入等方法,实现了黄河口海岸线1973,1977,1984,1991,2000,2010和2014年共7个时相的海岸线自动提取;借助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完成了1973―2014年黄河口海岸线遥感动态监测与变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42 a来黄河口海岸线总体呈现向海洋方向的增长趋势,海岸线总长度大约增加了298.8 km;海岸线的时空变化特征显著,不同时间段的不同海岸地段呈现不同的特点;根据海岸线的进退情况,可将黄河口海岸线分为强进淤型海岸、强蚀退型海岸和蚀退型海岸。在岸线进退的驱动力上,黄河口海岸线的变化主要受黄河流路变化和海水侵蚀的影响,尤其是黄河入海口的流路改变;人类活动作为第三驱动力,加剧了海岸线变化特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顾及地理特征保持的溺谷海岸线化简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溺谷海岸成因、地理特征分析基础上提出顾及地理特征保持的溺谷海岸线化简算法。该算法利用Delaunay三角网为支撑几何结构建立河口层次树模型表达溺谷海岸线特有的河口树枝状特征,通过次要河口的删除实现岸线化简。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保持了溺谷岸线树枝状特征,同时具有自身拓扑一致性、保证航海安全性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对珠江口地区4个时期的遥感影像和地理地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该区海岸线和红树林湿地的时空分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上看,全区海岸线大多处于向海推进状态,但不同岸段呈现不同的特点:深圳岸段和澳门岸段有两个快速推进期,珠海岸段只有一个快速推进期,香港地区(新界和大屿山)海岸线变动不大.红树林湿地总面积趋于减少,截至2006年,除淇澳岛、深圳河口、镇海湾、黄茅海地区还有大片的红树林外,其他地区的红树林已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1978—2014年的5期遥感影像和地理地形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结合实地调查验证,得出了伶仃洋海岸线和红树林湿地时空分布演变的趋势。总体而言,海岸线的总长度逐年增加,其中人工海岸线长度也是逐年增加的,2014年人工海岸线长度占总岸线长度的73.3%。全区岸线主要为向海推进海岸,东、西两岸海岸线的推进又各有特点。红树林湿地的时空分布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总面积整体上在减少,但2003—2014年间由于红树林保护力度的增加,红树林湿地面积有所回升。海岸线变迁和红树林湿地演变主要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如筑堤围垸、围海造地、建设用地增加等。研究获得的成果数据为红树林湿地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数据。  相似文献   

14.
2000~2009年江苏沿海海岸线变迁与滩涂围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0年3月1日、2003年2月6日、2006年9月18日和2009年10月17日4个时相的遥感影像对江苏盐城-南通段海岸线多年来的变迁进行了连续监测,获取了每个时期发生变化岸段、滩涂围垦面积等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遥感影像能够满足准确、快速监测海岸线变迁的要求;2006~2009年,江苏省海岸线快速向海域推进;2000~2003年滩涂围垦面积为25 213ha,2003~2006年新增陆地面积为9601 ha,2006~2009年围垦面积达到23 632ha;滩涂开发总体呈现围垦—修养—围垦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5.
海岸线是海陆动态的分界线。国内外对防城港-钦州海岸线的时空变迁研究甚少。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遥感数据,利用ENVI(environment visualizing images)、ArcMap平台,采用归一化水体指数半自动提取5期海岸线,定量、定性分析海岸线时空演变。研究发现:(1)1999-2018年海岸线增长了53.59 km;(2)2004-2009年因防城港和钦州港填海造陆海岸线剧增了59.954 km;(3)填海造陆时空变化最为明显,2004-2009年港口的填海面积增加3663 hm2;(4)1999-2004年典型海岸养殖区面积增长7021 hm2,之后面积保持平稳,年平均面积为9626 hm2;(5)在研究尺度下,典型的红树林生物区基本维持不变,年均大约1597 hm2;(6)砂质海岸和基岩海岸移动不明显。近20年间,海岸线的变迁因素主要为滩涂围垦、港口扩建、填海造陆。  相似文献   

16.
成思远  张英  翟亮 《测绘学报》2022,51(8):1817-1825
受海岸带区域自然环境变迁与人类开发活动的综合影响,海岸线不断发生剧烈变化。发现海岸线变化并将变化前后的岸段进行匹配,对分析海岸线变化至关重要。针对传统空间分析工具难以直接确定不同时相变化岸段的对应关系的问题,本文引入单链曼延编号的思想对海岸线变化进行快速匹配,并按照"一对一"和"多对多"两种变化岸段匹配关系提出了位置变迁、类型转移、消失及新增等海岸线变化类型的判断公式,设计并实现了结合单链曼延编号的海岸线变化匹配与信息存储方法。试验证明,该方法能快速准确地实现海岸线变化匹配,并能很好地解决多对多变化岸段匹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烟台市海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线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活动,加剧了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这种变化因离海岸线距离的不同而呈现出明显差异。以烟台市海岸地区为例,利用遥感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揭示这种因海岸区位差异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特征,以期为地方土地资源与海岸线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近20年来烟台海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较为活跃,城镇和其他建设用地扩展明显;海岸区位深刻影响着海岸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率和不同用地类型间的转移特征;②与海岸区位密切相关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岸线开发利用活动,以及人口增加、经济增长、政策与管理因素是导致烟台海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产生时空分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当前对于涉及两个时期间海岸线蚀退型和淤积型区域的构建研究尚缺乏较为自动准确的方法。将两个时期的海岸线视为有向且无自相交的曲线,相互打断为若干有向折线段。通过总结各类型区域边界的构成规律,提出两时期海岸线间变迁区域的自动构建算法。构成变迁区域边界的海岸线折线段总是两个时期间隔出现,且有相同的起点或终点,移除构成某一变迁区域的所有折线段后,对其他区域的提取没有影响。据此规律,提取某一变迁区域边界上的所有折线段,利用其中的点构建区域,根据早期海岸线的方向,判断变迁区域的具体类型。以实际海岸线数据进行验证实验,结果符合预期。该算法可根据两个时期的海岸线,快速准确地提取出由水域变为陆地的淤积型区域和由陆地变为水域的蚀退型区域,为分析海岸线的时空变化特性提供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三亚海岸带地质环境状况,本文通过遥感技术,采用1987年的TM、2000年的TM、2010年的Rapideye和2015年的QB2四个时相的卫星遥感数据,对比研究过去28年来三亚海岸带地质环境变化情况,利用平衡岬湾模型软件Mepbay对工程用海海岸进行静态平衡岸线模拟,在研究中发现三亚海岸带地质环境有较大变化,地质灾害点较多,岸线侵蚀、淤积问题突出,岸线变迁幅度较大,造成三亚海岸带地质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过度开发海岸带资源,用海工程规划设计不合理,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其次是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20.
较精确的量算出海岸线分岸段及总的长度,是测绘工作为国土开发整治,海岸工程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