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已成为城市科学化管理的一种新的方式,它的出现给城市管理带来了生机,同时也给城市地名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一、城市住宅小区地名命名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多种原因,城市住宅小区地名在大连市尚未正式纳人地名管理轨道,现正使用的小区名称尚未经地名管理部门正式核批,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随意性较大。有的以小区相对位置命名,如“东山小区”、“西沟小区”等,有的以企业名称命名,如“水产企区”、“小野田小区”等,有的以附近地物命名,如“球罐小区”、“三争小区”等,有…  相似文献   

2.
运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超大型城市管理的新路子,是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世界领先的智慧城市建设实践者,伦敦在凸显以人和企业为核心、充分利用城市数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设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高地、融合数字基础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本文从上述四个方面考察伦敦的具体做法,总结其成功经验,并结合上海的现状,提出了以数据为核心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加快建设事业信息化与数字城市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传统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建设事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从建设事业电子政务建设、建设事业行业信息化工作、建设事业企业信息化工作三方面对建设事业信息化进行论述。指出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将有效推动我国数字城市建设,有利于改善我国城市投资环境,促进参与国际性城市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4.
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保育与绿色社区建设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宋玉祥 《地理科学》2002,22(6):655-659
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全球范围内具有有短时限人地关系高强度作用特征的典型地区之一。区域资源过量消耗、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可持续发展面临威胁,保育生态环境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建设“绿色社区”,是生态保育的有效措施和重要内容,也是生态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建立绿色社区的目标的营造绿色文化、保育绿色生态和发展绿色经济,建立绿色社区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生态经济,保育生态环境,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退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绿色社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5.
为了满足现代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城市各管理部门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方面引入了一体化测绘技术,以提高信息采集的可靠性,进而为推动城市合理布局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本文从一体化测绘技术的概念入手,阐述了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的现状,并从地图一体化综合测绘模式、图库一体化等方面对一体化测绘技术在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确保城市地理信息数据系统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建设和规划。  相似文献   

6.
北京通州区的城市副中心建设在完成重塑空间格局的同时,还承担着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责任。论文采用合成控制法,使用2002—2020年的面板数据,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等5个维度识别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对迁入地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副中心建设提升了通州区的产出效率、促进了节能减排,但降低了医疗服务供给水平;对产业结构提升、利用外资、提高居民收入和增加教育服务供给没有显著影响。这种异质性结果表明,从不同维度观察高质量发展比单纯评估经济总量更全面。针对高质量发展不同维度的变化特点,可采取以下针对性的措施:(1)将基础设施、人口迁移、产业规划和公共服务进行匹配,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2)尽快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为副中心产业升级提供支持;(3)充分发挥副中心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为其他地区对外开放树立标杆。  相似文献   

7.
从长三角城市群看上海全球城市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概观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全球化促进了全球城市发展,区域化正在形成巨型城市区域,地方化使城市集群各具特色.长江三角洲城镇群在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也是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首要全球区.该区域城市群发展应该顺应这些潮流,发展全球城市,建设巨型城市区,组建网络城市,规划走廊城市.上海是长江三角洲乃至中国正在崛起的全球城市,从国际资本流、国际贸易、跨国公司总部、金融业及高级生产性服务业、国际交通通讯信息平台等方面看,上海的全球城市已具雏形,但与世界主要全球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看,上海全球城市建设必须面临相应的城市转型,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重构和转移、社会结构转型、城市空间扩展和城市功能的重塑.  相似文献   

8.
周均清  黄光宇 《山地学报》2003,21(4):449-455
我国自1980年代初以来就开始重视山地城市问题的研究。随着国家推进社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和数字城市建设热潮的兴起,我国山地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数字鸿沟问题在近年来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扩大化趋势,山地城市的数字化研究与建设工作相对于平原地区城市而言严重滞后。为了合理利用城市资源,促进山地城市的发展,缩小与平原城市之间的差距,有必要对山地城市的数字化研究与建设工作引起重视。山地城市数字化研究与建设的重点应该强调以资源高效整合利用为核心,突出山地城市特色,突出山地自然地理条件影响下的空间资源利用的复杂性,重视前瞻性的山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技术背景下全新的城市问题研究等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因地制宜的集中发展重点项目等措施,及时开展山地城市的数字化相关问题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9.
资源型城市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关注点,旅游是资源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探究二者协调发展关系具有重要现实价值。从双向视角探究了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与旅游发展协调互动关系。选择典型资源型城市——六盘水市为研究案例,实证研究发现:1)2000—2017年六盘水市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都呈现出阶段性增长态势,但旅游发展相对滞后,二者差异呈现出趋于同步——迅速扩大——缩小的发展态势;2)2000—2017年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耦合度除2000年(0.614)外,其他年份均在0.85以上,表明六盘水市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相互作用强度较高。3)从协调度上看,2000—2017年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协调性整体呈现上升态势,协调程度从重度失调(0.1707)发展到优质协调(0.9891)。以2005、2011和2015年为临界点划分为失调、逐步改善、优化提升和协调发展四个阶段;4)六盘水市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演化呈正相关关系且显著性极高,但旅游因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作用(95.60%)高于生态文明建设对旅游发展的支撑力(90.37%),二者存在互馈耦合的一般特征且表现出明显的旅游产业发展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支撑效应。建议从统筹生态文明与旅游发展步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部门协同合作等两方面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三亚市风景结构与城市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旅游是区域旅游发展的主力,对城市旅游内涵的正确理解将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城市风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三亚市的城市定位,风景结构和区域旅游发展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议,以促进三亚城市旅游健康合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广州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陈朝辉 《热带地理》2002,22(1):34-38
广州市在现代化过程中 ,要建成山水城市 ,也即生态城市 ,首先要正确理解城市化 ,合理布局城镇体系 ,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包括林业、农业、水体等环境建设 ,优化城市环境 ,形成具有良性循环的城乡经济—生态体系。为此 ,必须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科学的城市规划 ,保证建立合理用地结构  相似文献   

12.
发展中山会展旅游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会展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一个蕴涵巨大价值的旅游项目,是都市旅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山会展旅游不仅有着良好的区位条件,而且具有持续发展的良好经济环境。但中山会展旅游的宜传、促销力度不够,专业人才匮乏,市场运作不完善,旅游辅助作用有限,同时,面临周边城市的激烈竞争。对此,应把会展旅游作为培育中山旅游的重要动力来认识,加强对会展旅游的宣传推广,提高认识;培养专业人才,建立会展旅游组织;强化特色,准确定位;广泛协作联合,使广州的会展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白云区的发展与空间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中权 《地理科学》2005,25(2):155-160
广州市提出取消北部发展大组团,实施“东进西连、南拓北优”的规划发展战略具有“生态城市”和景观生态控制的科学内涵,其科学价值集中体现在白云区的功能定位上,即构筑大都市区及大尺度背景中经济发展的生态支撑系统,体现“生态经济”的实践意义和广州建设山水型生态城市的发展理念。然而,白云区经济相对落后,城市化水平较低,与其作为经济发达的广州市的一个区的地位不相符。广州发展重心的转移,又削弱了白云区原有的优势,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将向东南部流动,使白云区面临着发展与控制的双重挑战。根据白云区的地域特征、面临的困境和所担负的功能,通过构筑三个片区、形成高效的工业组团、建设生态住宅区和廊道,解决控制与发展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4.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合肥市增长边界划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王振波  张蔷  张晓瑞  关兴良 《地理研究》2013,32(12):2302-2311
在快速城市化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背景下,滨湖城市作为城湖共生体,具有湖泊生态系统和城市社会经济系统双重属性,既是中国新型城市化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单元之一,又是湖泊生态环境问题集中激化的高度敏感区,保护与开发并重,发展与风险共存。以行政区划调整后将巢湖纳入内湖的新合肥市为例,借助GIS平台,运用单因子评价法和综合敏感性评价法构成城市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体系,以水域因子、坡度因子、湿地因子、覆被因子、灾害风险因子组建资源环境约束指标体系,将合肥市域划分为极高敏感区、高敏感区、中敏感区、低敏感区、非敏感区5 种资源环境承载类型区;基于反规划理念,构建滨湖城市空间增长模型,并划定作为城市扩展生态底线的刚性和弹性空间增长边界。在此基础上,统筹考虑城市空间资源环境保障能力、人口与用地规模,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明确城市空间扩展方向,科学划定城市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增长边界。该方法在中国滨湖城市的空间增长规模与方向、湖泊生态系统安保与开发、城市用地调控与优化组合以及城市规划方案的合理性评价方面可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SWOT分析的广州大学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玲 《热带地理》2004,24(2):168-172,181
采用SWOT框架分析认为,如何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大学城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强大的广东省高等教育产业体系,是广州大学城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此提出,用科学的人力资源观拓展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思路,优化高校进城模式,培育高校根植性,调整广东高等教育产业结构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市演进视角下的地名文化景观——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朱竑  周军  王彬 《地理研究》2009,28(3):829-837
地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对承载历史意蕴和传承城市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文章选用1983年版和2003年版1 ∶ 5000荔湾区行政区划图,通过对比来反映广州老城区荔湾区地名的变更,发现经过20年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内部发生的深刻变化,计有437个因各种原因已经消失的地名,348个新增地名,全区地名总体变化比率达到近43%;在变更的地名中,反映广州市荔湾区经济社会变化的地名最多,而消失的地名中则多属于历史街区地名。这些都深刻揭示出在现代化快速城市化变化背景下,大城市发展、更新过程中诸多内在的规律,进而为城市有序发展、历史地段合理有效地保护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近郊型风景名胜区受到城市化的威胁和蚕食.但是,近些年来国家对风景名胜区资源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导致近郊型风景名胜区和依托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发展显得十分紧迫.在初步探讨近郊型风景区资源保护和依托城市发展之间的辨正关系基础上,以南京市钟山风景名胜区为例,分析了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景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风景名胜区和依托城市协调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珠江三角洲城市空间形态及其演化机制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引人注目。利用RS与GIS技术方法,并结合经济、政治、规划等因素,对比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珠江三角洲六大城市——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和珠海城市形态的时空演化。研究发现,1979-2008年间,各主要城市在各自的地理条件和制度实践的基础上,演变出不同的空间形态。广州、深圳和珠海是自上而下的发展管治模式,其城市用地随着产业发展和优化而扩张并调整,但不同的城市发展政策造成了各异的空间形态;佛山、东莞和中山是自下而上的发展管治模式,空间形态总体上较为分散破碎,并在不同地理区位呈现不同程度的空间联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周亮  车磊  周成虎 《地理学报》2019,74(10):2027-2044
绿色发展作为化解自然环境约束、破解经济转型难题、支撑和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关键。正逐渐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和全球经济转型与重构的重要指导理念。在梳理绿色发展概念与内涵基础上,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泰尔指数和空间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对2005-2015年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其演变过程进行了测度与刻画,并进一步耦合自然与人文因素定量探讨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下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① 2005-2015年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稳步提升,由0.475增加到0.523,总体提高了10%,时序上呈现“W”型波动增加的阶段性演变特征。② 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呈现出“东中西”阶梯状递减的区域差异规律,不同类型城市群具有“国家级>区域性>地方性”倒金字塔式集群增长特征,形成了“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稳定等级规模结构。③ 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空间集聚特征显著,高效率城市存在正向溢出效应,低效率城市则负向溢出影响,“高高集聚、高带动低”的空间俱乐部趋同现象较为凸显,不同类型城市演化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与时空惯性。④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视角下,人文社会因素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影响程度大于自然本底要素,其中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开放程度和城市气温呈现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传统商业中心在所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历史文化、地方民俗的传承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传统商业中心受多重动力机制的作用而形成其特有的内部结构。外部动力机制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区位环境、心理环境等,内部动力环境包括资源构成、体制构成和商业作用等。本文以厦门市传统商业中心中山商圈为例,通过对其内部结构的调查研究,揭示其内部结构与其形成机制的组织关系和客观规律.为商业中心建设发展的各方决策参与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