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海牛科(Phyllidiidae)是中国南海最常见的裸鳃类动物之一,但由于受关注度较低,中国有关该科分类学的研究较少。为了进一步补充国内叶海牛科的物种记录,本文通过形态学观察的方法,从2019—2021年采集自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23个叶海牛科标本中,鉴定出3属9种,包括1个新记录种——巴克尔乔小叶海牛(Phyllidiella backeljaui Dominguez, Quintas&Troncoso, 2007)。本文对该新记录种、月蓝叶海牛(Phyllidia picta Pruvot-Fol, 1957)、席琳类叶海牛(Phyllidiopsis shireenae Brunckhorst, 1990)和迷宫小叶海牛(Phyllidiella meandrina Pruvot-Fol, 1957)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中文新描述,支持将国内叶海牛科划分为叶海牛属(Phyllidia)、类叶海牛属(Phyllidiopsis)和小叶海牛属(Phyllidiella)3个属的观点。通过比较,对国内叶海牛科研究中存在的物种鉴定错误和同物异名问题分别进行了更正和处理,并修订了...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2006—2018年间在西沙群岛、海南岛采集的裸鳃类样品进行研究,共鉴定出叶海牛科种类10种,包括4个南海新记录种(PhyllidiellacooraburramaBrunckhorst,1993;Phyllidiella lizae Brunckhorst, 1993; Phyllidiopsis striata Bergh, 1888; Phyllidiopsis krempfi Pruvot-Fol, 1957)。文中对南海新纪录种进行了重新描述。通过对比嗅角颜色、口触角形状等形态差异,本研究支持将我国叶海牛科(Phyllidiidae)进一步划分为3个属(Phyllidia、Phyllidiella、Phyllidiopsis)。  相似文献   

3.
西沙群岛潮间带的后鳃类软体动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沙群岛的后鳃类软体动物,过去仅有零星报道,计有:张玺、齐钟彦和张玺与本文作者记载的19种。为进一步了解西沙群岛潮间带栖息的后鳃类,给我国沿海软体动物区系和潮间带生物生态的研究提供资料,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年三次在西沙群岛潮间带调查所获得的标本进行了整理、鉴定,共42种,分隶于14科,25属。其中有2新种,19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 在42种中,属环热带种的2种:黑指纹海兔,斧壳海兔;属西太平洋热带种的10种:凹穴踊螺、枣螺、东方枣螺、卵圆月华螺、美丽全缘侧鳃、条凸卷足海牛、素色舌尾海牛、天青叶海牛、无饰燕尾海牛、多肉翼簔海牛;属印度-太平洋热带种的20种:四带枣螺、柱形阿里螺、阿地螺、隐肺螺、截尾海兔、燕尾海牛、眼斑多叶鳃、缘六鳃、波叶海牛、斑刺海牛、被球片海牛、革质扁海牛、粟斑扁海牛、薄片扁海牛、革皮星背海牛、黑枝鳃海牛、叶海牛、丘凸叶海牛、华贵叶海牛、鸡冠卷足海牛;属我国沿海地方种的4种:西沙凹缘侧鳃、红斑舌尾海牛、西沙舌尾海牛、西沙瘤背海牛。在这些种类中,31种是中国和日本南部沿海的共有种。可见,我国西沙群岛的后鳃类为热带、亚热带区系,与日本南部沿海的关系极为密切。在这些种类中分布到海南岛的有19种,向北分布到台湾沿岸的仅有4种。可见西沙群岛和海南岛的后鳃类软体动物区系极相似。  相似文献   

4.
关于浙江近海的裸鳃类,过去仅有张玺、齐钟彦(1961)、林光宇(1965,1975,1981,1985)洪君超、尤仲杰(1965,1983)等先后零星报道12种,但尚未进行较系统的分类研究。我们整理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硏究所历年来在浙江近海进行调查所采集的标本和浙江水产学院1961-1985年在浙江沿海潮间带采集的标本,共鉴定出90种后鰓类。本文报道其中的裸鳃类共32种,分别隶属于14科,17属,其中有1新种,6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 在这些种中,1种是环赤道分布种:海神鳃 Gulaucus (Gulaucus) marinus ;2种分布于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雪白心海牛 Noumea nivalis,围鳃海牛 Joriana tomentosa;有9种是印度-西太平洋的热带种:双色裸海牛 Gymnodoris bicolor,多枝鬈发海牛Caloplocamus ramosus,草莓叉棘海牛 Rostanga arbutus,网纹舌尾海牛 Glossodoris tinctoria,黑枝鳃海牛 Dendrodoris nigra,溅斑舌尾海牛 Glossodoris aspersa,芽枝鳃海牛Dendrodoris denisoni,红枝鳃海牛 Dendrodoris rubra,白斑马蹄鳃 Sakuraeolis enosimensis;其余是西、南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种和少数温带种。浙江沿海和日本南部沿海的共有种有20种之多,可见两地区系之相似。这些种能向北越过长江分布至黄海、渤海的有9种,向南分布到南海的有13种,其区系性质应为热带、亚热带。  相似文献   

5.
两种多管藻中脂肪酸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多管藻是红藻门(Rhodophyta)松节藻科(Rhodomelaceae)多管藻属(Polysiphonia)的海生藻类,国外对其研究的历史已有40多年,到80年代前后,AlkmanR.G.(1977),HeibaH.I.(1988)和PettittTrevorR.(1989)等人比较详细地研究了多管藻属内的Polysiphonialanosa等所含的脂肪酸;90年代初,李烈英等人对几种海洋生物中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进行了比较研究[1],发现多管藻属中的P.mor-rowii中脂肪酸的主要成分为饱和脂肪酸16∶0与高度不饱和脂肪酸EPA(二十碳五烯酸),其他种类脂肪酸含量很少。作者近两年对产于我国近海的多管藻P.urceolata和P.japonica…  相似文献   

6.
关于西沙群岛的褐藻研究,除了我们在参考文献[3]、[4]中报道了11种马尾藻外,在文献[5]也报道了10种褐藻。综合上述报道,西沙群岛褐藻迄今所知共有21种。 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7年4-5月,1958年3-6月,1975年5-6月,1976年1-4月先后四次在西沙群岛各岛礁调查采集所得的材料,对其中的褐藻进行了分类研究,所得结果,将陆续整理发表。 本文报道7种丝状褐藻,都是本地区的新记录,即:(1)短节水云Ectocarpus breviarticulatus J. Ag.(2)柱状褐茸藻Giffordia mitchellae (Harvey) Hamel(3)三角黑顶藻Sphacelaria tribuloides Menegh.(4)肩裂黑顶藻Sphacelaria novae-hollandiae Sonder(5)叉状黑顶藻Sphacelaria furcigera Kuetzing(6)三叉黑顶藻Sphacelaria fusca (Hudson) C. Ag.(7)小黑顶藻Sphacelaria carolinensis Trono,其中肩裂黑顶藻和三叉黑顶藻为中国新记录。研究所用的标本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7.
南海与九龙江的三种海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南部沿海的齿鲸,已确切报道的仅太平洋驼海豚Sousa chinensis(Osbeck)、真海豚Delphinus delphis Linnaeus及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G.Cuvier)等三种。本文报道南海的点斑原海豚Stenella frontalis(G.Cuvier)、热带真海豚Delphinus tropicalis van Bree与在福建九龙江采到的太平洋驼海豚Sousa chinensis(Osbeck)。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南海海洋研究所曾对我国南海诸岛丰富的动植物区系进行过多次调查,本文作者对采到的后鳃类软体动物曾发表了几篇论文,共报道104种、2亚种,分隶于22科,50属。近年来这两个研究所在海南岛、西沙群岛又陆续进行了调查采集,获得了一些新资料。经作者研究又发现了29种、2亚种,分隶于17科,24属,其中有16种、2亚种首次发现于我国沿海。 在本文报道的种类中,1种是环热带分布:尾棘无壳恻鳃;9种是印度一西太平洋区的热带种:亲缘蛹螺、线红纹螺、宽条饰纹螺、耳口露齿螺、短丽罗螺、大叶海天牛、海洋凹缘侧鳃、网窝枝鳃海牛、整齐盘海牛;其余21种是西太平洋的热带种,其中有11种为中国-日本特有种:细孔捻螺、波纹月华螺、瓷丽罗螺、小囊螺、碗梨螺、长枝鳃海牛、褐斑扁海牛、相模舌尾海牛、琉球裸海牛、日本巨幕、白斑宽足海牛。 迄今,南海诸岛后鳃类总计有133种、4亚种。有14种向北可分布到东海台湾沿岸,而进入黄海到达青岛沿岸的只有5种;50种是印度-西太平洋的热带种,67种是西太平洋的热带种。在我国和日本南部沿海共有的65种中,有34种是中国-日本特有种。可见我国海南岛和西沙群岛的后鳃类软体动物区系的组成是以热带种为主,它和日本南部沿海的区系相近似,其分布北界大都在台湾东南沿岸。  相似文献   

9.
本文继续报告了我国西沙群岛产的十种红藻,其中的光辉软毛藻[Wrangelia argus(Mont.) Mont.],粗枝软毛藻[W. tagoi (Okam.) Okam. et Segawa]和猩红斜网藻(Vanvoorstia coccinea J. Ag.)等三种为我国新记录;多孢毡藻(Haloplegma polyspora sp. nov.)为一新种;粗枝软毛藻和球枝藻[Tolypiocladia glomerulata (Ag.) Schmitz]的四分孢子囊以及猩红斜网藻的精子囊均为首次记述。此外,通过对国内外产的一些软毛藻属种类的研究对分类依据的皮层概念进行了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皮层的特征建议把软毛藻属分作三个组。  相似文献   

10.
张树乾  张素萍 《海洋与湖沼》2023,54(5):1395-1400
2021年3月在大连进行潮间带生物调查时采集到2个裸鳃类标本,经鉴定发现为欧氏针盘海牛Diaulula odonoghuei (Steinberg, 1963),为中国新记录属和新记录种。在研究中对其进行了活体拍照,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特征进行了观察。此外,测定了这两个标本的COI、16S rRNA和H3基因序列,将测得的基因片段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针盘海牛属Diaulula的同源序列进行对比分析,构建了针盘海牛属的系统发育树。欧氏针盘海牛在我国沿海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海软体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继续报道我国西沙群岛产的十种红藻,其中梨形葡萄藻[Botryocladia pyriformis (Boergesen) Kylin],聚集腔节藻(Coelarthrum coactum Okam. et Segawa),渐狭下舌藻(Hypoglossum attenuatum Gardner),棍棒内管藻[Endosiphonia clavigera (Wolny) Falkenberg],匍甸软骨藻(Chondria repens Boergesen)和扩展软骨藻(Chondria expansa Okam.)等六种为我国新记录;西沙软骨藻(Chondria xishaensis sp. nov.)为一新种;矮孔果藻和梨形葡萄藻的四分孢子囊均为首次记述。  相似文献   

12.
裙带菜的养殖加工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晓燕 《海洋科学》1998,22(3):15-18
裙带菜(Undariapinnatifida)属褐藻门,褐子纲,翅藻科,裙带菜属。目前已经发现的本属有3个种:无肋裙带菜(U.peterseniana),叶囊裙带菜(U.undari-oides)和裙带菜(U.pinnatifida)[2]。前两种只在日本某些地区有少量的养殖,后一种因为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而被广泛养殖。裙带菜是北太平洋的特有种,由于船舶运输使附着在牡蛎壳上或存在于压舱水中的配子体传播到世界的其他地区,到目前为止已经在法国、英国[5]、新西兰[4]和澳大利亚发现了裙带菜。这些国家的学者对这个新来种的分布与生态进行了调查,以确定它是否威胁当地海藻的生长。虽然Castric-F…  相似文献   

13.
瑞典藻类学家Kyin(1940)在研究索藻目Chordariales的过程中建立了球毛藻属Sphaerotrichia Kylin,模式种为Sphaerotrichia divaricata (Agardh) Kylin。Kylin(1940)在该属中建立了两个种,即S.divaricata(Ag.)Kyin和S.japonica Kylin,前一种分布于大西洋,原名为Chordaria divaricata A.,后一种分布于西太平洋。 日本藻类学家Inagaki(1954)在《Contributions to the Knowledge of the Chordariales from Japan Ⅰ)一文中,报道了日本的叉状球毛藻S.divaricata(Ag.) Kylin及其变型。前苏联藻类学家研究了部分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球毛藻属Sphaerotrichia标本后将其划分为三种,即S.divaricata(Ag.) Kylin、S.firma(Gepp.)A. Zinova、S.dissessa(S.et G.)A.Zinova,她认为S.divaricata是大西洋的种,而S.firma和S.dissessa为太平洋的种。其中,中国有S.firma和S.dissessa。 Lu Bao ren等(1983)(C.K. Tseng edit.)在《Common Seaweeds of China》中报道了产于中国的硬球毛藻S.firma。 球毛藻属Spherotrichia是 Kylin(1940)从索藻属Chordaria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新属。其与索藻属Chordaria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中央轴单管状且同化丝顶细胞膨大。目前,世界上球毛藻属 Sphaerotrichia Kylin有6个种。而中国的球毛藻属经过本文作者的研究后确定为三个种,即硬球毛藻Sphaerotrichia firma(Gepp.)A. Zinova、黄海球毛藻S.huanghaiensis Ding et Lu和日本球毛藻S.japonica Kylin。其中,日本球毛藻S.japonica Kylin为中国的新记录。  相似文献   

14.
沈颂东 《海洋科学》2014,38(5):121-125
<正>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 Ueda)隶属于红藻门(Rhodophyphyta),原红藻纲(Protoflorideophyceae),红毛菜目(Bangiales),红毛菜科(Bangiaceae),紫菜属(Porphyra)。紫菜属的种类分布广泛,目前已报道的种类约有130多种[1]。我国记录定名的紫菜物种或变种有22种[2]。条斑紫菜为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  相似文献   

15.
雷霁霖 《海洋学报》1979,1(1):157-175
鲻科鱼类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水和半咸淡水养殖对象。对于它们的个体发育研究,国际上一向比较重视。已见报告的品种有M.cephalus[10][6][7]、M.capito[12]、M.curema[5]、M.corsula[9]、M.macrolipis[11]、M.carinatus等,而对梭鱼(Mugil so-iuy Basilewsky L.)个体发育的研究,仅见T.B.杰赫尼克[14](1949)和朝鲜的张日寿(1966)发表过有关报告,在国内尚未见有这方面的详细报告。  相似文献   

16.
中国侧鳃科软体动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光宇  张玺 《海洋与湖沼》1965,7(3):265-277
据以往报导,我国沿海的侧鳃科(Pleurobranchidae)软体动物只有2属,3种:Pleurobranchaea novaezealandiae Cheeseman, Pleurobranchaea brocki Bergh,var.?,Euselenopa (Euselenops)luniceps(Cuvier),前一种分布在黄、渤、东海,后两种仅分布于南海。 我们根据全国近海调查以及历年来在我国沿海潮间带进行软体动物采集所获得的标本,进行了整理和鉴定,共7种,分隶于2亚科,5属。其中有1新属,2新种,有2种在我  相似文献   

17.
紫菜叶状体无性繁殖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紫菜属(Porphyra)的许多种类中 ,叶状体以单孢子形式进行无性繁殖,被放散出来的单孢子进行两极萌发 ,形成新的叶状体。红藻中较低级的类群,如弯枝藻目 (Compsopogonales)、红毛菜目 (Bangiales)、顶丝藻目 (Acrochaetiales)和海索面目 (Nemaliales)均存在这一繁殖方式[1]。1单孢子的研究1.1单孢子的名称单孢子的形成首先是由形成单孢子囊开始的 ,因为每个孢子囊只产生一个孢子 ,故称之为单孢子(monospore)。Magne建议使用原孢子 (archeospores)代替单孢子[2]。Kornmann将在Porghyraumbilicalis,P.ochotensis,P.perforta,P.insolita中某…  相似文献   

18.
有节珊瑚藻为藻体直立部有钙化的节间(intergenicula)和不钙化的节(genicula)分化的一大类珊瑚藻,过去均属珊瑚藻亚科Corallinoideae。近几年来则较普遍地采纳Adey和Johansen(1972, 1976)的系统,即根据藻体内相邻藻丝间次生孔状连结的有无,节部由单列、多列或分生组织的细胞组成等特点而将有节珊瑚藻分置于三个亚科,即叉节藻亚科Amphiroideae Johansen 、珊瑚藻亚科Corallinoideae (Aresch.) Fosl.和隐节藻亚科Metagoniolithoideae Johanen。 自1866年以来;中、外藻类学者对我国有节珊瑚藻的报道较多,迄今约有28种左右。 已报道的种类虽较多,但多半是名录式的,或仅是一般外部形态和简单内部结构的描述,有的仅局限于极少数调查、采集地区。对这些种类作较细致的形态解剖学方面的研究和报道是很不够的,难免错误的鉴定。有些记录,在未获得较完整的资料和产地标本(或检查原标本)前,是难以确认的。 我们整理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1949-1984年及曾呈奎教授在1933-1941年采集现存放于该所植物标本室的有节珊瑚藻标本,对它们的形态解剖及产地分布作了较为详细和系统的研究。本文探讨了珊瑚藻亚科Corallinoideae (Aresch.) Fosl.的5属8种,其中唇孢藻 Cheilosporum jungermannioides Rupr.己报道于台湾(濑川宗吉,194ld, 1956),无柄珊瑚藻 Corallina sessilis Yendo 和蹄形叉珊藻粗短变型 Janiaungulata Yendo f. brevior Yendo 己报道于香港(Lee, K. Y., 1965),红叉珊藻 Jania rubens ( L.) Lamx. 为本文首次报道,粗节波氏藻 Bossiella cretacea (P. et R.)Johansen 、粗叉珊藻 Jania crassa Lamx.、边孢藻 Marginisporum crassissimum (Yendo)Ganesan 和异边孢藻 Marginisporum aberrans (Yendo) Johansen et Chihara ,曾由本文作者在“Common Seaweeds of China”(1983)中首次作了扼要的报道及外形图示。  相似文献   

19.
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米氏凯伦藻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Hansen)属于裸甲藻目(Gymnodiniales),裸甲藻科(Gymnodi-niaceae),凯伦藻属(Karenia)。它能产生溶血性(hemolytic)毒素和鱼毒(ichthyotoxins),溶解鱼类细胞,破坏鱼鳃组织结构,使鱼类无法正常呼吸而窒息死亡[1]。近年来,米氏凯伦藻引起的赤潮在世界各海域屡次发生,日本海域,墨西哥湾,新西兰、韩国、苏格兰和澳大利亚海域都有米氏凯伦藻引发赤潮的报道,对渔业造成很大损失[2]。  相似文献   

20.
紫菜一新种——单孢紫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沿海的紫菜资源非常丰富,为更好地发展紫菜养殖提供新品种,我们对该省紫菜属的种类进行了一些调查。除常见的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 T.J.Chang et B.F.Zheng)、圆紫菜(Porphyra suborbiculata Kjdim.)、绉紫菜(Porphyra crispata Kjellm.)和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 Ueda.)之外,还发现有的种类是前人未曾记述过的,现将新种——单孢紫菜Porphyra monosporangia sp.nov.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