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刮痧治疗颈性眩晕(CV)瘀阻脉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CV瘀阻脉络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予以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刮痧治疗,疗程均为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血液动力学指标[基底动脉血流速度(Vm)、基底动脉脉动指数(PI)]、血液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的变化,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28/30),对照组为83.33%(25/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眩晕症状评分、Vm、PI、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V瘀阻脉络证患者应用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刮痧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液学指标,临床疗效较单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耳穴压籽疗法联合半天定眩汤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眩晕患者76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 例。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耳穴压籽疗法联合半天定眩汤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比较2组的综合疗效,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以及血管搏动指数(PI)]的变化,相关症状(耳鸣、眩晕、呕吐及眼球震颤)持续时间。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1%(35/38),高于对照组的68.4%(2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以及Vm、PI相关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耳鸣、眩晕、呕吐以及眼球震颤持续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压籽疗法联合半天定眩汤可有效促进眩晕患者症状改善,并对血流变学异常等进行有效调节,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益肾止晕颗粒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后伴残余头晕肾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BPPV复位后伴残余头晕肾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予以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肾止晕颗粒治疗。2组均治疗14 d。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眩晕残障量表(DHI)评分及眩晕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7%(26/30),对照组为73.3%(22/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DHI中的躯体P评分与总分、VAS评分治疗后均下降,且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止晕颗粒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可有效缓解BPPV复位后伴残余头晕肾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其头晕程度,疗效优于单纯使用甲磺酸倍他司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 例BPPV经手法复位后有残留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 例。治疗组采用天麻钩藤饮治疗,对照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治疗30 d后评估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头晕残障问卷(DHI)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65%(44/46),对照组为69.57%(32/4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DHI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治疗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的疗效优于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温中定眩汤治疗痰湿壅盛型老年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辨证为痰湿壅盛证的老年性眩晕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控制基础疾病、营养支持等西医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口服温中定眩汤治疗,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疗程均为10d。观察比较2组中医证候疗效及中医症状积分,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75%(30/32),对照组为73.33%(22/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对照组仅头晕目眩、汗出异常两个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降低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6.25%(2/32),对照组为6.67% (2/3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中定眩汤治疗痰湿壅盛型老年性眩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健脾补肾活血汤联合盐酸坦洛辛缓释片治疗前列腺增生症脾肾气虚、痰瘀互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前列腺增生症脾肾气虚、痰瘀互阻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口服盐酸坦洛新缓释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健脾补肾活血汤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指数(QOL)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0%(27/30),对照组为70.00%(21/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IPSS、QOL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补肾活血汤联合盐酸坦洛辛缓释片治疗前列腺增生症脾肾气虚、痰瘀互阻证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藿夏苓泽汤治疗痰湿中阻型内耳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 例内耳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 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40 例单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3周后观察2组的综合疗效及眩晕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48%(38/42),对照组为70.00%(28/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眩晕症状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9.52%(4/42),对照组为37.50%(15/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西医常规疗法联合藿夏苓泽汤治疗痰湿中阻型内耳眩晕症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方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椎动脉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62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 例。对照组给予艾瑞昔布片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颈性眩晕方治疗。治疗14 d后观察2组综合疗效及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的改善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3%(28/31),对照组为71.0%(22/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的总改善率分别为92.9%(26/28)、83.3%(10/12)、90.0%(18/20),均优于对照组的66.7%(18/27)、77.0%(10/13)、66.7%(14/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性眩晕方能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祛痰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重症肺炎气虚血瘀痰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 例气虚血瘀痰阻型重症肺炎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 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抗感染、祛痰解痉、机械通气、氧疗、补液、必要时配合纤维支气管镜辅助及抗休克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祛痰汤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综合疗效及炎症因子指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1.82%(27/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58%(19/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炎症因子指标(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益气活血祛痰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以提高重症肺炎气虚血瘀痰阻证患者的综合疗效,改善其炎症因子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豁痰化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浊阻痹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冠心病心绞痛(痰浊阻痹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豁痰化瘀汤治疗,对比2组综合疗效、血脂水平及心绞痛改善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30%,对照组为73.9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脂各项指标、心绞痛发作次数与每次持续时间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豁痰化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浊阻痹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显著改善血脂水平,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缩短每次发作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温针灸合舒络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 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治疗组,每组各40 例。对照1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包括基础治疗、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口服降糖药物及营养神经等,对照2组在对照1组的基础上加用舒络汤治疗,治疗组在对照2组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疗法。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评定3组综合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分别为80.0%(32/40)、82.5%(33/40),对照1组分别为62.5%(25/40)、62.5%(25/40),对照2组分别为70.0%(28/40)、72.5%(29/40),治疗组综合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均优于对照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神经传导速度、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合舒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加味小柴胡汤联合耳针治疗慢性咳嗽少阳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慢性咳嗽少阳证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1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对照2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耳针疗法)、对照3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加味小柴胡汤口服)、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联合耳针疗法及加味小柴胡汤口服),每组各30例,4组疗程均为7 d。比较4组治疗前后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及日间、夜间咳嗽症状积分,评定咳嗽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00%(30/30),对照1组为86.67%(26/30),对照2组为96.67%(29/30),对照3组为90.00%(27/30),治疗组优于对照1、2、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FEV1、FVC、FEV1/FVC均高于对照1、2、3组,日间、夜间咳嗽评分均低于对照1、2、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咳嗽少阳证采用加味小柴胡汤联合耳针的中医综合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及临床症状,其疗效优于单用加味小柴胡汤、单用耳针治疗及西医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气虚痰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7 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治疗。观察2组综合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72%(50/57),对照组为71.93%(41/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及脑卒中量表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气虚痰瘀证患者血液黏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补肺化纤汤联合吡非尼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相关肺间质病变(ILD)气阴两虚、痰瘀阻肺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 例RA-ILD气阴两虚、痰瘀阻肺证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0 例。治疗组以补肺化纤汤联合吡非尼酮治疗,对照1组以补肺化纤汤治疗,对照2组以吡非尼酮治疗。3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咳嗽、气促、疲劳乏力、两肺Velcro啰音等临床症状体征,类风湿因子(RF)及肺部HRCT评分、肺弥散(DLco)肺功能(FEV1/FVC)变化。结果:治疗组30 例全部完成观察,对照1组脱落2 例,对照2组脱落4 例。在改善肺部HRCT积分、FEV1/FVC、DLco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1、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RF水平方面,治疗组与对照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补肺化纤汤联合吡非尼酮治疗RA-ILD气阴两虚、痰瘀阻肺证可有效缓解患者相关症状体征、改善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少腹逐瘀丸联合扶阳罐治疗月经不调寒凝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 例月经不调寒凝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各30 例。对照1组采用少腹逐瘀丸治疗,对照2组采用扶阳罐治疗,治疗组采用少腹逐瘀丸联合扶阳罐治疗,3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3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性激素[促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催乳素(PRL)、雌二醇(E2)、孕酮(P)]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中、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水平),评价临床疗效,并比较3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1组脱落3 例,对照2组脱落2 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28/30),对照1组为88.89%(24/27),对照2组为82.14%(23/28),治疗组与对照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血清性激素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1组,小腹刺痛、痛经、舌脉积分,血清性激素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后对照1组痛经、舌脉积分,FSH、LH、P、E2含量,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2组(P<0.01或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3.33%(1/30),对照1组为7.41%(2/27),对照2组为0,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少腹逐瘀丸联合扶阳罐治疗月经不调寒凝血瘀证疗效较佳,可促进月经恢复正常,调节性激素水平,改善血液流变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益气化浊方治疗气虚痰浊型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气虚痰浊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益气化浊方治疗,观察2组综合疗效及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67.5%,对照组为4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化浊方治疗气虚痰浊型肺癌有较好疗效,优于西医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腧穴热敏化后雷火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痰浊中阻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6 例颈椎病痰浊中阻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3 例。治疗组探寻出热敏化穴位后予雷火灸艾条悬灸治疗,对照组予雷火灸艾条直接悬灸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颈椎症状与功能、中医证候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根据中医证候的变化评定证候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94%(31/33),对照组为72.73%(24/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腧穴热敏化后雷火灸治疗颈椎病痰浊中阻证优于单纯雷火灸,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加味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84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长春西汀注射液加尼莫地平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86%,对照组为76.1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加味治疗眩晕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通阳益气方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气虚痰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4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气虚痰阻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2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22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通阳益气方治疗,疗程均为4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心脏超声、血脂等指标。结果:心功能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7.27%,对照组为59.0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LVEF、LEVDD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LDL-C、TG、TC及对照组LDL-C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C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阳益气方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气虚痰阻证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通窍健步汤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 例脑梗死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0 例。2组均予以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窍健步汤治疗。2组疗程均为21 d,比较2组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00%(40/40),对照组为87.50%(35/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窍健步汤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能够有效改善脑梗死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